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2:4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春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练习
语 文 2024.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
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
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
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
器尊、彝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
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
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
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
餮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
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
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睢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
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
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
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
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
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
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吸收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联珠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
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
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
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
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
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 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
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
语文试卷 第 1页(共 8页)
{#{QQABbZQolAwggggC4IkAMJaJAAC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
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 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
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
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蔓纹等。
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
叶形简练的 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
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
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
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
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
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
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
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
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
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
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
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
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
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
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
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具有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
的特色。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
征。
C.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的边饰和佛教
艺术。
D.卷草纹源于西方,落足中国后,形成一种本土化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趣
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物纹样能够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时代特
征也影响着动物纹样的特点。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此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
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
语文试卷 第 2页(共 8页)
{#{QQABbZQolAwggggC4IkAMJaJAAC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对以后
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隋书·何稠传》记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织纹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
者,上甚悦”。
B.波斯的萨珊王朝风格联珠纹,传入中国后中间的动物纹逐渐消失,纹样外围的花卉团窠环
越来越大,形成了花卉团窠纹样,即宝相花。
C.唐代窦师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图案题材和表现技法,洋为中用,创造出寓意祥瑞、章
彩奇丽的各式新颖绫锦,被称为“陵阳公样”。
D.原产中亚的玻璃八棱杯,流入唐朝之后,工匠仿制出了陶瓷质八棱杯,并开创了带把手的
