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两次鸦片战争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几乎放弃商品倾销
C.促使倾销重心转向广州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
B.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C.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D.中国默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3.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为数不多的几个条文涉及三个主题:国际贸易中的“禁例”与“违禁”、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以及战争的发动与决定权。林则徐的国际法翻译活动( )
A.适应了反侵略斗争的需要 B.树立了晚清政府的国际视野
C.开启了法律近代化的进程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newspaper)、铁路(railway)等,其目的是( )
A.赞扬西方的生活方式 B.引起国人对西方知识技术的关注
C.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D.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5.下表中报刊所发评论反映出近代以来(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B.职业观念已发生变化
C.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D.重农抑商思想的延续
6.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由此可知,魏源( )
A.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对时局有所反思
7.1861年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1861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1866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年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这些事件表明清政府( )
A.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履行了《南京条约》的规定
C.逐渐融入近代国际外交体系 D.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8.下表所示是摘自1842年3月浙江巡抚刘韵珂《慈溪失利事势深可危虑密折》中的部分言论。可见刘韵珂认为慈溪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1 “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掠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
2 “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其阴谋诡计,复在出我所备之外,使我万难防闲”
3 “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不知该逆之杉板船到处可达,原不论水势深浅。”
A.英国蓄谋已久 B.英军策略得当 C.清军倨傲轻敌 D.英军武器落后
9.魏源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将英国的扩张比作传统战事,认为除“兵”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这种观念贯穿于《海国图志》的撰述宗旨。材料可用来说明( )
A.统治阶层不愿探索救亡道路 B.西方冲击下民族危机的严峻性
C.近代中国思想转型的艰巨性 D.魏源初步认识到西方崛起缘由
10.下表是 1840年后一段时期内英国输华商品总价值统计表,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40 1842 1845
英国输华商品总价值 524 969 2390
(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 价值单元:万英镑)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关税主权的丧失
C.英国工业品物美价廉 D.中国人口众多带来巨大消费和市场
11.孟子认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而魏源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说明( )
A.儒家主流思想与时俱进 B.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C.部分士人突破传统认知 D.宗藩关系让位于条约外交
12.下表为1838年至1849年中国国内的银钱比价变化表。与这些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时间 1838年 1842年 1849年
白银 1两 1两 1两
铜钱 1600文 1700余文 2350余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3.以下史实中,反映自然经济瓦解的是
①1905年昆山县农户中佃农的比例为57. 4%,1924年增加到77. 6%
②20世纪初山东省棉花大部分供应济南、青岛及外地纱厂,部分出口国外
③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④19世纪末受印度和日本的冲击,中国失去了长期以来的世界最大茶叶生丝出口国地位
A.①③ B.④ C.①④ D.②③
14.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有在12年后酌行变通条约的规定。1854年中英《南京条约》将满12年之时,英国遂率先致函清政府,以此为由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据此可知,当时( )
A.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 B.美国在华利益获得优先保障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D.英国已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15.某学者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仍认为只要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并不难回到“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盛世。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华夷观念已荡然无存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 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欧美商会的赞助下,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考察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 11 个。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他对山西尤为关注,对山西进行的地质勘探和调查是千百年来对山西首次进行的详细地质调查,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他的“山西的煤炭储量有18900 亿吨,足供世界人民使用上千年”的推测,使国人第一次对山西的煤炭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
――摘编自张泽念《李希霍芬调查与晚清山西矿业》
材料二 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谈及中亚及中国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其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的地质地理考察成果和中国古生物化石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南、北方大致的地层系统。在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该书早年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1933 年,李希霍芬诞辰百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发文指出,“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
――摘编自潘云唐《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影响。
17.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约内容 清政府态度 英国态度
割香港岛 琦善:“弹丸之地”;耆英:“荒岛”“孤峙海中”“贫穷”; 道光:“有伤国体”“暂行赏借”给英国。 巴麦尊:“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良港”
赔款2100万银元 琦善:“烟土本系违禁之物……断无赔偿之理……必能使贵统帅有以登复贵国王。”道光朱批:“又合体统,朕心嘉悦之至。” 赔款是“为恢复和平状态最绝对必不可少的”;赔款含“被焚鸦片赔偿费、远征军军费、英商债务”。
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内。”
领事裁判 “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英人在中所涉诉讼案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请回答:
(1)依据《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清政府与英国对同样条款的态度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些条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18.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进口货值呈现下降趋势,虽有回升但不稳定。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主要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但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下降,使列强认为未充分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列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下降受到了自然经济的抵制,排除A项;刺激了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上海进口货值下降不能直接推出转向广州,排除C项。故选D项。
2.B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说明英国的主要目标不是进行鸦片贸易,而是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正确;A项错误;C和D均不是材料体现主要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鸦片战争·原因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3.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由材料可知,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国际知识,这些针对国际法的翻译活动有助于适应反侵略斗争的需要,A项正确;林则徐的翻译活动并未影响到清政府的决策,因此并不能认定林则徐的国际法翻译活动树立了晚清政府的国际视野,排除B项;C项错在“开启”,排除C项;林则徐的翻译活动并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 (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 (railway)”表明鸦片战争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引起国人对西方知识技术的关注,编写了《海国图志》,并在其中引进了西方词语,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生活方式,排除A项; C项错在“政治制度”,排除C项; D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 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西人之为商为上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可知,文人经商、商人学习文化、农民学习植树之法和机器之耕,这体现了职业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 