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东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8:27: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如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发明纺织;黄帝制造船只,发明弓箭等,这些古老传说(  )
A.是认识远古社会的一手史料
B.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C.与考古挖掘完全一致
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在神话传说中,体现了炎帝、黄帝的一些发明,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因为传说也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得出的。
A项是认识远古社会的一手史料错误,神话传说有想象色彩,不属于一手史料,不符合题意;
B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错误,神话传说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不符合题意;
C项与考古挖掘完全一致错误,神话传说不会与考古挖掘完全一致,不符合题意;
D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远古传说,要求具备对远古传说的认识能力。
2.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据此可知,孔子在教学中(  )
A.注重文化知识教育 B.主张“有教无类”
C.注重德育教育 D.教育弟子全面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可知,孔子在教学中,思想品德的修养占得比重大。
A项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错误,孔子更注重德育教育,不符合题意;
B项主张“有教无类”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教育弟子全面发展错误,材料是对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对比,不涉及全面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教育主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巩固汉朝统治
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培养儒学人才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汉朝统治,B项正确;
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是现象,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思想方面,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C项;
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为背景,考查的是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4.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从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对比可知,南方地区的经济从西汉时期的落后到南朝时期粮食产量高,社会繁荣,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
题干未体现“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排除A项;
从材料甲到材料乙无法推断出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题干意在强调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江南地区人地矛盾情况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如钟氏小巧、胡氏豪放、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这一发展得益于(  )
A.书法实用功能的增强 B.纸张使用的推广
C.国家一统局面的形成 D.竹简布帛的应用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故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纸张使用的推广。
A项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书法实用功能的增强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纸张使用的推广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
C项魏晋时期政权分立,没有形成一局面,不符合题意;
D项竹简布帛在先秦时已经开始使用,因此竹简布帛的应用与书法艺术提高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6.“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以上材料主要肯定了这种“考试制度”的(  )
A.以德取士 B.分科考试 C.门第优先 D.公平竞争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试制度”是科举制,材料主要肯定了科举制的公平竞争。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以德取士,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分科考试,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门第优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材料中“其利”是指(  )
A.减轻劳动人民负担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隋朝完成统一 D.大大加速隋朝灭亡进程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A: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
C: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开凿大运河大大加速隋朝灭亡进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后代实受其利”,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8.“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人物有关的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A:10世纪初,契丹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A项不符合题意;
B: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B项不符合题意;
C: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是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赵匡胤的事迹,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9.《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B.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C.宣政院掌管全国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管理机构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A: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和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掌管西藏及宗教事务,元朝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及宗教事务,B项符合题意;
C:宣政院掌管西藏及宗教事务,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管理机构,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10.宋朝时,春节等传统习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王安石就曾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应用于春节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A:根据题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知,爆竹与火药有关,A项符合题意;
B: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
C: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C项不符合题意;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火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的私人秘书说:“圆明园原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这反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  )
A.迫使清帝屈服 B.掩盖掠夺行径
C.继续进行战争 D.破坏中国文化
【答案】A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 ”,可以看出,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迫使清帝屈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掩盖掠夺行径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继续进行战争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破坏中国文化,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下图是漫画家沈伯尘创作的《工商学打倒曹、陆、章》。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百团大战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工人、商人等群体集体参与,反帝反封建,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首当其冲,所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B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的矛头是指向外国侵略者的,北伐战争的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百团大战打击的是日本侵略者,均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13.到1926年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日,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3万人,到11月增加20万人左右。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护国战争的节节胜利 B.中共一大党纲的落实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的胜利进军时,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C项正确;护国战争是发生在1915-1916年,排除A项;
领导工人运动是对中共一大党纲的落实,排除B项;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具体形成时间是1928年10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认识。
14. 在这里(老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在改造社会的规划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进而从农村社会的较贫穷阶层中取得大量的群众支持。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答案】A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依据该法律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抗美援朝,军事上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符合题意;
C.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题意;
D.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是发展经济,重点是重工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关键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5.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颁布了《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强调结婚自愿、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但在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为此赵树理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创作了《小二黑结婚》。这说明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于(  )
A.社会生活 B.国 家政策 C.风俗民情 D.作家勤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赵树理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创作了《小二黑结婚》”可知,说明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A项正确;
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文学作品创作来源国家政策,排除B项;
