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各地义和团曾流行这样的歌谣:“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不杀洋人没饭吃,不烧洋货气不消。”这首歌谣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
①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外国侵略者②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④触及了时代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有人说,发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材料表明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A.促成实业救国思潮
B.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地区发展不平衡
D.完全是西方侵略所致
3.梁启超曾提出,“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之与智,相倚者也。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
A.民主权利在中国难以推行 B.民主共和制是大势所趋
C.传统封建伦理应当被抛弃 D.开民智是兴民权的基础
4.1900年6月,慈禧太后向11国列强发布宣战诏书后要求地方筹款调兵、共渡难关,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的协议。据此可知
A.清政府对南方的控制力开始丧失 B.南方督抚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
C.清廷内部对八国联军态度有分歧 D.义和团运动严重冲击着东南各省
5.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38克一两的白银在1887年值1.2块鹰洋,但在15年之后却失去了其近一半的比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战争赔款剧增
C.鸦片走私严重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6.论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有学者指出:“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文化精神——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该学者评及的是( )
A.开眼看世界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民主科学
7.义和团称“神仙附体,刀枪不入。”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上述言论体现了义和团
①将“扶清”与“灭洋”相结合
②非科学的世界观
③不能区分列强侵略与外来文明
④由自然灾害引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A.林则徐——颁布《资政新篇》 B.洪秀全——开展洋务运动
C.李鸿章——编成《海国图志》 D.康有为——推动戊戌变法
9.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19世纪末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10.有学者指出甲午战后“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文化精神——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融合”。这次融合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维新思潮
C.中体西用 D.民主共和
11.欧美列强与清政府议定《辛丑条约》时,就写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大臣酌定,中国照允施行。”这表明( )
A.列强业已完成瓜分中国的行径 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理藩外交不适应列强侵华需要
12.为了振兴中华,严复大力宣传西方的富强之道。在他看来,西方所以富强,在于“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中国“自由一言”乃为“历古圣贤之所深畏”,“从未立以为教者也”,“自秦以降,为政虽有宽苛之异,而大抵皆以奴虏待吾民。”“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尊主(君主),而西人隆民,”这就是中弱西强的原因。因此,他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C.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民主科学,实业救国
13.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战后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
A.民族意识的开始觉醒 B.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维新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14.维新变法初期,康有为曾倡导民权说.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今日开国会,尚非其时,民智不开,邃用民权,则举闰聋瞽”,前后态度转变说明康有为( )
A.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较大 B.已经彻底放弃君主立宪主张
C.维新与守旧思想的矛盾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15.谭嗣同曾言:“欲强国,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妇学实乃天下存亡之大原也”。由此可见,谭嗣同( )
A.意图推进社会习俗的更新 B.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C.旨在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D.意在培养科技人才以救治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16.【人才与留学教育】
材料 中国青年去东京接受现代教育始于1896年。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被镇压之后,在日本的中国学生人数仍不断增多,1899年约二百人,1903年为一千人,1904年达到一千三百人,1905年底约八千人,1906年增至一万三千人或更多一些……在清代最后十年里赴日深造的数万人中约有一半人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其中主要是得到省级政府的资助。留学生经常在新的省立学堂中做好留学准备,通常在年度派遣中前往东京。到那里后,他们便按照中国的做法,在同省同学中组建协会,这些会与许多世纪以来在北京的官员、士绅和商人们组建的同乡会相类似。结果,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和在更能激发团体内聚力的情况下,新教育制度使青年男子、甚至一些青年女子团结起来,亲密相处,这是旧的科举制度所难以比拟的。正如在中国新的学生生活培养了省意识和对省的忠诚一样,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培养了民族主义。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日学生增多所带来的影响。
17.长沙时务学堂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以下为时务学堂的师生问答实录
材料一 (学生)周宏业问:
读《滕文公篇》,似滕文公亦能用孟子之言矣。然其弱削如故也。岂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乃如此耶?想孟子行教之人,断不言行不顾若此。请问其故安在?
(学生)蔡艮寅(锷)问:
孔子大一统所以泯杀机也。今之贤士大夫欲督其督、郡其郡、邑其邑,无乃与夫子大相剌谬(违背)乎?
