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该机构的设立
A.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D.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
2.“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 )
史料 阐释
A “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 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
B “(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 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
C 《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 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
D 雍正谕内阁:“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 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体现决策机制的规范化
A.A B.B C.C D.D
3.清代以盟、旗两级单位统治的地区是
A.蒙古族地区 B.藏族地区 C.新疆地区 D.云南地区
4.清朝入主中原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人保留前朝衣冠,由明朝藩国变成清朝藩国的朝鲜,向清政府请求继续穿明朝官服,皇帝认为“化外之民”可不用深究,“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默许了请求。这说明此时的清政府( )
A.借鉴汉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 B.强化了对藩属国的控制力
C.对内政外交问题有明确区分 D.重视中朝间礼仪规制交流
5.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采取某一措施实施之后产生的影响( )
序号 影响
① 使得朝政进一步“暗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② 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③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有优先御览的特权
④ 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
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最有可能是( )
A.实施奏折制度 B.设立内阁制度 C.创设军机处 D.设立理藩院
6.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后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称为三司,作为省级行政区最高机关,但事权不一、互不隶属,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又相继设置了总督、巡抚之职,位于三司之上,到清朝时督抚制度被进一步固定下来。这主要反映了
A.行省制度遭到破坏 B.皇帝的权力被削弱
C.地方管理渐趋强化 D.官僚体制日益完备
7.面对康乾盛世,有学者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他的惋惜最有可能基于这一时期(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儒学新思想的活跃
C.编撰了《四库全书》 D.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8.面对罗马教廷无视中国传统,完全照搬西方圣经教义,试图将宗教的权威和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国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做法,康熙帝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谕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康熙帝这种态度( )
A.严重地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C.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D.使清朝文化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9.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甲——设伊犁将军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派办事大臣 D.丁——设台湾行省
10.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原则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一原则( )
A.保证了清朝的长治久安 B.消弭了边疆地区的社会问题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1.对沿袭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较进步地区采取“改土归流”,即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相对落后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还有部分地区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时,朝廷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的举措。这些举措( )
A.改变了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 B.消除了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对立
C.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 D.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
12.“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13.明朝“宣德六年四月,诏沿海居民有私自下番贸易及出境与夷人交通者,命行在都察院出榜禁戈”。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A.“海禁”政策 B.“厚本抑末”政策
C.专卖制度 D.“工商食官”制度
14.下表为清朝前期对外政策演变简表。由此可推知,此时
时间 事件
1685年 清廷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增设榷关。
1755年 “英人请收泊定海,将货物运至宁波,(清廷)亦许之。”
1757年 清廷下谕,“自以驱(外商)归粤海为宜。明年应专令在粤。”
1792年 英人马戛尔尼来华,乾隆帝对其改良通商之请,一概驳斥不准。
1810年 英国派遣阿姆哈斯来华,未得觐见清廷皇帝。
A.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废止 B.东南沿海潜在危机日益加重
C.中外经济交流完全中断 D.中国开始受到外来侵略威胁
15.清朝建立后,开修了为运送滇铜的金沙江水道、滇粤河道等,以及中庆到车里的交通要道,这些在清朝中期演化为迤南大道,把今天西双版纳、普洱等广大地区与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清朝此举( )
A.有利于经略西南边疆地区 B.开启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根除了皇权不下县的弊政 D.防范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八年(1730年),曾任台湾总兵、浙江水师提督的陈伦炯经过实地查访和多方收集资料,写成《海国闻见录》。该书在当时被赞为“防戍、经商必用之书”。此后魏源的《海国图志·筹海篇》、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日本》等即是在此书基础上撰写而成。
《海国闻见录》卷目及主要内容简介
卷册 内容 简介
上卷 《天下沿海形势录》 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等.
《东洋记》 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的海道、自然条件、国家制度、民族、风土民情、物产等.
《东南洋》 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及婆罗洲的地理、人文,并详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
《南洋记》《小西洋记》《大西洋记》 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巽他群岛,南亚、西亚及中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地理。
《昆仑》《南澳气》 记述南海中的昆仑岛及中国南海诸岛。
下卷 6幅图:《四海总图》(即东半球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即海南岛图) 这些图比《郑和航海图》详细、精确,但没有五大洲图.
