【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广东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广东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5:0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题速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广东专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互联网环境对语言能力影响的综合性学习,文佳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①2024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
②重庆大学郭小安教授认为“词穷”就是“语梗”,即语言文字表达好像被梗塞住了,表达能力萎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语言文字表达力的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10岁以前首次“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达52%。
③“词穷”并非意味着日常词汇量的减少,相反,原有的词汇量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加上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词汇量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年轻一代对原有词汇的熟悉度和掌握度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样的网络化表达方式,图像、段子、表情包、流行语等是他们重要的语言工具,而在离开网络环境时.他们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词穷”现象频现。
(改编自《没有思考何谈表达?警惕短视频语言破坏逻辑思维》)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针对“词穷”现象,采访了一些年青人,他们的回答摘选如下:
A.“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发言时一度“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B.有一次汇报,我虽然认真作了准备,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卡壳’了好几次。这让我意识到,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
C.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工作上,偶尔要提交文稿,会让我感到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D.“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匮乏。一般都是微博、抖音、小红书上流行什么我就习惯说什么,或者干脆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因为表情包更生动、快速,而且大家都这么用,也能跟朋友产生共鸣。可是有时候,当我需要进行正式发言时,就想不出来如何用相对正式的词语表达自己。”
(改编自《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青年报社对“词穷”现象产生原因所做的统计。
“词穷”现象原因统计表
原因 比例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54.0%
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 53.0%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52.1%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47.6%
“短平快”的表达方式盛行 34.4%
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 33.1%
与人交流的欲望下降,不想表达 17.6%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专家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郭万超说,“任何功能都存在‘用进废退’的情况,语言也不例外。如果不经常使用,语言能力就会下降。现在人们更多地依赖简化的网络语言,甚至在写文章时都不再用笔写字,阅读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阅读会导致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下降”。
(改编自<<中国半数年轻人苦于“词穷”>>)
专家二:暨南大学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 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仗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欲说却词穷”的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1.为介绍“词穷”现象,文佳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词穷”就是“语梗”,是语言文字表达似乎被梗塞住的一种现象。
B.当下“词穷”现象反映出了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
C.随着创造出的网络流行语的增加,“词穷”现象将会逐渐得到改善。
D.年青一代在非网络环境中会变得局促不安,导致词穷现象经常发生。
2.为解释“词穷”现象产生的原团,文佳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受到互联网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表达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B.话在嘴边却不知道怎么说,脑子里有许多零碎词汇,但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C.表达者阅读量少;过于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碎片化浏览信息等。
D.年轻人在网络中形成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影响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精神世界。
3.为合理、有效避免“词穷”现象,文佳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大,未成年人触网趋于低龄化,我们要正确引导青心年上网。
B.减少词汇量,提升词汇的熟悉度和掌握度,杜绝使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化表达方式。
C.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在交流前认真准备,用非常正式的词语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
D.放缓生活节奏,多思考;提高与人交流的欲望,用面对面沟通交流代替网上交流。
4.互联网时代的“词穷”现象非常普遍,请结合材料,分点概括这种现象的危害。
(202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语为了了解非遗传承的具体情况,他搜集了四则资料,请你一起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材料二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
入选名单的1082人中,80岁以上的107人,70~79岁的237人,60~69岁的287人,40~59岁的444人,40岁以下的7人;平均年龄63.29岁。其中,少数民族的有339人,占比31%;男性820人,女性262人。各省新入选传承人中,最多的浙江省有74人,最少的海南省有5人。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材料三
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来源搜狗百科,有删改)
材料四
“非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各级政府已经把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作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定瓷非遗技艺传承人庞永辉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
“今年我们已经组织了几场定瓷文化进校园活动,工艺大师现场讲解、教学,师生近距离观览、体验,大家充满了对陶瓷制作工艺的好奇。”庞永辉说,教育部门应牵头组织,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青少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非遗技艺的兴趣。
(来源:《新华网》2023年3月6日,有删改)
5.结合材料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以下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
A.化州跳花棚。 B.冼夫人信俗。
C.信宜镇隆飘色。 D.高州笔架山。
6.结合材料及生活,谈谈该如何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7.小语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围炉煮茶”备受青年追捧,为非遗“茶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你如何看待这种传承方式?结合补充材料,发表你的看法。
补充材料:
时下流行的“围炉煮茶”,就是同三两好友一起围着火炉,煮上一壶茶,再烤上柿子、橘子、红薯、花生、红枣、板栗等水果零食,举杯慢饮,促膝长谈。
围炉煮茶自古就有,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当然现在的“围炉煮茶”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将饮茶的文化深入生活中。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对非遗茶文化的兴趣。
(2024·广东珠海·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睡不好,身体就会很受伤——整日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等等。2019年11月,波士顿大学科学家首次拍下大脑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包括可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觉时才能实现。该研究还证实,大脑表老与睡眠期的脑波活动有关。
②是的,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系统维护”时间,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大脑里的“垃圾”就会堆积。不要指望在周末睡个懒觉就能偿还一周内欠下的睡眠债——《意识、睡眠与大脑》明确指出:睡眠不同于信用卡,被剥夺的睡眠无法补偿。
(摘自《瞭望》,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酒精消耗量越多,大脑健康受损越严重,且不存在“安全” 的饮酒标准。有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议的观察性研究中,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英国约2.5万人自我报告的酒精摄入量与他们的大脑扫描之间的关系。
②研究人员指出,饮酒对脑的灰质——大脑中“处理信息的重要区城” ——有影响。喝酒越多的人,其灰质的量就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容量会减少,智力表退会更严重。较小的脑容量也预示着在记忆力测试方面的表现较差。
③牛津大学临床高级研究员阿尼姬·托皮瓦拉说:“虽然酒精对脑容量减少的作用 很小(0.8%),但它比其他‘可调整的’风险因素更重要。”可调整的风险因素是指“与表老相比、你自己可以控制的”风险因素。研究小组还调查了特定的饮酒模式、饮料类型和其他健康条件是否对“饮酒对大脑健康的影响”产生了不同影响。他们发现,没有“安全”的饮酒标准,也就是说,喝酒无论多少都比不喝更糟糕。他们还发现,没有证据表明,酒的种类(葡萄酒、烈酒或啤酒等)影响了对大脑的伤害。
(选白《参考消息》,有改动)
【材料三】
①关于脑体联系的一项革命性新见解揭示出,不单单是头脑产生思维和情感,我们身体运动方式也对头脑运热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开启了众多可能性,让我们能以身体为工具改变思考和感受的方式。
②以你觉得轻松的速度跑步或散步,能让头脑放飞,因为脑前额叶的活动暂时减弱。这些脑区负责理性、线性思维,研究表明,减弱这些脑区的活动能让更发散,更具创意的想法涌现。上述效果能延续至散步结束后至少15分钟,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在创意会之前散步可能有所助益。问题是,与一直坐着的人相比,散步者在解决 畿性问题的测试中稍迅一筹。有趣的是,即使是慢走,足底感受到的轻柔压力都能对流向大脑的血液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双脚触及地面时,脚上的动脉受到压缩,从而加速血液流动,使得流向大脑的血液增加多达15%。实验显示,对血流促进效果最明显的是步频和心率同步达到每分钟120次。
③深呼吸是最微小的运动,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你调节呼吸时,其实是在操控脑波,将其调整为空气进出鼻腔的频率。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同步化不止于此,还传导至负责记忆等功能的脑区,以及负责计划和决策的脑区。不同脑区之间协调而有节奏的活动能让大脑更轻松地共享信息。部分研究人员相信,大脑与呼吸同步的能力或许是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根本特征。
(选自《新科学家》,有改动)
8.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使大脑更健康的三种方法。
① ② ③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双脚触及地面,使流向大脑的血液流速加快。流量加大,达到“洗脑”的效果。
B.“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解释睡懒觉的重要性。
C.研究小组调查表明;无论喝何种类型的酒,还是喝多少酒,都会给大脑带来伤害。
D.我们调节呼吸频率时,其实是在操控脑波,不同脑区之间协调能让大脑共享信息。
10.请依据【材料三】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以身体为工具改变思考和感受的方式”的理解。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书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中国人阅读的重要空间,汉代开始设立藏书阁,以收藏重要文书,形成皇家藏书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重视对典籍的整理、使得书房文化进一步系统化,唐代经济文化的快理发展,增加了图书数量,提高了图书质量,促进了书房的普及,明代造纸和印刷工艺的改进,使书籍进入千家万户,半富了书房的藏书内容。
材料二:书房是否会对阅读产生影响?某购书平台对有书房用户和无书房用户进行调查,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下面是从中选取的两幅统计图。
11.哪些因素推动了书房文化的发展?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12.请根据材料二,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每问限一条结论,每条不超过30字。
①比较图一中“有书房用户”和“无书房用户”的相关调查,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②总体上看,可以从图二中得出什么结论?
