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人口减少百分之八,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人口均呈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两城市的人口也基本没有增长,这体现了( )
A.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英国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C.经济大危机的负面影响 D.二战以后英国遭受重创
2.1900年,上海本地绅商创办了上海第一个民办市政机构——闸北工程总局。1905 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整个华界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这反映了上海( )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入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自治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3.下面为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出当时上海( )
时间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11770 6984 544 9 11 一 — — — —
1926年 50823 14600 — — 3459 194 3764 172 922
A.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B.交通运行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4.19世纪70年代,上海英商自来火房(煤气厂)在同行竞争中淘汰了法商自来火行。从1882年,上海租界出现电灯照明之后,电逐渐取代了煤气照明,煤气的供应领域从光源转为热源。这反映出( )
A.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 B.产业革命改善城市生活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 D.城市化的问题日趋严重
5.1917—1985年,苏联人口增长了0.6倍多,从1.63亿人增加到2.738亿。其中城市人口从0.291亿人增加到1.775亿人。据此可知苏联
A.城市化进程较为显著 B.鼓励人口自由流动
C.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 D.支持公民多生多育
6.浙江湖州南浔在南宋初期只是个村落,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到明代后期一跃为“(南)浔虽镇一都会也”。促进这一变化的有利条件是( )
①重商主义的盛行 ②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长途贸易的发展 ④交通条件的改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阅读如表内容,可以看出
A.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趋势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D.北京始终是统一国家的都城
8.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9.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创建斯坦福大学,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形成帕罗奥多市,并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0.北魏孝文帝在营建新都洛阳的过程中,创立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使得政治中心更加集中。北魏洛阳城的规划( )
A.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B.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
C.适应了中原地区的自然条件 D.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11.如表所示为近代上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这些基础设施建设( )
种类 建设情况
煤气 1864年大英自来火房设立,后改名“上海英商煤气公司”
电力 1882年上海电光公司供电
自来水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供水
通信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从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 1881年上海电报局,架设津沪电线 1882年有市内电话交换机
A.受到地缘经济因素影响 B.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C.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D.拓展了居民城市生活空间
1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城营造布局符合礼制规范 B.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D.突出宫城体现了王权的地位
13.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 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
14.下表所示为明中叶至清中叶,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经济交往网络(注: ⊙为跨区域集散中心; 为区域内集散中心)。这反映这反映了当时该区域( )
市镇 桑籽 桑秧 桑叶 鲜茧 生丝 丝绸 备注
乌青镇 ⊙ ⊙ ⊙ ⊙ ⊙ 蚕桑最盛,却几无绸业
菱湖镇 ⊙ 丝产量在湖州府领先
盛泽镇 ⊙ 专营织绸,不事蚕桑
洞庭山 ⊙ 桑叶的最大“外援”
A.集镇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 B.自由雇佣劳动已经较为普遍
C.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兴盛活跃
15.如表为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市的区域分布简表。这一分布反映出该时期( )
地区 古城遗址 数量
黄河中上游地区 郑州西山、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淮阳平凉台等 9
黄河下游及山东地区 滕州西康留、阳谷王家庄、五莲丹土、章丘城子崖等 15
长江中游地区 澧县城头山、澧县鸡叫城、天门石家河、荆州阴湘城等 9
长江上游地区 新津宝敦、都江堰芒城、温州鱼凫村、郫县三道堰等 6
长江下游地区 余杭莫角、良渚文化遗址、土筑金字塔 3
内蒙古地区 老虎山、白玉山、板城、大庙坡、阿善、沙木佳等 17
西藏地区(可考) 象雄、藏、罗昂、森波、吉、贡、娘、达、亚松 9
A.城市集中在黄河流域 B.城市南北分布基本平衡
C.满天星斗的文明特征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6.世界上各大古文明和各地区的传统民居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如表中对应关系有误的是( )
文明或地区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A. 两河流域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有前庭、前室、主室
B. 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复合式公寓
C. 古代中国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D. 北美大平原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A.A B.B C.C D.D
17.20世纪50—90年代,在湖北天门发掘出距今约6000到4000年的石家河古城遗址。该遗址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古城分布有祭祀场所、宫殿建筑、手工作坊、墓葬场地等,此外还建有内城河、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由此可知,该古城规划设计( )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 B.呈现功能多元化的色彩
C.彰显出民众生活富足 D.深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
18.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四大名镇景德镇的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19.下表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1949-1960年城市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65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的进程 D.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极为迅速
