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寄情》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2.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3.使学生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式导入,和学生回忆童年时代爱看的动画片。
教师展示几张当时记忆深刻的动画片海报,说明制作者在创作动画片时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小结:他们都是把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隐喻到了可爱活泼的动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在画家又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绘画作品当中去呢?
2.欣赏作品《墨梅图》,学生回顾“四君子”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含义。
解释说明:《墨梅图》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中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可见此作有人格象征的意义。
3.出示课题《拖物寄情》,了解它的意思
4.欣赏一组作品《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墨兰图》
提问:从作品中你看到了哪些内容,有何暗示? 通过作品和画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你感受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境?
提问:三张作品的共同点在哪?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教师作适当补充: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墨兰图》画兰用笔简逸,数笔兰叶夹双蕾,笔力劲挺硬朗,气格高洁清俊。其书画用笔颇具隶书内敛含蓄的笔韵。左下方钤一白文印,有“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数语,颇见其士大夫的自傲态度。另有“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题诗,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元统治者的憎恨之情。
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从教材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相反,几乎没有人能够自己发明一套完全独创的视觉符号。例如,“四君子”题材在中国是一种通用的图式,但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5.参考教材P64中三张作品和“拖物寄情”有什么关联?
6.欣赏作品《剪花娘子》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2.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谈谈感受,教师介绍作品背景
欣赏作品《到前线去》和《怒吼吧,中国》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 小结: 胡一川和李桦的作品都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画面的诉求目的很明确。《怒吼吧,中国》用一个被捆住的农民来象征整个受压迫、受凌辱的中国人民。此类作品都是是美术家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形象,以期获得影响和共鸣的例子。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相对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要直接和明显些,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特点是,一、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二、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
第2课时
7.小组交流讨论一组作品《二马图》、《骏马图》、《奔马》,完成表格
作品
画家
色彩
构图
笔法
形式
当时社会环境
个人情感
《骏马图》
?
?
?
?
?
?
?
《二马图》
?
?
?
?
?
?
?
《奔马》
?
?
?
?
?
?
?
教师在学生欣赏时适当介绍下画家们的背景:
作品
当时社会环境
《骏马图》
南宋 龚开
南宋被蒙古势力逐口吞鲸,借画宣泄对统治阶级的愤满。
《二马图》
元 任仁发
?元朝官场的腐败情景
《奔马》
现代 徐悲鸿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后,长沙为日寇所占,中国正处于危难关头。
完成欣赏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给予提示
参考内容:
色彩:黑色、橙色棕白、浓淡墨色
构图:左右对称、对角线、居中
笔法:线条勾勒、泼墨
形式:写染结合、写实、线描写意
总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有的则需要通过语言(诗歌、题跋)来暗示。尤其是两幅油画作品,因为西方并没有中国画那种诗、书、画、印结合的传统,语言暗示的因素要小得多,更多的是靠画面本身来说明问题和表现情感。
活动建议 :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分析这三幅马的形象可以先从画面的形式出发,但也有必要涉及到作者的背景。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