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21:37:59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仁寿期中)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B.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2024八下·徐闻月考)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2024八下·广州月考)据统计,1979年至1984年,我国稻谷产量由14375万吨增长至17826吨,小麦产量由6273万吨增长至8782万吨,油料作物产量由643.5万吨增加到1191万吨。这一时期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得益于(  )
A.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延续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
4.(2022八下·东台月考)“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请你判断习主席所做的这首词追思的是谁?(  )
A.邓稼先 B.雷锋 C.焦裕禄 D.王进喜
5.(2024八下·遵义月考)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实现了全境解放 D.完成了统一大业
6.(2022八下·罗湖期末)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土地改革提前完成 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7.(2021八下·六安期末)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8.(2020八下·建平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
A.经济建设上来 B.法制建设上来
C.科技建设上来 D.国防建设上来
9.(2022八下·重庆市月考)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经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间接史料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
B.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
C.小岗村村民承包书
D.传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
10.某同学查资料发现,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 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邓小平的讲话说明“一国两制”(  )
A.等同于港人完全自治
B.关键是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变
C.保障香港管理本地区事务
D.“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11.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12.(2024八下·高阳期中)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又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新疆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1处,遗产地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外交成就
13.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据内容推断,方框中应填入 (  )
A.“一国两制” B.国共合作
C.和平共处 D.统一战线
14.“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原则
C.互补互利 D.互惠共赢
15.(2024·期末)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下是部分投票情况,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是(  )
大洲 投赞成票的国家 占赞成票总数比重
亚洲 缅甸等19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12个) 68.42%
非洲 加纳等26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4个)
拉丁美洲 智利等7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个)
A.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C.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6.(2024·)下列四张图片是一套历史丛书的封面插图。这套历史丛书讲述的是新中国的(  )
A.对外关系 B.民族关系 C.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
17.(2017八下·林甸月考)2004年6月5日,美国前总统里根谢世。他于1980年就任美国总统时,中国与美国(  )
A.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B.正在建立外交关系
C.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D.外交关系已经正式建立
18.(2022八下·德阳期中)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
C.袁隆平因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2024八下·广州月考)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袁隆平
20.(2023八下·武昌期末)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 最恰当的是(  )
·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八下·滨州月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中花鼓唱词反映“文革”期间凤阳农村发生了严重经济困难,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2.(2023八下·玉溪期末)从外交看中国的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中方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做法引发了中国的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图片一命名为“乔的笑”,中国代表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图二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于中美两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邮票记录了历史,图片三反映了中国外交上的哪一个重要成就?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对于中国的外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材料中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C符合题意;
1949年,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与题意不符,排除A;
新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主要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各项事宜,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B.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会议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79年至1984年,我国农作物产量”,结合所学分析:
A: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A项。
B:1958年起,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是探索的失误,排除B项。
C: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故选C项。
D:材料体现的是对内改革取得的成果,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的书记,为治理风沙鞠躬尽瘁,被誉为“党的好干部”"。C项符合题意;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A排除;
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B排除;
王进喜为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难度知识,掌握邓稼先、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的事迹即可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9年”“《首都十月一日之夜》”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故选B项。
1911年,辛亥革命推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
1949年,我国还未实现全境解放,排除C项。
1949年,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由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参与一五计划,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生产者,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排除ACD,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A. 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不符合题意;
B.材料反映了1984年造纸厂实行承包制后,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理解时代背景,时间都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9.【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属于直接史料,A排除;
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属于直接史料,B排除;
小岗村村民承包书属于直接史料,C排除;
传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经人转写,属于间接史料,D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区别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 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可得出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地区之中,其一以中国大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制度,其二在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之外的事务来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称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但必须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因此“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A项等同于港人完全自治错误,“—国两制”下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而不是完全自治,不符合题意;
B项关键是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变,“一国两制”的关键是“一国”,在坚持“一国”的前提下,港澳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不符合题意;
C项保障香港管理本地区事务,“—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两个概念,不符合题意;
D项“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两制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11.【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香港被英国割占以及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1999年回归中国;台湾1945年回归中国;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些内容都是反映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
A项题干史实没有涉及改革,不符合题意;
B项钢铁长城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国防领域,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国家统一是他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团结方面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国统一大业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表格。
12.【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可见我国不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因此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A正确;
题干的主旨是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体现祖国统一、国防建设或外交成就,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13.【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据材料“祖国统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的成功实践,所以方框中应填入一国两制,故选A项。
国共合作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没有关联,排除B项。
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是外交原则,与祖国统一无关,排除C项。
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与一国两制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两岸一家亲”,结合所学分析:
A: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个中国是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前提,故选B项。
C:互补互利、相互促进,是推动两岸一家亲的经济因素,不是政治前提,排除C项。
D:互惠共赢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原则,不是政治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从投票情况看,亚非拉投赞成票的国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占据一大半,这说明这一时期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独立,赢得了民族解放,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题干中没有显示欧洲国家的情况,不符合题意;
C.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是在1999年,不符合题意;
