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卷语文(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卷语文(二)(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4: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年级高考考前热身卷(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在青年时将传道成圣立为自己的终身理想。中年时期,王艮投身王阳明门下问学,后来返回泰州自己收授门徒讲学,此一时期被认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时期。在继承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王艮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以“身”作为其思想的物质性基础,突出强调“身”的本体论意义,其“安身”与“乐学”思想是儒学在晚明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现实回应。
王艮在《遗集》中指出“《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他以“身”为中心的思想学说,正是建立在对于“格物致知”与“止于至善”的阐发上。在对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下,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大学》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开创了“乐学说”。
王艮将“身”置于整个系统中突出的位置(见下图):首先,身具有先于心、意、知的发端地位,“格物”先要“实实落落在我身上”,安身亦是安心。其次,道不是外在于身的,因为天地万物皆依于身而存在,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再次,诚意、正心都是“安”的修身工夫,须以“安身”为本,不能舍本逐末,而要先本后末,才能成为“大人”,达于齐、治、平的理想。
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
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同时身又涵育着心、意、知,即王阳明所言的良知的扩展。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同时具有原始的和持续的双重意义,因此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但安心与安身又不能够区分进行讨论。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在持续意义的层面,王艮思想的落点在尊身尊道、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主张身与天下家国为一体,即以身为大本不断扩充于天地的安身行道论。
“乐学”是王艮哲学思想的发轫,也是其思想中关学价值的根源所在。王艮将“乐”实实在在落于“身”上,使得“人心本自乐”成为了泰州学派的标志性思想。王艮在《乐学歌》中写道: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乐”自古以来为儒学所童,《论语·雍也》记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曰也不改其乐。”这就是著名的“孔颜乐处”。真正意义上的“乐”是不断内观自身性你的澄明,王艮认为的“乐学”过程就是这样。“学”是生命存在反身向诚的自然过程,是“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
王艮状为“乐”即是天理。心灵是“乐”的情感表现,学是“乐”的良知自觉,“乐学”既是行之发端,也同时与“当下”“日常”时刻发生着关系。“乐”为天下万物同有,圣人与愚夫愚妇同有,唯一不同的是圣人知而愚夫愚妇后知。“学”亦为天下万物同有,“学”的工夫即乐的工夫,发挥那自然而然的天理,在一片生机畅快中显现人的本体真乐。“学”自是无目的的,却在不假人为中抵达了“乐”的状态,二者融为一体。
(摘编自王静《“安身”与“乐学”:王艮的身心学说与美学意涵》)
材料二: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一切。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在王艮看来,真正的“学”就是致良知。真正的“乐”,就是通过致良知,发现自己的本体之乐。如果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乐”,那就偏离了圣贤之学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致良知。当然,如果不去学习和践行致良知,也难以体会到这个本体之乐。这意味着,当我们处在放松而警觉的状态,内心宁静、无有思虑,那就是在“学”;当我们处在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内心躁动、思绪纷杂,那就不是在“学”。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王艮提出,要在乐中求学,当我们的心处在宁静愉悦的状态,学习圣贤之学将会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觉到不乐,那还不如停下来歇息。与此同时,学中也有乐,在学习圣贤之学的过程中,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个本体之乐。真正的“学”并不是拿起书本来读的那个状态,而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艮感慨“天下之乐,何如此学”,世间各种欲望之乐,犹如过客一般转瞬即逝,丝毫不值得贪恋,而致良知所带来的精神之乐,是长久的乐、最大的乐。倘若读书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甚至带来诸多的负累和烦恼,那么就应该去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现了偏差,只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的心将重新回归平静与喜乐。
(摘编自谢青松《“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王艮<乐学歌>解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艮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
B.王艮认为《大学》一书的紧要处是“止于至善”,他正是在对“止于至善”等的阐释过程中开创了“乐学说”。
C.“乐”自古以来就被儒学推崇,“孔颜乐处”就是不断内观自身、反身向诚,达到身心俱乐状态的体现。
D.“乐学”思想强调个体生命与天下家国的同一性,有效提升了个体生命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性价值。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喜交替是人生常态,乐与不乐常结伴而来,可见要体会到真正的“乐”是不可能的。
B.快乐是心的本来状态,人们应追寻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若狂、不受外物干扰的“乐”。
