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安徽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8:23: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观察下图,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定居生活的要求 B.狩猎和采集的需要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储存石器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A:定居生活的要求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狩猎和采集的需要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冬天寒冷、风大,所以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南方潮湿、雨水多,所以住干栏式房屋,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房屋样式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D:储存石器的需要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都发生在秦朝灭亡和汉朝建立之间的楚汉之争的时代。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鸿门谢罪是 刘邦先进入关中,项羽听人说刘邦想独占关中称王,就准备进攻刘邦,刘邦那会兵力十万,项羽四十万,不是对手。刘邦就到项羽驻军的地方谢罪解释那 是谣传。四面楚歌是楚汉之争的最后阶段,项羽溃败到垓下被汉军包围,汉军唱楚国的歌,动摇项羽军心,项羽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
A项春秋争霸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B项战国称雄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秦灭六国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D项楚汉之争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3.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四人为官,并命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仰慕中原的先进文化,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洛阳,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命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是主要目的,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建筑工程奇迹。如图三幅图所示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结构对称,主体突出 B.军事防御,稳固边疆
C.沟通交通,加强交流 D.强化统治,巩固皇权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为了强化统治,巩固皇权,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题干三幅图所示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化统治,巩固皇权。D项正确;
结构对称,主体突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军事防御,稳固边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沟通交通,加强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隋朝大运河、长城、北京故宫的共同特点的相关史实。
5.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钻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在融合外来文明中创新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绵延不断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蒙古人的白色、伊斯兰文化、波斯商人带来、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可知,这体现出,青花瓷博采众长、守正创新,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在融合外来文明中创新,B项正确;
材料是说,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和创新,不是说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6.土尔扈特蒙古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140多年期间,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使节往来。清朝政府于康熙、雍正年间曾两次派使团出使土尔扈特。可知土尔扈特“万里东归”得益于(  )
A.渥巴锡英明决断 B.沙俄的残酷虐待
C.中央政策的支持 D.交通条件的便利
【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根据“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使节往来。清朝政府于康熙、雍正年间曾两次派使团出使土尔扈特”可知清政府与土尔扈特部之间一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正是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土尔扈特部才实现了“万里东归”,C项正确;
渥巴锡的英明决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沙俄的残酷虐对是促进因素,排除B项;
当时的交通条件并不算便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认识。
7.“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炮轰广州城 C.鸦片战争 D.三元里抗英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列强的炮声”指的是鸦片战争。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
8.下表主要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  )
1905年11月 1912年1月 1912年2月 1915年底 1915年12月 1916年6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经历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最终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准备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动乱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朽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D.民主发展之路艰辛曲折
【答案】D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知,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发展艰辛曲折,从1905年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到1912年终于建立中华民国,再到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意图复辟,最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动荡之中,尽显中国民主发展之路的艰辛曲折,D正确;
北洋军阀统治的确黑暗腐朽,但图表不仅仅在反映这段历史,还有前期革命的曲折,A错误;
辛亥革命成功后,虽然中华民国建立了,但袁世凯却窃夺了革命成果,B错误;
从袁世凯意图复辟引发护国战争可知,虽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却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归纳能力,难度较大,在学习时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了解革命的曲折性,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领导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③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战场,钳制大量日军
④取得百团大战胜利,坚持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百团大战
【解析】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公布了由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发生在1936年12月,不是在全面抗战时期发生的,不符合题意;
②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不符合题意;
1937年9月发生的平型关大捷和1940年发生的百团大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③④符合题意,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全面的抗战路线的相关史实。
10.1949年9月,中国各方面的代表600余人齐聚北平热烈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  )
A.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1949年9月,中国各方面的代表600余人齐聚北平热烈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
11.在历史活动课上,唱响歌曲,吟诵诗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A.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B.澳门回归是我国长期奋斗的结果
C.两岸往来日益密切
D.两岸逐渐走向缓和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望大陆》反映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七子之歌——澳门》反映了澳门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的殷切希望。故A符合题意;
澳门回归是我国长期奋斗的结果仅与《七子之歌——澳门》有关,排除B;
两岸往来日益密切、两岸逐渐走向缓和仅与台湾有关,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12.“这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定期泛滥,使人们知道它一旦失控,就会毁灭一切。于是人们挖渠把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涨水、退水时,他们精确记录和计算,人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它的打交道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材料中“灿烂的文明”指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这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可知,这是尼罗河,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故A符合题意;
古代印度文明在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故B不符合题意;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两河流域,故C不符合题意;
古代中国文明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 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 ”是重要的答题提示。培养良好的时空观念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但丁的文学作品 B.伯里克利的演讲
