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8:34: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 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B项正确;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无关,排除C项;
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毫无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杜甫千古名篇《登楼》一诗中有“锦江春色来天也,玉垒浮去变古今”,此句描写的是一处伟大水利工程。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岷江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A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符合题意;
B项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不符合题意;
C项灵渠是秦朝时修建的、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D项岷江不是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3.(原创)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士族文化之上。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以此来巩固北魏的统治.并进而并吞南朝。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C.维护社会稳定 D.维护孝文帝的权威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从材料“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士族文化之上”“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 “来巩固北魏的统治”的表述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鲜卑族和统治阶级的和利益,故选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交融,A项排除;
也没有体现到维护社会稳定,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到维护孝文帝的权威的目的,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蒙曼认为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这里的“制度”主要指的是(  )
A.禅让制,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
C.世袭制,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据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在制度方面而言,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D项正确;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郡县制在秦统一后推行全国,排除A项;
郡国并行制存在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开始于夏朝,分封制是西周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认识。
5.《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扩大疆域范围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非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根据题干“《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丝绸之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没有体现驿站最远达欧洲,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不是题干材料直接所体现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设立驿站的认识。
6.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闲聊。张三说:“我在《时务报》发过文章。”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过东交民巷。”赵六说:“我是同盟会成员。”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
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赵六
【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02年”“我家住过东交民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创立于1905年,因此赵六最有可能说谎,D项正确;
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了《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并进入京津地区,排除B项;
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民报》,义和团运动、戊戌政变、《辛丑条约》签订的相关知识。
7.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际,湛江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护厂护校斗争,保护城市公共设施,还日夜赶制五星红旗。这表明,湛江地区人民(  )
A.热切期盼解放 B.提倡文学革命
C.声援南昌起义 D.坚持抗日战争
【答案】A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际,湛江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护厂护校斗争,保护城市公共设施,还日夜赶制五星红旗。”可知,题干现象表明广州人民热切期盼解放,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A项正确;
提倡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
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排除C项;
抗日战争在1945年结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表明广州人民热切期盼解放。
8.下列各项对土地改革完成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D.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实现了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建立土地公有制,D符合题意;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难度适中,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明确土地改革后仍然是土地私有制即可作答。
9. 1981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广州兴建第二家装瓶厂;1983年,厦门厂动工兴建;1985年,首家合资装瓶厂在海珠投产。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81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广州兴建第二家装瓶厂;1983年,厦门厂动工兴建;1985年,首家合资装瓶厂在海珠投产。”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建厂,其再现的背景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实施,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及表现和影响。
10.“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催生了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这一职业。客户在线上预约后,线下回收人员可上门“取件”,废旧纸箱、塑料瓶、大件家电等都可免费上门回收。这表明互联网(  )
A.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D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据题干“网约”“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可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事务,这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A;
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强调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没有体现革新了商业模式,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下列最能体现英国给世界制造罪恶的事件是(  )
A.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B.英国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战胜荷兰和法国 D.英国进行“三角贸易”
【答案】D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这是英国给世界制造罪恶。
A项英国打败“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不符合题意;
B项英国进行工业革命通过了生产力,不符合题意;
C项英国战胜荷兰和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符合题意;
D项英国进行“三角贸易”最能体现英国给世界制造罪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罪恶的三角贸易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右图是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分布比例图。 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彻底回收各州权力 B.坚决废除奴隶制度
C.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集中在大量公债持有者、高利贷者、制造业、商业和造船业等行业,这些人都属于资产阶级,这反映美国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
彻底回收各州权力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度,排除B项;
仅从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分布比例无法说明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认识。
1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结合所学分析:
A: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B项。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最早实现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故选C项。
D: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14.以下图片为两幅宣传画,是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实施的两项经济措施所分别绘制的。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A.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反映了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
【解析】据材料“两幅宣传画是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实施的两项经济措施所分别绘制的。”可知,反映了苏联五年计划和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五年计划和美国罗斯福新政都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特点,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A符合题意;
苏联工业化开展过程中暴露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造成此后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罗斯福新政与此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斯大林体制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国情,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因此当时的经济体制并不是日益僵化,故C不符合题意;
苏联斯大林模式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罗斯福新政旨在克服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符合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和罗斯福新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北宋
(1102年) 南宋
(1208年) 明代
(1460年) 清代
(1820年)
南方地区
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65.97%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一一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四: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一一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3分)
