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殷墟”我们可以探寻(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东周历史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故商朝又称之殷朝,所以通过“般墟”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故选B项。
夏朝的都城是阳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朝的相关史实。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描述不需要修改的是( )
A.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孙权称王,定都洛阳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符合题意;
B: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B项不符合题意;
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C项不符合题意;
D: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3.(2分)科举考试是历经了隋唐到清代1300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贵族垄断,看重门第 B.德才兼备,地方推举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A:九品中正制度的特征是贵族垄断,看重门第,A项不符合题意;
B:察举制德才兼备,地方推举,B项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的特征是分工明确,相互牵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五铢钱 B.贝币 C.圆形方孔钱 D.交子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为简单。学生要掌握交子最早出现的时间、地点,知道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5. 清朝进士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句,雍正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将徐骏处死。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特务机构 B.允许言论自由
C.制造文字狱 D.实行八股取士
【答案】C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A.设立特务机构是加强皇权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B.题干反映的是言论不自由,排除B项;
C.由题干“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句,“雍正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将徐骏处死”,可知,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清朝制造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C项正确;
D.题干反映的是文字狱与八股取士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字狱,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6.习近平指出:“1917年到1919年,孙中山先生写出《救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修建铁路,建设三峡大坝……”。孙中山建设中国的宏伟蓝图,体现了他( )
A.关注民生 B.反对专制 C.提倡改革 D.热爱医学
【答案】A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修建铁路,建设三峡大坝”,结合所学可知,修建铁路、建设三峡大坝,有助于经济建设,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故选A项。
反对专制是政治目标,属于民权主义思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民生追求,与提倡改革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没有涉及热爱医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民主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7.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基于这些判断,中国在战略上应坚持( )
A.游击战 B.运动战 C.地道战 D.持久战
【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全民族抗战爆发”“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故选D项。
游击战是以袭击作为主要手段的非正规作战,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运动战是一种军事作战方式,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中根据地军民广泛运用的一种战术,利用地下优势挖成地道,以此打击敌人,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历史发展的潮流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由宣统元年到中华民国元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到中华民国的变化,反映的是封建王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新式学校的出现 ,题干中显示学历纪年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封建制度的结束,清政府灭亡标志着封建帝制结束,不符合题意;
D. 女性地位的提高 ,题干中没有显示女性地位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在紧贴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9.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得到许多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为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我国还筹建和成立了( )
A.亚洲开发银行 B.国际经济合作银行
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A.亚洲开发银行是成立于196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国际经济合作银行是经济互助委员会国家合办的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我国还筹建和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正确;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查学生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的准确记忆。
10.“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对广西各族人民的寄语。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平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选项B正确;
ACD都不是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次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C.神舟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选项A符合题意;
第一次导弹发射实验成功是1966年,排除B;
神舟三号不是载人飞船,排除C;
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12.阿拉伯人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也有独特的贡献。下列选项能反映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是( )
A.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B.阿拉伯数字
C.《天方夜谭》 D.《医学集成》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B项正确;
结合以上分析,ACD项都是其成就,但不属于“对世界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阿拉伯科学和文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加了这么一句:“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可能影响到这次修改的是( )
A.宪章运动的失败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巴黎公社的失败 D.欧洲的殖民扩张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依据题干“在1872年”“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目的”结合所学可知,题目所表达的信息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的反思,解题的关键点是1872年前发生的有关实践马克思主义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是在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C符合题意;
宪章运动发生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排除A;
第一国际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排除B;
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在1917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选项不难作答。
14.有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他给人们送来了光明,被称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当他逝世时,美国总统提议全国各地同时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这位发明家是( )
A.斯蒂芬森 B.法拉第 C.爱迪生 D.卡尔·本茨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根据题文中美国总统提议全国各地同时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说明他们要哀悼的这个人肯定与电灯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
A项斯蒂芬森是火车的发明者;
B项法拉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
C项爱迪生是电灯的发明者,符合题意;
D项卡尔·本茨是汽车的发明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5.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改变,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足鼎立是指( )
①美国 ②欧洲联盟(欧盟) ③欧共体 ④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日本、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国家,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欧盟是在1993年才成立的。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现了三足鼎立的趋势,美国,欧洲,日本崛起,掌握世界格局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科技是国之利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最早指出,……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
材料三 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学家,经过27年的研究,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责遗产。
材料四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一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图一的发明者是谁?《金刚经》采用何种技术印刷?图二发明在战国时期叫什么?什么时期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明朝中后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3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2分)
【答案】(1)发明者:毕昇;技术:雕版印刷;时间:北宋。
(2)影响: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著作:《本草纲目》;著作:《天工开物》。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坚持自主创新。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及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至今存于世的中国早期印刷品实物中唯一的一份留有明确、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图2是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根据材料二“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可知,三大发明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三“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学家,经过27年的研究,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明朝科技著作还有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坚持自主创新。
故答案为:
(1)发明者:毕昇;技术:雕版印刷;时间:北宋。
(2)影响: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著作:《本草纲目》;著作:《天工开物》。
(4)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坚持自主创新。
【点评】本题以四则图文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7.八年级(一)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新中国外交的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另起炉灶 ]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了中国新政府将不承袭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毛泽东随后又提出“一边倒”的方针,明确宣布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
——章百家《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经验》
[展览二初显国威 ]
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了不惧强权的威武形象,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
——据丁明《抗美援朝与中国外交及大国地位的确立》
[展览三得道多助 ]