C.即使学习很刻苦,但如果偏离圣贤之学的方向,人们也可能会感觉疲惫,成效不高。
D.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真正的“学”是致良知,记住具体的知识往往能够让人更快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学中有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4.对文中“王艮道、身、心、意、物关系图”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关系图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身”,“身”即为本,是“心”“物”之源,“格物”首先要关注“身”。
B.从关系图中可以看出,王艮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无论是推究事物原理,还是获得知识,皆须从“心”。
C.通过分析关系图可知,“安身”是“正心”“诚意”的前提,身即是道的所在之处,身道一体,修身即修道。
D.通过分析关系图,可推测出想要成为齐、治、平的“大人”,应该寻求本源——“身”,反身向诚,不断扩充。
5.读完本文,你应对“乐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快乐地学习”,为正在冲刺备考的同学提几条有益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风的夜晚
原上秋
“是这样啊!”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他要求把车停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再说。听口音,司机师傅是外地人,姓马,开出租车四年多了。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四年多经历了太多,但在脑瓜里留下的事情似乎又很少。
这是市电台策划的《百姓故事》栏目,让100个普通人讲述这一年里最难忘的事情。小美接到采访任务,出门第一个就碰到了马师傅。见马师傅同意接受采访,小美坐上副驾驶,对马师傅说:“不用着急,咱们慢慢想。”马师傅蹙缩着眉头,这一年里在城市里穿梭着,忙忙碌碌,想在短时间里忆起一件事还真不容易。但小美很有耐心,马师傅便努力回忆着。忽然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在丰乐里街口被一群人团团堵住,他们说有个危急病人要送医院。等大伙儿七手八脚把病人弄上车,马师傅怔住了,没有患者家属上来。原来他们都是路遇,都是在做好事。患者是一位女性,看样子年龄不大。她呻吟一声,提醒病情不能耽搁。马师傅一脚油门,车就像鱼一样滑入城市的河流。
车在跑,马师傅的思想在斗争着,他后悔没打120,那样不是既省事又安全?万一病人在途中有个好歹,家属会不会找自己麻烦?转念一想,这个局面是大家接力形成的,一帮群众做好事,把病人交给自己,自己也只能接力下去。马师傅随即向总务台呼叫,总务台联系到附近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科。车一到医院,已经有医生推着手术车在门口等待……说到这里,马师傅停顿下来。
“后来呢?”小美急切地问。马师傅说:“后来,我就不知道了。”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小美感觉这个故事不简单。患者后来怎么样了,马师傅和一帮群众的所作所为,对于患者以及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些都需要深入挖掘。小美让马师傅回忆这件事发生的确切日子。马师傅摇摇头,随即用坚定的语气说,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小美觉得这是一条线索,春天的夜晚很少刮大风,到医院查一下那个病人,应该不算多难的事,谢过马师傅,小美要下车走人。马师傅突然说,能不能不报道他?后面的事情他要是说出来,电台可能就不会报道他了。但马师傅打开了话匣子,继续说着,就在他把毛毯搭在病人身上回来的时候,医生喊他去做登记。他回到车上,想着去了也没用,患者姓甚名谁,家住哪里,他一概不知。他只是一个接力做好事的,把病人交到医生手里,他这一棒的任务就完成了。他清楚,如果他去了,需要签字,交押金,办住院手续……这些还好,万一家属来了,不分青红皂白找他事,赔个车费就算了,就怕再生出别的麻烦。想到这,马师傅车头一拐,走了。
此事过去几天,有电话找马师傅,问他前些天是不是救助过一个病人。他没有承认。后来陆续有电话打来,他始终没有承认。他知道对方一定查过总务台,那里存着他的电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多事情就和石头砸水一样,不去管它,时间会抹平一切,果然,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起这件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要不是接受您的采访,我差点儿把这件事忘了。”马师傅说。在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院办帮小美联系了疑似患者年轻的李女士。李女士说她一直在寻找救助过她的人。小美让她回忆一下救助过程,看是不是和马师傅的叙述一致。李女士说,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所以那天她特意围了一条围巾。她独自外出突感不适,倒在了路边。尽管马师傅一开始不情愿见面,但架不住小美一再劝说。小美要的是新闻故事的完美结局。小美觉得,尽管后面有马师傅的勇剖私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她甚至想象到见面的场景,这应该是一个归还毛毯的故事:李女士手捧毛毯,深情地望着马师傅;马师傅接过毛毯,又握过李女士充满感激的双手,有人不失时机地给马师傅送上一束鲜花,周围响起如潮的掌声。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完美,李女士和马师傅的见面冷了场。李女士要归还的是钱。她说救她的是个年轻人,本地口音,开私家车,在医院垫付了八百块钱。马师傅一口外地口音,开出租车。很显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回事,马师傅也感觉到不对劲。他心里愧疚,至少在这件事上,他认为自己做人是有差距的。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差错,但小美和她的助理却因为这个差错兴奋不已。她们每天奔波在路上苦苦追寻新闻线索,今天的线索突然如同化学反应一般,一个变成两个,也可能是多个,后面的故事一定会精彩纷呈。
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
(选自《2023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师傅先同意接受小美采访,后又请求小美不要报道他,这说明马师傅为人优柔寡断。
B.马师傅内心有斗争,但仍将患者送往医院,心理与行为的极致反差彰显了人性的善良
C.小美作为专栏记者,深入挖掘出门遇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敏锐性。
D.小说在矛盾的人物关系中探究故事真相,以生动的讲述热情赞扬了人性中的仁爱美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结尾马师傅与李女士见面冷场,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深化主旨,耐人寻味的作用。
B.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朴素雅洁,真实地再现了故事的风貌,多处短句的使用,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