(2024·广东清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材料一:
①多条技术路线并举是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布局,目前已有灭活和病毒载体两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②新冠疫苗有的打三针,有的打两针,有的打一针,这是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特性不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保障效果和安全性。
③虽然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各不相同,但目前投入接种的在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注射)、年龄范围(18周岁及以上)、安全性和最终免疫效果(均满足世卫组织和我国药品审评中心CD的保护效力要求)方面几乎是一致的。
材料二:
①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疫情散发病例,疫苗接种意愿也随之上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0299.1万剂次。
②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疫苗接种有两个保护效果:第一,是对疫苗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效果;第二,在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形成对群体的保护,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群体免疫对不同的传染病所需要的接种率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传染性越强,需要接种的比例就越高,像新冠,它需要接种率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
材料三:
①第74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于2021年5月24日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大会发言,呼吁各方团结抗疫,确保疫苗、诊断试剂等公共产品公平可及,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②多位与会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抗疫。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东帝汶等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并称新冠疫苗作为强有力的疫情应对工具,可以帮助各国控制疫情、恢复经济。墨西哥、乌干达、尼日尔等国代表称,中国在抗疫进程中为他们提供了巨大支持,不仅分享了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还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进程。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制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已投入接种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相对可靠的。
B.虽然新冠疫苗在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在接种方式、免疫效果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
C.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要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需要实现更高的新冠疫苗接种率。
D.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界各国的参与。
1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为什么在18岁及以上成年人当中大力推广新冠疫苗接种。
15.依据材料三,请说说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大国担当。
(2024·广东揭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韵流芳 启智润心
【材料一】
博物馆公共教育——( )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秦汉单元,一个小男孩盯着展柜中的击鼓说唱俑入了迷。这样跨越时空的“凝视”与“对话”,在国博随处可见。在这里,孩子们畅游于知识与美的海洋。他们明亮的眼眸像一部部照相机,快乐地捕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思想之美、建筑之美、器物之美,并将其存储在脑海深处,成为终身可取用的美学财富。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支脉,博物馆美育“营养基”不断丰富。近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居全球前列。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同时,博物馆美育“营养基”不断活化。诸多文物典藏以不同方式“活起来”,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随之苏醒,陶冶真的心灵,涵养善的胸襟,滋养美的创造……
美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基”。今日对美的感知,是明日创造美的养料。未来,博物馆应继续创新公共教育内容与方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材料二】
国风动画创作——经典民间故事的时代表达
《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是很多人童年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掘民间故事宝库,展现中华人文精神。比如,《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等为灵感,结合浪漫想象与当代叙事,诠释“责任、爱与守护”的主题。
重塑经典艺术形象,注入当代文化活力。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开篇孙悟空经历重创后萎靡不振、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形象,与观众脑海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大圣形象不尽相同。然而,从内心郁闷到“大圣归来”,孙悟空的振作之路使其艺术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让侠义情怀释放强劲张力。又如,(1)( )。
传承创新艺术手法,凸显东方审美韵味。动画短片《相思》则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并以唐代王维《相思》作为精神内核,通过水墨画风,构建起情思与物境相交融的诗意之景。故事从一颗红豆幻化成一把雨伞开始,徐徐展现江南水乡独有的朦胧景致。毛笔勾勒的线条、低彩度的配色与灵动的二维动画人物,共同组成一帧帧古色古香的画面,体现了现代媒介与传统题材的互融共生。
【材料三】
国潮玩具设计——打开巧手鲁班的智慧宝盒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玩具的陪伴。寓教于乐的玩具是孩子们最早的“好朋友”,也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部“教科书”。
民间玩具丰富多彩。静态玩具如公鸡哨、兔儿爷、布老虎等,动态玩具如小鸡啄米、猴子翻杠、拨浪鼓等;还有鲁班锁、华容道、九连环等益智类玩具,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这些玩具大都造型生动、充满童趣,有些还独具地域特色,既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也彰显着人们的审美理想,在代代相传中实现文化传承。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很多玩具设计师从传统文化和民间玩具中汲取营养,创新玩具设计,让玩具不仅成为孩子们玩乐的器具,也成为传播文化的桥梁。比如,一些品牌围绕故宫坤宁门、西安鼓楼、应县木塔等古代建筑,推出相关榫卯斗拱积木。孩子们既可以在拼搭积木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古建特有的营造技艺,也可以轻松学习有关建筑和历史知识。又如,(2)( )。
小玩具大智慧。立足传统文化根脉,中国玩具设计不仅能走出自己的道路,还能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乐享智趣,接受美的熏陶。
(选自2023年5月28日的《人民日报》,有删减)
16.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画短片《相思》则巧妙运用比拟手法,并以唐代王维《相思》作为精神内核,通过水墨画风,构建起情思与物境相交融的诗意之景。
B.近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居全球首列。
C.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仿写【材料一】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应为:不断丰富社会美育“营养基”。
D.目前,博物馆应继续创新公共教育内容与方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17.阅读【材料三】,回忆一下,你小时候玩过什么“益智玩具”?受到那些启示?你设计的一种“益智玩具”是怎样的?
