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8:31: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要向大的诸侯国进贡,甚至超过朝贡天子,这是因为,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衰微,没有能力掌控诸侯国,于是大的诸侯国开始号令诸侯,弱小的诸侯国只要去朝贡,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不符合题意;
B. 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不符合题意;
C. 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顾恺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
3.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 波罗 郑和 利玛窦 …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根据材料“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A项正确;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项;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
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认识。
4.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B.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C.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D.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依据题干“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可知元朝国号出自儒家经典,学习中原王朝以皇帝年号纪年并按照儒家理念宣扬仁政,这表明元朝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B项正确;
题干反映了元朝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但不代表一定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排除A项;
元朝建立后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题干也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政策,排除C项;
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5.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下表④处的时代特征是(  )
夏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元 明清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① ② ③ ④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人民进行一系列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的侵略;乾隆帝时期,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所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认识。
6. 阅读如图所示《英国输华商品价值总量》曲线图(单位:英镑),导致19世纪50年代出现转折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抵制作用
C.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民族工业的兴起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从《英国输华商品价值总量》曲线图可以看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发和协商关税,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数量曾一度激增,但一直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总体趋势变化不大。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很难在中国市场畅销。故B正确;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故A错误;
1842年-1854年,我国仍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变化,故C错误;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
7.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古田会议
【答案】A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A项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符合题意;
B项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不符合题意;
C项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发动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不符合题意;
D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昌起义及学生准确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南昌起义的史实。
8.1931年,一部国产电影首先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观众,影迷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中国电影能说话了”、 “洋人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结束了! ”该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小二黑结婚》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根据题干“1931年”“中国电影能说话了”“洋人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结束了”可知,1931年中国第一步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中国进入有声电影时代,B符合题意;
《定军山》是1905年拍摄的,排除A;
《渔光曲》是1934年拍摄的,排除C;
《小二黑结婚》是1950年拍摄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近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B.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966-1976年。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符合题意;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A;
建成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B;
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难度较低,掌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成就即可作答。
10.今年5月22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纪念日,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答案】C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这是焦裕禄,不符合题意;
B.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这是王进喜,不符合题意;
D. 公而忘私 、 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这是雷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11.“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展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下列作品能够反映这个时期“时代精神”的是(  )
A.《战争与和平》 B.《向日葵》
C.《蒙娜丽莎》 D.《英雄交响曲》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4、15世纪”“出现在意大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
A项《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不符合题意;
B项《向日葵》的作者是梵高,梵高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C项《蒙娜丽莎》能够反映这个时期“时代精神”,符合题意;
D项《英雄交响曲》的作者是贝多芬,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12.法国奥立维 布登教授曾说“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 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根据上述观点,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  )
A.进行对外侵略 B.武装抵御反法联盟
C.颁行《民法典》 D.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会法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后期发动的对外战争富有侵略性,违背了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抗,A项正确;
“武装抵御反法联盟”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不是拿破仑兵败的原因,排除B项;
《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
拿破仑最终败于国外的反法联盟,并不是败于本国封建势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拿破仑对外扩张的认识。
13.欧洲的一位巨人被誉为“光明的使者”,其诸多贡献如表1所示。据此可知,这位“光明的使者”(  )
表1
领域 贡献
力学 提出运动力学四大定律
天文学 建立了行星定律理论的基础
光学 致力于三棱镜色散之研究并发明反射式望远镜
数学 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方法等
A.成为文艺复兴中坚力量 B.冲垮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发展为法国启蒙运动领袖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根据“提出运动力学四大定律”“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法等”和所学可得出,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C选项正确;
牛顿不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A选项错误;
“冲垮”的表述太绝对,B选项错误;
牛顿不是启蒙运动的领袖,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科学与文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近代科学的发展。
14.下列简笔画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C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 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由德意奥匈组成的三国同盟集团和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集团;1991年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开始出现了“一超”与“多强’并存的多极化趋势;1949年以美国为首成立了北约。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建 立华约,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形成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因此,先后顺序为①③②,C符合题意;