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文学作品创作来源风俗民情,排除C项;
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文学作品创作来源作家勤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材料中婚姻改革的巨大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节奏能力。
16.每个星期一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抒发爱国情感。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
旗为国旗,A符合题意;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排除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宪法,排除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7.1959--1961年,我国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造成此次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连续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乱
B.“文化大革命”十年动
C.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化运动的影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始进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对国情认识不清,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所以造成此次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D符合题意;
连续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
BC项是1966至1976年文革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 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香港被英国割占以及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1999年回归中国;台湾1945年回归中国;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些内容都是反映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C项正确;
题干史实没有涉及改革,排除A项;
钢铁长城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国防领域,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团结方面的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
19.“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关系的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B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关系的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可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铺平道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向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再上新台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神舟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十三号
【答案】C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这艘飞船的名称是神舟五号,“飞天第一人”的航天英雄是杨利伟。故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神舟五号。故C符合题意;
神舟一号是试验飞船,排除A;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排除B;
神舟十三号晚于神舟五号,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钞票能体现发行地的文化和历史。下图所宗钞票反映的古代文明属于(  )
A.亚洲地区 B.两河流域 C.大河文明 D.封建时代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钞票中的图片是古埃及石雕人物像,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C项正确;
古埃及位于非洲,排除A项;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排除B项;
题干钞票中的图片是古埃及石雕人物像,反映的是古埃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河文明的认识。
22.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其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自治城市(  )
A.具有法制化的倾向 B.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不受封建法规管辖 D.完全脱离国家管理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根据题干“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其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可知,这说明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得到国王法律层面的承认,自治城市的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反映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具有法制化的倾向,A项正确;
国王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B项;
中世纪城市仍要受到国王的管辖,不受封建法规管辖、完全脱离国家管理的说法错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自治城市的认识。
23.阿拉伯数字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 部分地区。数字形式发展为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阿拉伯人(  )
A.是阿拉伯数字创造者 B.善于吸收被征服地文化
C.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D.造成欧亚非的文化隔阂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阿拉伯数字……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
古印度人是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排除A项;
阿拉伯人“善于吸收被征服地文化”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
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阿拉伯人“造成欧亚非的文化隔阂”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认识。
24.“虽然他曾经叱咤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共和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他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材料中的“法典”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新法典》 D.《拿破仑法典》
【答案】D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1799年11月,拿破仑 波拿巴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很快建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他十分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这部法典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据“虽然他曾经叱咤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共和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他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可知,材料中的“法典”是《拿破仑法典》。
A项《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相继编成的,不符合题意;
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著名的法典,不符合题意;
C项《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成的,不符合题意;
D项《拿破仑法典》是材料中的“法典”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最先践行这一理论的是(  )
A.建立第一国际 B.发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C.建立巴黎公社 D.领导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C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C项符合题意;
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与题干“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不符,排除A项;
1857年,印度人民爆发了反英的民族大起义,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与题干“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不符,排除B项;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题干“最先践行这一理论”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的认识。
26.表为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法规及内容。可见,这一时期日本(  )
颁布时间 法规名称 内容
1872年 《学制》 男女平等接受初等教育
1884年 《町村会法》 规定选举权只限男性
1890年 《集会及政治结社法》 禁止女性从事政治活动
1898年 《民法》 妻子嫁入夫家,法律视为“无能力者”
A.天皇制度发生动摇 B.选举权的范围扩大
C.女性权利受到限制 D.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据材料“选举权只限男性”“禁止女性从事政治活动”“妻子嫁入夫家,法律视为‘无能力者’”可知,材料表明日本政府颁布的法规内容,严格限制了女性的权利,说明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仍然未实现男女平等,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女性权利受到限制,没有涉及天皇制度,排除A项。
《町村会法》规定选举权只限男性,说明选举权的范围未扩大,排除B项。
材料反映女性权利受限,说明日本社会生活文明开化程度仍然受到限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
A.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B.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C.科技与生产紧密的结合 D.英国科技发明遥遥领先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可以看出,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技术发明成果才出现的更多,这说明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不符合题意;
C.科技与生产紧密的结合,不符合题意;
D.英国科技发明遥遥领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紧贴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一座城市,折射出一段历史。1921年和194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两次会议,通常被人们称为九国华盛顿会议和26国华盛顿会议。对这两次会议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作出影响世界局势的重大决策
B.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C.都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D.会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统治秩序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1921年和194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两次会议,通常被人们称为九国华盛顿会议和26国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都作出影响世界局势的重大决策,九国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的统治新秩序,26国华盛顿会议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故A符合题意;
在26国华盛顿会议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故B不符合题意;
26国华盛顿会议没有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故C不符合题意;