D.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在1995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表格中的内容,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6.【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这些都属于对外关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民族关系,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
C.指导思想,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社会生活,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社会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出图片显示的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17.【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1980年,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已经正式建立,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 史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题干选项中选项 ABD 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陈述;
选项 C 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史实陈述,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史实陈述和历史评价的方法。
19.【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D项正确;
邓稼先与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为我国核物理、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利伟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0.【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解决了饥饿问题,青蒿素有效解决了疟疾问题,高铁与电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从中可知,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说明我国生物医学世界领先,但不能概括全部成果,排除B项;
与我国国防建设有关的主要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概括全部,排除C项;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和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说明我国交通、通信不断发展,不能概括全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技的认识。
21.【答案】(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高速度、“以钢为纲”。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中重工业发展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情况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
(2)本题考查“大跃进”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要求高速度,“以钢为纲”。“大跃进”时期由于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全国各地大炼钢铁,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这些原因造成了农村地区发生严重经济困难。
(4)本题考查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原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故答案为:(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高速度、“以钢为纲”。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 “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
(4)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2.【答案】(1)五四运动。
(2)图一中国代表开怀大笑的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图二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图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认识:弱国无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点燃了国内反帝斗争的导火线,五四运动爆发, 掀起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乔的笑”,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组成了以乔冠华为首的外交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表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意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的对抗局面,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据材料二“图三WTO”并结合所学可知,邮票记录的是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弱国无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仁寿期中)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B.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材料中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C符合题意;
1949年,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与题意不符,排除A;
新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八下·徐闻月考)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主要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各项事宜,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B.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会议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2024八下·广州月考)据统计,1979年至1984年,我国稻谷产量由14375万吨增长至17826吨,小麦产量由6273万吨增长至8782万吨,油料作物产量由643.5万吨增加到1191万吨。这一时期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得益于(  )
A.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延续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79年至1984年,我国农作物产量”,结合所学分析:
A: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A项。
B:1958年起,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是探索的失误,排除B项。
C: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故选C项。
D:材料体现的是对内改革取得的成果,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4.(2022八下·东台月考)“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请你判断习主席所做的这首词追思的是谁?(  )
A.邓稼先 B.雷锋 C.焦裕禄 D.王进喜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的书记,为治理风沙鞠躬尽瘁,被誉为“党的好干部”"。C项符合题意;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A排除;
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B排除;
王进喜为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难度知识,掌握邓稼先、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的事迹即可作答。
5.(2024八下·遵义月考)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实现了全境解放 D.完成了统一大业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9年”“《首都十月一日之夜》”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故选B项。
1911年,辛亥革命推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
1949年,我国还未实现全境解放,排除C项。
1949年,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6.(2022八下·罗湖期末)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土地改革提前完成 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由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参与一五计划,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生产者,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排除ACD,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2021八下·六安期末)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A. 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不符合题意;
B.材料反映了1984年造纸厂实行承包制后,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理解时代背景,时间都是解题的关键。
8.(2020八下·建平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
A.经济建设上来 B.法制建设上来
C.科技建设上来 D.国防建设上来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9.(2022八下·重庆市月考)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经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间接史料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
B.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
C.小岗村村民承包书
D.传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属于直接史料,A排除;
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属于直接史料,B排除;
小岗村村民承包书属于直接史料,C排除;
传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经人转写,属于间接史料,D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区别即可作答。
10.某同学查资料发现,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 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邓小平的讲话说明“一国两制”(  )
A.等同于港人完全自治
B.关键是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变
C.保障香港管理本地区事务
D.“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 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可得出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地区之中,其一以中国大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制度,其二在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之外的事务来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称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但必须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因此“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A项等同于港人完全自治错误,“—国两制”下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而不是完全自治,不符合题意;
B项关键是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变,“一国两制”的关键是“一国”,在坚持“一国”的前提下,港澳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不符合题意;
C项保障香港管理本地区事务,“—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两个概念,不符合题意;
D项“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两制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11.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香港被英国割占以及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1999年回归中国;台湾1945年回归中国;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些内容都是反映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
A项题干史实没有涉及改革,不符合题意;
B项钢铁长城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国防领域,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国家统一是他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团结方面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国统一大业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表格。
12.(2024八下·高阳期中)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又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新疆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1处,遗产地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外交成就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可见我国不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因此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A正确;