C.苏格拉底的著作 D.马克思的理论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但丁等人的文学作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伯里克利的演讲,不符合题意;
C.苏格拉底的著作,不符合题意;
D.马克思的理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
14.1865年,美国一名爱国人士创作了漫画《同病相怜》。该漫画说明(  )
A.独立战争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B.殖民扩张造成了殖民地的贫困
C.工业革命污染了社会环境 D.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根据时间“1865年”图中人物的对话“我们的心却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指的是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获胜告终,维护了国家统一,D项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时间是178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865年的美国不属于殖民地,排除B项;
题干体现不出工业革命污染了社会环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知识。
15.它签署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人民斗志高涨,积极投入反法西斯阵营。“它”指的是(  )
A.《开罗宣言》 B.《联合国家宣言》
C.《波茨坦公告》 D.《九国公约》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所以“它"指的是《联合国家宣言》,B项符合题意;
A项《开罗宣言》主要针对日本归还中国领土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排除;
C项《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与题意无关,排除;
D项《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解答本题关键。同时也要对《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有所掌握。
二、辨析改错(8分)
16.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上要种植粟。(  )
【答案】错误:粟;订正:水稻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 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题干中“粟”说法错误,应改为水稻。
故答案为: 错误:粟;订正:水稻
【点评】 本题以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错误:   改正:   。
【答案】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因而北伐战争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答案为:错误: 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改正: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18.荷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判断:   
改正:   
【答案】错误;荷兰改为英国。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也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行列,先后打败荷兰,法国等。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英国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19.中东问题的关键是石油资源的争夺。
错误:   
改正:   
【答案】石油资源的争夺;巴以冲突
【知识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冲突。
【点评】考查动荡的中东地区。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文学、艺术各个方面成就卓然。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1)科技著作是传承科技的媒介,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图三的作者。(3分)
(2)古典文学、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写出下面年代尺上①②处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并分别举出一个对应的代表作品。(3分)
(3)材料三培根所说的“第二种”东西传入欧洲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中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4)综上所述,围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说说你的建议或感悟。(2分)
【答案】(1)图一:徐光启。图二:李时珍。图三:宋应星。
(2)①元杂剧(元曲亦可);②小说。
举例:元杂剧:《窦娥冤》。小说:《红楼梦》。
(3)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促进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
说明:中国的科技发明促进了世界发展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1)据材料《农政全书》可知,作者是徐光启。据材料《本草纲目》可知,作者是李时珍。据材料《天工开物》可知,作者是宋应星。
(2)据材料“1279-136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元朝时期,故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元杂剧;据材料“1368-1840年”可知,这是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是小说。据所学可知,关汉卿《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据所学可知,《红楼梦》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3)据材料“第二种是在战争中”可知,应用在战争中的是火药。据所学可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促进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中的评价说明了中国的科技发明促进了世界发展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明朝的科技巨著、宋词和元曲、《红楼梦》等相关史实。
21.外交是一国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也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让我们一同回顾新中国外交发展的三大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新世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材料四: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与前途命运。中国勇于面对大变局,积极主动作为,危中求机,化危为机,抗疫大外交矢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彰显成己达人的中国智慧与贡献。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志着人类社会携手抗击病毒取得了重大胜利。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分)
(2) 材料二中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回答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2分)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目前中国形成的外交布局是什么?中国之所以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4) 你认为当前还有哪些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你认为当前世界各国应当怎样做才能更好促进人类共同发展?(3分)
【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原因:美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含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间:1979年。
(3)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4)因素: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依然存在。其中,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做法:加强各国间协调沟通,团结合作,携起手来才能共同战胜疫情(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准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材料一中“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195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基本原则。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5年前,即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阻断了中国政府与美国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造成了中美两“25年没有交往”。
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访华,宣告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使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布局:根据材料三信息“新世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体现了新的历史世纪,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使得日益富强起来的中国自信地走向国际舞台,促使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4)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依然存在。其中,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做法:根据材料四,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世界各国应当加强各国间协调沟通,团结合作,携起手来才能共同战胜疫情(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原因:美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含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间:1979年。
(3)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4)因素: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依然存在。其中,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做法:加强各国间协调沟通,团结合作,携起手来才能共同战胜疫情(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关系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外交布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回顾往昔,以史为鉴,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看苏联兴衰,助力中国梦”的探究活动,你也参与其中吧!