18.请把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分别填在文章的(1)(2)处,并说明填写的理由。
链接材料A: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俨然是一个调皮而自信的当代少年。从他身上,既可以看到民间故事原型的影子,又可以感受到独特的真实和可爱。哪吒身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精神更进一步为形象“赋能”,使其激励当代青少年勇于担当、无畏向前。
链接材料B:
一些设计师一改传统玩具以纸、木、布、塑为材料的习惯,研发金属拼接玩具,并以文物为原型制作产品。像花轿金属拼接玩具的设计灵感,源自浙江省博物馆藏清末“万工轿”,在金属件之间的一拧一扣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的方式“活起来”。
(2024·广东茂名·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从《觉醒年代》刷屏,到《长津湖》强势领跑电影市场,再到剧集《功勋》以豆瓣破9分的成绩占据剧集年度榜单前三的位置,“主旋律”题材作品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浓烈爱国热情和致敬英雄的浪潮。“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敬仰历史,也关注当下。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文化在今天盛行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②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形象、最难忘、最震撼的文化记忆,伟大的时代呼唤英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行各业的无数英雄,在平凡中奉献,在“无我”中成就“大我”,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辉煌。可以说,没有英雄,就没有英雄文化;没有英雄文化,就难以出现英雄。
③英雄文化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丰沃土壤,是赓续传承民族基因的精神底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时代新人。时代新人主要是指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英雄文化对青年的培育、塑造意义深远。只有引导青年形成颂扬、崇敬、效仿英雄模范的风尚,使其继承英雄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才能树立民族的骨气、底气、正气。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
①江苏省徐州市一名12岁男孩与母亲对话的视频近日冲上热搜,让亿万网友感触。不少网友写道:“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了解‘三属’优待证。”
②相较于退役军人优待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属”优待证。“三属”优待证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优待证”,面向符合条件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等其他优抚对象发放。男孩持有的就是“三属”优待证。
③这张证的“重量”值得每个人了解。优待证卡片本身很轻,内涵却很重。每一张优待证都代表一份牺牲、一种付出。“三属”在刷优待证时,并不只是为了优惠。正如男孩妈妈所说:“我们在出行、旅游时用这张证,不是为了优惠优待。而是这时,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爸爸还在我们身边。”这张证不仅值得人们了解,更值得人们尊重。
(选自《中国国防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红色旅游成为人们表达爱国热情的一种方式,既能满足出行的需求,又能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来的精神震撼,红色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新业态。
②假日期间,各地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体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斗力量。基于同程艺龙景点大数据的分析显示,国内红色旅游景点及相关旅游产品种类丰富,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红色旅游已经不再仅仅是老年人的最爱,它已然成为广大年轻人群喜欢的旅游主题。各地充分运用红色旅游景区所承载英雄模范的号召力和身边典型的带动力,讲好英雄故事,融合业态吸引人。红色主题博物馆也将利用好红色资源,打造革命博物馆特色IP。同时,运用新技术,吸引更多年轻人,激励大家坚守信仰、不忘初心。
(选自《中国旅游报》,有删改)
19.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英雄文化在今天盛行,“主旋律”题材作品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浓烈爱国热情的浪潮。
B.每一张退役军人优待证都代表一份牺牲、一种付出,这张证的分量值得每个人了解。
C.国内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红色旅游已然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主题。
D.国内红色旅游景点及相关旅游产品种类丰富,要讲好英雄故事,融合业态才能吸引人。
20.根据【材料三】国内红色旅游需求结构图,分析各地可开发哪些资源吸引年轻人学习英雄文化?
21.习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讲话时提到:“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让英雄成为时代最闪耀的“顶流”?
(2024·广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潮涌”会徽极具文化韵味。它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 (见下图)。其中很多元素既符合江南水乡的特点,也映现江南民众的性情,如扇面造型创意来源于“杭州三绝”之一的杭扇,而且扇子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实物;钱塘江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历史悠久; 江潮奔涌象征了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
除了“潮涌”会徽,“江南忆”吉祥物、“湖山”奖牌、 “薪火”火炬以及颁奖所用的花束、托盘和领奖台等一系列极具识别度的“亚运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杭州特色、中国特色。
(选自《杭州亚运会:文化交流韵味十足》,有删改)
材料二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中国高科技让人们更真实地体验到杭州为什么叫“数字之城”。
开幕式上的数字人点火仪式、无人驾驶的 AR (增强现实)智能巴士、绿茵场上的四足机械狗、亚运村内的智能化基建、全球首款无介质全息 AI (人工智能)机器人……赛场内外的数智化体验,让本届亚运会被媒体称为“史上最智能亚运会”。从技术层面看,杭州亚运会创下了多个“首次”,而这诸多“首创” “首个”的背后,是中国创新的不断积累。
一项项全球首创、首用、首推的技术应用,为杭州亚运会装上了科技之眼、创新之翼。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卓越进步,同时也见证了无介质全息技术和其他前沿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潜力。
(选自中国日报网,有删改)
材料三
经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核算和评价认证,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
场馆方面,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56个竞赛场馆中,新建场馆仅12个,且在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交通方面,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接待、接驳、物流等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车;运营方面,场馆临时设施和赛事器材优先采用租用、借用形式或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亚运村房间的漱口杯、衣架采用可降解的麦秸秆材质。
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的基础上,杭州亚组委、亚残组委发动各地各单位捐赠碳配额等抵消亚运会产生的碳排放量。
全民参与为重点,促进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之外,杭州亚组委还在亚运合同中设置“可持续”章节,举办“绿色亚运·低碳有你”赞助企业绿色行动,引导亚运特许商品和宣传品设计开发优先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材料,推动亚运官方合作伙伴等将可持续作为企业发展理念,落实绿色办赛理念。
(选自《杭州实现亚运史上首次碳中和》,有删改)
材料四
用“数智化”赋能“绿色风”,杭州亚运会所应用的多项科技成果在赛后仍然能得到进一步利用。例如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运用江水源热泵系统,通过江水与体育馆内空气的温差实现制冷或制热。这一系统已经在公共场所推广应用,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体育办赛历史上,场馆再利用是一道必答题。杭州亚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所有亚运场馆在开始建设 (改造)的时候就在考虑赛后利用问题,致力于实现各场馆从亚运“流量”到日常“留量”的华丽转身。
(选自《“后亚运时代”如何开启》,有删改)
22.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的设计是如何彰显文化自信的 请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举两例分析。
23.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杭州亚运会被称为“史上最智能亚运会”,是因为有史无前例的数字人点火仪式,给人强烈的数智化体验。
B.杭州亚运会诸多“首创”“首个”技术应用的背后,是中国创新的不断积累,是中国科技的卓越进步。
C.为实现碳中和,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杭州亚运会在场馆、交通、运营、生活用品材质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D.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推动全民参与、亚运合同中设置“可持续”章节等举措助力绿色办赛理念落地。
24.为延续“亚运热”,杭州某社区举办“后亚运时代,我为亚运惠民出点子”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结合材料,拟写四个“金点子”。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2023年的夏天,有关“多巴胺穿搭”的短视频席卷网络。镜头中主人公穿着不同艳丽颜色的服饰,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使观看者心情愉悦。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让人体内的多巴胺更多地释放,从而影响情绪。
②多巴胺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负责在细胞之间传递讯息。多巴胺与人体多项功能调节息息相关,但它最为大众熟知的还是在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多巴胺是快乐的信使,当我们看到令人愉悦的事物时,大脑便会释放多巴胺,促使我们不断追寻快乐的事物。因此,多巴胺能神经元控制的一条神经环路也被称为奖赏回路,这一回路与学习、记忆、成瘾行为息息相关。
(选自科技日报《“多巴胺穿搭”真能使人快乐吗》,有删改)
【材料二】