题干的主旨是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体现祖国统一、国防建设或外交成就,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13.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据内容推断,方框中应填入 (  )
A.“一国两制” B.国共合作
C.和平共处 D.统一战线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据材料“祖国统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的成功实践,所以方框中应填入一国两制,故选A项。
国共合作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没有关联,排除B项。
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是外交原则,与祖国统一无关,排除C项。
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与一国两制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
14.“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原则
C.互补互利 D.互惠共赢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两岸一家亲”,结合所学分析:
A: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个中国是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前提,故选B项。
C:互补互利、相互促进,是推动两岸一家亲的经济因素,不是政治前提,排除C项。
D:互惠共赢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原则,不是政治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史实。
15.(2024·期末)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下是部分投票情况,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是(  )
大洲 投赞成票的国家 占赞成票总数比重
亚洲 缅甸等19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12个) 68.42%
非洲 加纳等26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4个)
拉丁美洲 智利等7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个)
A.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C.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从投票情况看,亚非拉投赞成票的国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占据一大半,这说明这一时期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独立,赢得了民族解放,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题干中没有显示欧洲国家的情况,不符合题意;
C.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是在1999年,不符合题意;
D.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在1995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表格中的内容,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6.(2024·)下列四张图片是一套历史丛书的封面插图。这套历史丛书讲述的是新中国的(  )
A.对外关系 B.民族关系 C.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这些都属于对外关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民族关系,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
C.指导思想,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社会生活,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社会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出图片显示的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17.(2017八下·林甸月考)2004年6月5日,美国前总统里根谢世。他于1980年就任美国总统时,中国与美国(  )
A.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B.正在建立外交关系
C.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D.外交关系已经正式建立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1980年,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已经正式建立,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本题难度适中。
18.(2022八下·德阳期中)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
C.袁隆平因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 史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题干选项中选项 ABD 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陈述;
选项 C 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史实陈述,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史实陈述和历史评价的方法。
19.(2024八下·广州月考)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袁隆平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D项正确;
邓稼先与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为我国核物理、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利伟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0.(2023八下·武昌期末)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 最恰当的是(  )
·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解决了饥饿问题,青蒿素有效解决了疟疾问题,高铁与电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从中可知,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说明我国生物医学世界领先,但不能概括全部成果,排除B项;
与我国国防建设有关的主要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概括全部,排除C项;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和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说明我国交通、通信不断发展,不能概括全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技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八下·滨州月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中花鼓唱词反映“文革”期间凤阳农村发生了严重经济困难,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高速度、“以钢为纲”。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中重工业发展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情况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
(2)本题考查“大跃进”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要求高速度,“以钢为纲”。“大跃进”时期由于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全国各地大炼钢铁,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这些原因造成了农村地区发生严重经济困难。
(4)本题考查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原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故答案为:(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高速度、“以钢为纲”。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 “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
(4)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2.(2023八下·玉溪期末)从外交看中国的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中方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做法引发了中国的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图片一命名为“乔的笑”,中国代表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图二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于中美两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邮票记录了历史,图片三反映了中国外交上的哪一个重要成就?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对于中国的外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1)五四运动。
(2)图一中国代表开怀大笑的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图二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图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认识:弱国无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点燃了国内反帝斗争的导火线,五四运动爆发, 掀起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乔的笑”,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组成了以乔冠华为首的外交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表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意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的对抗局面,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据材料二“图三WTO”并结合所学可知,邮票记录的是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弱国无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仁寿期中)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B.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材料中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C符合题意;
1949年,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与题意不符,排除A;
新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八下·徐闻月考)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主要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各项事宜,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B.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会议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2024八下·广州月考)据统计,1979年至1984年,我国稻谷产量由14375万吨增长至17826吨,小麦产量由6273万吨增长至8782万吨,油料作物产量由643.5万吨增加到1191万吨。这一时期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得益于(  )
A.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延续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79年至1984年,我国农作物产量”,结合所学分析:
A: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A项。
B:1958年起,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是探索的失误,排除B项。
C: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故选C项。
D:材料体现的是对内改革取得的成果,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4.(2022八下·东台月考)“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请你判断习主席所做的这首词追思的是谁?(  )
A.邓稼先 B.雷锋 C.焦裕禄 D.王进喜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的书记,为治理风沙鞠躬尽瘁,被誉为“党的好干部”"。C项符合题意;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A排除;
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B排除;
王进喜为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难度知识,掌握邓稼先、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的事迹即可作答。
5.(2024八下·遵义月考)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实现了全境解放 D.完成了统一大业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9年”“《首都十月一日之夜》”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故选B项。
1911年,辛亥革命推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
1949年,我国还未实现全境解放,排除C项。
1949年,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6.(2022八下·罗湖期末)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土地改革提前完成 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由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参与一五计划,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生产者,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排除ACD,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2021八下·六安期末)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A. 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不符合题意;