八棱杯。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说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自主要从哪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陆盘
院子里的鸡缩头缩脑地踱进鲥里去了,檐头嘁嘁喳喳的麻雀都钻进瓦缝里,从无人扫除的空
楼的角落,飞出三三两两的蝙蝠,在院宇的天空中翻飞。蝙蝠可说是夜和黑暗的先驱,①它的黑
色带钩的肉翅,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这样静悄悄地,神秘地。
这时候,这家里的年轻的媳妇,从积满尘垢的碗碟橱的顶上拿下一个长嘴的油壶,壶里面装
着点灯的油。她一手拿壶,一手拿灯,跑到天井跟前——那里还有暗蒙的微光——把油注在灯瓢
里面。她注了一点,停一停,把灯举得和眼睛相平,向光亮处照一照,看看满了没有,拿下来再
加一点油,复拿起照了照,又加上一点,等到灯里的油八分满的样子,等到油面和孤缘相差二分
的样子,才住了手。 一边把油壶放还原处,一边顺手在一只破灯笼壳里抽了两条灯芯,把它们
浸在油里,让灯芯的一端露在瓢外二分长短,而另一端则像两道白色的尾巴翘着。
少妇把灯放在灶突上。这是灶间的中心点。不论从哪一方量来,前后也好,左右也好,上下
也好,都是等距离。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
语文试卷 第 3页(共 8页)
{#{QQABZbQolAwggggC4IkAMJaJACA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了。她每次都这样放,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毫不以为异。
少妇没有伸手点灯,只是在灶门口坐下。灶里还有余火,吐着并不逼人的暖气。锅里的饭菜
熟了,满室散着饭香。她把孩子拖到身边来,脸偎着他,若有所待地等着。②等着谁呢 不,她只
等着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天黑。她要等天黑尽时方才举火点灯。地知道就是一滴的灯油也是不
能浪费的。
这是一盏古式的青油灯。和现在都市里所见的是大不相同了。这灯在乡间仍被普遍地用着。
坐在灶前的媳妇,她来这家里很幸福,大家都爱她,丈夫在外埠做工,在一定的时候回来,
从来没有爽约。膝前的孩子则已经四岁了。她的公公婆婆,都还健在。
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她推开孩子,拿一片木屑在尚未尽熄的灶火中点着,再拿到灯
边点起来。蓦然一室间都光明了。“一粒谷,撒开满堂屋。我给你猜个谜儿,你猜不猜 ”“灯,灯。”
连说话未娴熟的四岁的孩子都会猜谜儿了。且说灯点着了,这灯光是这样地安定,这样地白而带
青,这样地有精神,使这媳妇微笑了。“太阳初上满山红,满油灯盏统间亮”,她在心头哼着儿时的
山歌。她,正如初上的太阳,前面照着旭红的希望;她,正如满油的灯,光亮的,精神饱满的,
坚定的,照着整个房间,照着她的孩子。所以地每次加油的时候,总要加得满满的,因为这满油
的灯正是她的象征。
灯光微微地闪了。这家的公公和婆婆走进灶间来。她看见他们进来了。她揭开锅盖,端出莱
和饭。热喷喷的蒸气使灯光颤了几颤。她的公公说,“一起吃了便好”。而她总是回答,“你先吃”,
她真是懂得如何尊敬长辈的。每逢别人看到这样体贴的招呼,总要说一声,“一团和气哪”。
饭吃半顿的样子。“剥剥剥”,有人敲门了。婆婆坐在门边,顺手一开。③头也不用回便说:“二
伯伯请坐。”二伯伯便在门槛坐下。
“剥剥剥”,又敲门了,这是林伯伯。他们俩不用打招呼,便一个先一个后。从来不会有迟早。
他们夜饭早吃过了。他们总在天未黑的时候吃,吃过之后,站在门口望着天黑,然后到这家里来
闲谈。有时这家里的媳妇招呼他们一声说:“吃过吗 ”二伯伯便老爱开玩笑地说:“老早,等到今
天!”他的意思是说,“我早就吃过了”。
二伯伯和林伯伯在一起,话便多了。他们谈到村前,谈到屋后,谈到街头,谈到巷尾。真不
知他们从哪里得到许多消息。④像是专在打听这人间琐事,像义务的新闻访员。 谈话便不知不
觉地转到灯上来。
“我有一次到城里去。他们点的都是洋灯,青油灯简直看不到。他们点的是洋油,穿的是洋布,
用的是洋货,叫人看得不服眼。”
“他们作兴点洋油,那有什么好处。洋油哪里比得上青油!——这屋子里点的是青油— 洋油又
臭,又生烟,价钱又贵,风一吹便熄,灯光也有点带黄。青油呢,灯花白没臭气,又不怕风,油
渣还可以作肥料。洋油的油渣可以作肥料吗 ”
“是啊!我说城里人不懂得青油的好处。譬如说,我们一家有两三株乌桕树,每年你不用耕锄,
不用施肥,可以采几石桕子,拿到油坊里去,白的外层剥下来可以制蜡烛,黑的芯子可以榨青油。
桕子的壳烧火。这些城里人哪里懂得。”
林伯伯忽然指着浸在油里的灯芯,说:“灯芯只要点上一根便够了。两根多花一倍油。”
“因为伯伯们在这儿,点得亮点。”媳妇说。
“讨扰讨扰。”
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二伯伯和林伯伯谈着灯芯是怎么样的长在水边的一种草,便是编席子
语文试卷 第 4页(共 8页)
{#{QQABbZQolAwggggC4IkAMJaJAAC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的草,灯芯还可以做药;又说有一种面,很脆很软,像灯芯大小,叫作灯芯面。
媳妇在这时候正洗着锅子。不一会儿灶头抹净了,舀一盆热水洗手,又把快要睡去的孩子擦
了一把脸,解下腰上的围裙,拿一根竹签子剔一剔灯花。
伯伯们都告辞了。他们还要到别家去闲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
媳妇一手提了灯, 一手牵了孩子。施施然向自己的卧室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通过对鸡、麻雀、蝙蝠的描写,渲染了乡村凄凉、残破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黑暗。
B.文中叙写了媳妇给青油灯加油的详细过程,媳妇特意把灯放在室内正中心,显示出她对灯
的重视。
C.二伯伯和林伯伯对媳妇的招呼不太在意,得知媳妇点两根灯芯的原因后,他们在表达歉意
后告辞。
D.作者在叙述乡村日常生活中赞颂了淳朴的乡民,也暗示了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将面
临冲击。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将蝙蝠的翅膀比喻成夜的帷幕,表明夜晚和黑暗的来临。
B.句子②中运用设问,强调她并不是等人,而是等着天黑尽时才点灯。
C.句子③中“头也不用回”并不是待人冷淡,而是彼此相熟到无须客气。
D.句子④中两个“像”用法不同,前一个表示推测,后一个表示比较。
8.文中二伯伯和林伯伯的对话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陆蠡的作品被评价为蕴藉秀美,充满“平淡与温情”。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
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
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
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
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
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
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
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
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语文试卷 第 5页(共 8页)
{#{QQABbZQolAwggggC4IkAMJaJAAC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
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
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弥.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
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
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