安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成瘾医学教授,她提出了碎片化快乐会带来多巴胺陷阱。“当我们做喜欢的事情时,大脑就会释放少量多巴胺,让人感到愉快。然而大脑中处理快乐和痛苦的区域是重叠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快乐和痛苦就像一架天平的两端。当多巴胺被释放之后,天平就会向快乐的一端倾斜,接着就会向痛苦端倾斜以维持平衡﹣﹣这就是纵情享乐之后失落感产生的原因。同时,由于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很短暂,这种短暂的愉悦感,让大脑渴望再次获得奖励,从而指导相应的行为。但随着重复接触类似的愉悦刺激,快乐的强度会越来越低、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就叫神经耐受。想要获得同样的愉悦,就需要更多的刺激。”
(选自科普中国《跳出网瘾舒适区,平衡学习和娱乐》,有删改)
【材料三】
①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仪式或行为,便可以促进释放多巴胺,拯救不开心。
②坚持运动。运动是公认的提升快乐激素的最好方法。散步、慢跑半小时到1小时,能促进多巴胺分泌与吸收;当经历蹦极、跳伞、滑雪等新鲜、刺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
③睡个好觉。睡眠时,多巴胺消耗量会变得很少。每晚睡够8小时有助保存多巴胺含量,使得第二天充满活力。睡眠不足虽然会促进多巴胺大量分泌,但身体上的疲累反而会让心情不愉悦。
④科学美食。多巴胺由酪氨酸合成,豆类、深海鱼类、奶制品和坚果富含酪氨酸,建议适当增加摄入量;新鲜蔬果,尤其是深绿色蔬菜、维生素 C 含量高的水果等,也有助合成多巴胺。研究显示,高脂饮食可能会破坏多巴胺合成,要少吃。
⑤突破挑战。当你打算培养一项爱好、学会某种技能,并且每天朝它迈出一小步时,大脑就会用多巴胺奖励你。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如果我们下一个目标比上一个目标的挑战难度大一点点,但又没有特别难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一种极专注的状态)。在“心流”状态下,我们体内的多巴胺分泌得更多,同时我们也能更有效地提升技能。
⑥多晒太阳。多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可促进多巴胺产生,舒缓情绪,尤其是早上醒来晒晒太阳,让人一整天都神清气爽。
⑦闭目冥想。深呼吸、冥想、静坐、瑜伽等都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每天留给自己一点平静的时间,闭上眼睛冥想、深呼吸,不仅能抚慰心灵、缓解焦虑,还能体验到愉悦感。
(选自生命时报《把"快乐激素"释放出来!9件事触发快乐开关》,有删改)
25.下列表述和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睡眠不足虽然会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但长期缺乏睡眠反而会导致身体疲累、情绪不佳。
B.过度追求带有愉悦感的活动会导致神经耐受现象,需要更多刺激来获得同样的愉悦感。
C.研究显示,只要我们下一个目标比上一个目标的挑战难度更大,就能促使身体分泌更多多巴胺。
D.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在大脑中传递快乐的信号,视觉上的强烈色彩刺激可引发其释放。
26.小东最近发现自己在学习时容易分心,经常被手机上的游戏和社交媒体(微信、微博等)吸引。他也意识到,虽然这些活动短暂地让他感到快乐,但长期来看却让他越来越不满足。请结合材料二、三,为小东提供几点建议,帮助他改变现状。
27.“3、2、1,上链接!”层出不穷的商品,限时限量的优惠,卖力推销的主播,快速便捷的购买流程……直播间销售模式在当下越来越火。请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直播间销售模式能成功吸引顾客购买的原因。
(2024·广东惠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文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城市文脉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和变迁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城市文脉体现在各类遗址、遗迹和建筑中,也体现在城市的文化精神、艺术风格、时代风尚中。标记城市特色的建筑、文学、艺术、美食、习俗、生活方式等,都是城市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重要体现,如故宫和四合院之于北京、石库门和外滩之于上海、武侯祠和宽窄巷子之于成都等。一系列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串联起来,成为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发展演进的文化基础所在,是流传不绝的宝贵财富,让城市魅力和精神持续散发。
(摘编自荣跃明《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人民日报》2024年2月9日)
【材料二】
①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4片历史文化街区、4170处历史建筑、292个中国传统村落……广东,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地。摸清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广东持续开展普查、认定、登记、保护等工作,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同并进。
②文明源头逐渐探明,文化家底陆续摸清:1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历史文化资源全国“第一方阵”地位进一步筑牢。
(摘自《广东盘活用好历史文化资源 延续城市文脉》《人民日报》2023年06月27日)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城市作为载体记录并延续中华文明。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摘编自何镜堂《突出地方特色 注重文明传承》,《人民日报》2024年2月9日)
【材料四】
①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只有深入开掘城市文脉,涵养城市文化,让城市有源源不断的故事可讲,城市形象才会更鲜明,城市才有更持久的吸引力。
②用文化符号擦亮城市名片。一座城市或许有讲不完的故事,但要打动“陌生人”,须在故事积淀基础上,拿出足够凝练、足够接地气、足够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百余年历史的青岛啤酒、30多年历史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是青岛着力打造的城市名片。2023年,啤酒节青岛主会场接待全球游客600多万人次。同时,啤酒节走出青岛,在国内60多个城市落地,把美食、音乐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不同城市文化的交流沟通。成都的熊猫、茶馆,重庆的火锅,广州的早茶,山川风物、民俗美食传递着一张张形象的城市文化名片,借由体验者的文字、视频,生动讲述新的城市故事。
(摘自意娜《让城市有源源不断的故事可讲》《人民日报》2024年01月12日)
28.下列各项说法与所给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城市文脉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B.材料二表明保护城市文脉是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同并进。
C.材料三表明城市是唯一记录并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载体。
D.材料四表明城市的吸引力离不开城市文脉的开掘和城市文化的涵养。
29.小明说他所在的城市虽不出名,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他想为保护城市文脉给当地政府提点建议,请你根据材料二、三、四说说,他可以给当地政府提哪几条建议。
30.广东某港口城市发起城市文化标志设计活动,同学们参与了活动,他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方案,你认为哪个最适合?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具体说明理由。
A.小广认为既然是港口城市,可以参照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美人鱼形象,设计一个雕像。
B.小东认为还是结合传统元素海浪与祥云,设计一个城标。
C.小粤认为本市人民义薄云天,可参照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刘关张的故事,设计一个桃园。
31.(2024·广东东莞·一模)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一个人的容貌是天生的,本来很难改变,但是浸润书香久了,就会由内而外自然而然散发出高雅、脱俗的气质。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闵子骞因敬佩孔子的学问,前去拜孔子为师。刚去时,他的脸色干枯蜡黄,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变得红润有光泽。孔子问其缘由,闵子骞说:拜老师之前,看到达官贵人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而自己却生活清苦,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受了老师的教化,懂得的道理多了,那些华丽的东西再也不能打动我的心了。与苏轼同为好友的黄庭坚也曾说过同样的道理:“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清代学者梁章钜在《退庵随笔 政事》中谈道:“果能读书,沉浸酝酿而有书气,更集义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气。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讲的都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提升人的气质。
(刊载于2023.8.8,有改动)
材料二:
读书对于调节人的情志、疗愈人的心灵也大有裨益。《汉书》记载,宣帝时太子刘爽身体欠安,“苦忽忽善忘,不乐”,于是汉宣帝“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为证:“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苏联作家高尔基也说:“书籍像童话里那些奇异的鸟儿一样,歌颂生活的丰富多彩,歌颂人们追求善和美时的大胆和勇敢。我愈是读得多,心里愈是充满了健康和振奋的情绪。我变得更沉着,更有信心,工作得更有条理,对于生活中的屈辱就更不介意了。”聚精会神,吟读华章,于无形之中可以有效解除烦恼、缓解焦虑、愉悦身心。
(刊载于2023.8.9,有删改)
材料三:
材料四:
近年来兴起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学校、公共图书馆和阅读公益组织在宣传、推广优秀读物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理论上讲,建立对少儿读物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提升读者的鉴别能力,能够影响市场供给的导向,促进更多优质图书的产出。学校、家庭、出版界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青少年读物质量,关注孩子们阅读的内容,关注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品位。学校应该加强对读物质量的筛选和推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读物;家庭应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鼓励他们选择优质的读物,并与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交流;出版界应该加大对青少年读物质量的重视,加强对青少年读物的编写和评估;社会各界应当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倡导正确的读书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青少年读物质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奠定基础。