——摘编自《世界地理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国闻见录》成书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8世纪前期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状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
材料二 在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在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 22行省及西藏、内外蒙古、青海为中华民国领土。1912年8月13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就有关中国对东北、蒙藏的主权问题,向英国、俄国、日本的驻华临时外交代表,发表了声明:东北、蒙、藏地区是中国领土,主权归中华民国所有,这些地区不能擅自与外国签订条约;蒙、藏的分裂活动,外国势力不能支持。
——摘编自段金生《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述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朝边疆立法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的边疆治理特点及其原因。
18.在今天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北驱匈奴,设九原郡;南伐百越,设桂林、南海、象三郡。这样,秦的版图,东至大海,西到林洮,南至大海,北迄阴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李泉《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书局》出版)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 塞北自突厥、颉利灭后,薛延陀、回纥等堀起。贞观中,遣李勣北讨,尽灭薛延陀;而回纥、铁勒等部遂相率来归,请置唐官,太宗乃于其地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都督府,皋兰等七州,而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复于突厥、回纥之间,广置邮驿,开辟“参天可汗道”,以为入贡之路。天可汗者,西北诸番所上太宗之尊号也。故太宗赐诸蕃玺书,皆称皇帝天可汗,诸番建立君长,亦必待天可汗册封,唐室实际已为分诸族之宗主国矣。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唐太宗的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中国历代所谓“边患”,皆起自东北、西北和北部的“三北”地区……历代继承秦制,皆以长城为屏障,固守“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因而限制了国家的真正统一。清朝摒弃历代的传统政策,主要是从圣祖(康熙)开始,废长城而不用,撤长城之防御,在“中外一家”思想的指导下,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崭新局面。
——李治亭主编《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使“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而在“三北”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简要分析中国能成为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的原因。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B正确;1947年我国开始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矛盾激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无法体现牵制军机处,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联系所学清朝的民族政策以及影响分析解答。
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 ”可见明朝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下强调皇帝独尊,政令称之为“诏”,无法得出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排除A项;“(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的大致意思为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是重要部门,诏敕如存在问题,可进行商量讨论,实行的时候交由尚书省,无法得出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排除B项;材料中“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强调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是为了避免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更好的维护皇权,强化君主专制,与决策机制的规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代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藏族地区设驻藏大臣,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云南地区改土归流,A项正确,排除B C D。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清朝入主中原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人保留前朝衣冠。”“皇帝认为‘化外之民’可不用深究,‘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默许了请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对汉族地区和朝鲜的区别对待,是因为清朝帝王将自身视为“华夷之辨”中的“华”,为标示正统,自然不能允许在内政问题上存在挑战正统的现象,对汉人服装要求严格;而朝鲜是藩国,与清朝属于宗藩外交关系,清政府视朝鲜为“夷”,以文化优越感的角度来恩准其保留服装,C项正确;清朝入住中原后推行的是满族人的风俗和文化,并未借鉴汉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排除A项;清朝以文化优越感的角度来恩准朝鲜保留服装,并不能起到强化对藩属国的控制力的作用,排除B项;清朝以文化优越感的角度来恩准朝鲜保留服装,不属于中朝间的礼仪规制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暗箱”化、相互告密、优先御览、群臣可以直言进谏,可以看出该制度可以直接联系皇帝与朝臣,属于文书制度,符合奏折制度的特点,A项正确;内阁属行政中枢,没有相互告密的作用,排除B项;军机处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非文书系统,排除C项;理藩院为处理民族事务与宗教事务机构,排除D三项,故选A项。
6.C
【详解】明初的三司体制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中央政府又相继设置了总督、巡抚之职,位于三司之上,清承明制,这说明督抚制度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明清时期本质上依然实行的是行省制,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皇权强化无关,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官僚体制完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康乾盛世下隐藏着盛世的危机,表现之一就是人地矛盾尖锐,D项正确;A项与危机无关,排除A项;B项与危机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罗马教廷无视中国传统,试图将宗教的权威和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国,这就是文化侵略,对此康熙帝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康熙帝的态度和做法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B项正确;康熙帝只是拒绝了罗马教廷文化侵略要求,并非禁止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项;康熙帝拒绝罗马教廷的文化侵略要求,这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没有关系,排除C项;康熙帝反对外来的文化侵略要求,这体现的是对中国主权与尊严的维护,与清朝的文化专制发展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不属于康雍乾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甲地区是新疆,乾隆年间设立伊犁将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康熙年间,发动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无法保证王朝统治,排除A项;“消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以及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强化了明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C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改变,短期内不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密切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推动而非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实际上是要求指出“海禁”政策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且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中国的海外贸易被限制,而不是被禁止导致停顿;B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的海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的;C项说法错误,动摇社会稳定这层影响并不明显。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影响
13.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说明的是当时的对外政策是“海禁”,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4.B
