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年级高考考前热身卷(三)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 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 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 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 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6分)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北京的秋天
陈年喜
我曾在北京稀稀疏疏地生活过两年时间,在顺义区李天路,在朝阳区管庄至金盏乡温榆河的漫长城郊线上,度过了两个秋天。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
2015年夏天的某个下午,天气异常燥热,我百无聊赖地坐在老家门前的核桃树下纳凉。这是一棵衰老的核桃树,已多年很少结果,但枝叶在夏季里依然茂盛。头顶的树杈上有一只蝉,它叫一阵,停一阵,毫无规律地停停歇歇。这时,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姑娘,在确认了身份后,她告诉我,她们团队受四川卫视之托,将制作一档大型诗歌文化节目,邀请我参与创作录制,有酬。
半个月前,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我刚接受了颈椎手术。十六年的矿山爆破生涯,漂泊、爆破、机器、潮湿、地热与寒冷,像一只奔跑的容器。金属矿石经过我的手,水一样漫出洞口,漫向大工业时代,没想到它们其中的某块,在炼石成钢后又折返回来,以精致的合金形式给我以回报。此时,我戴着颈托,疼痛沉重,希望与绝望游走于身体的每一个晨昏。孩子在镇中学读书,爱人每天在庄稼林里忙碌,家庭的收入戛然而止,除了接受邀请,我还能干什么呢?虽然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陌生得让人害怕的城市与题目。
节目正式录制时,已经是庄稼遍熟的深秋时节,我到北京那天,是农历九月十八。
如果以长安街为中心,顺义区李天路离北京中心还很远,这里是靠近首都机场的城郊。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被安排住在这里的一家宾馆里,这里成为此后我们一群人生活、进出的大本营。以后去往录制节目现场时,无数次经过最近的某个公交站,无数次看到匆匆进出的人流、车辆,聚合离分。北京的秋天显然比商洛山在色谱上深一度。马路边长长的两排杨树,叶子正在赶赴深黄,有风无风,都会落下一阵子。北京的底色是灰蒙蒙的,天地一色,甚至包括人群和建筑,而金黄的杨树,为它们添上了一抹亮色。
节目的内容是诗人创作诗歌,由搭档的歌手谱曲演唱,同台竞演,优胜末汰。每期六组,加上一个闯擂组,也就是七组人马竞秀。我的搭档是上海人,他早已成名演唱江湖。
这是一个苦闷的深秋,除了苦闷于永远无法满意的创作,更苦闷于孤独。虽然我已有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经验,对于适合谱曲和演唱的诗歌形式与内容却是陌生的,这是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每首作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有半点儿从头再来的余地。毕竟是比赛,谁也不愿被比下去。
我开始了广泛地聆听,从美声到摇滚,从京剧到昆曲,汪峰、杨宏基、于魁智、董湘昆,一首一首地听。总之,每创作出一首诗歌,都要听一百多首歌曲与戏曲,希望从中找到启示与灵感,希望在竞演中给人以惊艳。后来证明,这仅是我个人的设想,个人的一厢情愿。因为谱什么样的曲,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决定权在另一个人身上。
我的搭档很忙,在他经纪人的策划安排下,全国各地飞,一场演出接着一场。我们无法见面和交流,他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演唱会上。有时候到了录音棚开录,他还迟迟赶不到。我像在进行一场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单独应试。
秋天越来越深了,每天早晨,杨树叶子在地上都是密密一层。翻过燕山长城的北风吹过来,驱赶着它们。飞驰的车轮从它们身上轧过,它们像浪一样荡起落下,又依然完好,汽车产生巨大的风速,仅仅使它们分开又合拢。每天清洁工的扫帚把它们归拢、堆积起来,拉走。
我习惯一个人在宾馆外的马路上走。长长的沥青道路,大部分时间空寂无人。不知它们哪里来,哪里终,感觉它们永无尽头。我知道,它们通向繁华,也通向衰落,通向过去,也通向未知的明日。真是奇怪,节目中我所有的诗歌竟都是秋天的主题,秋天的孤独,秋天的哀愁,命运在秋天的来路与去处。
我经历过长白山的秋天,喀什叶尔羌河流的秋天,北漠包头的秋天,唯独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也常常被它震撼。北京的秋天是宏大的,有一种无法说出的气象,它宏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河边的一株草,大到天上的云,它们是浑然的、同步的,那么纯粹,又似乎独立于时间之外,充满了无形的力道,像一驾古老的马车,从天边碾轧过来。它与这片土地数千年金戈铁马的沧桑同色调、同重量,也同速度。总是让人感觉它的色彩、它的命运,就是整个北方的历史与命运。北京的秋天几乎没有雨,每天都是晴天,没有霾的时候,天空也蓝得通透。
我喜欢北京的落日,在远远的天边,它慢慢向北方的山尖落下去,那余晖异常纯冽,比它在东方升起时要壮烈得多。它们落下去了,把一缕缕余焰留存在云彩的边上。这块土地上,多少历史云烟,多少王朝与梦想曾经如此不甘地谢幕过?
