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位同学分类梳理的中国古代人物。其中①②处分别可填写( )
A.赵匡胤 李贽 B.孙权 柴荣
C.马可·波罗 利玛窦 D.努尔哈赤 曹雪芹
2.《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御史周观政巡视奉天门,拦住了准备入宫的一队女乐,领队的中使只能禀报皇帝,而后回复周观政“女乐已罢不用”。但周观政要求“必面奉诏”。最终朱元璋只能亲自出宫,向周观政解释“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这一事件说明( )
A.御史职能发生根本转变 B.台谏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
C.台谏合一趋势开始出现 D.相权的膨胀威胁专制皇权
3.在明朝建立初期,皇家共出嫁巧名公主,有7人嫁于武将功臣子弟。但至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末年,附马多出自中下层官吏或平民。这一变化旨在( )
A.完成国家统一 B.防止武将干政 C.提升平民地位 D.废除丞相制度
4.中国古代有位皇帝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辛苦不堪,曾写诗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遢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澳门被殖民者古据
C.瓦剌俘虏明英宗 D.荷兰独占台湾
6.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中后期,倭患问题在隆庆开关后逐渐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A.是国内贸易引发导致 B.与海禁政策兴废有关
C.是白银货币化的产物 D.因西葡两国殖民引起
7.明初期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且不得设置官署僚佐,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官;到明中后期,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之权,官阶定为正一品。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
A.决策中心发生改变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D.政府运行机制调整
8.明太祖改革中央机构,把“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他这样做的前提是
A.明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B.丞相制度被废除
C.三省六部制已日趋衰落
D.丞相权力过大
9.明朝成化、弘治之际,月港(在今福建漳州)因走私盛行而被称为“小苏杭”。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宣布在此部分开放海禁,月港的商船绝大多数涌向菲律宾马尼拉,月港逐渐崛起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B.海外政策调整效能显著
C.朝贡体制走向衰落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现象( )
A.使内阁成为正式机构 B.是君主权力强化的反映
C.易导致权臣干政现象 D.说明内阁可以制约皇权
11.明朝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确立一省制 ②废丞相 ③设内阁 ④建立东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13.下面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反映了某朝代在解决洪水灾害时中央政府的运行情况: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汉代
B.唐代
C.明代
D.清代
14.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说明( )
A.内阁下辖六部 B.首辅就是宰相 C.宦官握有实权 D.内阁本质不变
15.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废除丞相 C.设置南书房 D.增设军机处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央决策体制流程图
材料二 明朝中央决策有公开议事的传统,自明太祖时议事机制可分为朝议、皇帝召集议事及廷议三种,这三者是决策必不可少的部分。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能够帮助皇帝拟出决策意见,在皇帝不愿处理政务之时甚至依赖此机制支撑中央决策的正常运转。但内阁的票拟只是决策的一个环节,内阁拟出决策意见还需皇帝进行最后处理,正常情况下,皇帝还是机制主动权的掌握者。早期内阁在中央决策体制中的行动是皇权效能的补充机制而非独立机制,而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内阁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摘编自张梦垚《明朝中央决策体制研究》
材料三 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敕、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内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或者延缓最高决策的制定。阁臣工作的效率、封驳奏章的次数以及人员的素质,对行政效能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以改变皇帝的意志。内阁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大多都有师保关系,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显然要多于其他大臣。
——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地位变化,并分析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和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3)对比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待丞相态度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人在处理相权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评价。
18.沿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1)材料一中B是欧洲的大秦,写出A点代表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丝路拓展)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2)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航海壮举)
材料三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祖诸遗城,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四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梁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都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人物,与他们一致的人物是明朝时期统一女真并建立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题干中李白、苏轼、关汉卿都是文学方面的人物,与他们一致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D项正确;赵匡胤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军事家、政治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商人,与题干内容不符,利玛窦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御史和谏官的职能合并,周观政利用手中的谏议权迫使皇帝纠正自身行为,这说明台谏对君主权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御史自诞生之初就掌握监察权,其职能在明代也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A项;台谏合一趋势出现在宋代,排除C项;御史的权力有别于相权,故不能说相权威胁到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时期公主的驸马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出自下层官吏和平民,而不再出身于武将功臣子弟,主要是为了防止武将功臣的势力进一步壮大,防止出现武将干政的现象,B项正确;明朝建立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防范功臣武将,而不是为了提升平民地位,排除C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驸马不再出身武将功臣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故D项正确,排除ABC.