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4:4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姓名: 分数:
卷I(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2023年的央视中秋晚会上,首演的原创作品《九州》以“流行+戏腔”的跨界融合手法收获关注与好评。该作品将流行音乐元素,戏曲腔调与传统川剧巧妙融合,传递出中华儿女同宗同源、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不仅在艺术层面实现了再突破,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树立了新的典范。
近年来,国风音乐深受大众喜爱,以《万疆》为代表,“流行+戏腔”掀起潮流。该曲推出当年即被媒体评选为“年度十大BGM”,被相关平台评选为“年度歌曲”。作品发行至今持续保持着极高的传唱度,在各大音乐平台,乃至在不少基层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已经成为曝光率最高的经典曲目之一,尤其在学生之间广泛传唱,可谓影响广泛。
“流行+戏腔”的风靡,一方面反映了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大众审美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独特的东方美学重新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音乐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多音乐人的创作自觉。虽然深受西方音乐理论,创作技法的影响,但是现当代中国音乐人积极求变,不断突破,积极挖掘创编素材,跨越中国传统,西方古典与现代音乐的界限,拓宽创作思路,探索中国作曲体系的现代化路径,“流行+戏腔”应运而生。
流行与戏腔通过跨界融合,提升了中国原创音乐的价值内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面向当今时代音乐审美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这一转型为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视角。“流行+戏腔”自20世纪90年代就悄然走进大众视野,《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等红遍大街小巷。新世纪以来,《故乡是北京》《霍元甲》《梨花颂》《新贵妃醉酒》《北京一夜》等陆续推出,通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地方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走向大众,逐渐成为中国原创音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一艺术现象的兴起离不开中国音乐人对作曲技法的突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中国戏曲文化作为千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深厚的养分。通过现代化的作曲技法以及唱腔设计,将传统与现代交织,使受众得以情感共鸣,作品传唱度较高。戏曲艺术原本蕴含着广泛综合的艺术要素,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具备综合性与包容性的主要艺术特征。其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融聚了代代相传的共同记忆与集体智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戏曲即便流传千百年,仍能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衍生出“流行+戏腔”这一独具特色的复合性新型艺术范式。这种戏与歌的融合迥异于通俗的流行歌曲,超越了“口水歌”的局限,突显了其艺术性。
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唤起受众的理解与共鸣,以歌词为载体,既能“传情”也可“达意”。“流行+戏腔”通过创新唱腔设计,充分发挥了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咬字、气息、装饰音等技术技巧,栩栩如生地刻画音乐形象;在演唱中注重字与声、声与情的相互关系,清晰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使得高雅音乐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作曲家以“旋律美”为价值归宿,在创作过程中把控适于传唱的音域,使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也具有易于传唱的特点,从而取得了深入人心的推广效果。这使得受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唱并传唱。
“流行+戏腔”的创新传承不仅激活了国民内心的民族文化基因,也为传统戏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此类题材的作品不仅具备高雅音乐领域的艺术水准,也在大众娱乐领域具备了广泛的传播价值。此外,在美育教育方面,这类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梨花颂》等作品已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课程内容。通过音乐教育的熏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领略中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流行+戏腔”音乐作品的涌现与风靡,标志着中国原创音乐的一种新潮流。这种音乐形式将传统戏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弥合传统与现代,凸显东方音乐美学思想,多维度呈现了国风音乐“守正创新”的理念。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音乐界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得中国原创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有了更加自信的表达方式。
(摘编自陈凯《“流行+戏腔”让中国原创音乐更自信》)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流行+戏腔”是将流行音乐元素与戏曲元素巧妙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歌曲,它与通俗的流行歌曲相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
B. 为建设文化强国,中国音乐人积极探索歌曲新唱法,终于从戏曲艺术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万疆》《九州》等优秀音乐作品。