ABD顺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冷战、一超多强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 广州历史悠久,是千年商贸都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朝廷设市舶司于广州,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唐玄宗开元年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这是市舶司的前身。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
——徐旭《中国海洋产业报告(2014-2015版)》
材料三:明朝初年推行朝贡体系,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各置市舶提举司,分设“安远”“柔远”“怀远”馆驿。……清朝统一台湾后,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海洋贸易逐渐集中到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广东地区。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的海洋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
——摘编自克里斯托旺 维埃拉《广州来信》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市舶司的主要职能。(3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原因。(3分)
(3) 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明朝和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答案】(1)主要职能: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明朝朝贡贸易;清朝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1)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一“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可知,市舶司的主要职能是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原因有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根据材料一“明朝初年推行朝贡体系,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各置市舶提举司,分设“安远”“柔远”“怀远”馆驿。”可知,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根据材料“清朝统一台湾后,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海洋贸易逐渐集中到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广东地区。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的海洋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可知,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故答案为:
(1)主要职能:征收关税;采购舶来品;管理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畅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
(3)特点:明朝朝贡贸易;清朝限制对外贸易。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市舶司职责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对外贸易特点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
16.关键年份发生的历史事件,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电影《1921》宣传照,其寓意为:1921 年7月,一艘红船拨开迷雾,在嘉兴南湖,在南中国 的沉沉大地,撒下了光照千秋的燎原星火。
材料二 民国26年12月,商务印书馆印行“复兴教科书”部分内容摘录:
●初小第八册《热血歌》:“四万万的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 ●初小第四册《大家联合起来》:“大家联合起来,才把强暴的猫头鹰赶走” ●初小第二册《大家都穿中国货》:“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都穿中国货” ●高小第四册《军事训练歌》:“救亡图存,我们少年是先锋” ●初小第七册《大海中的军舰》:“他们只知道保护国家,保护同胞”
材料三1945年中国历史大事记
①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②6月,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④8月28日,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进行谈判。 ⑤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⑥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 ⑦10月13日,蒋介石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 ⑧10月25日,日本向中国政府代表签字归还台湾。 ⑨11月9日蒋介石策划在六个月内击溃解放区军队。
(1)材料一中电影《1921》宣传照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复兴教科书”内容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系列 教科书出版的时代背景。(3分)
(3)根据材料三,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 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观察角度:(Ⅰ)抗日战争(Ⅱ)重庆谈判(Ⅲ)合作破裂(4分)
【答案】(1)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思想:爱国、团结;背景:全民族抗战开始。
(3)示例:
观点:中共坚持抗战,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阐释: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1945 年 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总之,中共坚持抗战,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的胜利;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根据材料一“1921年7月,一艘红船拨开迷雾,在嘉兴南湖,在南中国的沉沉大地,撒下了光照千秋的燎原星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四万万的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大家联合起来,才把强暴的猫头鹰赶走”“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都穿中国货”“救亡图存,我们少年是先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爱国、团结等思想。根据材料二“民国26年”“四万万的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大家联合起来,才把强暴的猫头鹰赶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26年是1937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
(3)本题考查属于开放性试题,从题干所给角度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观点:可根据材料选择两项重要事件,如选择:“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所以两件事件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归纳出观点为:中共坚持抗战,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论述:围绕观点,从中共七大、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等时间的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由此可见,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坚持抗战,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故答案为:
(1)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思想:爱国、团结;背景:全民族抗战开始。
(3)观点:中共坚持抗战,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阐释: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总之,中共坚持抗战,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956年,北京郊区丰台东管头农民报名入社
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
材料四 1958年10月,山东某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斯乐园。
(1)依据材料一,概括图中反映的共同现象。并运用相关的农业政策分别解释两幅图中反映的现象。(3分)
(2)材料二农民报名入社中的“社”指的是什么?此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材料三、四涉及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分)
(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
【答案】(1)共同现象:粮食产量提高。
解释:图一:实施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二:开展农业合作化,适合当时中国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社”:农业生产合作社
变化: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历史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4)启示:①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②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图,可得出1949-1952年粮食产量从1.13亿吨提高到1.64亿吨,1953-1956年粮食产量从1.67亿吨提高到1.93亿吨,所以图中反映的共同现象是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一1949-1952年粮食产量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一1953-1956年粮食产量变化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根据材料二中图片“1956年,北京郊区丰台东管头农民报名入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4)本题考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的启示。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
(1)共同现象:粮食产量提高。
解释:图一:实施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图二:开展农业合作化,适合当时中国国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化: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历史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4)启示:①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②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8.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历久弥新,引导我们正确的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精神]名人名言启迪思想智慧。
材料一
【革命精神】遗迹遗址承载历史价值。
材料二
【开拓精神】因时制宜,新政化解危机。
材料三针对“600万头猪被杀,400万头牛被宰来调整家畜和肉类的价格”这条美国报刊新闻,有人认为:“数百万同胞还饿着肚子呢,杀这么多头猪 ”也有人认为:“从道德上讲是个问题,但又怎样呢 畜牧业也得活啊。”
——《大国历史》
材料四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材料一的名言分别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内涵 (3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遗迹遗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3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两个国家分别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4分)