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因此他所说的“危”是指东南沿海倭患严重,A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知,倭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实行加剧了倭患,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B项正确;明倭患问题与海禁政策相关,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A项;解决明倭患问题与政府政策有关,它不是白银货币化的产物,也不是因西葡殖民引起,排除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明初期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且不得设置官署僚佐,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但到明中后期,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之权,官阶定为正一品,这一变化反映出内阁的职能范围得到扩大,地位得到提升,说明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运行机制发生了调整,D项正确;内阁虽然后来可以参与议政,有“票拟”之权,但是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内阁制度属于明朝中央机制,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内阁虽然职能得到扩大,但仍然没有丞相那样的法定中央行政机构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在中央罢中书省,废除丞相,由“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直接对皇帝负责,故答案为B;完成全国统一不是“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的前提,三省六部衰落也不能作为“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的前提,C错误;丞相权力过大是是废除丞相的前提之一,不能说是“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的前提,D错误。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开放海金之前,福建漳州就走私盛行,商业贸易繁荣,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之后,福建漳州的大量商船涌向菲律宾,漳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体现了明朝调整海禁政策对福建漳州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明显的影响,B项正确;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整体还是呈现出朝贡贸易体系,并没有开始转型为近代外交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并非朝贡体制,排除C项;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可知,内阁掌握的权力是皇帝所授予的,内阁权势大反映出皇帝的意志,即是君主权力强化的反映,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和职权,不易导致权臣干政现象,排除C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元代实行一省制,明代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①不符合史实,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后因政务繁忙设立内阁,②③正确,为了对官员监督设立东厂,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2.D
【详解】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不遵从皇帝的旨意,结合史实,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及时制止纠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D;内阁本身就没有权力,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排除AB;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排除C。
13.C
【详解】从材料中“阁臣”、“ 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故C正确。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阁臣”、“ 工部、户部”即可。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但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而宦官是皇帝的影子,尤其是司礼监太监代表的是皇权,据此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内阁与初创时的内阁,本质上都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排除B项,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权力机关,不能统领六部,排除A项;宦官只是皇权的代表,操纵国家权柄的仍然是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B选项正确;明代废除中书省标志着三省彻底废止,A选项错误;C、D选项都是在清朝,排除。故选B。
16.(1)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存在;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票拟权力来自皇帝;后期拥有事实性决策权。
(2)作用:①多功能辅政;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③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④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⑤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
地位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图示和材料二中“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能够帮助皇帝拟出决策意见”可知,明朝内阁阁臣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特点:根据“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只是决策的一个环节,内阁拟出决策意见还需皇帝进行最后处理”可知,皇帝的秘书机构和票拟权力来自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材料“内阁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说明后期内阁拥有了事实性决策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
作用:根据材料“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可知,内阁具有多功能辅政的特点,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根据材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显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可知,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
17.(1)设置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置郡县制,设置一系列选官及考核制度,制定秦律
(2)王国问题/地方诸侯国势力膨胀或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3)唐太宗认为丞相有助于皇帝更好统治国家(有效辅佐皇帝治理天下),明太祖认为丞相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唐太宗通过分化相权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明太祖直接废除丞相这一官职。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消极方面——从长远角度来讲,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发展转变。
【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2)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3)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唐太宗采取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化相权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明太祖直接废除丞相。
(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评价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朝的政治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除丞相
【名师点睛】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归纳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政治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不同时期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的异同,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18.(1)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2)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断绝。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详解】(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B是欧洲的大秦,A点代表的地方是长安。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的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2)据材料“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断绝等。
(3)据材料“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祖诸遗城,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据材料四“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而出现了梁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