我与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诗人,从秋天一直竞演到冬季结束。他们的名字和身世我差不多都忘了,像我写下的那十四首歌词。
他们大概也一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说自己在北京“稀稀疏疏”地生活过两年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引出下文,行文严谨。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暗示作用,核桃树、蝉的形象暗示着事情的发生,同时也烘托了自己的心情。
C.“我的搭档很忙”,经常“全国各地飞”,作者明褒暗贬,对“搭档”的我行我素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D.作者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是因为他在这里一路过关斩将,竞演取胜,创造了艺术上的辉煌。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很好地体现了“我百无聊赖”的心理,也照应了下文自己接受手术的内容。
B.“以精致的合金形式给我以回报”,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讲述自己遭遇病痛的不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乐观积极的艺术形象。
C.“有酬”独立成句具有强调意味,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俗气和敢于自我剖白的可贵精神,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
D.与郁达夫《故都的秋》纯乎描写北平秋景相比,本文写北京秋天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上。
8.“我”为什么要写“北京的秋天”?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9.有评论者认为陈年喜常会将诗行嵌入叙述,让诗与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涂不给分。(3分)
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4分)
(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4分)
14.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6.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9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及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均是从《逍遥游》中“ , ”两句化用而来。
(2)《劝学》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 , 。”
(3)《论语》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童年的我曾好奇地目睹医生用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甚至完全想不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②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热衷转换为好奇。③那两年半的训练,我发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领悟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④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华,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⑤秘鲁有利用金鸡纳树的历史,人类发现奎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取材于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的“甚至”这一连词使用不当。 B.②句中加点的两个词语不能互换位置。
C.③句有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两种语病。 D.④句中的“精华”不能换为“精髓”。
19.不改变原意,改写⑤句画横线的部分,使之与⑤句的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古今中外的各路大师们,虽学问高,本事大、 ① 、满腹经纶,但却大都不爱显摆,哗众取宠,亦不会引经据典,故弄玄虚。他们多喜说家常话,做家常人。
诗歌大师白居易,人称“诗魔”。他崇尚的诗风就是说家常话,明白务实。据说,他每次诗成之后,总是先念给老妇们听,若听不懂,就拿回来修改,直到她们能听懂为止。《长恨歌》之所以比《春江花月夜》影响要大得多,就得益于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鲁迅是文学大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能写漂亮典雅的文言文,但他在遗嘱中却句句都是家常话: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不得因为丧事,收取别人的钱,不过老朋友可以例外;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白话文大师胡适,曾留学多年, ② ,有几十个博士头衔,但他却从不 ③ ,“言必称希腊”,而是喜欢用国人都能听得懂的家常话来交流。他的演讲明明白白,观众都能听懂;他的著作清清爽爽,读者皆可理解。无怪乎那么多人喜欢炫耀说“我的朋友胡适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②
21.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希腊”,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2.上面的语段论证还不够充分,请你选取最佳角度,在最后再补充一个论据材料,使论证更加严谨,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1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请按照下面的要求作文。
有人说:体育比赛,只有战胜对手才能获得冠军。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年级高考考前热身卷(三)语文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 因果关系。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一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逻辑混乱。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错误。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论述的“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 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4.答案:①论证结构:层进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以及霍耐特的观点,更具权威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5.答案: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6.A 7.C
8.①因为北京秋天特有的景观与况味;
②因为对生命的珍视,在秋天的北京有难忘的经历;
③因为作者从北京的秋天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感情共鸣。
9.①语言的简洁、凝练,具有诗性。
②内容深刻,思想鲜明,富有哲理。
③使用了大量修辞且结构具有跳跃性。在写景、叙事、抒情和阐述哲理上自由转换。
④在行文中嵌入诗歌,诗文互融又发挥各自的文体优势,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暗示着事情的发生”错误,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环境的变化并无关联。
C.“明褒暗贬”和“强烈不满”错误,这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担心,并没有贬斥之意,也不能说“强烈不满”“我行我素”不准确,也有可能搭档成竹在胸。
D.“是因为……竞演取胜”错误,作者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是因为他在这儿观察到的特殊的风景和体验到的独特的人生感悟,不是因为“取胜”那么肤浅的原因。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C.“为了表现人物的俗气”错误,接受酬劳并不是俗气的表现,是自己劳动所得,而且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作者才带着病痛参与节目创作与录制。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第五段“北京的秋天显然比商洛山在色谱上深一度……为它们添上了一抹亮色”和倒数第四段“北京的秋天是宏大的,……天空也蓝得通透”,写到北京与家乡不同的秋天的风景及带给作者的不同的“宏大”的感受。