【详解】材料“英人请收泊定海,将货物运至宁波,(清廷)亦许之”“英人马戛尔尼来华”体现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试图与清政府进行通商贸易,说明的是东南沿海潜在危机日益加重,B项正确;当时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当时中外经济交流并未完全中断,如保留广州一口,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5.A
【详解】依据材料“清朝建立后,开修了为运送滇铜的金沙江水道、滇粤河道等……把今天西双版纳、普洱等广大地区与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清政府在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有助于经略西南边疆地区,A项正确;材料侧重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无法判断其开启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不下县”,排除C项;“防范了”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背景:明中后期开始,中国海防危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地理知识传播到中国;康熙时统一台湾,加强对东南沿海的管理;康雍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清朝成为周边国家的宗主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东南沿海海外贸易兴盛等。
意义:丰富了中国人的历史地理知识,开拓了视野;有利于增强边疆意识和海防意识;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救亡图存思潮兴起,对启迪明智,促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起到积极作用;对丰富世界地理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
(2)以中国为中心,远及欧洲、非洲;对东半球有初步了解;重点关注周边地区,对东亚、东南亚的地理认知更为丰富和准确等。总的说来,18世纪前期中国人对外国地理的认知有明显的进步。但是,未提及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也没有绘制有五大洲图,说明对世界地理整体认识不足,所以,与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西方还有差距;缺乏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考察;世界地理知识也尚未普及等。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可从海防危机、西学东渐、台湾统一、清代强盛等角度概括。可得出明中后期开始,中国海防危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地理知识传播到中国;康熙时统一台湾,加强对东南沿海的管理;康雍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清朝成为周边国家的宗主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东南沿海海外贸易兴盛等。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丰富了中国人的历史地理知识,开拓了视野;有利于增强边疆意识和海防意识;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救亡图存思潮兴起,对启迪明智,促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起到积极作用;对丰富世界地理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
(2)从《海国闻见录》卷目中的简介可得出,都是以中国为中心,远及欧洲、非洲;根据“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的海道、自然条件、国家制度、民族、风土民情、物产等”得出对东半球有初步了解;根据“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巽他群岛,南亚、西亚及中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地理。”得出重点关注周边地区,对东亚、东南亚的地理认知更为丰富和准确等。总的说来,18世纪前期中国人对外国地理的认知有明显的进步。但是,结合其内容可得出,未提及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也没有绘制有五大洲图,说明对世界地理整体认识不足,所以,与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西方还有差距;缺乏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考察;世界地理知识也尚未普及等。
17.(1)特色:中央集权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原因:清朝疆域广阔,治理难度大;古代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儒家伦理的悠久传承;新疆在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
(2)特点:重视边疆在国家主权中的特殊地位;边疆治理实际效果有限。
原因:民国政府的政权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导致边疆危机不断;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详解】(1)特色:根据材料一“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立法因地因情”等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特色。原因:根据材料一“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清朝疆域广阔,治理难度大;古代大一统的历史传统;根据材料一“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得出儒家伦理的悠久传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在“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
(2)特点:根据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得出重视边疆在国家主权中的特殊地位;根据材料二“1912年8月13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就有关中国对东北、蒙藏的主权问题,向英国、俄国、日本的驻华临时外交代表,发表了声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边疆治理实际效果有限。原因:根据材料二“蒙、藏的分裂活动,外国势力不能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国政府的政权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导致边疆危机不断。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也会影响民国时期的边疆治理。
18.(1)郡县制;郡县制的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巩固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措施:先派兵征讨,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设置羁縻府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广置邮驿,开辟道路。
意义:扩大了唐帝国的疆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章嘉活佛,掌管蒙古地区的喇嘛教教务;多伦会盟,正式接受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4)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行了长期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正确的制度与政策;“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详解】(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设九原郡;南伐百越,设桂林、南海、象三郡”可知,秦统一后采取了郡县制。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巩固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从中央集权的地位来看,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措施:根据材料“贞观中,遣李勣北讨,尽灭薛延陀;而回纥、铁勒等部遂相率来归,请置唐官,太宗乃于其地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都督府,皋兰等七州,而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可知,太宗先派兵征讨,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设置羁縻府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根据材料“复于突厥、回纥之间,广置邮驿,开辟 ‘ 参天可汗道’,以为入贡之路”可得出广置邮驿,开辟道路。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的疆域来看,唐太宗的举措扩大了唐帝国的疆域;从民族融合角度看,这些举措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使得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在西北地区平定噶尔丹叛乱;在北方蒙古地区尊重喇嘛教,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和章嘉活佛,掌管蒙古地区的喇嘛教教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召开多伦会盟,正式接受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北地区,康熙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4)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能成为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主要得益于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行了长期的共同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为中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据三则材料可知,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正确的制度与政策;从思想角度看,“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影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