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要想劝日耳曼游牧者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作者意在说明( )
A.游牧民族的迁徙阻碍农耕文明发展 B.外来民族的入侵影响中西历史走向
C.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导致尚武文化 D.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社会制度差异
2.他们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既不是马车的创造者也不是铁器的发明人,这两种技术最初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他们”指的是( )
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3.1294年,统治波斯的凯嘉图汗在首都帖必力思效仿忽必烈印行带有汉文“钞”字的纸币,企图代替金属货币的流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波斯帝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忽必烈强化了边疆治理
C.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 D.宋元出现民族融合热潮
4.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十分沉重,西罗马失去了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
A.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影响南欧地区格局的演变
C.使罗马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D.体现了日耳曼人的扩张性
5.哈拉帕文明时期,印度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其主要工具是石器和(红)铜器,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转入铁器时代。古印度文明从金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蜕变,主要得益于( )
A.婆罗门教的形成 B.大月氏人的西进
C.雅利安人的迁徙 D.赫梯帝国的征服
6.下图是赫梯人的铁质车轴战车,使用铁质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能乘三人。一人开车,一人射箭,一人拿长矛捅刺,换句话说,它赋予了战车近战的能力。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赫梯人( )
①扩大了铁的用途②改进了冶铁技术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④作战时轻松取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下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公元前6世纪,印欧人迁徙后形成的某一族群在图中①处崛起。该族群是
A.希腊人 B.埃及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8.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印欧人入侵后,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促进了众多新的文明出现 B.引发了沿途民族的大转移
C.加速了被征服地社会发展 D.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
9.奥斯曼土耳其人最初游牧于中亚地区,13世纪时向西迁徙。造成其西迁的主要原因是( )
A.蒙古西征的压力 B.生存环境的恶化
C.罗马帝国的邀请 D.传播宗教的需要
10.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11.清代中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饱和,粮食出产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当地农民不得不寻找出路,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这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动摇了江浙的经济地位
12.从公元前2千纪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阅读下图,指出迁徙的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新居民是( )
A.赫梯人 B.波斯人 C.希腊人 D.雅利安人
13.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推动了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 D.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14.如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15.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阿拉伯帝国 B.西哥特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
16.陈寅恪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与这段话的主旨最为契合的标题是( )
A.帝国的扩容:从汉族帝国到中华帝国
B.文明的优势:封建正统理论的变异
C.民族的衰退:周边民族对中原的碾压
D.观念的更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17.古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且十分精确的太阳历,为古罗马指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上述材料实质上说明( )
A.阿拉伯文化的落后 B.地域文化的交流
C.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D.人类文明多样化
18.在古代印欧人的迁徙过程中,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几个文化区域开始形成,对古代西亚文化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雅利安人 B.赫梯人和波斯人 C.凯尔特人 D.希腊人
19.清代大史学家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下列属于该帝王亲政后的改革举措有( )
①推行均田制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③迁都洛阳 ④实行俸禄制
A.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古代人口的迁徙,既面临文化的挑战,也推动着文化的认同。下列表述中体现古代人口迁徙所带来的文化认同的是( )
A.中国古代匈奴人南迁,学会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B.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激化了汉羌矛盾
C.由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米诺斯文字最终消失了
D.美国的西进运动促进了美国独特文化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列三幅图体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情况
(1)三幅图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南宋时期的人口分布图,说说你的设计并阐明理由。
22.人口流动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影响。
材料二: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1795年和1846年的贫民迁移法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
——丰华琴:《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与人口迁移运动》
(2)材料二中英国人口管理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材料三: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 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3)据材料三,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史书记载,“汉朝建立后,基本沿袭了 秦代的移民政策。从汊高祖九年(前198年)开始一直到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的近180年间,相继向关中移民10余次,其对象大多来自关东"。在西汉,“与迁入的数量和次数相比,从关中迁出的人口要少得多”。总的来说,“西汉一代从关东进入关中人口累近30万,而至西汉末年,在关中的关东移民后裔已有约122万,几乎占三辅人口的一半”。关中正因大量关东人的徙入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人群风貌,正所谓“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费为利”。这最终促成并巩圃了囊括关东华夏在内的整体性的“汉人(华夏)”认同,取代了秦及汉初狭隘的“秦人”或“汉人”认同。
——摘编自刘志平、赵若彤《秦汉时期关中人口迁移与族群的互动、交融及认同》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时期其他地区向关中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向关中移民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C
6.A
7.C
8.D
9.A
10.B
11.A
12.C
13.C
14.C
15.A
16.A
17.B
18.B
19.A
20.A
21.(1)图1:西汉时期,人口集中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图2:西晋时期人口大量减少,边疆地区人口增加,中原人口依然多于其它地区。
图3:唐朝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人口密度增加。
(2)设计:人口分布南方多于北方;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增加。
理由: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边疆的持续开发;南宋控制的地区局势长期稳定;先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2.(1)人口总数增多;区域人口分布比例呈南增北减趋势(长江流域占主导,珠江流域增加,黄河流域减少)
影响:有利于江南地区开放、或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2)变化:从严禁流动到允许自由迁徙。
原因: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限制人口流动不利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得到保证;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3)变化趋势: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
背景: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乡土观念的变化;国门洞开,中国被迫融入世界。
23.(1)特点:移民以关东人为主;移民数量庞大,移民次数多;政策性移民,以政府为主导。
(2)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促成并巩固了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关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