【答案】(1)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挑战的精神。(
(2)图一:法国大革命;图二:十月革命。
(3)美国面临的困境:经济大危机。措施:实施罗斯福新政。
苏俄面临的困境:数年战争使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矛盾)。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解析】
(1)莎士比亚:据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伟大的力量”,结合所学可知,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哈姆雷特》是其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贝多芬:据材料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材料充分体现了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挑战的精神。
(2)图一:据材料二“图一 巴士底狱遗址”,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7月,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开端。
图二:据材料二“图二 涅瓦河畔‘阿芙尔号’巡洋舰”,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11月7日晚,十月革命爆发,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的炮声,俄国彼得格勒的革命士兵、赤卫队冲进冬宫,推翻了临时政府的统治。
(3)美国:据材料三“‘600万头猪被杀,400万头牛被宰来调整家畜和肉类的价格’这条美国报刊新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29-1933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为应对危机,1933年,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推了新政改革。
苏俄:据材料四“……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数年战争使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矛盾,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为解决国内危机,1921年春,苏俄政府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故答案为:
(1)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挑战的精神。
(2)图一:法国大革命;图二:十月革命。
(3) 美国面临的困境:经济大危机。措施:实施罗斯福新政。
苏俄面临的困境:数年战争使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矛盾)。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法国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法国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2.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3.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 波罗 郑和 利玛窦 …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4.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B.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C.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D.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
5.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下表④处的时代特征是(  )
夏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元 明清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① ② ③ ④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 阅读如图所示《英国输华商品价值总量》曲线图(单位:英镑),导致19世纪50年代出现转折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抵制作用
C.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民族工业的兴起
7.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古田会议
8.1931年,一部国产电影首先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观众,影迷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中国电影能说话了”、 “洋人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结束了! ”该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小二黑结婚》
9.“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B.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0.今年5月22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纪念日,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11.“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展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下列作品能够反映这个时期“时代精神”的是(  )
A.《战争与和平》 B.《向日葵》
C.《蒙娜丽莎》 D.《英雄交响曲》
12.法国奥立维 布登教授曾说“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 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根据上述观点,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  )
A.进行对外侵略 B.武装抵御反法联盟
C.颁行《民法典》 D.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13.欧洲的一位巨人被誉为“光明的使者”,其诸多贡献如表1所示。据此可知,这位“光明的使者”(  )
表1
领域 贡献
力学 提出运动力学四大定律
天文学 建立了行星定律理论的基础
光学 致力于三棱镜色散之研究并发明反射式望远镜
数学 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方法等
A.成为文艺复兴中坚力量 B.冲垮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发展为法国启蒙运动领袖
14.下列简笔画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 广州历史悠久,是千年商贸都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朝廷设市舶司于广州,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唐玄宗开元年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这是市舶司的前身。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
——徐旭《中国海洋产业报告(2014-2015版)》
材料三:明朝初年推行朝贡体系,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各置市舶提举司,分设“安远”“柔远”“怀远”馆驿。……清朝统一台湾后,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海洋贸易逐渐集中到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广东地区。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的海洋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
——摘编自克里斯托旺 维埃拉《广州来信》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市舶司的主要职能。(3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广州成为重要港口的原因。(3分)
(3) 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明朝和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16.关键年份发生的历史事件,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电影《1921》宣传照,其寓意为:1921 年7月,一艘红船拨开迷雾,在嘉兴南湖,在南中国 的沉沉大地,撒下了光照千秋的燎原星火。
材料二 民国26年12月,商务印书馆印行“复兴教科书”部分内容摘录:
●初小第八册《热血歌》:“四万万的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 ●初小第四册《大家联合起来》:“大家联合起来,才把强暴的猫头鹰赶走” ●初小第二册《大家都穿中国货》:“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都穿中国货” ●高小第四册《军事训练歌》:“救亡图存,我们少年是先锋” ●初小第七册《大海中的军舰》:“他们只知道保护国家,保护同胞”
材料三1945年中国历史大事记
①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②6月,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④8月28日,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进行谈判。 ⑤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⑥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 ⑦10月13日,蒋介石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 ⑧10月25日,日本向中国政府代表签字归还台湾。 ⑨11月9日蒋介石策划在六个月内击溃解放区军队。
(1)材料一中电影《1921》宣传照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复兴教科书”内容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系列 教科书出版的时代背景。(3分)
(3)根据材料三,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 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观察角度:(Ⅰ)抗日战争(Ⅱ)重庆谈判(Ⅲ)合作破裂(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956年,北京郊区丰台东管头农民报名入社
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
材料四 1958年10月,山东某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斯乐园。
(1)依据材料一,概括图中反映的共同现象。并运用相关的农业政策分别解释两幅图中反映的现象。(3分)
(2)材料二农民报名入社中的“社”指的是什么?此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材料三、四涉及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分)
(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
18.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历久弥新,引导我们正确的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精神]名人名言启迪思想智慧。
材料一
【革命精神】遗迹遗址承载历史价值。
材料二
【开拓精神】因时制宜,新政化解危机。
材料三针对“600万头猪被杀,400万头牛被宰来调整家畜和肉类的价格”这条美国报刊新闻,有人认为:“数百万同胞还饿着肚子呢,杀这么多头猪 ”也有人认为:“从道德上讲是个问题,但又怎样呢 畜牧业也得活啊。”
——《大国历史》
材料四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材料一的名言分别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内涵 (3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遗迹遗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3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两个国家分别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