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与衬托手法,展现了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良善美好,读后让人怦然心动,感怀不已。
D.小说运用“蒙太奇”手法组织故事情节,全方位展示了不同时空的救人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
8.小说阅读分享会上,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改为“善小情深”更好,你支持吗?请说明理由。(5分)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善于讲述故事,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涂不给分。(3分)
帝初A为飞营B第C飞辞D曰E敌未灭F何以G家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该词在古代意义较为广泛,既可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又可作为君对臣的称谓,也可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
B.铠:指用金属鳞片制成的作战服。《周礼·考士记》中说: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
C.疾:古汉语中轻微的病叫疾,重的称病,如《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即指小病。
D.孤:指幼年丧父,又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进一步引申为孤单、孤立,本文即为孤单之意。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兵讲究仁、信、智、勇、严,是岳飞自认为能经常打胜仗的主要原因。
B.“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这句话表现出岳飞不居功的思想品质。
C.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就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
D.皇帝看到岳飞勤于军事,曾经想要给他建造一个军营,却被岳飞推辞掉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2)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4.从本文看,岳飞能打胜仗除了自认为的“用兵讲究仁、信、智、勇、严”,还有哪些原因?根据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先展现宏阔的视野,接着点明地点和季节,而“ , ”两句既紧承首句,又在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 ”两句,直接交代了自己在文中要表达的复杂情感。
(3)小明在元宵节晚上到城隍庙参加猜灯谜的活动,看着衣着靓丽、笑容满面的人们,不禁吟出“ , ”的古代诗歌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数字时代的阅读,选择读纸还是读屏?——这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随着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早已从过去单一的纸质阅读,①______,最典型的便是读屏,即通过手机、阅读器、电脑等数字产品接受信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有人给屏幕阅读贴上了“碎片化”“肤浅性”“快餐式”等标签,认为虽然数字化产品屏幕传送信息便捷,但内容质量却( A );有人认为长时间盯着数字化产品屏幕会使眼睛产生疲劳,有的人还会成为“低头族”,伤害颈椎,由此带来其他疾病……凡此种种,( B )。
其实,屏也好,书也罢,两者本身也是兼容的。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探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点及优秀文章,也被出版社经常印刷发行。这也就是说,我们习惯读书就读书,②______,只要是能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还分什么书与屏。
③_____,其实都是"内容为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虽是常理常道,但却穿越时空,( C ),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对于经典不仅要多读,还要努力读懂读透。这些作品不但有纸质书籍的,还有电子书或通过其他网络方式传播的。无论是通过书籍还是屏幕获取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都将受益无穷。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国潮”①一般指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日用商品和文创产品。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商业品牌,李宁、鸿星尔克等,还有一些文创产品,故宫口红、三星堆书签等,它们不仅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也引领了文化的潮流。
“国潮”消费趋势背后的文化心理引人深思。这首先在于如今的年轻人具备较强的文化自信。伴随国家繁荣进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终于可以平视世界,过去一度流行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②的调调,已经没有了市场。
再者,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热衷。从十几年前的"国学热"③开始,穿汉服、品诗词、听古风音乐,已经从小圈子里的亚文化,变成日益主流的流行文化。如今,年轻人终于不用再羞羞答答地穿上汉服逛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购买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相关消费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当然,在这股热潮之中,难免会存在浮躁的问题,一些"国潮"产品过度同质化,也容易让人“审美疲劳”④。因此,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要有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要将“国潮”趋势融入中国文化的繁荣之路,更好地发挥“国潮”的价值。
21.下列对文中四处双引号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②③④均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22.如何让“国潮”产品得到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两条建议,每条不超过3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请按照下面的要求作文。
