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四)
一、选择题
1.(2024·沙依巴克模拟)胡曾与皮日休均是生活在晚唐的著名诗人,他们都对隋朝兴亡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分别留下“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评判。这不同的评判( )
A.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否定大运河价值
B.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肯定大运河价值
C.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提出历史的分析
D.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缅怀前王朝盛况
2.(2021·广东模拟)“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
B.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
C.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
D.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
3.(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学期阶段综合检测(四))《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24·沅江模拟)下表为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科举制(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 D.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5.(2022七下·南充期末)唐朝“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反映出唐代( )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文体活动的兴盛
C.政治风气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6.(2023七下·金乡月考)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 )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的灭亡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7.(2021·荆州)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张骞 D.李清照
8.(2021·临沂)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9.(2024·沙依巴克模拟)阅读下面“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从非农业税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市民生活多姿多彩 B.经济中心向南转移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商业贸易繁荣兴盛
10.(2023·兰州)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1.(2023·潮阳模拟)宋高宗时期,三佛齐(国家名)国王寄市舶官书说“近年商贩乳香(一种中药材)颇有亏损”。调查后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 )
A.促进外贸发展 B.消除贪污行为
C.强化君主专制 D.推动民族交融
12.(2017·泰安)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13.(2021七下·东坡期末)“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14.(2021·怀化)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5.(2023·云南)”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 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
16.(2022·江西)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三司”
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
17.(2024·贺州模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是历代统治者的共识。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设立市舶司 D.册封“达赖喇嘛”
18.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19.(2022·广元)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西域都护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20.(2024·光明模拟)如下图所示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布局均衡对称,该建筑的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 )
A.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B.以农为本的政治理念
C.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 D.君主权威的至高无上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下·遵义月考)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如下问题。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请你填写出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作者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观点 其理由是什么
(3)如果你是隋朝的民工、商人或主管经济的大臣。对隋朝开凿这条运河你会有什么看法 (选择其中一种身份回答即可)
(4)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少于两点)
22.(2024七下·信宜期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据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建立后,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西北地区(西域)先后设置了哪些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胡曾与皮日休均是生活在晚唐的著名诗人,他们都对隋朝兴亡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分别留下‘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评判”可知,胡曾与皮日休是站在消极和积极的角度评价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方面是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方面是加重人民负担,加速隋朝的灭亡。因此,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提出历史的分析。
A项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否定大运河价值,不全面,皮日休是在肯定大运河价值,不符合题意;
B项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肯定大运河价值,不全面,胡曾是否定大运河价值,不符合题意;
C项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提出历史的分析正确,符合题意;
D项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缅怀前王朝盛况与题意不符,题干是在历史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大运河评价的认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题干“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3.【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和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符合史实,“开皇”是隋文帝年号,589年实现统一的是隋文帝,故本题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了解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由于科举制的实施,导致“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提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未涉及官员的素质提高,排除A项;
科举制创立以来,其选官标准主要是才学,并没有不断降低,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未涉及官员的选拔程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5.【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武则天登基成为皇帝,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符合题意;
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C;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文成公主。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武则天和和亲没有关系,排除;
选项C张骞是汉朝时期,排除;
选项D李清照是宋朝的女词人,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 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不符合题意;
B. 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不符合史实;
C. 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介绍了隋朝的来历。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说明隋朝最初国号是随朝,后来改为隋朝。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比例是28:72,说明宋朝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A项市民生活多姿多彩题干中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经济中心向南转移是在南宋,不符合题意;
C项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商业贸易繁荣兴盛是从非农业税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C项正确;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A项;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B项;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北宋活字印刷术,难度适中,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即可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干“亏损番商”“降职处理”可知,因亏损番商而将官员降职,这样,势必鼓励番商和宋朝进行贸易,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促进外贸发展,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官员因对外贸处理不当而降职,这体现不出是贪污,排除B;
材料反映宋高宗处理外贸问题,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外贸,不能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 A 。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海外贸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能力。题目中的“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洒脱,豪迈不羁。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其他著名词人:北宋著名词人除苏轼外,还有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3.【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 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知识。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A.汉朝,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曲者,词之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出现了元曲,可以把宋词演唱出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明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曲,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出现的朝代。
15.【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要熟记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干解题。
16.【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进士科,创立殿试制度,提高进士地位都和科举制度有关。 明朝的科举考试不论题目还是内容都有严格的限制,被称为八股取士。D符合题意;
废除丞相制度与科举制无关,A排除;
三司是掌管地方的官吏,B不符合题意;
锦衣卫是特务机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即可作答。