材料涉及一些媒体的观点,不能代表国人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观点,更不能得出西方思潮成为主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达出对农业的重视,对商业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强调法令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结合当时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来看,这体现出魏源对当时时局的反思,D项正确;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影响,魏源并未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魏源是地主阶级开明派,并未主张变法维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设立推动了外交近代化,据材料“1861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1866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年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及所学知识可知,外国派遣公使到北京,清政府也派遣驻外国大使,反映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材料整体反映了清政府逐渐融入了近代国际外交体系,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南京条约》并没有规定允许列强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交制度,并非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材料“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体现的是刘韵珂认为清军清军倨傲轻敌导致战争失利,C项正确;AB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源依然以传统的华夷观看待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据所学可知,魏源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他对近代中西关系的看法尚且局限更不用说一般的民众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近代中国思想转型的艰巨性,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统治阶级中先后出现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他们一直在探索救亡道路,排除A项;B项符合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态,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据材料“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可知,魏源尚未认识到西方崛起的缘由,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英国商品能够更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而关税主权的丧失则导致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英国商品的销售,从而增加了输华商品的总价值,B项正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确是19世纪中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表格中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包含鸦片贸易,A项并不能直接解释输华商品总价值的变化,排除A项;英国工业品物美价廉可能是其在中国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一个因素,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输华商品总价值的大幅增长,排除C项;中国人口众多带来的巨大消费和市场确实为英国商品提供了潜力,但这只是一个基础条件,并不能单独解释输华商品总价值的具体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及所学可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体现了部分士人对传统认知的突破,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主流思想与时俱进的特点,排除A项;此时的清政府并未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条约外交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38年到1849年,白银兑换铜钱的比例越来越高,说明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白银大量外流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年至1860年,排除B项;中法战争的时间是1883年至1885年,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20世纪初山东省棉花大部分供应济南、青岛及外地纱厂,部分出口国外,这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说明当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D正确;佃农增加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而且中国在外国冲击下失去世界最大茶叶生丝出口国地位也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排除A、B、C。
14.D
【详解】中英《南京条约》将满12年之时,英国致函清政府要求修改条约,援引的是中美《望厦条约》12年变通条约的内容,表明英国已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D项正确;中美《望厦条约》中12年修约的规定,为列强进一步侵华埋下了隐患,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美国在华利益获得优先保障,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战争之后,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魏源认为通过对西方器物的学习,中国仍然可以回到“天朝上国”的局面,说明的是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C正确;A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故选C。
16.(1)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大规模侵华;列强扩大侵华愿望日益迫切;西方掀起科学考察热;德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注目国外,需要资本输出;商业组织关注中国的矿产资源等。
(2)影响:为德国的侵华提供便利;刺激了西方对中国的进一步考察;加速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引发国人对山西矿产资源的关注与开发,客观上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推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提法得到学界公认;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可知李希霍芬的考察发生在清末,结合所学,当时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大规模侵华;根据材料“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李希霍芬考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了解中国的矿藏、交通等情况,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掠夺工矿利权提供信息参考,反映列强扩大侵华愿望日益迫切,具体到李希霍芬直接服务的德国,德国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注目国外,需要资本输出,商会等商业组织关注中国的矿产资源;根据材料“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可得出西方掀起科学考察热。
(2)影响:根据材料“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得出为德国的侵华提供便利;根据材料“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可得出刺激了西方对中国的进一步考察;根据材料“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得出加速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根据材料“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结合所学,可得出引发国人对山西矿产资源的关注与开发,客观上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可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材料“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结合所学可得出,李希霍芬“丝绸之路”的提法得到学界公认;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李希霍芬考察加深了外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了中国的矿产、地质研究,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7.(1)差异:清朝是静止、保守的,无主权观念,英国是发展、变化的;具有侵略性。
说明:清朝重礼,英国重利。
(认识清政府主权意识和近代国家法律意识的淡薄,放弃本应全力维护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却竭力保全“天朝”的颜面和臆想的尊严。)
(2)危害:
国家主权(条款本身):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性质:使中国从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结构: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外交:“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闭关锁国的政策破产,中国被迫开放。
近代条约体系形成,理藩外交和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清政府与英国对同样条款的态度差异,关于香港岛,清朝的态度是“弹丸之地”、“‘暂行赏借’给英国”,可知,清朝是静止、保守的,无主权观念;英国对此的反映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说明英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割占香港岛而且要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第二小问,关于清政府与英国对同样条款的态度说明什么问题,据材料可知,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道光帝的反映是“‘暂行赏借’给英国”说明清朝重礼,英国关于对战争赔款的反映是“赔款是‘为恢复和平状态最绝对必不可少的’”可见,英国重利。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关于这些条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是全方位的,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又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交方面,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让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闭关锁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
18.历程: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逐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影响: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4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先进,救亡图存意识不断增强。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内容——对西方思想观念变化的认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固定思维方式”、“鸦片战争之后,‘泰西’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甲午战争之后,‘夷’, 微乎其微”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近代中国对西方思想观念变化的总体历程,即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对西方的认识,逐渐实现了从“夷”到“西洋各国”再到“强国”,逐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此思想观念的变化,在总体上来说,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体这样来认识:A.思想文化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西学东渐”局面的不断壮大;B.经济上:有利于推动洋务运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C.挽救民族危亡上: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先进,救亡图存意识不断增强,主张积极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国人对西方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