C. 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其综合、包容了文学、舞蹈、美术、杂技等许多艺术的元素,自然能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
D. 《说唱脸谱》《梨花颂》等作品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流行+戏腔”这种艺术表达方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万疆》成功在前,《九州》轰动于后,使“流行+戏腔”类作品风靡,日渐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并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新途径。
B. 中国原创音乐的价值内涵得以提升,得益于音乐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弘扬以及将流行与戏腔跨界融合的艺术范式的大胆创新。
C. 为了使“流行+戏腔”作品易于传唱,从而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必定要控制好音域,不使过难的唱腔出现在音乐当中。
D. “流行+戏腔”的音乐形式,能凸显东方音乐美学思想,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故而可以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自信的表达方式。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有的歌手没有钻研过戏曲唱法,毫无戏曲功底,却以戏曲腔调去唱流行歌曲,还冠冕堂皇地将其冠以“国风”的标签。
B. 近期流传的《定军山》可谓流行+戏腔”的杰作﹐歌手对其内容的诠释十分到位,让听众产生了英姿飒爽之感。
C. 李政宽创作的《武家坡2021》,不仅使流行与戏腔巧妙融合,而且改写了传统戏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D. 《好姐姐》一曲,以从头到尾贯穿着的现代的流行鼓点感,与昆曲的婉转细腻相结合,既典雅又易唱,让人听了心醉神迷。
4. 下列对“流行+戏腔”风靡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流行+戏腔”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有着相当好的受众基础。
B. “流行+戏腔”契合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众审美观,深受听众喜欢。
C. “流行+戏腔”的作品是中国音乐人精心创作的,不同于一般“口水歌”。
D. “流行+戏腔”的作品在保持高雅的同时,又有着非常易于传唱的特点。
5. 请简要分析本文与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文体、主要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上的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马雪涛
蒙福森
时间,像捧在手心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流走。
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
窗外,万籁俱寂夜色斑斓。梁嵩已收拾好行李。其实,他的行李极为简单:一个包袱、几件衣服、一点几碎银,一沓旧书而已。抬头看看天色,墨绿色的夜空中,月明星稀,他踱步到后院马槽去,那匹跟随了他多年的白马正在低头吃草。他轻轻地拍了拍马背,加了一把草料。梁嵩看夜色尚浓,便躺到床上闭目养神。此时,远处浔阳寺的钟声隐约传来,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悠扬雄浑。
浔阳寺古朴简陋,在武陵郡桃源东三里。每晚更深夜静,在城里隐约可闻钟声。梁嵩初到武陵任职,到过那里。相传,东晋陶渊明写下名篇《桃花源记》后,邑人在此建寺,寺门楹联曰:“灯落云霄璃色焕,钟鸣烟雨偈音长。”读之似闻钟鸣烟雨之中和尚诵经唱和之音。
芸娘已经做好了煎饼,包好,以备梁嵩路上充饥之用。她坐在厨房门口发呆,陷入沅思之中。五年前,芸娘的家乡遭遇旱灾,颗粒无收,她和爹爹投奔亲戚,来到武陵。没想到,这里的旱灾更严重,田地龟裂,草木枯死,饿殍遍野。爹爹饿死在路上,她也饿得奄奄一息,差一点儿没命,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
天色微亮,梁嵩去马槽牵马,跟府衙的人交代完毕。这座在此读书生活办公了几年的武陵太守府,他熟悉得跟家里一样。梁嵩一步三回头地牵马出了大门。就在他要上马的那一刻,听到一声呼喊:“等等我——”芸娘追出来了,站在门口,看着他颀长的背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潸然泪下。梁嵩不敢回头,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是泪水吗?他深深地叹息一声,翻身上马,马鞭一挥,白马驮着梁嵩,徐徐而去。
白马穿过武陵城的大街小巷。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碎,清脆如磬。那时,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仿佛沉睡了一般,大风拂过空旷无人的街道。在远处传来的一阵打更声中,梁嵩出了城门,回头凝视。蓦然间,他快马加鞭,飞驰而去。
武陵城外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绵延到远处。郊外,树木繁密溪水如练,时闻虫声唧唧,鸟声相和。此时,月朗星稀,秋草露冷。几年前,武陵遭遇早灾,加上蝗灾,赤地千里,满目荒凉,老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离家园。梁嵩到任,为武陵太守。他开仓济民,扩桑田,修水渠,上书请免赋税。几年过去了,武陵郡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
梁嵩怀里报着那封家书。家书上只有寥寥几字:“母病重,急盼儿归。”母亲消瘦的脸庞蓦然间浮现在梁嵩的脑海中,使他浮想联翩。父亲早逝,他与老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十几年前,梁嵩以一首《荔枝诗》高中状元,并以其中“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的诗句闻名天下。中状元后,梁嵩任翰林院编修,后任武陵太守。他正想把母亲接来,在母亲膝前尽孝,没想到,母亲却病倒了。随后,梁嵩上书请辞,朝廷不准;再上书,依然不准。遂含泪以母亲之名作《代母作倚门望子赋》,此文情真意切,感情丰富。梁嵩终获准辞官,并允免其家乡龚州三年赋税。天亮时,梁嵩已经离开了武陵城,往西北而去。不久,他策马来到沅水边,正欲过桥时,忽听背后人声鼎沸,有人大声高喊:“梁太守,请留步——”梁嵩转过头来一看,禁不住愣了——黑压压的一群人追来,高声大呼:“梁太守——梁太守”
原来是闻讯而来的武陵百姓送行来了。梁嵩本想偷偷离开,不惊动百姓,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刹那间,他心热眼酸,摇手叫百姓们回去:“请父老乡亲们留步,梁嵩就此别过!”