17.【答案】D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和所学知识,清朝确立册封“达赖喇嘛”的制度,表明清朝统治者注意笼络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从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A项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在北宋时期,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设立市舶司是在宋朝时期,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D项册封“达赖喇嘛”能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发生在秦朝,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不单指明朝,其他朝代也有,不符合题文要求。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在清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9.【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雍正时期(1727年),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B符合题意;
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故A不符合题意;
乾隆时,设置伊犁将军,彻底管辖新疆,故C不符合题意;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0.【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据材料“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布局均衡对称”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和殿中轴线贯穿南北,布局均衡对称,体现了皇权不可侵犯,君主权威至高无上,故选D项。
太和殿的宏伟建筑成就,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而材料强调的是太和殿的设计意图,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太和殿的设计意图是皇权至高无上,得不出以农为本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
汉武帝尊儒,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主体地位,与皇权至上的设计意图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和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太和殿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①:隋朝建立;②:隋朝统一全国;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2)观点:肯定大运河。理由: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民工:反对开凿大运河,因为大运河加重了百姓的徭役负担。商人:支持开凿大运河,因为大运河会使外出经商方便。大臣:支持开凿大运河,因为大运河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
(4)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内容丰富,择优录取;(一条即可)积极作用:科举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议政,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②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③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根据材料二“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对大运河持肯定的态度。从“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作者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对大运河持肯定的态度。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人物的身份以及大运河的开通对他们的影响入手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隋朝的民工,我不赞成开凿大运河,因为开凿大运河会使农民的徭役负担过重。隋朝商人,赞成开凿大运河,因为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便于商人经商。隋朝大臣,赞成开凿大运河,因为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地区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
(4)根据材料三“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可知,科举制是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三“考生‘皆怀牒(证件) 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科举制是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根据材料三“举凡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可知,科举制涉及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三“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科举制采取择优录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议政,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大运河的修建、皮日休对开通大运河的态度以及理由、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等知识。
22.【答案】(1)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特点: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举例: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原因: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根据材料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可知,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根据材料三“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可知,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是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根据材料三“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可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
故答案为:
(1)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特点: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举例: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原因: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宋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四)
一、选择题
1.(2024·沙依巴克模拟)胡曾与皮日休均是生活在晚唐的著名诗人,他们都对隋朝兴亡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分别留下“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评判。这不同的评判( )
A.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否定大运河价值
B.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肯定大运河价值
C.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提出历史的分析
D.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缅怀前王朝盛况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胡曾与皮日休均是生活在晚唐的著名诗人,他们都对隋朝兴亡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分别留下‘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评判”可知,胡曾与皮日休是站在消极和积极的角度评价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方面是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方面是加重人民负担,加速隋朝的灭亡。因此,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提出历史的分析。
A项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否定大运河价值,不全面,皮日休是在肯定大运河价值,不符合题意;
B项反映了隋朝灭亡的原因,肯定大运河价值,不全面,胡曾是否定大运河价值,不符合题意;
C项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提出历史的分析正确,符合题意;
D项面对唐王朝的日渐衰颓,缅怀前王朝盛况与题意不符,题干是在历史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大运河评价的认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21·广东模拟)“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
B.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
C.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
D.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题干“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3.(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学期阶段综合检测(四))《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和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符合史实,“开皇”是隋文帝年号,589年实现统一的是隋文帝,故本题选择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了解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4.(2024·沅江模拟)下表为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科举制(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 D.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由于科举制的实施,导致“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提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未涉及官员的素质提高,排除A项;
科举制创立以来,其选官标准主要是才学,并没有不断降低,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未涉及官员的选拔程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5.(2022七下·南充期末)唐朝“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反映出唐代( )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文体活动的兴盛
C.政治风气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武则天登基成为皇帝,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材料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2023七下·金乡月考)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 )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的灭亡 D.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符合题意;
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C;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巢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2021·荆州)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张骞 D.李清照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 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文成公主。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武则天和和亲没有关系,排除;
选项C张骞是汉朝时期,排除;
选项D李清照是宋朝的女词人,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1·临沂)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 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不符合题意;
B. 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不符合史实;
C. 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介绍了隋朝的来历。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说明隋朝最初国号是随朝,后来改为隋朝。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24·沙依巴克模拟)阅读下面“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从非农业税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市民生活多姿多彩 B.经济中心向南转移
C.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商业贸易繁荣兴盛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比例是28:72,说明宋朝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A项市民生活多姿多彩题干中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经济中心向南转移是在南宋,不符合题意;
