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11《军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3.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2.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任务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军神》一文,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生:刘伯承的眼睛受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
师:是啊,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值得我们敬佩。假如,你是沃克医生,你会怎样来讲述这件亲身经历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细读课文,代沃克医生讲出这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出示学习任务:代沃克医生讲述故事】
任务一:读好词语,讲好故事
师:要讲好这个故事,首先得掌握这些词语。
师:“沃克”是一个德国人,他可不是普通的医生,他是——(军医),他见过战场上的血雨腥风,救过受伤的战士。因此,他对一般的病人比较严格。
师:“堪称”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称得上。
师:如果一个医生医术高超,可以“起死回生”,这个医生堪称——(神医)。
师:如果军人在战场上带兵打仗,百战百胜,就堪称——(军神)。
师:文中谁说谁堪称军神?你能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吗?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任务二:伟人故事我学着讲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走进课文,细细品味,代沃克医生讲出这个故事。讲好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生交流)
师:从沃克医生发现刘伯承是军人,到称他是“军神”。他前后态度一样吗?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请你来读一读。
【出示交流平台】
师:他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一名军人的?请你默读1—11自然段,圈画出对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并选一两处作批注。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1—11自然段,圈画出对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并选一两处作批注。】
师: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这个病人是一个军人的?(指名答)
生:因为沃克医生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师:这个病人的伤很严重,但他仍然从容镇定。沃克又是一个军医,他当然很了解军人受伤的样子。 当诊所的门被打开,那是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第一次见面。沃克医生是怎样的表现?
生:冷冷地问
师:他甚至头都没有抬一下。你来冷冷地问一下。(生读)
师:他为什么如此冷漠?
生:因为他是军医,见过太多的病人,他对普通的病人见怪不怪。
师:所以他的冷漠,也是情有可原。当他解开绷带时,发现伤势如此之重,他——(愣住了)不但愣住了,他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惊疑什么?(伤势很重,居然能够做到这么冷静)。 他识破出这个病人是一个军人的时候,他的目光——(柔和下来)。你们瞧,抓住了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我们走进了他的内心。
师:而这位病人从开始到被沃克医生识破身份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很冷静,微微一笑。
师:一名军人,当然镇定又干脆利落。想深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朗读,是很好的方法。
【出示”问诊时”片段,角色朗读】
(师生合作读片段:师读刘伯承,生读沃克医生部分;再调换角色)
师:入情入境,仿佛把老师带到了1916年的一天,这,不过是平常的一天,我的诊所里来了一位普通的病人,刚开始——(生口头叙述)
【出示“问诊时”的故事支架】
师总结:你看,讲故事并不难,刚刚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一、我们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二、我们读好人物的对话,走近了人物;三、转换人称,调整语言,不遗漏情节。
师:现在我们要按照这样的方法,讲好后面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内容(12—26自然段),圈画出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做好批注,感受他们内心的变化。
师:可是正要准备手术时,这位病人又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求——(拒绝使用麻醉剂)这个时候,沃克医生又有怎样的表现——谁圈画到了?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不断追问-朗读)
师:手术开始了,一向冷静的沃克医生,好像有些有点儿心疼了,谁关注到了他的表现?
(生交流-师追问人物心理活动-朗读)
师:手术结束后,当他听到病人数了刀数,心情好像又不一样了——
(生交流)
师:从一开始的冷漠,到生气,从心疼到敬佩。而刘伯承他都从始至终都是异常的冷静。难怪沃克医生会这样称赞他——
【出示句子: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任务三:争当故事小达人
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师:课文结束了,但回忆还未结束。三个场景,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用自己的笔帮助沃克医生记录这件事。(生自主填写)
【搭建支架,出示学习单】
师:填写好了吗?写好了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对照着这张表格,看看自己能得几颗星。
(生互相交流后,再请生交流)
师(总结):沃克医生的讲述又把我们带回了故事的情节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刘伯承那钢铁般顽强的意志。这位军神,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时此刻,同学们也一定想大声地称赞:
生:刘伯承,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生: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生:你堪称军神!
二、总结故事,布置作业
师:其实,像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有千千万万,前有用胸膛堵机枪的黄继光,后有舍命拦截美军侦察机的王伟和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陈红军…他们为什么有如此壮举,如此豪情,是因为他们肩上有责任,心中有情怀。
板书设计:
11.军神
病人————军人————军神
动作 语言 神态
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
一、教材解读,明确任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单元的四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划分,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三学段内容: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写作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为写而服务,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本课着力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课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细致入微,表现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由冷漠到赞许,再到关心、敬仰的内心变化。刘伯承手术过程中忍受剧痛时的动作描写,以及手术后他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表现出他顽强坚持、乐观无畏的惊人毅力和强大内心。
基于此,在单元目标和情境下,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内容: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庆、诊”等14个字;正确读写“熟练、审视”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4.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将本课的任务情境设置为“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假如你是沃克医生,你会怎样来讲述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一:伟人事迹我知道;任务二:读好词语,讲好故事;任务三:伟人故事我学着讲;任务四:争当故事小达人。在开启单元学习之前,正值清明之际,已布置学生制作关于“缅怀革命伟人”的手抄报,任务一旨在让学生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了解本课故事内容;任务二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再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走近人物内心;最后提供支架,让学生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好“问诊”故事。读透“问诊”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讲一个片段,学习怎么讲。再由扶到放,自学其他部分,反馈学习体会,试讲。整个教学都是以讲故事为根本任务,读沃克的语言、动作、神态,在讲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述的心理,同时也能领悟刘伯承那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让任务落实,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反思改进,优化课堂
1.单篇文章目标的要聚焦单元整体。课前已让学生做了充分预习,熟读课文。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讲故事”变成了“写故事”。那么,就要思考第一课时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重新划分课时目标,第一课时通过批注、朗读充分阅读“问诊”片段,感悟人物的内心并引导学生替沃克医生讲好初见刘伯承时的故事。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进行批注感悟人物的内心就比较容易,把时间留给学生入情入境地讲故事。
2.新课标背景下,积极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但本课教学中,教学任务和评价目标出现了割裂,学生练笔“写故事”,但评价量表是为“讲故事”这一环节而服务。如何让评价和教学更好地整合?在备课中,是不是可以评价先行,逆向思维?是我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收获成长,道阻且长
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势下,拿到课文首先要把课文“嚼透嚼烂”,记得读过特级教师李竹平老师的专著《语文寻意》,李老师说读文章前要抛开外界的一切参考,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也就是“素读”,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备课之前,我反复读,将每一次的感悟记录下来,再结合课后习题和单元目标进行解读,再思考,学生应该会读到什么,应该要读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