文章第一段说自己在北京度过了两个秋天,“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可见,已经中年的作者十分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文章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特色,将北京的秋天与其他的秋天进行比较,突出北京的秋天给自己印象之深。
作者在生计艰难的时刻接受邀请来到陌生的城市,创作录制巨大而陌生题材的节目,遇到了很难“合作融洽”的搭档,并且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秋天本是萧瑟的季节,但北京的秋天却极其绚丽,已然独立于时间之外。这与作者自身的经历颇为相近,作者在人生不顺的时候获得了生命的馈赠,获得生命认知中的自我超越。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征、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的能力。。
在文章中找出具有诗歌特点的语句,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答案要点。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包括: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语义含蓄多解,富于朦胧美,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等特点。考生只要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第①点,如文中用“漂泊、爆破、机器、潮湿、地热与寒冷,像一只奔跑的容器”,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充满诗意的想象,交代了自己多年艰难的打工生涯;
第②点,如使用了“它们通向繁华,也通向衰落,通向过去,也通向未知的明日”等语言,含意蕴藉,启人深思;
第③点,如“北京的秋天……又似乎独立于时间之外,充满了无形的力道,像一驾古老的马车,从天边碾轧过来”“这是一个苦闷的深秋,除了苦闷于永远无法满意的创作,更苦闷于孤独”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叙事、抒情和阐述哲理上自由转换,表现了北京秋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苦闷”。
整体看,诗歌巧妙融入行文,发挥诗歌的抒情优势,使文章产生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10.ACF 11.B 12.C 13.(1)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
(2)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
14.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
“战不胜”与“战而不死”是两种情况,语义对举,单独成句,前后ACF处断开;
“田忌不进”是主谓句,前后AC处断开。
故选AC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对呀,确实有这样想的老百姓。
B.错误。都是“到、往”的意思。句意: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C.正确。感激;品德。句意: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
D.正确。当权;行事、办事。句意: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办事。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随从很多”“随从不多”错,“仕人众”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很多,“仕人寡”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不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卜”,算卦,占卜;“验”,证明;“走”,逃离,逃走。
(2)“所以”,……的原因;“善”,对……好,跟……友好;第二个“以”,凭借。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可知,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这两人关系不好。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用了您的计划,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就建议齐王派田忌进攻魏国。
田忌连战连胜,邹忌把此事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屡战屡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看看吉利不吉利?”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
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愿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做呢?”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驻守任这个地方。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碰撞摩擦才能通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这样以后,将军背靠太山,左边有济水,右边有天唐,辎重直达高宛,只需轻车和精锐的骑兵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控制了,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走。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
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邹忌代替他的将军地位担任齐相,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意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江南封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会再重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让齐国和楚国友好。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如果将来他重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非常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办法。”楚王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
邹忌做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任职的人很多,齐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宣王的重臣,推荐的人却不多,齐宣王很喜欢他。邹忌便对齐宣王说:“我听人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到底推荐了几个人呢?”齐宣王因此认为晏首堵塞了推荐贤人的道路。
材料二: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打魏国。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害怕了,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齐宣王被立为国君,齐宣王知道是成侯出卖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
15.D 16.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第一首写新竹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若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第二首写古竹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表达对古竹的喜爱;作者并没有对新竹与古竹进行比较,“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于文无据。