(刊载于2023.7.4)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提升人的气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B.材料二中所举的太子刘奭的故事和南宋诗人陆游的诗,都是为了印证高尔基的观点:书籍像童话一般丰富多彩。
C.理论上讲,建立客观公正的少儿读物评价体系,提升读者的鉴别能力,能够促进更多优质图书的产生。
D.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奠定基础。
(2)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对症下药”,举例谈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从自身出发,克服图表中这些影响阅读的因素。(要求:任选三个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即可)
(3)班级即将开展“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分享会,请你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内容准备一段开场白。
(2024·广东深圳·二模)材料一:
①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下面按从高到低的空间顺序,给大家揭秘几个冷知识。
最优美的“S”
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是深中通道为啥要建成“S”形?
③优美的舞者,有柔美的弧线。“S”形的深中通道是不是非常婀娜多姿?设计成“S”形,首先开车不容易犯困。另外,这么宽的海面上,水流不是只有一个方向,桥墩要尽量与水流垂直,才能尽量减少阻力,水流通过率更高。
小标题:?
④都说“秤砣虽小,可压千斤”。伶仃洋大桥的两个大锚碇真是“秤砣巨大, 可压万吨”。说它“大”,(1)每一个秤砣的底座有17个篮球场那么大,说它“重”,一个秤砣就将近100万吨。
⑤大桥的主缆就系在这俩“秤砣”身上。锚碇的作用就是承受拉力,稳定大桥。大桥的自重加上未来桥面车辆,总重量超过10万吨,靠的就是这两颗定盘星。
最安心的“洞”
⑥深中通道全程八车道,桥面上双向来车可以看见。可是在沉管当中,彼此方向来车是看不见的。在隧道中,在中间用两道支撑隔墙打出了一个隔断,隔断的上中下还有三个孔洞,(2)通电、通讯、消防的线路都在里面,相当于隧道沉管的“神经中枢”。而且这里也是一道安全之门,一旦隧道的一侧发生风险,大家可以通过这里,到达隧道的另一侧。
(摘选自“央视新闻”公众号,原标题为《冷知识大揭秘——原来你是这样的深中通道》)
材料二:
①拥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宝安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宝安学子作为文化传承者、推广者受邀参加《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以经典著作中的宝安文化古迹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带领全国观众感悟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家国情怀。
③七百多年前,伶仃洋见证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慷慨悲壮。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将伶仃洋畔的深圳推到世界眼前。现如今,伶仃洋又见证着新时代的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片海域,宝安学子登上“湾区之光”摩天轮远望伶仃洋。
④“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眼中笔下的伶仃洋是凄苦的,充斥着一腔悲愤。而如今超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如鲲鹏展翅飞跃伶仃洋。它的建成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带来巨大改变。
(摘选自“深圳教育”公众号,原标题为《再登央视!深圳学子在伶仃洋畔,带您走近这位民族英雄!》)
32.湾区核心组为搭建深中通道模型阅读了上述材料,他们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按照从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来介绍深中通道的冷知识的。
B.材料一划线句(1)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锚碇的“大”和“重”。
C.材料一划线句(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空洞的功能。
D.深中通道是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跨过的就是伶仃洋这片海域。
33.小组成员为材料一中缺失的小标题进行补充,有的组员提议补“最重大的锚碇”,有的组员认为补“最稳妥的秤砣”更合适,你选择哪个小标题?请说明理由。
34.参加节目录制的宝安学子回到学校后在升旗礼上发言,给全校同学讲述他的所见所感,请根据材料二和发言稿提供的具体情境,补全以下发言,每句不少于 20字。
七百多年前,文天祥眼中笔下的伶仃洋是凄苦的, 。现如今,我眼中的伶仃洋是 !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统筹做好安全生产和假日市场工作,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据初步统计,全国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约15万场,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63万场,同比增长52.10%;票房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80.(1)%;观演人数657.65万人次,同比增长77.71%。这个春节假期,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假日消费持续升温,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断高。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材料二:
文化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参观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从而增进旅游者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等传统的文化形式,还包括了一些新兴的文化体验方式,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节等。这些新形式的文化旅游也为旅游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旅游的乐趣和吸引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性强、耦合度高、具有很强的共生性和互补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可以为旅游消费提供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不仅有助于更好满足民众旅游休闲需求,也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际上,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不仅蕴含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内在要求,更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比如,消费者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型文旅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在供给端倒逼文旅企业不断加快理念变革、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这类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就可能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真诚是必杀技”,是业界对哈尔滨文旅爆火最深刻的反思,这个春节,广州文旅同样在用高品质服务践行“真诚”,传递“广式温度”。
为了指引游客体验地道广府年味,广州市相关文旅行业协会在节前围绕游客最关注的景区、酒店民宿、文博场馆、文化地标、演艺场馆、主题线路、特色乡村、红色景点、非遗节庆等内容,集中发布了最新版“十大”推荐。节日期间,广州陆续推出六大板块2500多场文旅活动,在不少精彩的文旅活动中,都能见到文旅志愿者的身影。比如:陈家祠的志愿者们以自己的热情和专业,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景点讲解,咨询解答、客流疏导、安全提示、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确保景区游览秩序井然,让陈家祠博物馆变得更有温度,为游客们深入了解荔湾文化架起了一道便捷桥梁,也让岭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整理自《羊城晚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网站)
材料四:
最近,一碗麻辣烫把甘肃天水送上热搜,城市文旅比拼中又一位“选手”脱颖而出。纵观近年来火爆出圈的城市,流量的加持作用不容忽视。吃烧烤、听音乐会……一座城市的走红,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热门话题就可以点燃。城市营销搭上“网红打卡”的快车,带来“泼天的流量”固然令人称羡,而由此伴生的“流量焦虑”同样也需要正视。
城市营销与其纠结于流量的追逐,不如想想在文旅大热潮中本地本土的优势和特色。比如:西安创新展示唐诗、秦腔等历史文化资源,重庆依靠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洪崖洞等景观打造“8D魔幻城”形象,这些文旅目的地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放大自己优点、展现自己的长处,做到差异化发展。其次,要明白文旅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旅游业的直接拉动,更在于对城市产业的间接促动与提升。城市要“宠粉”更要“促产”,把文旅需求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延长相关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比如推动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为智慧旅游添动力;又如推动“文旅+”平台建设,依托大闸蟹、小龙虾等千亿级产业,实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打响公共品牌。
(整理自人民网、《新华日报》)
35.关于文化旅游,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旅游可以帮助游客了解和体验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增强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B.文化旅游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化形式,而且包括多种新兴的文化体验方式。
C.文化旅游既有助于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也在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方面发挥作用。
D.文化旅游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就能由此形成。
36.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今年春节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的票房收入和观演人数同比都有了小幅增长。
B.哈尔滨文旅爆火,带给各地文化旅游业最大的启示是要用真诚打动游客。
C.陈家祠的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景点讲解等服务,有助于游客了解岭南传统文化。
D.近年来,有些城市只借助一个热门话题,就能够在文旅市场比拼中脱颖而出。
37.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组织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就能提升城乡居民的出游意愿,刺激假日消费持续升温。