(2)说出材料二中图1与图2的作用。相较于图1,在动力方面,图2有何优越性?(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商业交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的好处。(3分)
【答案】(1)南方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长。
(2)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农业发展;利用水力自行灌溉,节省人力或畜力。
(3)开元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4)商品交易种类丰富、交易规模大;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商业贸易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丰富和方便人们的生活等。
【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化。根据材料一“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看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南方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长。
(2)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图1与图2分别是曲辕犁、筒车,曲辕犁是耕地的农具,筒车是灌溉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农业发展。相较于图1,在动力方面,图2的优越性是利用水力自行灌溉,节省人力或畜力。
(3)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知识。根据材料三“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的开元盛世,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4)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四“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可知,宋代商业交易的特点有商品交易种类丰富、交易规模大;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的好处是商业贸易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丰富和方便人们的生活等。
故答案为:
(1)南方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长。
(2)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农业发展;利用水力自行灌溉,节省人力或畜力。
(3)开元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4)商品交易种类丰富、交易规模大;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商业贸易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丰富和方便人们的生活等。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化,唐朝的经济,开元盛世,宋代商业的发展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分析、归纳题干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需要着重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数量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而传统 产业占92.16%。其中新式工业(包括矿冶)的总产值为9. 89亿元,人均只有2. 22元;新式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约为6.1亿元,人均只有1.37元。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1929年之后,中国进口激增,而出口却大大减少……1936年,外国资本控制 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量的60%,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 外国资本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6%。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的分布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历史原因有哪些?(3分)
(3)材料三反映了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发展面临怎样的严峻局势?(3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工业的认识。(3分)
【答案】(1)特点: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省份注册工厂少。
(2)问题:新式产业占比少,人均产值低。
原因:小农经济解体缓慢;缺乏工业基础和核心技术;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人们思想观念没有充分解放。
(3)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打击。
(4)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不健全,布局不合理;缺乏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制,发展艰难曲折。(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数量”可知,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省份注册工厂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年所开办的中国工厂面临的机遇有: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发展的上升趋势,国内市场有所扩大;地方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爱国运动有利国货销售。当年所开办的中国工厂面临的挑战有: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政局不稳定。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问题。根据材料二“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而传统产业占92.16%。其中新式工业(包括矿冶)的总产值为9.89亿元,人均只有2.22元;新式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约为6.1亿元,人均只有1.37元。”可知,中国近代新式产业占比少,人均产值低。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解体缓慢、缺乏工业基础和核心技术、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人们思想观念没有充分解放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历史原因。
(3)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三“1929年之后,中国进口激增,而出口却大大减少……1936年,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量的60,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外国资本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6%。”可知,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发展面临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打击的严峻局势。
(4)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认识。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不健全,布局不合理;缺乏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制,发展艰难曲折。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省份注册工厂少。
(2)问题:新式产业占比少,人均产值低。原因:小农经济解体缓慢;缺乏工业基础和核心技术;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人们思想观念没有充分解放。
(3)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打击。
(4)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不健全,布局不合理;缺乏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制,发展艰难曲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相关信息。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0世纪起,西欧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摘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15世纪末—18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 主要流向 主要人流
15世纪末和16世纪 从西欧到中、南美和北美 从宗主国派去的殖民统治者或移民者及其后裔
16世纪和18世纪 从非洲到美洲 从非洲运去的黑奴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一次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出国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王恩涌《人.地.文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0世纪以来西欧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向及其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5世纪末到18世纪人口移动的的重要事件,归纳人口移动给相关地区带来的影响。(3分)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分)
【答案】(1)方向:从农村进入城市。
影响:农奴身份改变,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对美洲: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利于经济的发展。
对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造成落后。
对西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
(3)因素:①经济因素②殖民扩张③国际形势④自然灾害的影响⑤战乱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1)方向,根据材料“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可知,手工工匠和商人一般是从周围农村转变而来,说要这时期西欧人口移动的方向是从农村进入城市。影响,根据材料“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可得出农奴身份改变,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根据材料“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可得出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重要事件,根据材料“从非洲到美洲”“从宗主国派去的殖民统治者或移民者及其后裔”“从非洲运去的黑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纷纷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大量欧洲人去美洲进行殖民掠夺,因此材料二所述人口移动与新航路开辟有直接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从事了黑人贸易,促进大量非洲黑人迁移至美洲,因此材料二所述人口移动与黑人贸易事件有直接关系。对美洲、非洲影响,根据材料“从非洲运去的黑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非洲黑人通过三角贸易转移至美洲,给美洲带去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导致非洲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也是导致非洲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欧洲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通过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获得大量的资金、原材料等,这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3)根据材料“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的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促进非洲人口的迁移,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形势和殖民扩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促进北人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说明自然灾害和战乱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等。
故答案为:
(1)方向:从农村进入城市。影响:农奴身份改变,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对美洲: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利于经济的发展。对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造成落后。对西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
(3)因素:①经济因素②殖民扩张③国际形势④自然灾害的影响⑤战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的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一条香烟几乎等于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西柏林工人清除马路上的瓦砾。一无所得,还买不到半支香烟。统治阶级忙于转嫁经济危机,人民群众更苦不堪言,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苏联正在采取拖延战术,以便利用西欧各国的困难策动共产主义革命……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
——摘编自社正艾、陈思《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材料二 1960—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增长78.7%、75.6%和100%,而美仅增长61%,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1948年分别上升了19%和6.5%,而美国却下降了16.8%;但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阿登纳指出的那样:“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属。”
——摘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的原因。为此,美国出台了哪一项政策?(3分)
(2)指出材料二中西欧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欧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答案】(1)原因:二战后,西欧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苏联在西欧各国宣传共产主义;政策:马歇尔计划。
(2)西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成就巨大。原因:西欧的联合。
(3)国家利益;世界局势(国际格局)。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战后初期,一条香烟几乎等于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西柏林工人清除马路上的瓦砾,一天所得,还买不到半支香烟。统治阶级忙于转嫁经济危机,人民群众更苦不堪言,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苏联正在采取拖延战术,以便利用西欧各·国的困难策动共产主义革命......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可知,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的原因有二战后,西欧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苏联在西欧各国宣传共产主义。为此,美国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
(2)根据材料二“1960-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增长78.7%、75.6%和100%,而美仅增长61%,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1948年分别上升了19%和6.5%,而美国却下降了16.8%”可知,西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成就巨大。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西欧的联合。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美欧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利益;世界局势(国际格局)。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马歇尔计划、西欧走向联合、影响美欧关系的主要因素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 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2.杜甫千古名篇《登楼》一诗中有“锦江春色来天也,玉垒浮去变古今”,此句描写的是一处伟大水利工程。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岷江
3.(原创)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士族文化之上。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以此来巩固北魏的统治.并进而并吞南朝。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C.维护社会稳定 D.维护孝文帝的权威
4.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蒙曼认为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这里的“制度”主要指的是(  )
A.禅让制,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
C.世袭制,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畅通,扩大疆域范围
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非洲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6.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闲聊。张三说:“我在《时务报》发过文章。”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过东交民巷。”赵六说:“我是同盟会成员。”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
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赵六
7.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际,湛江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护厂护校斗争,保护城市公共设施,还日夜赶制五星红旗。这表明,湛江地区人民(  )
A.热切期盼解放 B.提倡文学革命
C.声援南昌起义 D.坚持抗日战争
8.下列各项对土地改革完成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D.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9. 1981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广州兴建第二家装瓶厂;1983年,厦门厂动工兴建;1985年,首家合资装瓶厂在海珠投产。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10.“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催生了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这一职业。客户在线上预约后,线下回收人员可上门“取件”,废旧纸箱、塑料瓶、大件家电等都可免费上门回收。这表明互联网(  )
A.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1.下列最能体现英国给世界制造罪恶的事件是(  )
A.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B.英国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战胜荷兰和法国 D.英国进行“三角贸易”
12.右图是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分布比例图。 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彻底回收各州权力 B.坚决废除奴隶制度
C.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1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14.以下图片为两幅宣传画,是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实施的两项经济措施所分别绘制的。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A.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反映了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15.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北宋
(1102年) 南宋
(1208年) 明代
(1460年) 清代
(1820年)
南方地区
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65.97%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一一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四: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一一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3分)
(2)说出材料二中图1与图2的作用。相较于图1,在动力方面,图2有何优越性?(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商业交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的好处。(3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数量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而传统 产业占92.16%。其中新式工业(包括矿冶)的总产值为9. 89亿元,人均只有2. 22元;新式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约为6.1亿元,人均只有1.37元。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1929年之后,中国进口激增,而出口却大大减少……1936年,外国资本控制 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量的60%,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 外国资本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6%。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的分布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历史原因有哪些?(3分)
(3)材料三反映了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发展面临怎样的严峻局势?(3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工业的认识。(3分)
17.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0世纪起,西欧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摘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15世纪末—18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 主要流向 主要人流
15世纪末和16世纪 从西欧到中、南美和北美 从宗主国派去的殖民统治者或移民者及其后裔
16世纪和18世纪 从非洲到美洲 从非洲运去的黑奴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一次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出国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王恩涌《人.地.文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0世纪以来西欧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向及其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5世纪末到18世纪人口移动的的重要事件,归纳人口移动给相关地区带来的影响。(3分)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一条香烟几乎等于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西柏林工人清除马路上的瓦砾。一无所得,还买不到半支香烟。统治阶级忙于转嫁经济危机,人民群众更苦不堪言,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苏联正在采取拖延战术,以便利用西欧各国的困难策动共产主义革命……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
——摘编自社正艾、陈思《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材料二 1960—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增长78.7%、75.6%和100%,而美仅增长61%,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1948年分别上升了19%和6.5%,而美国却下降了16.8%;但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阿登纳指出的那样:“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属。”
——摘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的原因。为此,美国出台了哪一项政策?(3分)
(2)指出材料二中西欧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欧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