世界万物都是上天的恩赐,“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社会给了我们舞台,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支持。懂得感恩,这个世界必将充满阳光雨露。进入高中的你们是否学会感恩了呢?
请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年级高考考前热身卷(二)语文答案
1.A 2.C 3.D 4.B
5.①以身为先,通过反身向诚的学习过程让“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②“学”“乐”结合,保持“乐”的状态。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喜乐。③当读书带来负累或烦恼时,要及时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在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错。原文“将“传道成圣”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是受“孔子和儒学的启蒙”。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不可能的”错。依据原文“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可知,真正的“乐”并非不可能。
B.“欣喜若狂”错。原文的表述是“真正的‘乐’并非欣喜若狂”。
D.“记住具体的知识往往能够让人更快乐”错。原文的表述是“通过这个‘学’所带来的放松和开心,也远远比记住那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说“乐中求学”。
B.“为己之学”与本文观点无关;
C.“良知昏迷, 众欲乱行”可论证材料二第二段“良知和私欲的关系”。
D.“似故人”“每相亲”都是从“书卷”中获得的快乐,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学中有乐”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表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皆须从‘心’”错。应是皆须从“身”。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身既是心、意、知的物质基础,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在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身具有比心更优先的地位……在原始意义的层面,其学说指向了知本立本、乐学等,即以身的真实欲求作为天然自有之理的修身工夫论”,可知,“身”具有发端的原始意义;再结合“以格物致知为‘知本’,以诚意正心为‘立本’,通过 ‘知本—立本—安身’的过程,阐释……”可知,可以从“安身”出发,反身向“立本”“知本”,即以身为先,通过反身向诚的学习过程让“身”达到充满“乐”的状态。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真正的‘乐 ’,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是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人心本自乐”,但由于被私欲束缚,被外境干扰才变得不乐,所以“快乐地学习”就要“学”“乐”结合,保持“乐”的状态,不被私欲蒙蔽,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喜乐。
“倘若读书只是增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甚至带来诸多的负累和烦恼,那么就应该去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现了偏差,只要及时加以调整,我们的心将重新回归平静与喜乐”,据此可知,当读书带来负累或烦恼时,要及时反思学习的方向和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C 7.D
8.示例一:不支持。①小说标题不宜直露,“有风的夜晚”含蓄,耐人寻味,而“善小情深”明示了主题,太直露;②“有风的夜晚”具有辨识度的特定环境描写,既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为故事的巧合作了铺垫;③前两次“有风的夜晚”提供了人物助人救人的活动背景, 结尾“有风的夜晚”与前文形成对比,意味隽永。
示例二:支持。①情节上,马师傅助人的故事与年轻人救人的故事,都围绕着“善小情深”展开;②人物上,在将患者送往医院,并将自己保暖用的毛毯搭在她身上等善行中,马师傅的形象得以凸显;③主旨上,无论是本地人做好事,还是外地人马师傅接力助人,都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9.①人称视角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 完整”等,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②叙述方式上:小说将现实与回忆交织,既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这从文章开头“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以及后文中“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等可见。③讲故事的手法上,善于运用巧合手法:如前文马师傅助人是有风的夜晚,“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后文李女士回忆自己被救助时也是一个有风的夜晚,“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进而以巧合手法引出另一个救人故事,使情节紧凑而严密,并拓展了主题。④故事的结构上: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即故事里套故事。大故事是马师傅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接力助人的故事,里面又套了李女士接受采访、寻找救助者的故事。两个故事相映生辉,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说明马师傅为人优柔寡断”不正确,根据文本,只表明马师傅对自己将患者送到医院后便径自离开的行为有所顾虑,担心电台知道真相不会报道;
B.“极致反差”言过其实,“极致反差”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或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说中马师傅只是怕惹麻烦,在送了病人到医院后就走了,算不上“极致反差”;
D.“矛盾的人物关系”错,小说的人物有司机马师傅,被救助的李女士,记者小美,人物关系并不矛盾。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蒙太奇”即将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组合在一起,而这篇小说并没有以“蒙太奇”的手法对故事情节剪辑组合。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无论支持还是不支持,都需要给出理由,可以结合标题本身的特点和效果、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进行分析。