B.文旅融合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关键就在于满足游客对沉浸式、互动型产品的需要。
C.广州在春节前发布最新版“十大”推荐,不仅推动了文旅业发展,还传递了“广式温度”。
D.城市“宠粉”和“促产”很难兼顾,所以要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38.依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推动文旅业可持续发展。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广府庙会开幕展演及民俗文化巡游24日在广州举行,五羊仙舞、素馨佳人、肇庆封开五马巡城等精彩节目轮番登台,粤港澳三地歌手唱响广府之声。
十二支巡游队伍带来南越雄风、非遗华彩、金甲侠光、广府婚俗等特色展示,传递浓浓的广府年味。本届广府庙会特别聚焦“龙的传人·湾区同心”,共同宣传广府年俗文化,打造“广府十二年味”,让所有市民朋友感受广府文化魅力,体会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报道《2024广府庙会开幕 打造“广府十二年味”》)
【材料二】
自带流量的“新中式”“国风”,为当下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拓展了新空间。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民意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参与过国潮主题活动,其中又以景区游览最受欢迎。
以广州为例,随处可见青砖屋、麻石路、趟栊门等“老广”记忆的荔湾区永庆坊正在成为广府国潮的发生地。
自2016年永庆坊一期开放以来,“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微改造”让永庆坊项目成为广州城市更新范例,从粤剧艺术馆到荔枝湾畔,永庆坊带动蕴藏着厚重广府文化的西关片区,掀起“广府国潮”风。以“永庆有鱼”推出传统灰塑系列文创产品,广彩、广绣、珐琅等12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风起西关:永庆营造叙事》等系列活动轮番登场……在这片集文化,商业、景观、游乐等于一体的复合型街区,多种商业形态汇聚其中,老字号与新潮牌相间散落,为街区带来丰富想象与活力。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永庆坊客流逐步提升:仅上半年客流量已超千万,暑期单月客流超200万人次,中秋国庆假期客流量达106.3万人次。
(整理自《南方都市报》报道《约你来广东过龙年,跟黄飞鸿穿越时空》)
【材料三】
今年春节,烟花汇演、无人机表演以及各大景区推出的新春文旅活动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地铁客流的起落。广州地铁官方公布了春节期间的部分数据:单条地铁线累计客运量排名分别为三号线(含三号线北延线)756.7万人次、二号线598.7万人次、一号线481.1万人次。其中,在欢庆活动带动下,体育西路站、公因前站两个邻近重要商圈的站点总客流跃居第一、第二位,为210.1万人次和174.1万人次,而广州南站作为出游的重要枢纽站点,客流量位居第三,达147.5万人次。由此可见,春节假期内3号线若南北分计,则客流量应低于1号线,也是往年的正常现象——1号线沿线老城区年俗活动众多,历史底蕴更吸引游人,另还有烟花助推。
2月10日(大年初一)凌晨2点,2024年广州传统迎春花市平安收市。来自广州花市办的数据显示,今年11区花市共接待632万人次,其中大部分出自主城区的花市越秀西湖、海珠、荔湾、天河花市。
当晚,广州在白鹅潭举办了阔别多年的烟花汇演,据新闻报道,汇演共吸引了54万人到现场观看。烟花汇演带动下,沿线车站客流应至少达到普通工作日水平,与花客流平缓均摊到全天相比,烟花客流进出站集中在几小时内猛烈释放,确实会带来一定的运营压力。不过由于烟花汇演实行预约制,一定程度在心理上限制了总观演人数,加上广州地铁具有丰富的限流经验,据观察,各车站当晚皆平稳有序,未出现2023年杭州元宵烟花汇演因瞬时客流超高峰导致的地面交通、公共交通瘫痪局面。
(整理自《广州地铁2024年2月客流月报》)
【材料四】
热情是第一条待客之道。“请到广东过大年”系列文旅策划,不仅让广东的热情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甚至这本身就不是一次仅仅局限在文旅层面的“上大分”。而是广东整体形象、公共服务品质的常态化输出。
如果说特色文旅活动是吸引眼球第一步,与之配套的系列活动让游客留得下来更显城市内涵,而与旅游接待相关的城市各个细微环节,甚至公共卫生间的网点密度心治安处警效率的高效与否以及消费纠纷的响应与处置情况,都可以成为地方“大文旅”的关键一环,处理不好也会成为各种出问题的致命短板。
一段时间以来,以地方文旅推广吸引游客,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媒体现象。相较于“出大招”“整活”的各种用力,来自广东的邀约同样足够热情,而且更倾向于让会公共服务的多说多做,以及尽最大可能不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整理自南都社论《请到广东过大年,文旅要继续“上大分”》)
39.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广府庙会开幕展演及民俗文化巡游中,精彩节目轮番登台,粤港澳歌手唱响广府之声。
B.南都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参与过国潮主题活动,其中又以国潮景区游览最受欢迎。
C.永庆坊汇聚多种商业新形态,活动丰富,功能齐全,带动有厚重广府文化的西关片区。
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永庆坊客流逐步提升,中秋国庆假期远超暑期单月的客流量。
40.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春节期间,1号线因沿线老城区年俗活动多有历史底蕴和烟花助推、客流量居首位。
B.广州传统迎春花市接待632万人次,给管理部门造成压力,因此不到大年初一就收市。
C.白鹅潭举办阔别多年的烟花汇演,吸引游客观看,相关地铁站的短时进出站客流激增。
D.“请到广东过大年”系列文旅策划只是文旅层面的“上大分”,充分展现广东的热情。
41.能留下游客的地方“大文旅”关键环节有很多,下列做法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深圳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将十七类行业的配建厕所全部纳入了公厕范畴,免费开放,统一管理。
B.哈尔滨通过昵称、段子等网络营销策略,构建出了好客又“宠”客的城市形象,满足游客的情绪需求。
C.秦皇岛在旅游旺季时开通了旅游消费维权“绿色通道”,实行“即诉即办”,快速处置游客的消费纠纷。
D.海南省实施“路长制”警务机制改革,实现“一警多能、多警联动、快速反应”,处警效率成倍提升。
42.请结合小文收集的材料,总结广东文旅“吸引八方客、来粤过大年”的成功经验。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3月,“人工智能+”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人工智能科代表欢欢对此很感兴趣,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①今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② “人工智能+”指的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中国信通院AI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凯认为,人工智能是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强调的是跟行业、场景的融合。中国移动通信董事长杨杰认为,要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人工智能”向“人工智能+”转变。
③ “人工智能+”,应该“+”什么、怎么“+”?小米董事长雷军认为,“+”就是“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比较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广泛运用。除了对产业深度赋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还将对科学研究范式和技术创新起到推动和助力,让每个人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成为更能开拓未来的新人类。
(整理自《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参考报》、央视新闻等)
材料二: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去年,以 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热点,今年初,OpenAI公司的视频生成新模型 Sora横空出世,颠覆式创新引发热议。与此同时,国内掀起“百模大战”,国产大模型频频亮相、加速迭代,各类通用、行业等云侧大模型和手机、PC、汽车等端侧大模型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不过相比 ChatGPT而言,国内的AI大模型产业至今没有出现爆款级应用。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预测到2035年,中国约85%的企业将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国内AI大模型布局情况(部分)
机构 AI大模型
百度 文心一肖
抖音集团 云雀大模型
中国科学院 紫东太初大模型
科大讯飞 星火大模型
阿里 通义千间
腾讯 混元大模型
华为 盘古大模型
…… ……
(整理自《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2024年中国AI大模型产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①只需点点手机,准时赶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就会载着乘客前往目的地;马路上,绿色高效的氢能无人驾驶清扫车自主识别道路环境自动清洁……这些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便民服务将在广州黄埔率先实现。3月4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式公布2024年首批以“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应用场景清单。清单围绕“人工智能”提出深耕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9大领域,共开放50个应用场景,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潜力。
②黄埔以制造业立区,清单中智能制造领域的18个应用场景占比近四成。广本数字化智能工厂、捷普电子黑灯无人化产线、燕塘乳业绿色供应链……从不同企业提出的转型规划中,不难预见未来黄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业新格局。在其他领域,清单还包含了诸如无感知AI数字课堂、城市智慧停车场运营管理、区域“陆空一体”智能交通体系、湾区大模型产业园区等等场景。
③清单将黄埔不同领域对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需求清晰地展示给全国乃至全球供应方,力促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在黄埔率先应用推广。未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把新型工业化之“机”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之“势”,向新质生产力发力,率先建成更具竞争力、更有影响力的“智造强区”。
(整理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②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今年2月,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据悉,入选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师资配备、实验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天津市实验小学等不仅深入推进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还孵化出多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下一步,教育部将促进各基地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同时,教育部将选取典型经验、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整理自《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43.为介绍“人工智能+”行动,欢欢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
