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热身卷(四)
一、选择题
1.(2019八下·宜昌期中)某记者在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中“消息”是( )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开国大典的举行
C.海南岛获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
2.(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试卷)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对外开放
3.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下列人物中属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①黄继光 ②王进喜 ③邱少云 ④邓稼先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24八下·广州月考)1980年,国家规定:在特区内,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或另有规定的少数产品外,免征工商税。这说明经济特区( )
A.享受了政策的优惠 B.经济发展起点很高
C.完全依赖外商投资 D.放弃了关税自主权
5.(2018八下·东台月考)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2022八下·陕州期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报道,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说明( )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中国品牌享誉世界各地
C.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7.(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试卷)《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五四运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日战争胜利
8.(2023八下·宝安期末)中共八大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因此,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
A.继续开展阶级斗争,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制度
B.开展宪法的制定工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9.(2023八下·佛山期中)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无情批判和揪斗,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材料旨在强调“文化大革命”( )
A.摧残了文化事业 B.阻碍了经济发展
C.践踏了民主法制 D.阻碍了军队建设
10.(2023八下·德庆月考)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一项是( )
A.农业改造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手工业改造 D.轻工业改造
11.(2021八下·潜山期末)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点”即(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12.(2022八下·淮南期末)“王老吉药厂”在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称“王老吉联合制药厂”:1968年,又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这里的“广州中药九厂”是( )
A.资本主义企业 B.公私共有企业
C.社会主义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1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确立 的思想路线是( )
A.建设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4.(2021八下·庐江期中)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15.(2023八下·金州期中)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是( )
A.个人的回忆录 B.庆典现场照片
C.有关历史评论 D.相关文学作品
16.(2019八下·顺德月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开国大典
17.(2023八下·深圳期末)从2023年7月1日起,中国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中国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5.3%降至7.3%,远低于9.8%的入世承诺。这表明( )
A.世界发展推动中国进步 B.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C.世界经济依赖中国发展 D.中国入世后充满了挑战
18.(2023八下·子洲月考)如下图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 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19.(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6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步练习)关于下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
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
20.(2023八下·防城期中)从1964年开始,我国投入巨资,在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中,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公司、酒泉航天中心、东方汽轮机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上述材料说明,我国( )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工业化建设成就斐然
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D.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重庆市期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国崛起之路。某校八年级学生以“智慧之光”为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度创新——汲取政治智慧】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任务二【道路创新——诠释建设智慧】
材料二: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成渝铁路从1950年6月15日开工,到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夙恩,按照邓小平尊重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为了节约成本,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和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铁路修建过程中,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129万根枕木,也是沿线群众在极短时间内备齐并送达工地的。
——摘编自俞荣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任务三【制度创新——感悟统一智慧】
材料三: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任务四【理论创新——体会领导智慧】
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
A.《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剥削制度已被彻底消灭。 ( )
(2)根据材料一,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成渝铁路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这一时期其他的建设成就
(4)根据材料三,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想一想: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5)材料四中的“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党将带领人民实现怎样的奋斗目标?
22.(2024八下·东坡期中)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重建与恢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是最早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2月他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和年代尺信息提示,分别写出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及B处对应的时间,并简述“基础”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2)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A项增强企业活力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56-1966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模范人物,因此②④错误,排除,黄继光和邱少云都是在朝鲜战争中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并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被称为建国时期的三大运动,同学们要注意识记和掌握。
4.【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特区内,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可知,国家对特区经济发展给予了许多特惠优惠政策,有利于特区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只描述了特区的经济特惠政策,不能说明特区经济发展起点很高,排除B项。
特区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引进外交,但完全依赖外商投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特区的优惠政策,中国关税仍然是自主的,只享有优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经济特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有关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ABD不符合题意,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
6.【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材料“20世纪80年代…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体现了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C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A不符合题意;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D项是1992年十四大确立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所以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BD三项均与“命运自己主宰”,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命运自己主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C符合题意;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A不符合题意;
开展宪法的制定工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也不是八大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
实行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主要任务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无情批判和揪斗,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人身权益受到侵犯,这也充分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C符合题意;
材料与摧残了文化事业、阻碍了经济发展和阻碍了军队建设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包含轻工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注意“不属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三大改造的掌握情况
11.【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点”指的是经济特区。
A:经济特区,符合题意;
B:沿海开放城市,排除;
C: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
D:内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对外开放的特点和过程即可得出答案。
12.【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属于社会主义企业。而1968年,又改名为“广 州中药九厂”,并没有对企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改变,故“广州中药九厂”是社会主义企业。C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企业、公私共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都与“广州中药九厂”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大改造后,我国的企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转折。故选D项。
【点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意义和遵义会议具有相似性。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为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又一个伟大转折。
14.【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企业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体制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4年这些厂长,经理的呼吁体现了企业深入改革的迫切性,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15.【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依题意可知,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个人回忆录是年代已久,经过回忆的,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A项;
庆典现场照片是开国大典时拍摄的,属于第一手史料,因此答案B项正确。
有关历史评论加入了个人观点,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C项;
相关文学作品是经艺术手法加工过的资料,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常识。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命题意图,抓住关键信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并不大。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ACD三项与题干中荣毅仁说这番话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中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2023年7月1日起,中国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中国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5.3%降至7.3%,远低于9.8%的入世承诺”表明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B项正确;