可百姓哪听他的啊!继续追来。梁嵩拨过马头,飞起一鞭,两腿一夹,那匹白马飞快地冲下石桥,踏着波涛,从水面上削了过去,身后,溅起一片迷迷蒙蒙的水雾。梁嵩到了沅江右岸,恰好百姓们也赶到了沅江左岸,大声哭喊:“梁太守,您就让我们送送你吧——”梁嵩心里特别不好受,声音哽咽,泪花闪烁,回头看着百姓们。此时,那白马一声嘶鸣,梁嵩拍了拍白马:“老伙计呀,你跟随我多年,我不带你回去了,我再找一匹马,你留下来吧。”白马似乎了解梁嵩之意,伸出热乎乎的舌头,舔了舔他的手背,不忍离别。梁嵩下马,向对岸的百姓挥手告别。早有人在此岸等候梁嵩,他换乘另一匹马,往桃源方向策马而去。
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梁嵩思母心切,卸任后归心似箭。他快马加鞭,晓行夜宿。回到广西藤县,恰遇大雨,江水暴涨,梁嵩骑马渡过东濠河时,不幸遇难。
梁嵩走后的第二天,芸娘独自一人来到沅江边。此刻,晴空万里,江风吹拂,云水苍茫,波浪一下一下地拍打着岸边。空旷寂静的江边,除了江水、几只沙鸥、一艘旧船,空无一人。开阔的江面上,碧波荡漾,浪花奔涌。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白马扬蹄奔驰,鬃毛扬起,在江水中飞腾,在碧波中跃动,与白色的浪涛浑然一体。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后人有《白马雪涛》诗云:“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
“唉——”
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描写梁嵩骑马出城时的马蹄声,急促而又清脆,写出他离开心切,生恐走得太迟,会惊动城中百姓。
B. 小说描写武陵城外绵延不尽的稻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乐祥和,褒扬了梁嵩的政绩。
C. 文中插入梁嵩《荔枝诗》的诗句,不仅体现了梁嵩出众的文学才华,也表现了他的豪迈自信、志向恢弘。
D. 梁嵩挂念母亲,辞官却未获准,最终借写母亲望子之情的文章才感动朝廷,得以如愿,可见他深受朝廷倚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写到浔阳寺的钟声后,补充交代了浔阳寺的建寺背景,衬托了梁嵩的形象,也使作品更富历史底蕴。
B. 小说写百姓为梁嵩送行时,插入“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一句,此处是用限知视角叙事,更为真实。
C. 小说描写梁嵩策马过江的画面,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精准传神,力度十足,体现出其离别时强忍不舍,干脆果决。
D. 小说以时间为轴,多处通过天色之变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叙事节奏舒缓,情节推进自然,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
8. 芸娘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 《浔州府志》载,梁嵩回乡时,“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强渡遂殁于水”;而本文则加入梁嵩留马,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这一设计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七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急者,未有不终之以缓者也。且盗之方发而畏捕也,强则相拒,弱则惊窜伏匿而莫测其所在。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一夫之力擒之而有余矣,吏不畏其难获而被罪也。人孰无恶盗之情,而奚纵之?惟求之已急也,迫之以拒,骇之以匿,吏畏不获而被罪,而不敢发觉,夫然后展转浸淫而大盗以起,民以之死,而国因以亡。
光武之法,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牧守令长畏懦选怯不敢捕者,皆不以为罪,只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匿蔽者乃罪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使盗自相推A为甲乙B官吏C巡捕D及门E擒F一人以G首H则免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安,指怎么,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安”字词义不同。
B. “齐素多盗”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词义相同。
C. 泥,指拘泥,与“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中的“泥”字词义相同。
D. “罪之”中的“罪”与“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日”词类活用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崔安潜发布公告,对那些举报盗贼的盗贼实施奖赏,免除其罪行。这就导致盗贼团伙之间互相猜疑,盗贼无处容身,纷纷出逃,整治效果十分明显。
B. 李公择通过询问一名盗贼知道了盗贼屡禁不止的原因,于是下令拆除窝藏盗贼人家的房子,让盗贼无处藏身,最终实现了治盗的目的。
C. 盗贼起初非常害怕被捕获,此时,官府若匆忙抓捕,他们或拼死抗拒,或吓得躲藏起来,等过了一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他们了,他们就出来了。
D. 光武帝富有智慧,他下令规定,评价官吏治盗政绩的标准是以捕获盗贼的数量来确定的,而对官吏们除窝藏盗贼的其他行为一概不予以追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
(2)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14. 材料中,洪迈与王夫之各自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作
李昌符①
数亩池塘近杜陵,秋天寂寞夜云凝。
芙蓉叶上三更雨,蟋蟀声中一点灯。
迹避险巇翻失路,心归闲淡不因僧。
既逢上国②陈诗日,长守林泉亦未能。
[注]①李昌符:晚唐诗人,仕途坎坷。②上国:京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照应了题目“秋夜”,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引出了后面的内容。