B.材料反映了1984年造纸厂实行承包制后,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理解时代背景,时间都是解题的关键。
8.(2020八下·建平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
A.经济建设上来 B.法制建设上来
C.科技建设上来 D.国防建设上来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9.(2022八下·重庆市月考)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经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间接史料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
B.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
C.小岗村村民承包书
D.传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案属于直接史料,A排除;
邓小平写给中央的亲笔书信属于直接史料,B排除;
小岗村村民承包书属于直接史料,C排除;
传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经人转写,属于间接史料,D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区别即可作答。
10.某同学查资料发现,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 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邓小平的讲话说明“一国两制”(  )
A.等同于港人完全自治
B.关键是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变
C.保障香港管理本地区事务
D.“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 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可得出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地区之中,其一以中国大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制度,其二在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之外的事务来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称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但必须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因此“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A项等同于港人完全自治错误,“—国两制”下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而不是完全自治,不符合题意;
B项关键是保持香港原有制度不变,“一国两制”的关键是“一国”,在坚持“一国”的前提下,港澳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不符合题意;
C项保障香港管理本地区事务,“—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两个概念,不符合题意;
D项“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两制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11.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香港被英国割占以及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1999年回归中国;台湾1945年回归中国;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些内容都是反映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
A项题干史实没有涉及改革,不符合题意;
B项钢铁长城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国防领域,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国家统一是他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团结方面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祖国统一大业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表格。
12.(2024八下·高阳期中)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又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新疆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1处,遗产地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外交成就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可见我国不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因此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A正确;
题干的主旨是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体现祖国统一、国防建设或外交成就,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13.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据内容推断,方框中应填入 (  )
A.“一国两制” B.国共合作
C.和平共处 D.统一战线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据材料“祖国统一”“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的成功实践,所以方框中应填入一国两制,故选A项。
国共合作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没有关联,排除B项。
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是外交原则,与祖国统一无关,排除C项。
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与一国两制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
14.“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原则
C.互补互利 D.互惠共赢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两岸一家亲”,结合所学分析:
A: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个中国是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前提,故选B项。
C:互补互利、相互促进,是推动两岸一家亲的经济因素,不是政治前提,排除C项。
D:互惠共赢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原则,不是政治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史实。
15.(2024·期末)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下是部分投票情况,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是(  )
大洲 投赞成票的国家 占赞成票总数比重
亚洲 缅甸等19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12个) 68.42%
非洲 加纳等26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4个)
拉丁美洲 智利等7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个)
A.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C.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从投票情况看,亚非拉投赞成票的国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占据一大半,这说明这一时期亚非拉许多国家获得独立,赢得了民族解放,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题干中没有显示欧洲国家的情况,不符合题意;
C.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是在1999年,不符合题意;
D.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在1995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表格中的内容,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6.(2024·)下列四张图片是一套历史丛书的封面插图。这套历史丛书讲述的是新中国的(  )
A.对外关系 B.民族关系 C.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这些都属于对外关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民族关系,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
C.指导思想,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D.社会生活,题干中没有一点显示社会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看出图片显示的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
17.(2017八下·林甸月考)2004年6月5日,美国前总统里根谢世。他于1980年就任美国总统时,中国与美国(  )
A.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已经成熟 B.正在建立外交关系
C.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D.外交关系已经正式建立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1980年,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已经正式建立,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本题难度适中。
18.(2022八下·德阳期中)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
C.袁隆平因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 史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题干选项中选项 ABD 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陈述;
选项 C 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史实陈述,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史实陈述和历史评价的方法。
19.(2024八下·广州月考)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袁隆平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D项正确;
邓稼先与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为我国核物理、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利伟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0.(2023八下·武昌期末)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 最恰当的是(  )
·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解决了饥饿问题,青蒿素有效解决了疟疾问题,高铁与电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从中可知,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说明我国生物医学世界领先,但不能概括全部成果,排除B项;
与我国国防建设有关的主要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概括全部,排除C项;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和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说明我国交通、通信不断发展,不能概括全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技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八下·滨州月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 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中花鼓唱词反映“文革”期间凤阳农村发生了严重经济困难,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高速度、“以钢为纲”。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中重工业发展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情况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
(2)本题考查“大跃进”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要求高速度,“以钢为纲”。“大跃进”时期由于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全国各地大炼钢铁,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这些原因造成了农村地区发生严重经济困难。
(4)本题考查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原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故答案为:(1)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高速度、“以钢为纲”。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 “文革”期间社会动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国情。
(4)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2.(2023八下·玉溪期末)从外交看中国的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中方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做法引发了中国的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图片一命名为“乔的笑”,中国代表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图二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于中美两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邮票记录了历史,图片三反映了中国外交上的哪一个重要成就?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对于中国的外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1)五四运动。
(2)图一中国代表开怀大笑的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图二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图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认识:弱国无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贸易组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