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21:14:42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五)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紫金期末)《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B.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
C.总结文成公主入藏的成果 D.感受鉴真东渡的精神内涵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玄奘,记载的是玄奘西行的经历和见闻,由《大唐西域记)对葱岭环境“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的记载,可知玄奘西行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从中可以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B项正确;
张骞出使西域在汉代,与材料中的唐朝时间不符,排除A项;
大唐太宗时文成公主经青海入藏,而不是到西域,排除C项;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不到西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理解分析能力。
2.(2019七下·蚌埠月考)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据“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内容,通过分析题干中的额诗句,可以进而分析出文学和历史的背景是相关联的。
3.(2024七下·深圳月考)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下面有一副对联:上联:依山借势露天台,一代风云恰剪裁。下联:纤纤公主躯,重任弱肩担。以下最合适的横批是(  )
A.一代女皇武则天 B.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C.代父从军花木兰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一代女皇武则天与题干“纤纤公主”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与题干“纤纤公主”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代父从军花木兰与题干“纤纤公主”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纤纤公主躯,重任弱肩担。”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书籍、种子、工艺品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明的民族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不大。
4.(2024七下·遵义月考)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唐朝的民族关系问题,不是社会风气问题,排除B项;
材料说明唐朝时的民族政策开明,没有强调文化认同,排除C项;
已经消除民族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考点。要求学生准确识记相关知识。
5.(2023七下·东台期中)唐太宗之所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
A.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
B.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
C.唐朝强大的国力与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C项正确;
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点,注意扎实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
6.(2023七下·南京期中)“验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材料表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  )
A.强化边疆管辖 B.巩固国家统一
C.沟通南北交通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根据题干“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7.(2023七下·宁津月考)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塘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 ”,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不符合题意;
B.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2017七下·市中月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唐末农民起义没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唐朝与907年被朱温废除。C项平定了安史之乱,D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都和唐末农民起义没有关系。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本题难度一般。
9.(2023七下·无为期末)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  )
A.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D.重视地方吏治管理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量才用人,人尽其才。题干材料说的是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做法,C项正确;
推行开明民族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重视地方吏治管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下·仁寿期中)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交流频繁,这说明宋辽议和(  )
A.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 B.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
C.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D.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宋辽议和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宋辽议和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交流频繁”可知,宋辽议和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C项符合题意;
D: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辽和议的相关史实。
11.(2024七下·仁寿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变法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 B.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C.变法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 D.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变法是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A项不符合题意;
B: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被废除,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变法中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C项符合题意;
D: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并未实现富国强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王安石变法,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2017七下·新县期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不将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做皇帝。赵匡胤回师京城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宋朝初期,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杯酒释兵权。
1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宋太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又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具体措施即可作答。
14.(2022七下·雷州期末)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宋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B符合题意;
题干未说明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
经济作物种植与题干无关,排除C;
南方人口增长与材料中海外贸易信息不符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15.(2023七下·江城期末)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主权
C.推动经济发展 D.加强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体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指的是康熙帝时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入侵我国黑龙江的沙俄侵略军,“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体现的是林则徐禁烟,以上都是维护国家主权之举,B项正确;
题干名句所指事件均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雅克萨之战、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2024七下·广州月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
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答案】C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C项符合题意;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回答。
17.(2023七下·孝南期末)“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 结论
A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 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B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使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 造成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
A: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无关,史实结论错误,排除A项。
B: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史实结论错误,排除B项。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使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史实结论错误,排除C项。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发展,造成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实结论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闭关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
18.(2023七下·樊城期末)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中的“闯王”是(  )
A.陈胜 B.张角 C.黄巢 D.李自成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B项不符合题意;
C: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闯王”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闯王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
19.(2023七下·硚口期末)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又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是(  )
A.阻挡了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
B.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限制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闭关锁国”的严重影响,结合所学分析:
“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起自卫作用,但无法阻挡了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排除A项。
“闭关锁国”阻隔了中国发展,没有起到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的作用,排除B项。
“闭关锁国”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近代发展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选C项。
“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但不是最严重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20.(2023七下·蕲春期末)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行使丞相权力
