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火烧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火烧云》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4:48: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三下24《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火烧云颜色多而变化快,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2.欣赏霞光奇趣,了解间接描写手法,尝试进行写作迁移。
3.熟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品读火烧云颜色多而变化快,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教学难点
欣赏霞光奇趣,了解间接描写手法,尝试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过程
活动一:温故知新导入,对比理解课题
1.齐读课题。
2.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3.运用掌握的方法,解释什么是火烧云?
4.出示词典对火烧云的解释“日落或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
5.找出课文中直接介绍火烧云的句子。
出示句子: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随机认读生字“彤”。
6.比较两种语言,你们更喜欢哪种解释呢?
预设:萧红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烧云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句话里有个字用得特别生动,特别有气势,哪个字?
用上一个“烧”字,让静止的云动起来了
指导朗读:把“一直”读得长一些,读出火烧云范围之广。
活动二:紧扣语文要素,感知全文脉络
1.欣赏火烧云图片,感受火烧云之美。
假如让你写火烧云,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
预设:颜色、形状。
2.萧红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去写火烧云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出示自读提示:
大声朗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在写火烧云的颜色,哪些段落在写火烧云的形状?
3.萧红还写了火烧云的什么?请看第一段。
师总结:萧红是从光、色、形三个方面来写火烧云。
活动三:品读颜色瑰丽,体会语言之美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交流,出示词语。
3.给表示颜色的词语分类。
ABB式:红彤彤,金灿灿;
半A半B式: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事物+颜色式: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4.不同颜色词语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你可以选择一类说一说。
预设一:我想选第三类来说,因为它前面加的有葡萄、梨和茄子,这样表达颜色更贴切更具体一些。
什么叫葡萄灰?就是像葡萄一样的灰色。用某种事物来比喻某种颜色,这样表达就更加形象具体。那什么叫梨黄?什么叫茄子紫?你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预设二:我想说第一类,因为第一类是ABB式的,这种词语表示颜色程度之深,读起来有节奏感。
出示句子:
(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一会儿黄。
(2)这个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
分组对比朗读句子,感受萧红想通过ABB式叠词表达对火烧云的什么情感?
预设:对火烧云的赞美、喜爱之情。
你还能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预设三:我说的是半A半B式,表明有两种颜色。
看图说颜色,你们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5.出示拓展词语:
红彤彤金灿灿蓝晶晶 紫莹莹 粉嘟嘟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半青半粉 半橙半棕 半紫半樱桃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石榴红 象牙白
请同学们课后在课内积累本上分类整理这些词语,比一比谁是我们班上的“词语大王”。
6.火烧云只有这些颜色吗
出示句子: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可见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颜色多)
7.火烧云还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这个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师总结:第一句直接告诉我们火烧云变化之快,它后面的四个一会儿,更体现出它变化多端。
8.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读: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男女生比赛读。
9.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萧红从农家小院里走出来,来到开阔的田野上,去看一看美丽的火烧云吧!播放视频。
10.天空成了调色盘,成了万花筒,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此时此刻,你最想把哪个词送给眼前的火烧云?
预设:变化多端、绚丽多彩、五颜六色
11.这么精彩的文字,我们要积累下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把第三段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遇到困难可以看提示。
活动四:欣赏霞光奇趣,领悟写作奥秘
1.如此色彩鲜艳、变化多端的火烧云照射到地面上又会是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些变化是谁带来的?
2.霞光是太阳光照射在上面折射下来的。我们一般写一个事物的颜色、形状,很少写光。因为光很难写,光看得见,摸不着,而且光是变幻莫测的。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作家是怎么写光的?
出示句子:
(1)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2)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
(3)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
3.用比喻的方法把光写得这么形象,具体。但萧红比一般的作家更高明。她是怎么写霞光的?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4.交流:萧红是怎样写的?