B. 从芙蓉叶上传来的萧萧雨声,作者知道这秋夜之雨下了足有三个时辰。
C. 第五句隐约透露出作者的境遇:因为躲避某种危险而迷失了前进的道路。
D. 本诗通过清淡的语言和朴素的描写,以景引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
16. 怎样理解诗人所说的“心归闲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作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陈涉的兵器与九国之师的兵器进行对比,说明武器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2)李白《蜀道难》中,先阐述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现状,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蜀之间少有往来是因为高山峻岭的阻挡。
(3)唐诗中“唐”字很少出现,而“汉”字却出现得非常频繁,其实在很多唐诗里,以“汉”代“唐”这种手法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郑板桥为什么在画好芝兰后,还着意添加几笔荆棘?
他在《荆棘丛兰图卷》中认为,像兰草这样的君子,要对荆棘有颗包容之心。表面是让芝兰与荆棘各安其命,“君子容之又何怕”。深层次却是“不容荆棘不成兰”,让荆棘保护芝兰,让小人成全君子。
这似与宋人诗中所写的小松 A ,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反之,若没有荆棘和小杉树这些守护神,芝兰和小松何止险象环生,更是 B 。所以郑板桥才公允地说,不容荆棘不成兰,荆棘并非 C ,怎能完全与小人等量齐观。进一步从社会意义说,君子掩恶扬善,有益于德化也,这自是君子的担当和使命。
当然从人生审美角度看,就如同没有漫长冬夜便无法衬托冬天温暖的太阳,没有小人之恶就无法反衬君子之美。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下列句子中的“自”与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B. 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
C. 人的生死富贵自有定数,任何人都无法强求。
D. 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
20.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为“没有小人之恶就无法反衬君子之美,就如同没有冬夜便无法衬托冬天的太阳”?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离不开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建立和 A 。网文阅读网站不仅为海外读者创造了“追更”的平台,也提供了“即看即评”的互动体验,读者通过跟帖等方式分析剧情、点评人物,让网络文学拥有旺盛的生命;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并赋能机器翻译,逐渐突破产能和成本的限制,让网络文学作品 B 成为新的可能。
中国网络文学技繁叶茂、佳作频出,与 C 密不可分。近年来,海外“节热”不断升温,多国民众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象;“电影周”“文物展”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推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在中华文化感动下,②不少海外读者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自来水”,③甚至开始创作浓郁“中国风”的故事。我们期待,中国网络文学坚持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加快主流化、精品化进程;我们相信,中国网络文学将乘风破浪,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按照“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1997年5月11日,电脑依靠“深度学习”的方式首次击败了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人们惊呼科技的神奇。2023年3月20日,百度官宣“文心一言”将在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文心一言”有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逻辑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等五大能力。人们在惊呼科技发展的同时有了许多担忧。
其实,在解决特定领域复杂问题时人工智能的效率千百倍甚至亿万倍于人类。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立足于程序,而人类的深度学习立足于人类的思想、想象和智慧,这些是技术永远无法触达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
【答案】1. B 2. A
3. D 4. C
5. 文体:本文是典型的时评,是通过评述时事发表观点的文体;而《拿来主义》则是杂文,是针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的文艺性议论文。
主要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①本文是立论,从《九州》受关注谈起,论述“流行+戏腔”风靡的本质﹑价值、原因、意义;而《拿来主义》则是驳立结合﹐先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再立拿来主义。②本文大量运用例证法,举了《万疆》《梨花颂》等多个事例;而《拿来主义》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鲁迅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等作喻,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为建设文化强国,中国音乐人积极探索歌曲新唱法”“终于从戏曲艺术中获得灵感”错误,文中相关内容为“‘流行+戏腔’的风靡,一方面反映了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大众审美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当代中国音乐人积极求变,不断突破,积极挖掘创编素材,跨越中国传统,西方古典与现代音乐的界限,拓宽创作思路,探索中国作曲体系的现代化路径,‘流行+戏腔’应运而生”,没有涉及选项内容,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加因果。