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5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崇实”、“务实”的思潮。思想家们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一现象
A.反映宽松的学术氛围 B.反映经世致用思潮
C.推动科学技术的突破 D.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2.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陈献章认为“道为天地之本”,但又强调通过个人的涵养来“内求诸心”,实现“道心合一”。与这一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3.明代前期,朝廷允许私商取得盐业特许销售权,他们须按照规定运送米粮至辽东、蓟州等北边九镇,以低价贩卖。这一规定基于( )
A.盐铁专卖的废除 B.商业资本的驱动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抑商政策的松动
4.《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和批判。这些作品创作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
A.宋明理学的形成 B.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本土化佛教外传 D.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6.下图是《锤锚图》,再现了我国古代手工制作船锚的情形。它来自下列下列哪一著作( )
A.《本草纲目》 B.《徐霞客游记》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7.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但明中后期以后,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可以说明( )
A.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 B.心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 D.思想意识顺应社会发展
8.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是( )
A.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坚持农本商末的思想
C.反对商人地位的提高 D.肯定商业的客观作用
9.明清时期,有一位思想家提出的某一思想被后人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A.王夫之 B.李贽 C.顾炎武 D.黄宗羲
10.如图所示为1541年景德镇烧制的一只青花徽章瓷碗,碗心有葡萄牙徽章,外壁有两个写着葡萄牙文“定制”的圆徽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传统手工业迎合欧洲市场需求 B.中国被卷入世界分工体系
C.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比较高超 D.异域文化深受国人的喜爱
11.明朝以前,山东兖州府各州县“人务耕桑,朴而不华”。自明初至清中后期,兖州府成为省内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棉花、果蔬种植面积扩大,纺织、陶瓷、采矿业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工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多。这一现象突出说明( )
A.传统经济结构向近代化转型 B.农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C.政府经济政策主导区域经济 D.交通区位变化影响地方经济
12.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
13.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B.自然科学已经产生
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14.明末,由于书院参与政治斗争,学校在社会上、在政治与道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力量,黄宗羲将改革政治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指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黄宗羲的这一思想( )
A.体现出反封建的色彩 B.强调了学校的政治功用
C.凸显自我表现的个性 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点
15.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这反映了
A.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B.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
C.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D.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汁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与明代漕运的主要区别,并分析明代漕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场通货膨胀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3倍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物价从16世纪中期开始上涨两倍左右。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二 白银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用银始于闽、粤,而闽、粤银多从番舶而来”。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万历时给事中郝经说:“今海内行钱,惟此地一隅。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白银的广泛流通,大大增强了交换手段,对商业的繁荣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材料四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信息。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商业状况,简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四,从《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图中提取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简析这一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D
【详解】“内求诸心”“道心合一”与王阳明的“心即理”“内心反省”的心学思想具有相似性,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其思想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私商获得盐业特许销售权的前提是将米粮运到边境低价贩卖,这样可以满足边境军事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盐铁专卖没有被废除,排除A项;这一规定基于军事战争的需要,而不是商业资本的驱动,排除B项;这一规定基于军事战争的需要,但不能说明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红楼梦》的创作者是清朝作家曹雪芹,《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朝的蒲松龄,三位作者均生活在清朝,所以三部作品创作于明清时期,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排除ABC。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一部分佛教的价值观念以及哲学观,结合题意这可以作为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A项正确;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结合题意这还是属于“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排除B项;本土化佛教外传,结合题意这还是属于“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排除C项;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结合题意这还是属于“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锤锚图》和“再现了我国古代手工制作船锚的情形”,可知这是古代科技的结晶,再结合所学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尤其是机械,有更详细的记述,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著作,与材料中的机械的描述不相符,排除A项;《徐霞客游记》是古代一部关于地理方面的著作,与题干中的机械描述不符合,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古代的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原有的程朱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一定程度上强调个性解放的心学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由此可以说明思想意识顺应社会发展, D 项正确;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同属于儒学,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并未重构,排除 A 项;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推崇,心学并未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张居正认为商人通有无,农民种庄稼,如果商业不能正常发展,农业就会受到影响,实质上是肯定商业的客观作用,D项正确;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张居坚持农本商末的思想,B项错误;反对商人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9.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这一思想后来被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项正确;这一观点是对顾炎武思想的总结,与王夫之、李贽和黄宗羲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一青花瓷器是葡萄牙人在景德镇定制的外销瓷器,这表明虽然明代实施海禁政策,但是东西方贸易依然存在,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迎合了欧洲市场要求,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卷入世界分工体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其就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且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衰弱,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占据主导,排除C项;这一瓷器是葡萄牙人定制的,并不是国人定制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自明初至清中后期……工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东兖州在明初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一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且素有“九省通衢”的称号,交通条件优越,反映了这一时期交通区位变化影响地方经济发展,D项正确;古代中国经济并未向近代转型,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明朝以前该地区以农业为主,且服务业等的发展与农业关系不大,排除B项;明清政府继续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王阳明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3.C
【详解】根据材料“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明清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近代化的倾向已经出现,C正确;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题干中只有徐光启的理论接近自然科学,其它人物的理论多属于社会学理论,不能据此认为自然科学已经产生,排除B;题干内容主旨与传统科技发展停滞无关,排除D。
1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黄宗羲将改革政治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指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结合所学可知,“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的大致意思为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机关,而且是国家议政的政治场所,可知黄宗羲强调学校的政治功能,主张加强学校舆论,通过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来限制君权,B项正确;学校议政是封建政治下的一种政治活动,排除A项;黄宗羲的这一思想是从理政的角度思考,不是个性的自我表现,排除C项;朴素唯物主义指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自然界本原的一种学说,材料体现不出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关键句可知,清朝时期的苏州棉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且手工工场有一定的规模,技术分工进步,生产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故D正确;“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是在元朝时期,故A错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但不是主体,故B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错误。
16.(1)变化:由服务军事行动转向保障京师粮食供应;由区域短途运输变为南北长途转运。原因: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经济重心的南移。
(2)区别:元代:河运与海运并重;明代:以河运为主。影响:南粮北运,保证了京师的供应;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带动了运河沿线的繁荣。
【详解】(1)变化:根据“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得出由服务军事行动转向保障京师粮食供应;由区域短途运输变为南北长途转运。原因:根据“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得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经济重心的南移。
(2)区别: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元代是河运与海运并重;明代主要以河运为主。综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漕运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南粮北运,保证了京师的供应;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带动了运河沿线的繁荣。
17.(1)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联系加强;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欧的通货膨胀削弱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美洲白银遭到殖民者的大量掠夺。
(2)特点:白银流入量巨大;持续时间长;白银流入形式主要通过贸易途径。
影响: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明代正确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贸易长期处于出超状态。
【详解】(l)据材料中的“明朝中后期”“通货膨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明代经济地位、欧洲挤压、美洲白银等概括历史背景。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中的“一个世纪之久”“番舶而来”等信息,从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时间、形式等得出:白银流入量巨大;持续时间长;白银流入形式主要通过贸易途径。第二小问“主要影响”,结合材料中的“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银多从番舶而来”“商业的繁荣”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白银货币化、工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作答。
18.(1)信息: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状况: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原因:政府重视商业或海外贸易发展。
(3)新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解】(1)本小问的信息,依据材料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可以得出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依据材料二“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可以得出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依据材料二“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可以得出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依据材料二“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可以得出“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状况:根据材料“995-998年,年商税额为400万贯”到“1077年为879万贯”可知北宋的商税收入越来越多,成为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北宋重视商业发展,并且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
(3)新现象: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原因:根据所学内容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方面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