材料三: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1971年10月24日前,与中国建交国仅为64国,然而,1971年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
——吴建民《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
[展览四强国外交 ]
材料四: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主场外交。冬奥中国年里的主场外交舞台提供了展示我国外交理念、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
——人民网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的背景并写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及对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影响。(2分)
(4) 据材料四指出,北京冬奥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对于推动外交事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分)
(5) 作为兴趣小组的一员,你认为还有哪些外交成就可以补充展示?请你再列举2个新中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2分)
【答案】(1)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
(3)亚非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
(4)提供了展示我国外交理念、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
(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中美建交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可知其背景为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中的“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了不惧强权的威武形象,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
(3)根据材料中的“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可知其原因为亚非国家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中的“1971年10月24日前,与中国建交国仅为64国,然而,1971年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可知其影响为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
(4)根据材料中的“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主场外交。冬奥中国年里的主场外交舞台提供了展示我国外交理念、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可知其意义为提供了展示我国外交理念、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等。
故答案为:
(1)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
(3)亚非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
(4)提供了展示我国外交理念、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
(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等。
【点评】本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强。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18.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及共和制的确立
材料二:
事件 结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1890年,生铁、钢、煤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000个,1903年已近9000个了。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 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1)根据材料一,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过程有何共同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两个事件有何共同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7-19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有哪些?(3分)
【答案】(1)曲折反复
(2)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3)革命、改革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日本的倒幕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1)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及共和制的确立”可知,图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与专制在不断地反复,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法国大革命的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的共同特点为曲折反复。
(2)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影响:根据材料二“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织布业。1860—1890年”“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和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所以,概括这两个事件的共同影响为都促进了本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3)方式:根据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材料二“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所学知识可知,17-19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有革命、改革。
故答案为:
(1)共同特点:曲折反复。
(2)重大历史事件: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3)方式:革命、改革。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题 历史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殷墟”我们可以探寻(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东周历史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描述不需要修改的是( )
A.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孙权称王,定都洛阳
3.(2分)科举考试是历经了隋唐到清代1300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贵族垄断,看重门第 B.德才兼备,地方推举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五铢钱 B.贝币 C.圆形方孔钱 D.交子
5. 清朝进士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句,雍正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将徐骏处死。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特务机构 B.允许言论自由
C.制造文字狱 D.实行八股取士
6.习近平指出:“1917年到1919年,孙中山先生写出《救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修建铁路,建设三峡大坝……”。孙中山建设中国的宏伟蓝图,体现了他( )
A.关注民生 B.反对专制 C.提倡改革 D.热爱医学
7.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基于这些判断,中国在战略上应坚持( )
A.游击战 B.运动战 C.地道战 D.持久战
8.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历史发展的潮流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9.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得到许多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为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我国还筹建和成立了( )
A.亚洲开发银行 B.国际经济合作银行
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10.“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对广西各族人民的寄语。广西各族人民能够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平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次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C.神舟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12.阿拉伯人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也有独特的贡献。下列选项能反映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是( )
A.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B.阿拉伯数字
C.《天方夜谭》 D.《医学集成》
13.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加了这么一句:“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可能影响到这次修改的是( )
A.宪章运动的失败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巴黎公社的失败 D.欧洲的殖民扩张
14.有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他给人们送来了光明,被称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当他逝世时,美国总统提议全国各地同时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这位发明家是( )
A.斯蒂芬森 B.法拉第 C.爱迪生 D.卡尔·本茨
15.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改变,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足鼎立是指( )
①美国 ②欧洲联盟(欧盟) ③欧共体 ④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科技是国之利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最早指出,……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
材料三 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学家,经过27年的研究,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责遗产。
材料四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一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图一的发明者是谁?《金刚经》采用何种技术印刷?图二发明在战国时期叫什么?什么时期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明朝中后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3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2分)
17.八年级(一)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新中国外交的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另起炉灶 ]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了中国新政府将不承袭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一系列现实考虑,毛泽东随后又提出“一边倒”的方针,明确宣布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
——章百家《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经验》
[展览二初显国威 ]
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了不惧强权的威武形象,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
——据丁明《抗美援朝与中国外交及大国地位的确立》
[展览三得道多助 ]
材料三: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1971年10月24日前,与中国建交国仅为64国,然而,1971年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
——吴建民《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
[展览四强国外交 ]
材料四: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主场外交。冬奥中国年里的主场外交舞台提供了展示我国外交理念、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契机。
——人民网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的背景并写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及对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影响。(2分)
(4) 据材料四指出,北京冬奥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对于推动外交事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分)
(5) 作为兴趣小组的一员,你认为还有哪些外交成就可以补充展示?请你再列举2个新中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2分)
18.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及共和制的确立
材料二:
事件 结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1890年,生铁、钢、煤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000个,1903年已近9000个了。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 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1)根据材料一,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过程有何共同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两个事件有何共同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7-19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有哪些?(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