流行音乐的风靡,是因为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大众审美的改变和音乐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另:“日渐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张冠李戴,原文为“独特的东方美学重新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主流”的是东方美学,不是“流行+戏腔”类作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五段的主要观点是“流行十戏腔”现象的兴起“离不开中国音乐人对作曲技法的突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是就作曲而言的。
AB两项分别是对歌手的批评和赞许;
C.重点在于改写传统戏的主题,都不符合第五段的观点。
D.讲的是对传统作曲技法的突破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的挖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是中国音乐人精心创作的,不同于一般‘口水歌’”错误,精心创作的作品未必就能风靡,所以本项不能成为“流行+戏腔”风靡的原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文章体裁、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体裁要结合主要表达方式和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从2023年的央视中秋晚会节目《九州》入手,引出“流行+戏腔”的形式,后文围绕这一形式展开评述,是通过评述时事发表观点的时评。《拿来主义》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各种乱想提出自己的观点,语言生动犀利,批判性强,属于杂文,具有文学性,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论证方式即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方法,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作者由现象引出论题,直接论述自己的观点,是立论,可结合具体分论点分析。而《拿来主义》开篇先破,破立结合﹐先驳闭关主义误国﹑送去主义卖国﹑送来主义害国,再提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论证方法上,分析文本可知,本文是时评,必然要大量举例,所以主要运用了例证法;而《拿来主义》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鲁迅用“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等作喻,分别比喻文化遗产、文化中的精华、文化中的糟粕等,形象地阐明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答案】6. A 7. A
8. ①芸娘在危难之际得梁嵩救助,使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更为鲜活立体。②芸娘与梁嵩离别时难言的不舍,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③梁嵩走后,芸娘的思念与想象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④文末以芸娘心里的一声轻叹作结,使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9. ①留马之举表现了梁嵩对浔阳百姓的难舍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②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引出了下文芸娘的想象,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③小说加入与白马相关的情节,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④两个情节的加入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急促”“离开心切”错,白马穿行在武陵城时,马蹄声应是轻缓的,梁嵩离别亦有不舍,是出了城门后方才快马加鞭离开。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衬托了梁嵩的形象”说法有误。浔阳寺的建寺背景与梁嵩人物形象没有直接关联,这里没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中提到芸娘的来历“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从梁嵩救下并收留芸娘这一情节可以更鲜明地看出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
文中对芸娘详细描写的部分,主要在梁嵩出门时芸娘含泪相送的部分。芸娘的潸然泪下与梁嵩的“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使文章增加了无比浓厚的情愫,这也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
文章后半部分还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百姓们送别梁嵩的情节。百姓们是一群无名无姓的群体,而芸娘实际上也是这些受梁嵩恩泽的百姓之一。所以,芸娘的思念与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广大武陵百姓们对梁嵩的思念和想象的具象化描写。这些具体描写也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