20.“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济贫法并非仅指某一部法律,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从17世纪上半叶《伊丽莎白济贫法》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是英国济贫法制度上的旧济贫法时期,全社会都认为贫困是个人懒惰或者道德问题造成的,于是劳动救济成为英国济贫的主要内容,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到济贫院进行强制劳动,济贫无异于惩贫。19世纪末,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一些工业家意识到济贫乃至教育和卫生服务不是一种危险而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保护工人免受贫穷从经济上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霍尔豪斯认为“国家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应对有失业所导致的贫困问题,报告形成了明显的区分:多数派坚持济贫法应该继续存在,需要的只是改进,他们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它的起源与特点更多的是道德方面,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少数派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者本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观点实际上也代表当时社会上对于贫困的两种不同认识,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
——《现代交际》2016年12月总第446期《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予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2)英国“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举例说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汉初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沉重地打击了西汉农业的发展。另外,在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下,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分依赖自然而又受制于自然。同时,一些商人为了发财致富,趁着资源紧缺而囤积物资,并利用自己拥有的财产大肆兼并土地,从而影响社会秩序。西汉时期,汉武帝大力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目的之一就是让“鄙夷商人”成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从而加强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控制。
——摘编自张丽慧、郭家慧《“重农抑商”背景下西汉农业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在元杂剧《东堂老》中,富商赵国器在临终前将他的儿子扬州奴托付给好友李实(东堂老),但扬州奴在父亲死后肆意挥霍,把家财败光,最终沦为乞丐。之后因艰苦生活的磨练,他痛改前非,变得勤俭刻苦。最后,东堂老把赵家的产业交还给扬州奴。诚然,剧本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扬州奴“败子回头”的故事,引出俭成奢败的教训,也表彰了东堂老的信义行为,但剧本始终贯穿着更深刻、更值得重视的思想内涵——作者对商人阶层的认可。《东堂老》这种重商、颂商思想的形成无疑与元代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关联。
——摘编自戴汝庆《从<东堂老>看元代中后期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前中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杂剧《东堂老》对研究元代商业史的史料价值。
23.【中国的城市化】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的更美好!”城市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材料一: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库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使居城市。
——《新中华杂志》,第九期(1933年)
材料二:(中国)城市人口从1957年的9949万人猛增至1960年的1307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万人;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5.4%上升到19.7%,城市的数量也从1957年的177个增加到1960年底的199个。但工业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超越了国力的可能,超越了农业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增长是建立在严重损害农业的基础上的,从1959年起,农业生产严重滑坡,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产量连年下降。在城市建设方面,一方面各地纷纷制定了过高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工业建设和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建设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一条“短腿”。市政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夫修夫券严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民的生活。
——苏少之《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1.A
2.A
3.A
4.B
5.A
6.D
7.B
8.C
9.D
10.A
11.C
12.C
13.D
14.A
15.C
16.B
17.B
18.B
19.B
20.D
21.(1)观点一: 多数派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政府本身无法消除。
历史解释: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工人勤奋劳动,救济丧失劳动力的人,对于那些因懒惰而致贫的人群予以严惩;加之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多数派的观点与旧济贫法两者相辅相成,支配着工业革命早期的济贫思想,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
观点二: 少数派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历史解释: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济贫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少数派则代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萌芽,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
(2)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英国建立起了福利国家。
22.(1)原因:大商人兼并土地、囤积物资,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危及国家利益;发展农业和稳定小农经济的需要;确保国家的赋税来源;巩固统治的需要(或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从而危及封建政权);儒学义利观的影响。
(2)史料价值:该剧认可了商人阶层,肯定了商业地位的重要性(或重商、颂商),反映了元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商人阶层的壮大;可印证元代商业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23.(1)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2)存在的问题:①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出了城市的承受极限;②城市社会问题凸显(交通拥堵、生活成本上升、生活质量下降、资源短缺等);③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增大;④环境污染严重;⑤大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国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⑥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