【沉重的政治笑话】
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
列宁发出号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给以处分。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
【沉重的经济数据】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1)“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是什么政策?列宁后来用什么政策代替了它?
(2分)
(2)这个笑话指出了赫鲁晓夫改革怎样的特点?
(2分)
(3)请你补充“……”处的内容。
(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5)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分析以上笑话和数据,你认为我们要从苏联身上汲取哪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助力我们圆梦?(3分)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解体了。
(4)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改革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领导;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指的是苏维埃俄国为了应对国内外的战争而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中的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正如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但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如火车继续开一般。
(3)根据材料中的“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所以……处应填入“解体了”。
(4)根据对应材料中的“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可知,苏联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据所学可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人民的正常需求。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苏联改革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改革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领导,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建设与改革,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苏联的建设和改革历程,分析其优缺点,结合材料内容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观察下图,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定居生活的要求 B.狩猎和采集的需要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储存石器的需要
2.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3.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四人为官,并命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4.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建筑工程奇迹。如图三幅图所示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结构对称,主体突出 B.军事防御,稳固边疆
C.沟通交通,加强交流 D.强化统治,巩固皇权
5.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钻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在融合外来文明中创新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绵延不断
6.土尔扈特蒙古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140多年期间,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使节往来。清朝政府于康熙、雍正年间曾两次派使团出使土尔扈特。可知土尔扈特“万里东归”得益于(  )
A.渥巴锡英明决断 B.沙俄的残酷虐待
C.中央政策的支持 D.交通条件的便利
7.“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炮轰广州城 C.鸦片战争 D.三元里抗英
8.下表主要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  )
1905年11月 1912年1月 1912年2月 1915年底 1915年12月 1916年6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经历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最终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准备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动乱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朽 B.辛亥革命成果得到巩固
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D.民主发展之路艰辛曲折
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领导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③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战场,钳制大量日军
④取得百团大战胜利,坚持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1949年9月,中国各方面的代表600余人齐聚北平热烈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  )
A.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1.在历史活动课上,唱响歌曲,吟诵诗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A.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B.澳门回归是我国长期奋斗的结果
C.两岸往来日益密切
D.两岸逐渐走向缓和
12.“这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定期泛滥,使人们知道它一旦失控,就会毁灭一切。于是人们挖渠把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涨水、退水时,他们精确记录和计算,人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它的打交道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材料中“灿烂的文明”指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
13.“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但丁的文学作品 B.伯里克利的演讲
C.苏格拉底的著作 D.马克思的理论
14.1865年,美国一名爱国人士创作了漫画《同病相怜》。该漫画说明(  )
A.独立战争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B.殖民扩张造成了殖民地的贫困
C.工业革命污染了社会环境 D.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15.它签署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各国人民斗志高涨,积极投入反法西斯阵营。“它”指的是(  )
A.《开罗宣言》 B.《联合国家宣言》
C.《波茨坦公告》 D.《九国公约》
二、辨析改错(8分)
16.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上要种植粟。(  )
17.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错误:   改正:   。
18.荷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判断:   
改正:   
19.中东问题的关键是石油资源的争夺。
错误: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文学、艺术各个方面成就卓然。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1)科技著作是传承科技的媒介,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图三的作者。(3分)
(2)古典文学、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写出下面年代尺上①②处代表性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并分别举出一个对应的代表作品。(3分)
(3)材料三培根所说的“第二种”东西传入欧洲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中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4)综上所述,围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说说你的建议或感悟。(2分)
21.外交是一国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也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让我们一同回顾新中国外交发展的三大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新世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材料四: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与前途命运。中国勇于面对大变局,积极主动作为,危中求机,化危为机,抗疫大外交矢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彰显成己达人的中国智慧与贡献。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志着人类社会携手抗击病毒取得了重大胜利。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分)
(2) 材料二中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回答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2分)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目前中国形成的外交布局是什么?中国之所以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4) 你认为当前还有哪些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你认为当前世界各国应当怎样做才能更好促进人类共同发展?(3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22.回顾往昔,以史为鉴,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看苏联兴衰,助力中国梦”的探究活动,你也参与其中吧!
【沉重的政治笑话】
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
列宁发出号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给以处分。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
【沉重的经济数据】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1)“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是什么政策?列宁后来用什么政策代替了它?
(2分)
(2)这个笑话指出了赫鲁晓夫改革怎样的特点?
(2分)
(3)请你补充“……”处的内容。
(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5)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分析以上笑话和数据,你认为我们要从苏联身上汲取哪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助力我们圆梦?(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