示例一:不支持。
①“有风的夜晚”富有抒彩,这个标题含蓄而耐人寻味,让读者好奇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故事;而“善小情深”则直接给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标题不宜直露,因此用“有风的夜晚”更好。
②“有风的夜晚”既点明了小说的具体时间“夜晚”,而且加上“有风的”,表明了环境特点,从情节上看,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有风的夜晚”,因而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也为故事的巧合作了铺垫;
③前两次“有风的夜晚”提供了人物助人救人的活动背景,马师傅救人的那次是“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李女士被救的那次是“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两次写“有风的夜晚”风很大,比较凉;而结尾“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写的是暖风,与前文形成对比,意味隽永。
示例二:支持。
①情节上,“善小情深”四个字简洁凝练地概括出了人物品质和主题,马师傅助人的故事与年轻人救人的故事,都围绕着“善小情深”展开;
②人物上,马师傅的“善小情深”体现在“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在将患者送往医院,并将自己保暖用的毛毯搭在她身上等善行中,马师傅的形象得以凸显;
③主旨上,小说讲述了两个救人的故事,一个是外地的马师傅救助倒地的女子,一个是本地的年轻人救助李女士,无论是本地人做好事,还是外地人马师傅接力助人,都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技巧的能力。
小说的叙事手段包括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设置的手法、结构特点等。
①人称视角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记者小美采访马师傅,寻找被救的女子,又引出了李女士被救助的故事,“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等表明采用的是上帝视角,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
②叙述方式上:小说开头写小美采访马师傅,弄清小美的来意后,“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然后把车停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开始回忆往事,“忽然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这样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让读者急于知道马师傅遇到了什么事,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通过这些语言提示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③讲故事的手法上,善于运用巧合手法:小美之所以认为李女士就是马师傅救助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有风的夜晚”,如前文马师傅助人是有风的夜晚,“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后文李女士回忆自己被救助时也是一个有风的夜晚,“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这样就以巧合手法引出另一个救人故事,使情节紧凑而严密,并拓展了主题。
④故事的结构上: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即故事里套故事。小说先讲述小美采访马师傅救人的故事,然后是小美寻找被救的女子,找到了李女士,结果意外得知了李女士寻找救命恩人的故事。这样大故事是马师傅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接力助人的故事,里面又套了李女士接受采访、寻找救助者的故事。两个故事相映生辉,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10.CEF 11.D 12.D
13.⑴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
⑵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14.军令严明,不扰百姓;将卒和谐(体恤士兵),同甘共苦;谋而后动,群策群力。
【解析】10.此题考查考生断句的能力。
此句大意: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11.此题考查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本文即为孤单之意”表述有误。加点“孤”选自文句“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其大意为“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可知,句中的“孤”指“幼年丧父的人”,不是“孤单”之意。
故选D。
1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D项,“曾经想要给他建造一个军营”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帝初为飞营第”中的“营”是动词,建造之意;故此句的翻译为“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若理解为 “曾经想要给他建造一个军营”,和后面“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的内容衔接不上了。
故选D。
13.此题考查翻译的能力。
(1)得分点:“主上”,指皇上;“宵旰”,即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宁……耶”,固定句式, “难道……吗”;“却”,推辞,拒绝。
(2)得分点:“辞”,辞谢;“效力”,贡献的力量;“何”,什么;“飞何功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还原为现代汉语的语序后再译,即“飞有何功之”。
14.此题考查给文章内容概括的能力。
结合文本分析,“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可知岳家军训练严格;“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分析可知,岳家军军令严明,不扰百姓;从“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分析可知,岳飞体恤下属,关心将士,故将卒和谐,能同甘共苦;从“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分析可知,岳飞为政清廉;从“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可知,岳飞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能够谋而后动,群策群力。
