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1: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59年美国在苏联举办了国家博览会,最吸引苏联民众的是能够回答预设问题的电脑,其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美国梦到底是什么?”电脑的问答是:“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根本信仰,美国人崇尚自由,他们可以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享有普遍的选举权,崇尚普及教育。”这反映出( )
A.美国向苏联展示工业化成就 B.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美国趁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D.美苏“冷战”进一步加剧
2.保罗 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A.西方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B.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了困境
3.如图反映的是欧洲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欧洲各国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衰落 B.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C.欧洲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机械化水平提高加剧农业人口外流
4.马歇尔计划启动后,美国各大电影发行公司联手在意大利大量免费播放宣传美国生活方式、展示美国对意大利慷慨无私援助以及讽刺苏联生活的纪录片和电影。美国此举的实质是( )
A.全面控制意大利文化领域 B.实现其对欧洲的全面控制
C.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D.借援助之名进行文化渗透
5.下图中农业宣传海报上的外文意思是“玉米,适合于每一头小牛”。该海报反映了( )

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苏俄农民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定信念
C.苏联党和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方略 D.苏联领导人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决心
6.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一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 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 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
7.《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中描述:“我(哈耶克)年轻的时候,只有很老的长者相信自由市场制度。等我人到中年,除了我自己,就没有人相信它了。现在,我很高兴自己活得足够久,看到青年人再次相信它。”材料中的“青年人再次相信它”可能是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经济危机大萧条时期
C.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期 D.20世纪70年代以后
8.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提倡“新经济”
B.发展社会主义
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
9.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
A.经济繁荣的现象 B.“滞胀”现象
C.虚假繁荣 D.知识经济
10.1954年,美国政府颁布《第480号公法》,规定美国以出售、借贷、赠与等方式,向缺粮国家提供粮食。负责该项法案的议员汉弗莱说:“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吃饭……如果你要寻找一种使人们必须依靠你的办法,同你合作,这种粮食方面的依靠是极大的……。”美国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旨在( )
A.扩大海外粮食市场 B.增强反苏国际力量
C.促进西欧经济复苏 D.塑造民主国家形象
11.1947年6月,美国通过《塔夫脱—哈特莱法》,该法要求工会官员进行反共宣誓,证明自己不是共产党员或与共产党有联系的组织成员,证明自己不信奉共产主义。这反映出( )
A.政府利用法律重塑国家精神 B.两极格局形成激化国内矛盾
C.意识形态斗争影响政治自由 D.阶级斗争加剧党派之间分歧
1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变化是因为
A.不同领导人信奉的经济思想不同
B.市场调节的不稳
C.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不同
D.要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3.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这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使国内市场相对统一
②有利于克服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③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消除
④有利于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冷战时期,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曾不得不离开西方,成为中立国家;后来他们顺利加入欧盟。前华沙条约组织的天主教和新教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也成为欧盟成员国,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多次申请加入欧盟,却总因多数成员国反对而遭拒绝。材料意在说明( )
A.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困难重重 B.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
C.冷战思维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D.欧盟的内部矛盾影响土欧关系的发展
15.某班同学在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展示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学习主题是( )
A.黑人反抗种族歧视运动 B.妇女争取普选权的抗争
C.美国学生反对侵略越南 D.战后美国社会运动频发
16.2009年,双11只是“光棍节”的代名词,当时天猫叫淘宝商城;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天猫。如表是近几年双11交易额(人民币,单位元)其反映了中国
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4年 2016年 2019年 2020年
交易额 5200万 9.36亿 571亿 1207亿 2684亿 4982亿
交易状态 每秒2万元 74秒交易量突破1亿 最高时达到每秒17.5万笔 14秒突破10亿
A.信息技术影响消费方式 B.网络信息技术决定了经济发展
C.社会进步经济高速增长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17.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实质反映( )
A.国际件大宗商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B.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
C.国际贸易已成为美日欧经济的主要支柱 D.“贸易赤字”加深了美欧矛盾
18.下图是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漫画),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B.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美苏争霸中苏联的战略收缩 D.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间的关系
19.以下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属于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1913-1938年 1948-1960年 1960-1965年 1965-1970年
年均增长率(%) 0.7 6.8 7.9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美国扩大商品输出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20.图1、图2是1963~1979年欧共体、美国在拉美总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占比。这两幅统计图适合用来说明拉美地区
A.加速贸易一体化的进程 B.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C.摆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D.缩减与欧美之间的贸易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举行会谈,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美国的“怀特计划”吸收英国“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摘编自奔增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谈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全世界都十分明白,美国主导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素主导权的易手,事实上,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
——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出现的背景及举措。
(2)据材料二,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主张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原则和方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初期与当今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方面主张的不同。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
材料二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提出:“对于战犯,包括虐待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在不久通过的波茨坦议定书中、则进一步明确对战犯“迅速付诸正义之审判”……1946年1月19日,美军公布了东京审判中判断战犯罪责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国际法规定的“通行的战争犯罪”;第二,计划、准备、发动或实施侵略战争,或违反国际条约、协定或诺言之战争,或参与为实现上述任何战争之一种的共同计划或同谋的“反和平罪”;三,在战前、战中针对任何平民的屠杀、灭绝、奴役、强制迁移以及其他的非人道行为的“反人道罪”。
——《东京审判与“东京审判史观”》
(1)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非战公约》相比,东京审判对战争法基本原则有何发展。
(2)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社会主流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 核心内容 实践措施
重商主义 多储各金银货币;重视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 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强占殖民地,支持海上掠夺。
自由主义 自由经营、自由竞中、自由贸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
凯恩斯主义 政府从信货、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经济思想的兴衰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C
6.A
7.D
8.C
9.B
10.B
11.C
12.B
13.C
14.B
15.D
16.A
17.B
18.D
19.C
20.D
21.(1)背景:经济大危机导致国际金融秩序混乱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二战导致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举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关贸总协定。
(2)原因:西方及美国的衰落;原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缺陷;新兴国家崛起的需求。
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不同:范围:资本主义世界;整个世界。
主导国:美国主导;东西方国家共同主导。
性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22.(1)发展:对战犯认定的原则更加具体化;增加了“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更强调战争发起者的责任(或追究了个人的战争责任)。
(2)意义: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罪行;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震慑战争犯罪;发展了国际法。
23.示例:论题:经济政策的创新和调整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论述: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助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掠夺原料、开拓市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三十年代,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摆脱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迎来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