B.魏凯认为,人工智能强调技术本身,而“人工智能+”更强调的是跟行业、场景的融合。
C.“人工智能+”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业,已助力我国构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
D.刘庆峰说,“人工智能+”将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技术创新,让每个人更好地开拓未来。
44.为理解“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意义,欢欢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只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进行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就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B.国内AI大模型蓬勃发展,布局广泛,“文心一言”高居1月关注度榜首,但相比ChatGPT,国内AI大模型产业应用爆款尚未出现。
C.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庞大,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过低,2035年超九成企业都会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D.我国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已具有较好基础,教育部正深入探索教育实施方式,以扩大人工智能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45.聚焦黄埔新型工业化发展,欢欢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黄埔将变机遇为势能,向新质生产力发力,率先建成更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智造强区”。
B.黄埔发布的“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清单,展示出不同领域对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需求。
C.自动驾驶出租车载客出行等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便民服务将会在广州黄埔率先实现。
D.从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规划中切实可见未来黄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业新格局。
46.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请结合欢欢的材料,从学校和自身角度阐述该如何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2024·广东惠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②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 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④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⑤数字技术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并未停留在时光中,成为古老的“过去”, 而是融入新的时代生活,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当代表达。一方面,民俗文化继续发挥凝聚、教化、审美等功能,通过仪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乡规民约则起到引导群众行为、弘扬社会新风尚的作用;节庆民俗中如节日服饰、美食、文化符号等,对大众产生悦耳悦目、怡情养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民俗文化紧跟时代发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增强,人们愈发关注精神层面的收获,主动调适传统民俗,使其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境。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材料二:
文化学者齐飞认为:新春战袍一直是传统年俗的代代传承。“过年穿新衣”一说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相关记载“长幼悉正衣冠”,即使粗布旧衣也要整洁,与平日不相同。延续至今,新衣从过去的粗布麻衣变得款式多样、风格各异。过年穿新衣服的寓意主要是辞旧迎新,添“衣”谐音添“翼”,暗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而在今年,“新春战袍”进一步特指汉服、中式服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雅致生活的更高追求。当下流行的这类服装在形制、款式上保持古韵、特色鲜明,也为当下的传统节日增添了节日氛围、输入了情绪价值。多年来,不少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少、越来越淡,而汉服、新中式服装不断出圈、霸榜、站上C位,在重大文化节日节点上申请“出战”,慢慢形成国人的新年俗符号,这无疑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化、实现了有效传播,令人欣喜。
——摘编自2024年3月网络
4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B.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C.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D.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48.阅读材料一时,第③段缺少论据的支撑,请从以下两则材料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并阐述理由。
【A】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B】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
49.阅读以上材料后,班级召开了一场关于“汉服是否有必要复兴”的辩论会,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生活实际,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强调观点”的思路,代表正方辩手发言。
正方辩手 反方辩手
我认为汉服复兴并不必要。 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汉服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同时,汉服复兴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没必要追棒汉服。
(2024·广东潮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说“氛围感”
许 晴
①初秋,约二三好友,找间茶室,在古琴音韵中品一杯茶,浓浓的氛围感为秋日休闲生活平添了几许生趣与惬意。近年来,从拍照到穿搭,从就餐到出行,氛围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
②何谓氛围感?置身蓝天绿草之间,看云卷云舒,是露营的氛围感;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共同营造出夏日的氛围感……可以说,氛围感既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是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
③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出行游玩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
④今天,营造氛围感、享受氛围感,日益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升级的缩影。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好的氛围感使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造出新的需求,也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创新的路子。
⑤作为消费的新赛道,“氛围感经济”仍处于孕育期,需要多方呵护。“氛围感经济”重在氛围的个性与品质,如何避免在流量的作用下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伤害体验感这个关键竞争力?“氛围感经济”侧重消费感受,这样的商业模式如何监管,才能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就拥有识别陷阱的慧眼?氛围感带来的放松、惬意是无价的,享受氛围感的消费却是有价的,如何优化监管,让创新的种子既可以快长,又不会长歪,考验着监管者智慧。
⑥不管是在大自然中探寻内心,还是在生活中追求舒适环境,抑或是购买氛围灯、香薰等“氛围感好物”,对美好的向往无处不在,满足美好向往的商业创新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看,氛围感事关个人体验,也关系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南京街头的茶馆、民宿、咖啡店等不少商家,正紧锣密鼓地上新“围炉冰茶”。所谓“围炉冰茶”,正是夏季版的“围炉煮茶”。烟雾缭绕的图片、视频,配上“来一桌围炉冰茶,看云雾吞吐;配几碟江南点心,品花开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等一类的文案,作为“围炉”2.0版本的围炉冰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走红全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其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超过1009万次,笔记话题阅读量也超百万次。
②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类消费主打氛围感和体验感。这种商业现象实际上是新茶饮结合新消费而创造出的一个新社交消费场景,是在冬季围炉煮茶场景基础上,结合季节变换的升级与创新。其自然会顺应一部分社会群体的社交消费需求,并会在短时期内形成和引领一定的消费潮流。火热褪去后,大概率会作为常规消费方式之一而长期延续下去。”
(选自《华夏时报》2023年4月30日,有删改)
50.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①段以日常生活现象举例,引出话题:在生活众多方面,“氛围感”已然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词。
B.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日益”“越来越多”强调了今天氛围感越来越重要,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一第⑤段连用两个问句,意在指出:“氛围感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需要新的监管模式。
D.材料二中“围炉冰茶”是“围炉煮茶”顺应季节变换的升级与创新,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常规消费方式。
5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52.有人认为,“氛围感”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不值得推广。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2024·广东深圳·一模)以下是某班级以“坚守理想 VS顺应时代”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的一辩稿,请你根据材料,学习立论的相关知识。