【点睛】参考译文:
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女小妾。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岳飞年轻时,喜欢纵酒,皇帝告诫他说,爱卿将来到了河朔,(把金人赶过黄河的意思)才能饮酒,于是,岳飞就戒酒了于是从此不再饮酒。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
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
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15.A
16.描写这样的图景: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误,应为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故选A。
1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第三联写的是诗人夜宿深湾所见之景。图景描绘很简单,抓住时间、人物、事件即可,注意不可直接简单翻译句子。诗句中的人物是“江童”“山女”,他们实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在“理楫”和“调砧”之前加上“暮”和“夜”字,既照应了标题“夜宿”,又表明天晚了,劳动人民却还在劳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7【答案】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多可喜 亦多可悲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衣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练、簇、喜、悲、蛾、盈。
1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 A参差不齐 B不一而足 C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 示例: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点及优秀文章,也经常被出版社印刷发行。(每改对一处给2分。若有其他修改,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案 ①变成了多元化阅读方式 ②习惯读屏就读屏 ③无论读纸还是读屏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思路点拨 ①“国潮”特定称谓,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直接引用,③“国学热”特定称谓,④“审美疲劳”表强调。
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答案 ①提升“国潮”产品中的创新力,积极开发更吸引消费者的产品。②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将“国潮”趋势融入中国文化的繁荣之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例文:
感恩
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的我们已经长大。人生就像一首乐曲,既有铿锵有力,又有柔情似水。生活就如一坛韵酒,既有甘甜,又有幸酸。爱是幸福的源泉;爱是快乐的真谛;爱是心灵的纯美;爱是美丽的述说……
当爱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你的生活,随之而来的便是感动。亲情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怀着一腔热血,走在青春之路上,困难总是充当绊脚石,阻止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面对困难只是手足无措,生活颓废,责怪上天的不公平。父母用爱去感化你,让你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让你再次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当你看着年逾花甲的父母为了自己努力工作时,眼泪随着情感的变化从留在心海;当父母将今天的第一笔皱巴巴的钱递给你的时候,心中的爱意会沿着心的震动而此起彼伏;当父母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抚摸着你的额头时,心中传递着满满的爱;当你心情烦躁时,父母的一语语安慰在心头荡漾,心中久违的情感也因次充斥着整个心界。爱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幼苗,我们怀着一颗焦虑的心,等待着……
长大后的我们有了感恩的心,童年时的感动顿时涌入心头,它会因心中的往事而化为一缕缕的感恩。它会让我们有勇气做我们自己;它会让我们咀嚼生活的曼妙;它会让我们品味爱的馨香;它会伴着心灵的节拍,走向成功的彼岸。
朋友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走进校园,嗅着书的气息,充实着情操。朋友是上课时窃窃私语的陪伴;朋友是被责骂时的安慰;朋友是一起玩耍时的欢乐。一支笔的恩情,一本书的帮助,都给了我们无数的安慰,激励着我们对成功的渴望。漫步于小树林,树叶漫无目的地落在我们身上,手牵着手,成为彼此的动力。
老师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老师是园丁,修剪着祖国的未来;老师是棵树,庇护着他的孩子们;老师是湛蓝的天空,为孩子们张开一个天然的屏障。我们因老师而精彩,我们因爱而努力,我们因感动而感恩。美是可以用灵魂去品味,感恩就是一种美。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种美,哪怕是陌生人带来的,只有欣然接受它。
这是一种如花般绚丽的感恩;这是一种如风拂过般的渴望;这是一种如清泉流过般的甘甜;这是一种如睡梦般的安逸;这是一种雨过天晴般的舒适。彩虹愿架起一座感恩的桥梁,为心与心创造爱。美丽就像秋高气爽后的惬意,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感恩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连接了心中最短的距离。我们要感恩,我们在感恩中获得成功的气息,我们在感恩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感恩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
有些人总以为上苍欠他的,父母的呵护、师长的关爱、朋友的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视恩情如草芥,背信弃义却毫无愧疚之意,感恩之心早已荡然无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却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感恩。
人生的道路上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在你遭遇挫折时,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在你迷茫之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到达成功的彼岸。此时,你能不心存感恩吗?