题干强调中国关税变化,没涉及世界对中国影响,排除A项;
题干强调中国关税变化,不能表明世界经济依赖中国发展,排除C项;
题干强调中国关税变化,不能表明中国入世后充满了挑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8.【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C项正确;
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A项不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未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B项不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未“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
19.【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表现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1964年开始”“我国……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公司、酒泉航天中心、东方汽轮机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就斐然,B项正确;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A.√;B.×
(2)特点:以法律为依据;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
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党和政府主导;军民共建;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充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尊重知识人才等。
例子: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人民政协;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消灭。由此可知,B错误。
(2)特点:根据材料一“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法律为依据;并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意义:根据材料一“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根据材料二“ 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可知,成渝铁路建设由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 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可知,成渝铁路建设有军民共建;:根据材料二“ 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可知,成渝铁路建设由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 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可知,成渝铁路建设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二“ 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夙恩”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根据材料二“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和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充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根据材料二“ 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尊重知识人才等。例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4)原因:根据材料三“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根据材料三“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根据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和所学可知,“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结合所学可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党将带领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A正确;B错误
(2)特点:以法律为依据;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党和政府主导;军民共建;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尊重知识人才等。例子: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22.【答案】(1)A:土地改革。B:1953。
关系: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工业的指导下,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4)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结合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1957年,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建设,可以得出,A的事件是“土地改革”, B的时间是1953年。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可知,“基础”和“主导”的关系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根据材料二中“图一农民拔出地主立的界碑”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可以得出,图一出现在土地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图二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得出,图二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得出,由图 I 到图2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
(3)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村土地由“分”到“合”,可以得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克服农业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农业经济。
(4)本题考查新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在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情况下,我国对农业实行不同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
故答案为:
(1)A:土地改革。B:1953。
关系: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工业的指导下,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4)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新中国土地政策调整的启示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热身卷(四)
一、选择题
1.(2019八下·宜昌期中)某记者在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中“消息”是( )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开国大典的举行
C.海南岛获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2.(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试卷)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A项增强企业活力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下列人物中属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①黄继光 ②王进喜 ③邱少云 ④邓稼先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56-1966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模范人物,因此②④错误,排除,黄继光和邱少云都是在朝鲜战争中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并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被称为建国时期的三大运动,同学们要注意识记和掌握。
4.(2024八下·广州月考)1980年,国家规定:在特区内,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或另有规定的少数产品外,免征工商税。这说明经济特区( )
A.享受了政策的优惠 B.经济发展起点很高
C.完全依赖外商投资 D.放弃了关税自主权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特区内,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可知,国家对特区经济发展给予了许多特惠优惠政策,有利于特区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只描述了特区的经济特惠政策,不能说明特区经济发展起点很高,排除B项。
特区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引进外交,但完全依赖外商投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特区的优惠政策,中国关税仍然是自主的,只享有优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经济特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18八下·东台月考)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有关知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ABD不符合题意,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
6.(2022八下·陕州期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报道,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说明( )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中国品牌享誉世界各地
C.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材料“20世纪80年代…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体现了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C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A不符合题意;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D项是1992年十四大确立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7.(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试卷)《走进新时代》这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五四运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日战争胜利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所以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BD三项均与“命运自己主宰”,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命运自己主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8.(2023八下·宝安期末)中共八大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因此,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
A.继续开展阶级斗争,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制度
B.开展宪法的制定工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C符合题意;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A不符合题意;
开展宪法的制定工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也不是八大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
实行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主要任务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9.(2023八下·佛山期中)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无情批判和揪斗,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材料旨在强调“文化大革命”( )
A.摧残了文化事业 B.阻碍了经济发展
C.践踏了民主法制 D.阻碍了军队建设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无情批判和揪斗,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人身权益受到侵犯,这也充分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C符合题意;
材料与摧残了文化事业、阻碍了经济发展和阻碍了军队建设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10.(2023八下·德庆月考)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一项是( )
A.农业改造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手工业改造 D.轻工业改造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包含轻工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注意“不属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三大改造的掌握情况
11.(2021八下·潜山期末)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点”即(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点”指的是经济特区。
A:经济特区,符合题意;
B:沿海开放城市,排除;
C: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
D:内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点,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对外开放的特点和过程即可得出答案。
12.(2022八下·淮南期末)“王老吉药厂”在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称“王老吉联合制药厂”:1968年,又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这里的“广州中药九厂”是( )
A.资本主义企业 B.公私共有企业