(学生)杨树谷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材料二 教习(老师)梁(启超)批
问得很好。然滕文当时实未尽行孟子之言。凡任一人,举一事,必尽其所长,乃可责其成效。若仅行其一二端,则有时反以生弊而已。今日中国之行西法是也。行之无条理、无片段,而反咎西法之寡效,可乎?观毕战问井田,以后更无下文,则滕当时必未尽行孟子之言明矣。行孟子言者谁乎?今日欧美诸国是也。美国远在西半球,而欧洲之民襁负归之;瑞士弹丸黑子之国,而西国凡有大政事,皆会议于此焉。所谓为政于天下者非耶?
(1)根据材料一、当时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疑问?依据材料二、梁启超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提出哪些主要观点?
(2)时务学堂在当时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18.鸦片战争后,体育强国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共识,各种思想主张层出不穷。
材料 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列举先秦时期武勇精神的典型70余例,要我同胞,兴祖宗武勇之精神,扬古人自强遗风,以体育兴国强民。《江苏》《云南》《浙江潮》等杂志,把培植国民马革裹尸、执戈从戎的思想,作为创刊宗旨。西方近代体育,如普通体操、田径等运动形式,通过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刊等途径,被主动地引进了中国。“废缠足”、兴“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呼声不断。推行军国民教育成了当时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学校教育以军国民主义教育为宗旨,兵式体操代替了操课的全部内容。
——摘编自郑志林《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三次爱国主义浪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体育强国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题干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没有涉及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②的叙述无法得到印证。歌谣反映出了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外国侵略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虽不够理性,但义和团的歌谣已经体现出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时代主题。①③④符合题意,故C正确;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理解。由于西方国家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题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故B正确;AC项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出来,应属于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运动源于西方侵略,但主要依靠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排除D项。
3.D
【详解】梁启超认为民权的实现要以启发民智为前提,由此可知,开民智是兴民权的基础,D项正确;梁启超并不否认民主权利在中国可行,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但东南督抚却反对这一做法,说明清廷内部对八国联军态度有分歧,C项正确;“开始丧失”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南方督抚是反对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而非反对支持义和团,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没有冲击到东南各省,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87年”、“15年之后”可知15年之后是190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到1901年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白银的贬值在世纪末变得更加严重了,故D项正确;英法联军火烧同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战争贴款剧增在列强历次侵华战争后都存在,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鸦片走私严重是在鸦片战争之前,故ABC三项均排除。故选D。
6.C
【详解】题干材料“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即为通常所说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根据材料“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可知题干所述的事件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进一步觉醒和更加自觉地学习西方,是第一次大规模引入宣传西方思想文化,根据所学,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进一步觉醒,康梁等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宣传维新思想,这属于制度、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而且是“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C项正确;开眼看世界和“中体西用”局限于器物层面,排除A项、B项;民主科学虽然属于思想文化的变革,但与“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表明义和团运动将“扶清”与“灭洋”相结合;“神仙附体,刀枪不入”等信息表明义和团运动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或纲领;“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表明其具有笼统排外的色彩,不能区分列强侵略与外来文明,①②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④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义和团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深重而引发,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推动了戊戌变法,D项正确;颁布《资政新篇》的是太平天国,不是林则徐,排除A项;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开展洋务运动,排除B项;编成《海国图志》的是魏源,不是李鸿章,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进的中国人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才开始了艰难的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才会逐步深化学习的内容,故选A。如果BC两项是根本原因的话,则无法有效解释器物阶段的洋务运动这一史实,毕竟这一运动的主导者是地主官僚,而非资产阶级,故排除;“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也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故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0.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思想界发生重要转折,中国迈进比较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进程。由此前的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上升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层次。为挽救国家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思潮应运而生,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融合,B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均出现在甲午战前,排除A、C项;“民主共和”出现在维新思潮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政府机构设置已经不能由清政府自己说了算,而是完全由列强来决定,清政府只是“照允施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19世纪末,列强业已完成瓜分中国,排除A项;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始于总理衙门的设立,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理藩外交就不能适应外国列强侵华需要,迫使清政府相继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严复主张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强调“重民”,提高人民的“自治”能力,实现国富民强,振兴中华。