预设:通过写霞光照射到地面上事物颜色变化来表现霞光之美。
5.这些景物在霞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6.霞光下的大地发生了这么多变化,你们想去看看吗?就让我们跟随萧红来到她呼兰河畔的家乡,走进她熟悉的乡村院落。我要请一个同学上来帮忙,把这种变化给变出来。现在请你伸出一根手指,你的手指就是霞光,霞光照到哪里,哪里就发生变化。
7.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萧红是怎么样把这变化之美、神奇之美写出来的呢?
预设:这里连用了七个“了”。
萧红连用七个“了”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感情?
预设:表达萧红对霞光的赞美、赞叹之情。
8.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倾听。
开火车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萧红对霞光的赞美之情。
9.回顾萧红写作手法,进行迁移运用。
齐读句子:炎炎夏日,烈日当空。
你们感觉怎么样?但是我们不要直接写热,可以向萧红一样,借用其他事物来写热。至少选择三种事物,来表现夏日的炎热。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写一写吧,五分钟之后我们来分享。
10.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火烧云名字的由来,欣赏了霞光带来的变化,感受到霞光的奇趣,颜色的奇丽。课文还描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又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火烧云》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茅盾1946年在其序言中写道:这本小说似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火烧云》这篇选文中,萧红以灵巧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霞光村晚图,展现了她记忆中的呼兰河这座小城天空中绚丽的火烧云,如一幅多彩的风俗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执教第一课时,我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萧红是从霞光、颜色、形状三个方面来写火烧云的。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感受火烧云颜色之美,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学习描写霞光之美的方法。
一、紧扣要素,感知全文
温故知新妙解题。引导学生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理解“火烧云”,这样就能串联起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新旧勾连之中,让学生领悟课题之妙。
巧设疑问理脉络。通过观看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对火烧云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再抛出问题“假如让你写火烧云,你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让学生走进课文,了解萧红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紧扣要素巧设问,不仅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还能知晓“描写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展现特点”的写作奥秘。
二、巧用比照,揣摩语言
《火烧云》凭借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火烧云的奇特与美丽。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我采用比照之法,对比解析,让学生明白其表达之巧。
首先,将火烧云的不同解释作比较。“日出或日落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这是词典中对火烧云的解释。在第二段中是这样写火烧云的,“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烧云解释得更加生动形象,一个“烧”字将静止的火烧云写活了,“一直”写出了火烧云的蔓延之势。再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其用词的意蕴之丰。
其次,将表示颜色的词语汇集作比较。萧红在描写火烧云颜色时,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词语,ABB式的、半A半B式的、事物+颜色式的。每一种形式,都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为了凸显ABB式词语的效果,我进行了第二次比照。为什么不直接说“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一会儿黄”,而是用ABB式的叠词“红彤彤、金灿灿”。从效果角度作对比,运用朗读之法,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赞美之情。
最后,将萧红和其他作家写光的手法进行对比。光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变幻莫测的事物。出示三位作家写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很多作家写光一般都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写得形象生动。在品读之中,让学生发现发现萧红写法的高明之处,她抓住“小孩子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前后变化,凸显其霞光之美。从而引导学生要细致观察生活,从中发现独特之点,进行与众不同的描写。
三、注重迁移,读写结合
萧红的文章语言简洁生动,观察描写细致,对提升当下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学习迁移,运用仿写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萧红写在霞光照耀下其他事物颜色的变化来展现霞光之美,这是一种间接写法。如果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就会让自己的习作大放异彩。于是,我进行了一个习作迁移,“炎炎夏日,烈日当空”让学生写一写夏日的炎热。一则,让学生举一反三,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间接写法;二则,现在正值夏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狗吐着舌头躲在树荫下,大树的叶子蔫蔫地打卷了,热闹非凡的冰淇淋店……这些生动的描写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上课之后,静心反思,这节课在如下方面略显不足:个人引导之功还须加强,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不力,多元评价做得不实,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足。这将成为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我也以此为契机,潜心研修,苦练技艺,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