文章最后,还出现芸娘第二天独自到江边的情节,此时,作者以“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单独成段做结,千言万语似乎全都浓缩成这短短的一句话,使得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梁嵩留马之举出现在他发现百姓们赶到沅江左岸送别他时,正是因为看到这无数可亲可爱的百姓们,梁嵩才能难以割舍留恋之情,“心里特别不好受”,于是留下白马,想让白马代替自己继续关怀浔阳百姓。这也进一步丰富了梁嵩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
对于白马的结局,文中写到“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而梁嵩却继续远去。滔滔江水路途险阻,又没有相熟的白马相伴,梁嵩此行是否安全?文末芸娘的想象与担忧,也正是百姓们的担忧。由此可见,这部分在情节上也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
文章最后提到“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这一景色原本应该是源于浪潮奔涌的自然景观,但作者加入白马坠江而亡这一情节,也就跟末尾“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这一想象相呼应,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
作者所加的白马坠江而亡以及梁嵩“强渡遂殁于水”都出自地方志或地方传说。因此,加入这些情节,也使得故事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写实,而是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
【答案】10. BEH
11. C 12. C
13. (1)你既然知道我有告示,为什么不抓他前来?那么(这样)他应当被处死,而你受到奖赏了。
(2)我每次读到这事,总认为崔安潜的做法是治理盗贼的上策。等到知道了李公择治理齐州的事迹,才知道不是这样。
14. ①洪迈认为做事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在人。②王夫之认为,和缓治盗是“治盗”最好的方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让盗贼团伙自己排序,官员搜捕到家中,就抓一人来告发,其余盗贼就可逃脱了。
“使盗自相推为甲乙”是一个兼语句,“盗”既作“使”的宾语,又作“自相推为甲乙”的主语,故应在B处断开;
“官吏”作主语,“巡捕”作谓语,“及门”是“巡捕”的地点,故应在E处断开;
“擒”作谓语,“一人”作宾语,“以首”作“擒一人”的目的,“则免矣”主语省略,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BEH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安”,怎么;使……心安。句意:你怎么能抓我呢?/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B.正确。“素”,一向。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齐地一向多盗贼。
C.错误。“泥”,拘泥;通“涅”,染黑。句意: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不受尘世的污垢所沾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
D.正确。“罪”,名词作动词,处罚;“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只有窝藏盗贼的才处罚他们。/你将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显贵。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等过了一段时间,官府不追究他们了,他们就出来了”错。根据文中“缓之而拒之气馁矣,不能久匿而复往来于其邑里族党矣”可知,盗贼们随着时间推移出来是因为和缓的治盗方式让他们的抗拒之心懈怠了,而不是官府不抓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榜”,告示;“何”,为什么;“死”,被处死。
(2)“策之上者”,最上策的治理盗贼办法;“及”,等到;“然”,这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中“予乃知治世间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沈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概括:洪迈认为做事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在人。
(2)根据材料二中“治盗之法,莫善于缓”概括:王夫之认为,和缓治盗是“治盗”最好的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朝崔安潜担任西川节度使,到任后不去整治盗贼。他说:“盗贼没有所经之处人们的通同容留,就无法为非作歹。”他于是从公家仓库里拿出钱放到三个市场上,并且在它的上面张榜告示:“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如果同伙告捕,则免除他的罪,赏钱和普通人一样.多。”不久,有人抓捕盗贼送来。盗贼不服气,(对捉他的人)说:“你和我一同当盗贼十七年,赃物都平分,你怎么能抓我呢?”崔安潜说:“你既然知道我有告示,为什么不抓他前来?那么(这样)他应当被处死,而你受到奖赏了。现在你既然已经被人家先告发了,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崔安潜立即下令付给捕盗的人赏钱,让被捕的盗贼亲眼看见,然后在街市.上处死盗贼。于是,盗贼们与他们的团伙相互猜疑,无处容身,竟然在一夜之间,等不及到早上,纷纷逃散出境,从此境内再无一人为盗。
我每次读到这事,总认为崔安潜的做法的确是治理盗贼的上策。等到知道了李公择治理齐州的事迹,才知道不是这样。齐地一向多盗贼,李公择严加治理盗贼,但是屡禁不止。有一天抓到一名奸猾盗贼,李公择发现他可以利用,将他脸上刺字编为士卒,让他在自己帐下听差。李公择乘便拿盗贼大量被捕却屡禁不止的原因询问他。(那个盗贼)回答说:“这是由于富豪人家为他们窝藏。他们让盗贼团伙自己排序,官员搜捕到家中,就抓一人来告发,其余盗贼就可逃脱了。”李公择说:“我有办法了。”于是,他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都拆除房子,盗贼就绝迹了。
我于是认识到治理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像崔安潜的办法可以说是高明的了,但齐地的盗贼反而借此作为保命的计策,可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还是事在人为!