“鼓民力”即强壮民体,“开民智”即废除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废除八股,学习西学,提高民众知识水平;“新民德”即变更封建专制的政体,他认为封建专制是造成中国“民德薄”的根源,故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反对专制,等级制度。A项和B项是洋务派主张,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AB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追求,材料未涉及科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在一战前对西方推崇,但在一战后表现了对西方弊端的反思,认为中国智慧也有可取之处,表明其对一战进行了反思,D项正确;民族意识觉醒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排除A项;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并未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梁启超强调中国智慧对于现代病的积极作用,并非维新思想的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前后的态度转变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的“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矛盾;材料只是提及康有为没有开国会的意图,不是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故B项错误;康有为属于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项错误;
【点睛】
15.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据此可知”可知中,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认为对女性的教育关乎到国家的生死存亡,由此可知,谭嗣同将女性解放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了一起,B项正确;谭嗣同的意图在于救亡图存,排除A项;谭嗣同强调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立足点是“强国”“救亡”,排除C项;谭嗣同并未明确指出重视女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技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背景:维新变法的影响;政府的支持;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留学救国思潮的影响;西学东渐的影响; 日本欢迎中国留学生;日本路途近、风俗差异较小、所需费用较少;(任答3点,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2)影响:冲击了传统思想;启迪国人思想;为清末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为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积极任答3点,消极1点,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由材料“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被镇压之后”得出维新变法的影响;由材料“赴日深造的数万人中约有一半人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其中主要是得到省级政府的资助。”得出政府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族危机、政治、思想文化、对待留学生的态度、留学的成本等角度考虑,可得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留学救国思潮的影响;西学东渐的影响; 日本欢迎中国留学生;日本路途近、风俗差异较小、所需费用较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由材料“使青年男子、甚至一些青年女子团结起来,亲密相处”得出冲击了传统思想;由材料“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培养了民族主义”得出启迪国人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思想、存在问题等角度考虑,可得出:为清末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民主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为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7.(1)原因: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教育,思想未完全开化。维新派借用孔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思想学说,与现实君主专制统治发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观点:中国要全面学习西方;欧美诸国的一些政治思想与孟子的一些思想相类似;要实行民主自由;要设立议会。
(2)宣传了维新派的主张,培养了人才,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疑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教育,思想未完全开化;根据材料一“孔子大一统所以泯杀机也。今之贤士大夫欲督其督、郡其郡、邑其邑,无乃与夫子大相剌谬(违背)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借用孔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思想学说,与现实君主专制统治发生冲突;根据材料“岂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乃如此耶?想孟子行教之人,断不言行不顾若此。请问其故安在?”可知,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
第二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今日中国之行西法是也”可知其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由材料二“行孟子言者谁乎?今日欧美诸国是也”可知其认为欧美诸国的一些政治思想与孟子的一些思想相类似;由材料二“今日欧美诸国是也。美国远在西半球,而欧洲之民襁负归之;瑞士弹丸黑子之国,而西国凡有大政事,皆会议于此焉”可知其主张实行民主自由,设立议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美国远在西半球,而欧洲之民襁负归之;瑞士弹丸黑子之国,而西国凡有大政事,皆会议于此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了维新派的主张,根据材料一“孔子大一统所以泯杀机也。今之贤士大夫欲督其督、郡其郡、邑其邑,无乃与夫子大相剌谬(违背)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了思想;再根据题干“长沙时务学堂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养了人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18.特点:发展体育与爱国救亡相结合;受传统文化影响;提倡尚武精神;主动学习西方;提倡男女平等。
作用:振奋民族自强精神;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或促进了妇女解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对后世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借鉴。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要我同胞,兴祖宗武勇之精神,扬古人自强遗风,以体育兴国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受传统文化影响;由材料信息“《江苏》《云南》《浙江潮》等杂志,把培植国民马革裹尸、执戈从戎的思想,作为创刊宗旨”得出:提倡尚武精神;由材料信息“西方近代体育,如普通体操、田径等运动形式,通过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刊等途径,被主动地引进了中国”得出:主动学习西方;由材料信息“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呼声不断”得出:提倡男女平等;由材料信息“学校教育以军国民主义教育为宗旨,兵式体操代替了操课的全部内容”并结合所学得出:发展体育与爱国救亡相结合。“作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振奋民族自强精神、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对后世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