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2:1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反映出
A.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于一致
B.儒道合流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C.城市发展丰富了城隍的信仰内涵
D.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2.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随其而来的有很多学生和僧人,学生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唐朝文化世界领先 B.展示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富强
C.推动了古代日本文明发展 D.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3.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 )
孟子 《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荀子 《荀子·礼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 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
董仲舒 《春秋繁露·洞察名号》 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朱熹 《朱子语类》卷四 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
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 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
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 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
4.董仲舒对各派思想的综合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但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也断送在他手中。对先秦儒家“真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
A.内容完全脱离实际 B.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C.缺乏政治实践价值 D.民族交融色彩浓厚
5.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西铭》一书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张载的这一理念( )
A.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 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蕴含着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6.“规矩”“准绳”等词汇常用来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但考诸历史,规、矩、准绳原本是先秦时期工匠用于画圆、测量和检验的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所沿用.这一个案折射出汉语词汇
A.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原意 B.会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
C.因社会实践语义不断丰富 D.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
7.1923年2月,生命哲学信奉者张君劢批评“五四”以后流行的“科学万能”思想,强调中国文化重建取决于以文艺、宗教、伦理、哲学等为代表的“人生观”。这说明
A.全盘西化的倾向得以扭转 B.科学救国思潮宣告破产
C.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D.救亡运动进入理性阶段
8.元代景德镇窑的工匠沿袭北方定窑工艺,生产的梅瓶、玉壶春瓶等,造型多样,带有中亚和西亚文化审美。青花纹饰的题材也很丰富,如龙凤、人物几何图案等,繁缛华丽的装饰中,既有中国传统纹样,也受到西域的伊斯兰文化影响。材料可佐证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
A.绵延不断 B.和而不同 C.多元一体 D.兼收并蓄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种内涵不仅推动各国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言论反映此内涵的是( )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1920年3月,甘肃籍旅京学生在北京创办《新陇》月刊。《新陇》发刊词对其创刊缘由介绍道:“人则一日千里,我犹故步自封;人则采摘精华,我犹株守旧物。……输入适用之知识于本省,传播本省之状况于外界。”由此可知,《新陇》月刊的创办( )
A.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 B.动员了学生革命力量
C.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 D.推动了社会思想启蒙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2.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 )
思想家 观点
孟子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荀子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A.道法自然 B.天人关系 C.民本思想 D.宇宙法则
13.与端午节起源相关人物的说法,两汉时期就众说纷纭,下表列出两汉时期各地关于端午节习俗起源的信息。这表明,两汉时期( )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两汉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 曹娥(孝女)
梧州 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 屈原(爱国爱民)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A.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B.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C.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家国一体政治格局形成
14.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礼的本质,孔子谢:“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这反映了孔子( )
A.提倡节约,体恤民生疾苦 B.重视道德,富有人文关怀
C.弘扬周礼,维系社会秩序 D.批评奢侈,反对物质享受
15.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事异则备变” 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弱者道之用”
16.晚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遗址中出现家马,主要被用于牺牲、战争和交通;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马已经成为六畜之首。有学者对成书于这一时代的《尔雅·释畜》中“六畜”类汉字进行量化统计:共109个汉字,马的各种专名51个,牛18个,猪13个,羊11个,犬10个,鸡6个。马的不同颜色就有16个专名。这反映出当时( )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战争样式出现根本变革
C.驰道网络基本形成 D.马在中原获得文化接纳
17.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部分内容,并使用了中国的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概念。这表明( )
A.“西学东渐”初现端倪 B.东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C.基督教开始在华传播 D.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
18.下表中儒墨两家的言论,体现了( )
儒家 孔子 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 修其身而天下平
墨家 墨子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A.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C.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D.极力反对严刑峻法
19.五代时的冯道,先后在5个政权中为12位君主服务,屡屡位居宰相。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意思:虽为官,但犹如隐者)。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符合道家处世原则 B.否定传统伦理标准
C.深刻影响当时社会 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
20.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不同地域文化兼容、互补而博大精深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二、材料分析题
2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材料二
材料三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摘编自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图中的a、b、c、d四处曲线的走向做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
观点,请说明理由。
22.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主旨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三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3)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根据材料二、三对此观点加以论证说明。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四书》后,“中国热”兴起,“中国学”正式成为欧洲显学。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所至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学说恰恰也是一种自然神论,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热”在欧洲兴起的特点和影响。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C
6.C
7.C
8.D
9.A
10.D
11.C
12.B
13.A
14.B
15.A
16.D
17.A
18.A
19.B
20.A
21.(1)老子:天人合一;荀子:尊重自然;墨子: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2)a:秦朝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国;b: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c: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d:宋朝出现理学,实现了儒学的复兴
(3)不同意。理由:宋明时期的理学和心学是对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和增强责任意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一直到晚清西方思想的传入,进一步活跃中国的思想界。
22.(1)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
(2)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
(3)形式上革新: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内容上革新: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3.(1)背景:明末清初程朱理学是中国官方主流意识;新航路开辟;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传;欧洲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过度美化儒家思想;持续时间长。(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神学和王权提供了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