材料二:
治盗之法,没有比缓治更好的了;性急的,没有不最终以缓治了结的。况且,盗贼初发时非常害怕被捕获,强而有力的必定会拼命抵抗,弱小的就必然是惊恐失措地逃窜,悄无声息地藏起来,没有人知道他所在的地方。如果官府采取缓治的办法,时日稍久,那么盗贼拼死抗拒的心自然消散,潜逃的也不能长期躲藏,于是又往来于他们的乡里族党了,这时一个人的力量擒获他也有余了,官吏不必害怕因为盗贼难以捕获而受到惩处了。人,谁没有憎恨盗贼的心,哪个会放纵他们呢?只有当官府急不可待地捕捉他们时,逼着他们拼死抗拒,吓得他们深深地藏匿起来,官吏害怕不能捕获而受罚,因而不敢声张,这样以后盗贼辗转蔓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大规模的叛乱势力,百姓因此大量死亡,国家因此覆亡。
光武帝的法令规定,官吏即使有逗留、回避、故意放纵盗贼等行为,也都不问罪,允许他们以最终擒讨成功为政绩。州牧、郡守、县令、县长懦弱胆怯不敢捕盗的,都不认为是罪过,只以捕获盗贼的多少确定政绩。只有窝藏盗贼的才处罚他们。这是不需改变的好办法,而愚蠢的人长期以来,都不能施行此法。
【答案】15. B 16. ①诗人“心归闲淡”,是说自己内心闲适自在,不再有过多的思虑。②诗人“心归闲淡”,是躲避危险而迷失前进之路的无奈之举,并未像僧人一样超越世俗。③诗人内心深处其实并不闲淡,他希望在京城呈献诗文,寻机会出仕为官。诗的尾联直接点明了他的不甘沉沦之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这秋夜之雨下了足有三个时辰”错误。诗中“三更雨”指三更时分的雨。“三更”指时间点,不是指时间长度。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理解诗人所说的“心归闲淡”,要由浅到深,从字面内容开始,即“诗人‘心归闲淡’,是说自己内心闲适自在,不再有过多的思虑”;
再结合前后内容,深入分析其情感。其中先说“迹避险巇翻失路”,后有“不因僧”,据此可知“心归闲淡”的前因后果;
而“逢上国陈诗”,则表明诗人不甘守林泉,透露出诗人内心真实的想法。
17.【答案】 ①. 锄耰棘矜 ②.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 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 可以横绝峨眉巅 ⑤. 汉家烟尘在东北 ⑥. 汉将辞家破残贼(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耰”“矜”“钩戟”“当”“巅”“眉”“贼”“御宇”“旌”。
【答案】18.