背景材料:据《楚辞》记载,屈原遭到流放,在沅江边来回游荡,渔父问屈原为何沦落到这般境地,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的隐士,他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最终屈原回答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要坚守初心,保持清白的节操。
正方:我方认为,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能够体现出屈原对原则问题的态度。屈原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对原则问题的坚守。屈原面临的是一个君王昏聩、奸臣当道的局面,若当时屈原顺从了楚国朝堂上政治形态的浊流,事实上就是对黑暗无道社会的纵容和妥协,就会造成举世皆浊的结果。当下年轻人如果要为自己心中的公理良知寻找实现的途径,就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正心修身,才能够治国平天下。其次,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是屈原精神的重要内容。作为楚文化主要代表的屈原,爱国主义是其核心精神所在。屈原在许多著作中都留下了自己的主张,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多艰”等名句。正是由于屈原精神的不断传承,才有了后来关于湖湘地区的种种说法,如“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才半国中”等极高的历史评价,也出现了如毛泽东、曾国藩等著名的历史伟人。最后,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大变革时代中的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但是光有理想和使命并不足够,如果无法在多元化的时代潮流面前坚持初心原则,我们就无法真正去实现自我价值,甚至可能会自我迷失、自我堕落。因此,毋庸置疑,即便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继承和弘扬屈原的清流精神。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从不曾缺乏光明,当然也不曾缺少黑暗,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许多前辈追随着屈原的脚步,才不至于让黑暗遮蔽了光明、丑恶玷污了良善。屈原精神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追求正义的民族精神。
反方:我方认为,顺应时代潮流方为俊杰。第一,顺应时代潮流就是尊重科学规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需要遵循科学规律,顺者昌,违者亡。第二,顺应时代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功。当智能手机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那些不愿意做出改变的行业翘楚,如柯达和诺基亚就被市场所淘汰:当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成为潮流的时候,那些不愿意做出改变的传统媒体就都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顺应时代才能生生不息。第三,顺应时代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逆潮流者和不随潮流者都会成为时代的异类,螳臂当车,也须度德量力。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过于刚硬,就容易被折断,过于柔弱,则容易遭挫折,所以顺应时代是一门必修的处世学问。顺应潮流并不代表盲目顺从,识时务者为俊杰,与时代的主旋律共舞,才能成就自我; 懂得在逆境中顺势而为,也可保全自己。渔父面对屈原高声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图劝告屈原既然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那不如豁然地面对这种现实,顺势而为,明哲保身。自古以来,许多人都在坚持理想和顺应时代中艰难抉择,但当事与愿违,我们要有一个智慧的处世态度,那就是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创造美好的生活。
53.【列提纲】设计辩论提纲是立论环节的重要准备工作,拿到辩题后需要根据己方观点梳理论证思路,构想批驳对方的要点,形成辩论提纲。
(1)请根据材料将辩论提纲补充完整,梳理辩论思路。
正方观点:(1)
分论点 论证材料
坚守理想,能够体现对原则的态度 屈原所处时代历史背景
坚守理想,是屈原精神的重要内容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多艰”:“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才半国中”的说法
(2) 大变革时代下多元化的时代潮流
反方观点: 顺应时代潮流, 方为俊杰
分论点 论证材料
顺应时代潮流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道德经》:“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3) 柯达和诺基亚被市场所淘汰;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冲击
顺应时代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 《渔父》:“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54.论证观点时需要论据支撑,请你为正方规点补充相关论据,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1)正方: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例如: ,(请:根据阅读体验、从《儒林外史》选择一位人物进行补充:①杜少卿;②王冕)
(2)正方: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追求正义的民族精神,比如文天祥被元军所俘,面对民族大义时他留下“ , ”的千古绝句。
55.根据辩论提纲,请归纳出辩论提纲中所需包含的要素。
(2024·广东清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小文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 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 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 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了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的那点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感觉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好方”!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短信微信交流的绝对不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 2020 年 8月 30日《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 有删改)
【材料二】
①“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 ,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②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了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③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之中。
④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账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⑤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因为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
⑥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 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 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摘自2020年 9 月 11 日《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材料三】
【材料四】
①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
②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网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③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 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 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 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 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④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觉得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体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2020.20, 有删改)
56.初读材料,小沙产生了如下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青年说”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网友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社交没问题,大多数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B.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社恐”们在社交活动场合紧张、焦虑、回避,甚至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C.社交软件相对于打电话、书信往来等,成为“社恐”们的重要情绪出口,与面对面交流同等重要。
D.互联网时代,无处不社交。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社恐”们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感觉很热闹,不再孤独。
57.【材料二】的画线句,小沙觉得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58.在收集的材料中,小英认为造成“社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024·广东阳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今次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热度最高的政经关键词。
②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两会记者会、开放团组活动、“部长通道”上,多位部委“一把手”、地方大员,从各个侧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解读;审议讨论中,代表委员结合各自实际畅谈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③外界认为,读懂新质生产力,就把握住了中国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的“关窍”。
④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江苏团还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