【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因此材料体现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六部的权限,排除A;
“完善了行政体制”的说法与题干材料“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不符,排除C;
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军机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下·宁明月考)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隋唐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创新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三 (唐)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选拔人才的依据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列举一例唐太宗“唯在得人”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才”与“国家”,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答案】(1)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2)庶族中小地主实力增加,要求参政;中央政府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去执行政府的政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3)任人唯才;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示例1:
观点: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国家发展。
论述:隋文帝废除了前朝依据门第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治国注重任人唯才,他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国家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健全人才选拔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动力。
示例2:
观点: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
论述:隋文帝废除了前朝依据门第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员到政府机构去,从而使政令畅通,为隋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治国注重任人唯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注重人才这一推动力。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一“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所学可知,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2)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二“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可知,庶族中小地主实力增加,要求参政;中央政府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去执行政府的政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3)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三“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注重考察人的才能、学识,体现出唐太宗任人唯才的治国思想;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需要首先明确试题要求——围绕、提出、展开,然后按照要求逐步答题,阅读史料,拟定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观点,可以从人才的选拔制度、人才的重要性等角度去分析归纳,需要简明扼要,论述需要按照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最后做一个总结,对观点进行深化。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实际,一方面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唐朝的选官制度的熟知与理解。
22.(2024七下·广州月考)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的政治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据学者张希清救授统计,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过了唐朝、元朝、明朝。这一数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举考试仅取868人,年均仅仅15人。
材料三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是如何发展科举制的?并指出这一措施对宋朝社会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材料体现了宋太祖的哪一治国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治国政策的影响。
【答案】(1)原因: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严重。“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并控制对军队地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导致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严重。“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并控制对军队地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根据材料二“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过了唐朝、元朝、明朝。这一数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举考试仅取868人,年均仅仅15人。”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导致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故答案为:
(1)原因: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严重。“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并控制对军队地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导致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五)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紫金期末)《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B.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
C.总结文成公主入藏的成果 D.感受鉴真东渡的精神内涵
2.(2019七下·蚌埠月考)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2024七下·深圳月考)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下面有一副对联:上联:依山借势露天台,一代风云恰剪裁。下联:纤纤公主躯,重任弱肩担。以下最合适的横批是(  )
A.一代女皇武则天 B.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C.代父从军花木兰 D.文成公主入藏
4.(2024七下·遵义月考)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
5.(2023七下·东台期中)唐太宗之所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
A.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
B.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
C.唐朝强大的国力与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6.(2023七下·南京期中)“验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材料表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  )
A.强化边疆管辖 B.巩固国家统一
C.沟通南北交通 D.加强中央集权
7.(2023七下·宁津月考)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塘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2017七下·市中月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2023七下·无为期末)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  )
A.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D.重视地方吏治管理
10.(2024七下·仁寿期中)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交流频繁,这说明宋辽议和(  )
A.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 B.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
C.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D.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
11.(2024七下·仁寿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变法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 B.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C.变法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 D.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12.(2017七下·新县期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1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14.(2022七下·雷州期末)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
15.(2023七下·江城期末)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主权
C.推动经济发展 D.加强文化交流
16.(2024七下·广州月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
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17.(2023七下·孝南期末)“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 结论
A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 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B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使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 造成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A.A B.B C.C D.D
18.(2023七下·樊城期末)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中的“闯王”是(  )
A.陈胜 B.张角 C.黄巢 D.李自成
19.(2023七下·硚口期末)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又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是(  )
A.阻挡了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
B.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限制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20.(2023七下·蕲春期末)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行使丞相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下·宁明月考)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隋唐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创新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三 (唐)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选拔人才的依据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列举一例唐太宗“唯在得人”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才”与“国家”,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22.(2024七下·广州月考)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的政治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据学者张希清救授统计,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过了唐朝、元朝、明朝。这一数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举考试仅取868人,年均仅仅15人。
材料三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是如何发展科举制的?并指出这一措施对宋朝社会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材料体现了宋太祖的哪一治国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治国政策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玄奘,记载的是玄奘西行的经历和见闻,由《大唐西域记)对葱岭环境“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的记载,可知玄奘西行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从中可以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B项正确;