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
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
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
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
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
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 陈王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
处不得分。(3分)
蕃时年七十 A余 B闻难 C作 D将官属诸生 E八十 F余 G人 H并 I拔刃 J突入 K承明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
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
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
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
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
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 4分)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14.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
金错刀行①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语文试卷 第 6页(共 8页)
{#{QQABZbQolAwggggC4IkAMJaJAAC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金错刀行》是作者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时所作。②此句借用战国时两句楚民谣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芒”化用龙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与王勃写的“龙光射牛斗之墟”有异曲同工之妙。
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提刀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志难伸,涌起颓废绝望之感。
C.“南山晓雪玉嶙峋”写山之洁白嶙峋,意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D.本诗意气慷慨,声势雄壮,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具大声鞭瞽之美。
16.本诗的尾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
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白天拄着拐杖在家园自在周游,然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夕阳西下仍徘徊不已。
(2)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看似写自己作草书、品茶的闲适生活,实则暗藏无限感慨与
牢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
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古老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而来,越过青藏高原,像一台蒸汽列车,冒着白汽驶入陇原大地,
开始了陇上的漫漫行旅。此刻,坐在这列火车上,我就是黄河的一朵浪花、一波微澜。河水一头
( ① )入甘南的玛曲,却猛地掉转方向,( ② )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松眼里的一切都是
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
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这是不是她遇见的第一座大
桥,我不清楚。但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
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 ③ )
在她的心里。
在草原( ④ )着云朵的地方,黄河像一条细细的白色飘带缓缓地舞动,安详、静谧、旷
远。她走了,我使劲地招手,黄河的背影漫漫汤汤、一望无际。我成了广袤草原上一个白色的点、
一抹亮晶晶的水。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①闯 ②转 ③印 ④捧 B.①扎 ②拐 ③烙 ④捧
C.①网 ②拐 ③印 ④连 D.①扎 ②转 ③烙 ④连
语文试卷 第 7页(共 8页)
{#{QQABZbQolAwggggC4IkAMJaJAAC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文中第二段中的“襁褓”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他决定回乡投资兴业,报效桑.梓.。
B.张雨霏巾.帼.不让须眉,在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为国争光。
C.中东地区烽.烟.再起,生灵涂炭,令爱好和平的人们痛心不已。
D.新疆霍尔果斯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综合性口岸。
20.请结合文本,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作为重要的名贵中药材,牛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历史。 A ,历代医家都推崇
备至、奉为上品。普通牛黄由于来源不明,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不稳定, B ,不如培植
牛黄品质稳定。从牛黄关键检测指标胆红素含量来看,牛黄胆红素含量通常在 18-50%之间,根据
国家药典规定,药用牛黄的胆红素含量不得低于 25%左右,当胆红素含量≥35%时,
C 。培植牛黄促进产生结石的致病因素清晰,安全可靠。培植牛黄的胆红素含量稳定在
38-45%之间,其品质比未经科技干预的普通天然牛黄更稳定,因此培植牛黄属于精品体内天然牛
黄。
随着牛黄牛饲养数量的大幅提升,2023年培植牛黄成功实现阶段性量产。三十年的科研攻关,
几代人的精心培育,优质牛黄稀少的千年难题终于得到破解,众多使用牛黄的名贵中成药原料供
不应求的现状有望得到缓解。中国中药协会刘张林书记称赞,培植牛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历程,
为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药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大
意义。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45 个字。(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也有人说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
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试卷 第 8页(共 8页)
{#{QQABbZQolAwggggC4IkAMJaJAACAa5hLCUwFUUQCCAAuCQQsJkEBhCLAUAgYMgwOVBAEOAqMAsQALAABYQFRAFBAIAB=A}A#=}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