A如出一辙
B岌岌可危
C一无是处 19. C
20. 不能。
①原句多了“漫长”与“温暖”两个定语,形成更鲜明的反差,更好地突出了小人之恶对君子之美的反衬作用,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前两段都从芝兰荆棘写到君子小人,从具象到抽象,原句的表达与前文的行文逻辑更吻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此句为总领句,由“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可知,二者非常相似,可填“如出一辙”。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B由“更”可知,此句比“险象环生”更严重,如果没有荆棘和小杉树的保护,芝兰和小松就可能死亡,可填“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C荆棘能够保护芝兰,并非没有用处,可填“一无是处”。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原句是副词,本来。
A.介词,从。
B.代词,自己。
C.副词,本来。
D.代词,自己。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不能。
①原句多了“漫长”与“温暖”两个定语,分别修饰“冬夜”和“太阳”,强调了二者区别之大,形成更鲜明的反差;而“漫长的冬夜”比喻的是小人之恶,“温暖的太阳”比喻的是君子之美,加上这两个词更好地突出了小人之恶对君子之美的反衬作用,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原句先写冬夜和太阳,再写小人和君子,与前两段的内容相吻合,比如第二段先写“像兰草这样的君子,要对荆棘有颗包容之心”,再写“让荆棘保护芝兰,让小人成全君子”,这是由芝兰荆棘写到君子小人;第三段也是先写“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再写到“荆棘……怎能完全与小人等量齐观。进一步从社会意义说,君子掩恶扬善,有益于德化也,这自是君子的担当和使命”,也是由芝兰荆棘、小松小杉树写到君子小人,由具象到抽象。可见原句的表达与前文的行文逻辑更吻合。
【答案】21. 示例:A新技术的应用 B大规模走出去 C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22. ①处 “感动”改为“感召” ③处 在“浓郁”前添加“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此处是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的原因之一,后文创建平台、互动体验等都属于新技术,故可填“新技术的应用”;
B处,是总结句,呼应开头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谈网络文学的传播,可填“大规模走出去”;
C处,是中国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后文的阐释落脚到“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知原因可填“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处,“海外读者”与“文化感动”搭配不当,“感动”改为“感召”。
③处,“浓郁‘中国风’的故事”成分残缺,在“浓郁”前添加“有”。
23.【答案】例文:
人类是主宰,科技是辅助
从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特洛夫,到人工智能 Alpha 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再到目前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我们发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科技将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人们也产生担忧,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让我们失去工作和价值。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科技只是辅助,并不会颠覆人类,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
从地位上看,我们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其数据和程序都是由人类完成,受人类的控制,它不具有主动性,永远无法超越人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人工智能再先进,只是人类是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实践的工具,它不具有自主创造力。因此人类占有主体地位,永远是世界的主宰。
从属性上看,人工智能是一种科学技术,人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创造的工具,永远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它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迅捷、高效。如可以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会让人类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从科技发展史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证明,每次科技进步都会造成新旧岗位、产业的交替。但从来没有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类一直在进步。专业人士认为,在执行更多种类任务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未来重复性高、机械性很强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但这并不是说对人类造成了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是为人类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有精力从事其他更高级别的工作,二是促进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这个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反而为开发人类智能提供了更大空间。
从人工智能自身来看,它具有明显局限性。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域,像艺术、文学、哲学方面,情感心理领域,如医疗、教育、心理等方面,人工智能现在还无法超越和替代人类智能。
总之,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需要控制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强监管,确保其技术健康发展,为人类所用,相信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非取代人类。因此,我们尽可以相信,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对手,会为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并造福人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材料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彰显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凸显了深度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这段材料中“惊呼科技的神奇”“在惊呼科技发展的同时有了许多担忧”,体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变化。引发我们思考该怎样面对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第二段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人类的深度学习进行比较,指出人工智能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这也是对前文“许多担忧”的一种呼应。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面作文材料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为核心话题,既展现了其发展的成果,也提出了人们的担忧,还比较了其区别。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普及化,将成为更多行业的核心技术,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创新。同时,我们也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很多人会开始焦虑,未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只能被这个社会淘汰?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第一,的确有不少工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第二,人类不少工作,机器始终难以取代。仍有不少工作是无法胜任的。比如创新、艺术、学术等领域。当然人们对于智能机器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多少是有忧虑、担心的。人类完全可以与智能机器人和谐共处。机器人不是敌人,而是人类的好帮手、朋友。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应该是好帮手、朋友。然后一方面从理论上挖掘根源进行分析,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说,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人工智能再强大,对生产者而言,是实践的产物;对使用者而言,是实践的工具,它不具有自主创造力,更何况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会促进人类思维的方向转换,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社会进一步发展。因此人工智能不会是人们的敌人,不必产生担忧。最后总结全文,人工智能的未来将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来造福人类。
立意:
1.人类是主宰,科技是辅助。
2.人工智能,机遇和挑战并存。
3.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4.探索和创新是科技永恒的方向。
5.人类的思想和智慧是深度学习的本质。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