张骞出使西域在汉代,与材料中的唐朝时间不符,排除A项;
大唐太宗时文成公主经青海入藏,而不是到西域,排除C项;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不到西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理解分析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据“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内容,通过分析题干中的额诗句,可以进而分析出文学和历史的背景是相关联的。
3.【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一代女皇武则天与题干“纤纤公主”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与题干“纤纤公主”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代父从军花木兰与题干“纤纤公主”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纤纤公主躯,重任弱肩担。”和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书籍、种子、工艺品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明的民族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不大。
4.【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唐朝的民族关系问题,不是社会风气问题,排除B项;
材料说明唐朝时的民族政策开明,没有强调文化认同,排除C项;
已经消除民族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考点。要求学生准确识记相关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C项正确;
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点,注意扎实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根据题干“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7.【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 ”,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不符合题意;
B.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唐末农民起义没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唐朝与907年被朱温废除。C项平定了安史之乱,D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都和唐末农民起义没有关系。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本题难度一般。
9.【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量才用人,人尽其才。题干材料说的是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做法,C项正确;
推行开明民族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重视地方吏治管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宋辽议和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宋辽议和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交流频繁”可知,宋辽议和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C项符合题意;
D: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辽和议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变法是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A项不符合题意;
B: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被废除,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变法中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C项符合题意;
D: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并未实现富国强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熟练记忆王安石变法,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不将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做皇帝。赵匡胤回师京城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宋朝初期,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杯酒释兵权。
13.【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宋太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又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具体措施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宋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B符合题意;
题干未说明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
经济作物种植与题干无关,排除C;
南方人口增长与材料中海外贸易信息不符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体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指的是康熙帝时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入侵我国黑龙江的沙俄侵略军,“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体现的是林则徐禁烟,以上都是维护国家主权之举,B项正确;
题干名句所指事件均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雅克萨之战、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C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C项符合题意;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读材料含义,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回答。
17.【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
A: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无关,史实结论错误,排除A项。
B: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史实结论错误,排除B项。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使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史实结论错误,排除C项。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发展,造成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实结论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闭关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B项不符合题意;
C: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闯王”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闯王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
19.【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闭关锁国”的严重影响,结合所学分析:
“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起自卫作用,但无法阻挡了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排除A项。
“闭关锁国”阻隔了中国发展,没有起到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的作用,排除B项。
“闭关锁国”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近代发展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选C项。
“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但不是最严重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因此材料体现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六部的权限,排除A;
“完善了行政体制”的说法与题干材料“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不符,排除C;
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军机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2)庶族中小地主实力增加,要求参政;中央政府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去执行政府的政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3)任人唯才;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示例1:
观点: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国家发展。
论述:隋文帝废除了前朝依据门第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治国注重任人唯才,他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国家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健全人才选拔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动力。
示例2:
观点: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
论述:隋文帝废除了前朝依据门第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员到政府机构去,从而使政令畅通,为隋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治国注重任人唯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注重人才这一推动力。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一“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所学可知,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2)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二“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可知,庶族中小地主实力增加,要求参政;中央政府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去执行政府的政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3)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三“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注重考察人的才能、学识,体现出唐太宗任人唯才的治国思想;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需要首先明确试题要求——围绕、提出、展开,然后按照要求逐步答题,阅读史料,拟定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观点,可以从人才的选拔制度、人才的重要性等角度去分析归纳,需要简明扼要,论述需要按照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最后做一个总结,对观点进行深化。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实际,一方面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唐朝的选官制度的熟知与理解。
22.【答案】(1)原因: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严重。“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并控制对军队地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导致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严重。“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并控制对军队地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根据材料二“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过了唐朝、元朝、明朝。这一数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举考试仅取868人,年均仅仅15人。”和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导致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故答案为:
(1)原因: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藩镇割据严重。“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已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并控制对军队地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导致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