C.社会主义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属于社会主义企业。而1968年,又改名为“广 州中药九厂”,并没有对企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改变,故“广州中药九厂”是社会主义企业。C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企业、公私共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都与“广州中药九厂”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大改造后,我国的企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确立 的思想路线是( )
A.建设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转折。故选D项。
【点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意义和遵义会议具有相似性。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为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又一个伟大转折。
14.(2021八下·庐江期中)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企业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体制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4年这些厂长,经理的呼吁体现了企业深入改革的迫切性,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15.(2023八下·金州期中)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是( )
A.个人的回忆录 B.庆典现场照片
C.有关历史评论 D.相关文学作品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依题意可知,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个人回忆录是年代已久,经过回忆的,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A项;
庆典现场照片是开国大典时拍摄的,属于第一手史料,因此答案B项正确。
有关历史评论加入了个人观点,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C项;
相关文学作品是经艺术手法加工过的资料,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常识。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命题意图,抓住关键信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并不大。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16.(2019八下·顺德月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开国大典
【答案】B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ACD三项与题干中荣毅仁说这番话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中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3八下·深圳期末)从2023年7月1日起,中国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中国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5.3%降至7.3%,远低于9.8%的入世承诺。这表明( )
A.世界发展推动中国进步 B.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C.世界经济依赖中国发展 D.中国入世后充满了挑战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2023年7月1日起,中国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中国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5.3%降至7.3%,远低于9.8%的入世承诺”表明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B项正确;
题干强调中国关税变化,没涉及世界对中国影响,排除A项;
题干强调中国关税变化,不能表明世界经济依赖中国发展,排除C项;
题干强调中国关税变化,不能表明中国入世后充满了挑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8.(2023八下·子洲月考)如下图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 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C项正确;
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A项不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未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B项不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未“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
19.(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3.6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步练习)关于下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
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表现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20.(2023八下·防城期中)从1964年开始,我国投入巨资,在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中,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公司、酒泉航天中心、东方汽轮机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上述材料说明,我国( )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工业化建设成就斐然
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D.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1964年开始”“我国……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公司、酒泉航天中心、东方汽轮机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就斐然,B项正确;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后,我国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重庆市期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国崛起之路。某校八年级学生以“智慧之光”为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度创新——汲取政治智慧】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任务二【道路创新——诠释建设智慧】
材料二: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成渝铁路从1950年6月15日开工,到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夙恩,按照邓小平尊重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为了节约成本,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和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铁路修建过程中,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129万根枕木,也是沿线群众在极短时间内备齐并送达工地的。
——摘编自俞荣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任务三【制度创新——感悟统一智慧】
材料三: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任务四【理论创新——体会领导智慧】
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
A.《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剥削制度已被彻底消灭。 ( )
(2)根据材料一,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成渝铁路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这一时期其他的建设成就
(4)根据材料三,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想一想: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5)材料四中的“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党将带领人民实现怎样的奋斗目标?
【答案】(1)A.√;B.×
(2)特点:以法律为依据;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
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党和政府主导;军民共建;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充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尊重知识人才等。
例子: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人民政协;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消灭。由此可知,B错误。
(2)特点:根据材料一“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法律为依据;并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一“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意义:根据材料一“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根据材料二“ 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可知,成渝铁路建设由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 前后共计投入军工28646人,失业工人18981人,民工70177人。”可知,成渝铁路建设有军民共建;:根据材料二“ 1950年初,中共中央和政务院批准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成渝铁路的计划。”可知,成渝铁路建设由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 还有很多农民不计报酬,自带干粮,自备工具,支援铁路建设。”可知,成渝铁路建设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二“ 历时两年,实现了四川人民四十夙恩”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根据材料二“对解放前已建成的路基和桥洞等尽量利用,所需建材尽量使用沿线所产石料”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充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根据材料二“ 西南铁路工程局留用了旧铁路工程机构中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并让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可知,成渝铁路建设尊重知识人才等。例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4)原因:根据材料三“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根据材料三“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根据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和所学可知,“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结合所学可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党将带领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A正确;B错误
(2)特点:以法律为依据;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3)特点:党和政府主导;军民共建;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建设耗时(或工期)短;影响大;分利用旧有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尊重知识人才等。例子: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政策;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22.(2024八下·东坡期中)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重建与恢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是最早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2月他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和年代尺信息提示,分别写出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及B处对应的时间,并简述“基础”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2)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由“分”到”“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A:土地改革。B:1953。
关系: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工业的指导下,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4)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结合材料一中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3-1957年,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建设,可以得出,A的事件是“土地改革”, B的时间是1953年。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可知,“基础”和“主导”的关系是,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根据材料二中“图一农民拔出地主立的界碑”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可以得出,图一出现在土地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图二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得出,图二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得出,由图 I 到图2土地所有制经历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
(3)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村土地由“分”到“合”,可以得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克服农业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农业经济。
(4)本题考查新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在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情况下,我国对农业实行不同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
故答案为:
(1)A:土地改革。B:1953。
关系: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工业的指导下,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4)党和政府根据国情制定农村政策;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等。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新中国土地政策调整的启示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