26国华盛顿会议后没有形成新的世界统治秩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和《联合国家宣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华盛顿会议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42年26国华盛顿会议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关闭了国内所有的美国基地并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西德也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东德达成了和解。法国与西德的举措(  )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B.推动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
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 D.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答案】C
【知识点】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关闭了国内所有的美国基地并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西德也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东德达成了和解”可知,法国和西德不顾美国的干涉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这说明法国和西德独立自主的处理国际关系,C项正确;
20世纪60、70年代时,两极格局相当稳固,排除A项;
法德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无关,排除B项;
法德是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冷战相关知识的掌握。
30.马丁·雅克评价;“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勒、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 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丁·雅克评价的对象是指(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勒、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 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这都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A选项正确;
材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关,B选项错误;
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知识点。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茶叶作为中国人喜爱的重要商品,对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阅读以下与“茶”有关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京都大邑,还是路边驿站,皆设茶铺,过往行客,“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南方而来,“舟车相继”,数量庞大。
——摘编自【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材料二:宋辽墓葬壁画中的茶事图
材料三: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摘自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材料四: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
——摘编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饮茶习俗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概况的原因。(3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文化发展变化的趋势,并概括这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4分)
(4)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文明的理解。(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答案】(1)概况:饮茶之风盛行。原因:唐朝国家统一,交通便利;唐朝经济发达(商业发达);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2)现象:宋辽时期饮茶习俗已传播到辽国。说明:宋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双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茶叶贸易;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长期和平相处,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饮茶习俗逐步传播到辽国。
(3)趋势: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城市的兴盛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4)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不论京都大邑,还是路边驿站,皆设茶铺,过往行客,‘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知,饮茶之风盛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饮茶之风盛行的原因是唐朝国家统一,交通便利;唐朝经济发达(商业发达):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2)根据材料二“宋辽墓葬壁画中的茶事图”可知,宋辽时期饮茶习俗已传播到辽国。结合所学可知,宋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双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茶叶贸易;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长期和平相处,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饮茶习俗逐步传播到辽国。
(3)根据材料四“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可知,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根据材料“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可知,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兴盛的原因是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城市的兴盛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1)概况:饮茶之风盛行。原因:唐朝国家统一,交通便利;唐朝经济发达(商业发达):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2)现象:宋辽时期饮茶习俗已传播到辽国。说明:宋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双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茶叶贸易;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长期和平相处,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饮茶习俗逐步传播到辽国。
(3)趋势: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城市的兴盛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4)理解: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宋朝时期民族交融、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兴盛,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2.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运动中,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
——摘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祐《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摘编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四:
事件 主要内容
俄国农奴制改革 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② 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1)材料一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其口号。(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展革命的目的。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法律文献的名称。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补充②处的史实内容。材料四中三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3分)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面对社会转型,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目的:为众生谋幸福;成果: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法律:《权利法案》;政体:君主立宪制;
(4)事件:美国内战;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改革或革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2)依据材料二信息“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可以看出,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展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依据材料三信息“ 通过革命,英国以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议会拥有最高权力,国王权利受到严格限制;在此基础上,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依据材料四信息“ 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内战中,为了扭转战局,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 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或革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等;
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目的:为众生谋幸福;成果: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法律:《权利法案》;政体:君主立宪制;
(4)事件:美国内战;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改革或革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事件,再结合对三个事件的共同影响回答,要注意理解;
(5)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马修斯《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摘编自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考察金字塔建造应有怎样的视角。(4分)
【答案】(1)①设计恢宏;②计算精确;③巨石采集;④运输科学
(2)①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②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一点1分,共2分)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①当时的建筑技术;②当时的历史背景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大多数…从更远的…地区获取”等信息可归纳出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的信息。
(2)新发现: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得出新发现是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根据材料二“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可知,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的价值是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根据材料三“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可知视角是当时的建筑技术;根据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视角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故答案为:
(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 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当时的建筑技术;当时的历史背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金字塔相关知识的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如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发明纺织;黄帝制造船只,发明弓箭等,这些古老传说(  )