C项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题干表格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商业贸易繁荣兴盛是从非农业税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兰州)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C项正确;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A项;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B项;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北宋活字印刷术,难度适中,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即可作答。
11.(2023·潮阳模拟)宋高宗时期,三佛齐(国家名)国王寄市舶官书说“近年商贩乳香(一种中药材)颇有亏损”。调查后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 )
A.促进外贸发展 B.消除贪污行为
C.强化君主专制 D.推动民族交融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干“亏损番商”“降职处理”可知,因亏损番商而将官员降职,这样,势必鼓励番商和宋朝进行贸易,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促进外贸发展,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官员因对外贸处理不当而降职,这体现不出是贪污,排除B;
材料反映宋高宗处理外贸问题,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外贸,不能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 A 。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海外贸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17·泰安)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能力。题目中的“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洒脱,豪迈不羁。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轼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其他著名词人:北宋著名词人除苏轼外,还有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3.(2021七下·东坡期末)“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 12世纪初,蒙古草原出现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国,结束蒙古混战局面,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知识。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4.(2021·怀化)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A.汉朝,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曲者,词之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出现了元曲,可以把宋词演唱出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明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判断出这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曲,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出现的朝代。
15.(2023·云南)”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 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评价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要熟记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干解题。
16.(2022·江西)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三司”
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进士科,创立殿试制度,提高进士地位都和科举制度有关。 明朝的科举考试不论题目还是内容都有严格的限制,被称为八股取士。D符合题意;
废除丞相制度与科举制无关,A排除;
三司是掌管地方的官吏,B不符合题意;
锦衣卫是特务机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即可作答。
17.(2024·贺州模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是历代统治者的共识。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废除丞相制度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设立市舶司 D.册封“达赖喇嘛”
【答案】D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和所学知识,清朝确立册封“达赖喇嘛”的制度,表明清朝统治者注意笼络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从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A项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在北宋时期,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设立市舶司是在宋朝时期,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D项册封“达赖喇嘛”能佐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发生在秦朝,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不单指明朝,其他朝代也有,不符合题文要求。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发生在清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9.(2022·广元)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西域都护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雍正时期(1727年),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B符合题意;
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故A不符合题意;
乾隆时,设置伊犁将军,彻底管辖新疆,故C不符合题意;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0.(2024·光明模拟)如下图所示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布局均衡对称,该建筑的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 )
A.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B.以农为本的政治理念
C.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 D.君主权威的至高无上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据材料“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布局均衡对称”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和殿中轴线贯穿南北,布局均衡对称,体现了皇权不可侵犯,君主权威至高无上,故选D项。
太和殿的宏伟建筑成就,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而材料强调的是太和殿的设计意图,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太和殿的设计意图是皇权至高无上,得不出以农为本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
汉武帝尊儒,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主体地位,与皇权至上的设计意图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和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太和殿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下·遵义月考)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如下问题。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请你填写出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作者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观点 其理由是什么
(3)如果你是隋朝的民工、商人或主管经济的大臣。对隋朝开凿这条运河你会有什么看法 (选择其中一种身份回答即可)
(4)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少于两点)
【答案】(1)①:隋朝建立;②:隋朝统一全国;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2)观点:肯定大运河。理由: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民工:反对开凿大运河,因为大运河加重了百姓的徭役负担。商人:支持开凿大运河,因为大运河会使外出经商方便。大臣:支持开凿大运河,因为大运河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
(4)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内容丰富,择优录取;(一条即可)积极作用:科举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议政,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②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③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根据材料二“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对大运河持肯定的态度。从“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作者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对大运河持肯定的态度。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人物的身份以及大运河的开通对他们的影响入手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隋朝的民工,我不赞成开凿大运河,因为开凿大运河会使农民的徭役负担过重。隋朝商人,赞成开凿大运河,因为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便于商人经商。隋朝大臣,赞成开凿大运河,因为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地区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
(4)根据材料三“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可知,科举制是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三“考生‘皆怀牒(证件) 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科举制是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根据材料三“举凡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可知,科举制涉及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三“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科举制采取择优录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议政,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大运河的修建、皮日休对开通大运河的态度以及理由、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等知识。
22.(2024七下·信宜期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据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建立后,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西北地区(西域)先后设置了哪些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
【答案】(1)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特点: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举例: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原因: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根据材料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可知,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根据材料三“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可知,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是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根据材料三“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可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
故答案为:
(1)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特点: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举例: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原因: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唐朝、宋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