感恩,是什么?是一个会心的微笑?是一句“谢谢”吗?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感恩似乎在渐渐消失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我们似乎在渐渐远离感恩,更不会想到要感谢什么了,而是把眼前的幸福看作是必然的,是平凡的,是自然的。可是我要说,感恩是为人的基本原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
居里夫人作为伟大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即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领袖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也不忘在教师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成大事业大人格者,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甚至是一丝感慨。
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赋予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感恩我的老师,是他们呕心沥血,用无悔的青春教授我们知识;我感恩我的朋友、同学,是他们让我在生活中体会到无穷的快乐。我感恩很多很多人……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身,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
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常怀感恩之心,将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详解】此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以“感恩”为题写一篇作文。“感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从对象上看,可以感恩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身边的所有人,甚至包括曾经给予过自己嘲讽或打击的人,可以感恩自然、社会,感恩给予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的东西;从方式上看,可以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恩,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成长、成才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从原因上看,可以写对别人的感谢和报答,也可以写基于常人的都应该拥有的感恩之心。因为不限文体,所以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记述感恩的人事;也可以写成散文,重在抒情;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感恩对于人生、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建议不要轻易动笔去写诗歌。
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感恩。
宽泛的说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的情感比感谢要深切、要厚重、要丰沛。
(二)对谁感恩。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和范围。
在写作范围上同学们一定要拓宽选材空间,可以思考的范围有:回顾历史,放眼社会,倾听大自然,展望未来。
在写作对象上同学们要倾注丰富情感,可以寄托的情感的载体有人、物、景、事等。
(三)感恩的原因。
这是这篇作文的写作缘由。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使世界变得美丽;感恩,使我们拥有爱心,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但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感恩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面对这些现象, 我们可以展现自己与写作对象之间发生的事件交往、情感交流和独特体悟。很多事情、很多情感值得我们写入作文。生活是幸福的,因为生活中充满了感恩的热情,生活是甜美的,因为生活中飘散着感恩的芬芳。幸福是由感恩创造的,感恩便是幸福的一个分子。
总是,这道作文题几乎没有审题门槛,好写,容易写,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发,但是正是因为好写所以一定要在立意、文采、情感等方面力求出彩。
参考立意:
(1)愿人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2)逆境,仍然满怀感恩之心
(3)感恩一树花开,感恩一抹花香
(4)伴着感恩之心出发
(5)感谢你们,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6)生活让我学会了感恩
(7)感恩应该成为社会的基本色调
(8)感恩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必需
可用素材:
1.感恩可以做什么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感恩可以做什么。
2.感恩应该做什么
一个流浪者流浪街头因饥饿而倒,一位好心人给了他十元钱,那位流浪汉因那十元钱而重新站了起来。对那位好心人感激不尽,他求好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报他。好心人对流浪汉说了一句话:我曾经也与你一样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了我十元钱让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对我说了一句话,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今天我对你所作的一切,也真心的希望明天,你也能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3.感恩可以得到什么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回头就走了。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4.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作文结构示例:
文章开头用“爱”的意义引出父母的爱,由感念父母的爱而学会感恩-----启示人们感恩由“爱”而来。
文章主体:接着感念朋友,感念老师,由感性而理性,由感念而感恩。
结尾深化主题:人要感恩,在感恩中成就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