故选D。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诗中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一首,“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竹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诗人把新竹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表达诗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没有泯灭雄心壮志,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第二首,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可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谈成长启示时,要结合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点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志趣感情,可写“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点睛】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17.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抟、绳、砺。
18. A
19.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18.【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B. 错误。热衷:十分喜好。好奇:泛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充满新鲜感。因此,“我”刚开始是好奇,久而久之,转为热衷。②句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必须互换位置。原句改为: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C.错误。搭配不当,“发现精妙思想”和“领悟丰富宝藏”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成分残缺,“我发现了”前加“使”,让“那两年半的训练”做主语。
D.错误。精华,指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精髓,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两者为近义词,可以替换,且替换后效果更好。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分析后半句的句式:(名词)的(发现),是(定语)的(中心词)。
然后分析前半句的内容:陈述对象是“奎宁”,将其改为“奎宁的发现”;然后介绍发现的原因是“秘鲁有利用金鸡纳树的历史”,根据后半句的句式应将“利用”作为中心词,将其改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故原句改为: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20. 才华横溢(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 故作高深
21.A
22.凯撒乃军事大师,打仗奇才,文笔也是一绝,他写的《高卢战记》,叙事翔实家常,文笔清晰简朴,是世界名著。公元前47年,凯撒率大军经过一番激战,平定了帕尔纳凯斯的叛乱。大获全胜后用家常话给罗马元老院报捷:“我来了,我见了,我胜了。”成为史上最简短也最著名的捷报。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本事大”“满腹经纶”,标点“、”表示并列,以及后文“但却大都不爱显摆”,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可知,应填写表示非常有才华的成语“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第二空,根据“曾留学多年”可知,应该是兼通中西方文化,可用“学贯中西”。学贯中西: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第三空,根据“从不”“而是”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从“喜欢用国人都能听得懂的家常话来交流”可知,此处应填写表示“故作高深”。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希腊”代指外国的东西。“言必称希腊”是指不顾实际情况,一味推崇外国的东西。所以修辞手法为借代。
A.“落红”是用颜色代指花。所以修辞手法为借代。
B.“似纱”是指像纱一样。所以修辞手法为比喻。
C.“不盈尺”是指不到一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是指山峰座座相连离天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所以修辞手法为夸张。
D.“沉默”是指不说话或保持安静的状态,主语应是人,而“夏虫也为我沉默”的主语是“夏虫”,所以修辞手法是拟人。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古今中外的各路大师们”可知,补写的人物应是在某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凯撒在军事和文学上表现都很出色。
从“他们多喜说家常话,做家常人”和第二、三、四段可知,应该补写凯撒是怎样“说家常话,做家常人的”。大战告捷只有剪短的一句话“我来了,我见了,我胜了”。
注意补充论据时要围绕论点,把人物事件表述准确。
23. 参考答案:
例文:
胜人更需自胜
面对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光有力不够,还需强;光胜人不够,还需自胜。人贵有自知之明,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自胜,重在改正自身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对待这些缺点和不足,应多“反求诸己”,勤于反省、勇于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春秋时期的蘧伯玉,十分善于克己内省、查失改过。相传,他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前一日所犯的错误,力求做到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每年都会反省自己前一年的不足,即便到了五十岁的年纪,仍然在反省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寡过知非、德行出众,于卫献公初入仕,在献公中期已成为卫国皆知的贤大夫。
自胜,难在破除心中之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这是王阳明在率兵赴江西、广东剿匪途中写给自己学生的书信。在王阳明看来,相较于身处明处、可以用武力解决的山中之贼,盘踞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欲望、非分之想,以及声、色、货、利等“心中贼”更难对付,它们横行于方寸之间,违背天理,肆虐人情,时时刻刻都在和人们战斗,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所俘。对此,需始终坚持自律自省,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克制欲望,扫尽心寇。
自胜,贵在挑战超越自我。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清人曾国藩在寄给家里的书信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对于如何挑战自我、取得自胜,曾国藩进而举例,“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类似于早起、庄敬、劳苦这样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即使自己不习惯、不情愿去做,也应强制自己去尝试,去突破,去“自讨苦吃”,在一次次的挑战、超越和吃苦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遇见了自己;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是战胜了自我。让“胜人更需自胜”这句名言不仅镌刻在先贤的警语中,也刻于处在人生孕穗拔节期的我们心底,使之如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
【详解】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三则名言,让考生思考“战胜别人”和“战胜自己”的问题。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战胜对手你才能赢得胜利;第二则材料则强调了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高贵;第三则材料意思是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综合来看,在“战胜别人”和“战胜自己”的问题上,出题者更倾向于“战胜自我”。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战胜对手固然重要,战胜自我则可能更加艰难;有时候要战胜对手,首先需要战胜自我。
写作时可以单独写“战胜自我”,也可以辨析二者的关系。比如选择写“战胜自我”,可以写“为什么说‘优于过去的自己是真正的高贵’”“自胜者强”,“战胜自我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到“战胜自我”,还可以将“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进行比较分析。
立意:
1.战胜自己胜过战胜对手。
2. 胜己者赢天下。
3.人生需要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