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课件(共13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离骚(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课件(共13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3:21:44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向诗歌的更深处漫溯——选下一单元专题研习
教科书 书 名: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教学目标
1. 结合两位抒情主人公的自叙经历、所发情感,尝试着概括两位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两诗的情志之抒、人生之择,还有二者“歌哭”风格的探索。 3.前三课时课堂总结与表达。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对两诗的情志之抒、人生之择,还有二者“歌哭”风格的探索。前三课时课堂总结与表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本课时总任务) 本课时是第一个微专题的收尾课,让我们继续向着诗歌的更深处漫溯。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应当发现,卫国女子与楚国屈子,虽同是“离忧”,但两者的意象之选、意境之造、手法之用却大为不同,而两者的心志之抒、风骨之成更是大相径庭,让我们继续溯源而上吧。 课堂分任务 1.任务一:遭遇了“梦碎”的忧愁之后,两位抒情主人公的“歌哭”中直抒胸臆的原句为何? 【明确】 卫国女子:“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楚国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2.任务二:结合两位抒情主人公的自叙经历、所发情感,尝试着概括两位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 卫国女子:恋爱期(温柔痴情、善解人意),婚姻期(勤俭能干、吃苦耐劳),决绝期(坚强刚烈、理智清醒)。 楚国屈子:成长期(品性高洁、才华出众),梦想期(胸怀大志、忠君爱国)、梦碎期(矢志不渝、以身殉道)。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中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卫国女子在梦醒后的直抒胸臆中,多是对那个负心人,对过去爱情婚姻的审视与反思,而且文中较多女子与负心人形象的对比,特别是其中对对方“氓、子、尔、士”称呼的改变,也体现了女子认识的发展与变化,她最终认清了对方的嘴脸,并与之决绝,进而提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般惊醒世间痴情女子的论断; 楚国屈子在梦碎后的直抒胸臆中,仅有一句“怨灵修”,余者除了对群小丑恶嘴脸的揭露,并反复感叹自身的痛苦之外,还再三地宣告:我不会改变,我要如前圣一般“伏清白而死直”!如果梦想破灭了,我就为梦想而死! 结论:卫国女子与楚国屈子,一为梦想的反思者(自醒者),一为梦想的坚守者(殉道者)。 3.任务三:前三课时课堂总结与表达 本专题,我们紧贴着两个因“离忧”而痛苦的生命体发出的最美的“歌哭”文字,从“所离之忧”入手,再循着意象、手法、情感抒发、人生选择、个性风格这一条脉络,对比研读了《氓》与《离骚》,领略了古典诗歌现实与浪漫这两大源头的大美风采。 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有极具个性化的自身的阅读体悟与研读成果,请你们整合归纳,完成我们的核心任务:我们将召开题为“‘离忧”者的歌哭”的班级“诗骚”研读会,请准备200字左右的研读发言稿,可从诗歌意象、意境、情感、手法、风格等角度切入,发表自己的研读成果。(发言稿鼓励个性化表达,并建议多用整句形式) (附)人物的相关评价: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向诗歌的更深处漫溯——选下一单元专题研习(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教学目标
1.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氓》与《离骚》两者在意象之择、意境之造上的不同; 2. 主要结合赋比兴手法分析两者手法之用的不同。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主要结合赋比兴手法分析《氓》与《离骚》两诗手法之用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知识支架: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  “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即“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兴这种手法能渲染气氛,衬托感情。) 二、课堂导入(本课时总任务) 上一课时我们所探讨的卫国女子与楚国屈子二人所离之忧,是抒情的起点,深究之下,这二人虽同为“离忧”,并且同是遭遇梦想破灭之忧,但两者意象之选、意境之造、手法之用却大为不同,让我们继续溯源而上吧。(相异点初探) 三、本课时具体细分任务 1.任务一:两者意象之择的不同(诗中意象的提取与梳理); 卫国女子:淇水、垝垣、桑叶、斑鸠、桑葚、车、帷裳 楚国屈子:香草(香草约有二十余种,如江离、申椒、菌桂、秋兰、木兰等);美人、娥眉; 骐骥、鸷鸟、马、兰皋、椒丘; 女子选择的意象相对较少,且多为生活中的普通物象;屈子选择的意象丰富得多,还有许多想象中的意象,离骚后面段落还有各种神话人物、虬龙鸾凤,充满奇幻色彩。 任务二:两者意境之造的不同(诗中所造之境的感知感悟); 卫国女子选择的意象相对较少,且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物象,营造的是自然朴素的田园之境; 屈子选择的意象丰富得多,还有许多想象中的意象,离骚后面段落还有各种神话人物、虬龙鸾凤,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另外,屈子所择意象,会有明显的分类象征意味,特别是“香草美人”意象群所营造出的“美德”“美政”之境。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有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3.任务三:两者手法之用的不同 (主要结合赋比兴手法分析) 卫国女子:全诗以“赋”直陈其事的方式叙述居多,如第一段、第二段;兼以“比兴”,如“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两句。 楚国屈子:有“赋”直陈其事的内容,但全诗大量采用“比兴”的手法,还有反复、象征等手法。 其比喻往往指向特定领域,如用香草美人喻美德、美政,用婚期中途变卦比喻君主失信,而且比喻并不停留于个别事物,而是自成一个意象体系,整体上富有象征意味。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共13张PPT)
主讲教师:
向诗歌的更深处漫溯
——选下一单元专题研习(第1课时)
学 校:
册 别:选必下册
学 科:高中语文(部编版)
本课时总任务
卫国女子与楚国屈子,同是“离忧”,但两者的意象之选、意境之造、手法之用却大为不同,两者的心志之抒、风骨之成更是大相径庭,让我们继续溯源而上吧。(相异点再探究)
【本课时总任务】
【《氓》《离骚》的比较研读——“离忧”者的歌哭(下)】
任务一:遭遇了“梦碎”的忧愁之后,两位抒情主人公的“歌哭”中直抒胸臆的原句为何?