A.是认识远古社会的一手史料
B.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C.与考古挖掘完全一致
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
2.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据此可知,孔子在教学中(  )
A.注重文化知识教育 B.主张“有教无类”
C.注重德育教育 D.教育弟子全面发展
3.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巩固汉朝统治
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培养儒学人才
4.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5.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如钟氏小巧、胡氏豪放、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这一发展得益于(  )
A.书法实用功能的增强 B.纸张使用的推广
C.国家一统局面的形成 D.竹简布帛的应用
6.“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以上材料主要肯定了这种“考试制度”的(  )
A.以德取士 B.分科考试 C.门第优先 D.公平竞争
7.“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材料中“其利”是指(  )
A.减轻劳动人民负担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隋朝完成统一 D.大大加速隋朝灭亡进程
8.“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人物有关的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9.《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B.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C.宣政院掌管全国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管理机构
10.宋朝时,春节等传统习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王安石就曾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应用于春节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1.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的私人秘书说:“圆明园原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这反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  )
A.迫使清帝屈服 B.掩盖掠夺行径
C.继续进行战争 D.破坏中国文化
12.下图是漫画家沈伯尘创作的《工商学打倒曹、陆、章》。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百团大战
13.到1926年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日,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3万人,到11月增加20万人左右。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护国战争的节节胜利 B.中共一大党纲的落实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4. 在这里(老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在改造社会的规划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进而从农村社会的较贫穷阶层中取得大量的群众支持。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15.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颁布了《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强调结婚自愿、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但在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为此赵树理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创作了《小二黑结婚》。这说明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于(  )
A.社会生活 B.国 家政策 C.风俗民情 D.作家勤奋
16.每个星期一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抒发爱国情感。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17.1959--1961年,我国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造成此次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连续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乱
B.“文化大革命”十年动
C.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化运动的影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 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19.“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关系的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
A.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0.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向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再上新台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神舟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十三号
21.钞票能体现发行地的文化和历史。下图所宗钞票反映的古代文明属于(  )
A.亚洲地区 B.两河流域 C.大河文明 D.封建时代
22.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其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自治城市(  )
A.具有法制化的倾向 B.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不受封建法规管辖 D.完全脱离国家管理
23.阿拉伯数字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 部分地区。数字形式发展为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阿拉伯人(  )
A.是阿拉伯数字创造者 B.善于吸收被征服地文化
C.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D.造成欧亚非的文化隔阂
24.“虽然他曾经叱咤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共和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他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材料中的“法典”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新法典》 D.《拿破仑法典》
25.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最先践行这一理论的是(  )
A.建立第一国际 B.发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C.建立巴黎公社 D.领导俄国十月革命
26.表为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法规及内容。可见,这一时期日本(  )
颁布时间 法规名称 内容
1872年 《学制》 男女平等接受初等教育
1884年 《町村会法》 规定选举权只限男性
1890年 《集会及政治结社法》 禁止女性从事政治活动
1898年 《民法》 妻子嫁入夫家,法律视为“无能力者”
A.天皇制度发生动摇 B.选举权的范围扩大
C.女性权利受到限制 D.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2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
A.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B.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C.科技与生产紧密的结合 D.英国科技发明遥遥领先
28.一座城市,折射出一段历史。1921年和194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两次会议,通常被人们称为九国华盛顿会议和26国华盛顿会议。对这两次会议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作出影响世界局势的重大决策
B.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C.都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D.会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统治秩序
2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关闭了国内所有的美国基地并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西德也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东德达成了和解。法国与西德的举措(  )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B.推动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
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 D.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30.马丁·雅克评价;“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勒、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 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丁·雅克评价的对象是指(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茶叶作为中国人喜爱的重要商品,对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阅读以下与“茶”有关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京都大邑,还是路边驿站,皆设茶铺,过往行客,“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南方而来,“舟车相继”,数量庞大。
——摘编自【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材料二:宋辽墓葬壁画中的茶事图
材料三: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摘自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材料四: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
——摘编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饮茶习俗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概况的原因。(3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文化发展变化的趋势,并概括这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4分)
(4)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文明的理解。(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32.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运动中,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
——摘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祐《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摘编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四:
事件 主要内容
俄国农奴制改革 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② 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1)材料一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其口号。(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展革命的目的。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法律文献的名称。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补充②处的史实内容。材料四中三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3分)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面对社会转型,谈谈你的认识。(2分)
3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马修斯《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摘编自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考察金字塔建造应有怎样的视角。(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