卫国女子: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楚国屈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氓》《离骚》的比较研读——“离忧”者的歌哭(下)】
任务二:结合两位抒情主人公的自叙经历、所发情感,尝试着概括两位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
卫国女子:恋爱期(温柔痴情、善解人意),婚姻期(勤俭能干、吃苦耐劳),决绝期(坚强刚烈、理智清醒)。
楚国屈子:成长期(品性高洁、才华出众),梦想期(胸怀大志、忠君爱国)、梦碎期(矢志不渝、以身殉道)。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氓》《离骚》的比较研读——“离忧”者的歌哭(下)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中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卫国女子在梦醒后的直抒胸臆中,多是对那个负心人,对过去爱情婚姻的审视与反思,而且文中较多女子与负心人形象的对比,特别是其中对对方“氓、子、尔、士”称呼的改变,也体现了女子认识的发展与变化,她最终认清了对方的嘴脸,并与之决绝,进而提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般惊醒世间痴情女子的论断;
楚国屈子在梦碎后的直抒胸臆中,仅有一句“怨灵修”,余者除了对群小丑恶嘴脸的揭露,并反复感叹自身的痛苦之外,还再三地宣告:我不会改变,我要如前圣一般“伏清白而死直”!如果梦想破灭了,我就为梦想而死!
卫国女子与楚国屈子:
一为梦想的反思者(自醒者),一为梦想的坚守者(殉道者)。
【《氓》《离骚》的比较研读——“离忧”者的歌哭(下)】
任务三:课堂总结与表达
本节课,我们紧贴着两个因“离忧”而痛苦的生命体发出的最美的“歌哭”文字,从“所离之忧”入手,再循着意象、意境、手法、心志、风格这一条脉络,对比研读了《氓》与《离骚》,领略了古典诗歌现实与浪漫这两大源头的大美风采。
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有极具个性化的自身的阅读体悟与研读成果,请你们整合归纳,完成我们的核心任务:
我们将召开题为“‘离忧”者的歌哭”的班级“诗骚”研读会,请准备200字左右的研读发言稿。(发言稿鼓励个性化表达,并建议多用整句形式)
主讲教师:
向诗歌的更深处漫溯
——选下一单元专题研习(第二课时)
学 校:
册 别:选必下册
学 科:高中语文(部编版)
【课前预习】
本课时总任务
卫国女子与楚国屈子,虽然同是“离忧”,同是遭遇梦想破灭之忧,但两者意象之选、意境之造、手法之用却大为不同,让我们继续溯源而上吧。(相异点初探)
【本课时总任务】
【《氓》《离骚》的比较研读——“离忧”者的歌哭(中)】
任务一:两者意象之择的不同
卫国女子:淇水、垝垣、桑叶、斑鸠、桑葚、车、帷裳
楚国屈子:香草(香草约有二十余种,如江离、申椒、菌桂、秋兰、木兰等);美人、娥眉;骐骥、鸷鸟、马、兰皋、椒丘;
女子选择的意象相对较少,且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物象;
屈子选择的意象丰富得多,还有许多想象中的意象,离骚后面段落还有各种神话人物、虬龙鸾凤。
【《氓》《离骚》的比较研读——“离忧”者的歌哭(中)】
任务二:两者意境之造的不同
卫国女子选择的意象相对较少,且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物象,营造的是自然朴素的田园之境;
屈子选择的意象丰富得多,还有许多想象中的意象,离骚后面段落还有各种神话人物、虬龙鸾凤,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另外,屈子所择意象,会有明显的分类象征意味。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楚辞章句》王逸
【《氓》《离骚》的比较研读——“离忧”者的歌哭(中)】
任务三:两者手法之用的不同 (主要结合赋比兴手法分析)
卫国女子:全诗以“赋”直陈其事的方式叙述居多,如第一段、第二段;兼以“比兴”,如“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两句。
楚国屈子:有“赋”直陈其事的内容,但全诗大量采用“比兴”的手法,还有反复、象征等手法。
其比喻往往指向特定领域,如用香草美人喻美德、美政,用婚期中途变卦比喻君主失信,而且比喻并不停留于个别事物,而是自成一个意象体系,整体上富有象征意味。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