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热身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热身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2 22:24:21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热身卷(五)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仁寿期中)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B.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2019八下·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3.(2024八下·徐闻月考)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021八下·罗湖期末) 1951年6月1日,某部门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为了认捐方便,该部门还对各项武器的折价做了具体规定……据此推测,此次爱国捐赠所得钱物最有可能用于(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解放西藏 D.抗美援朝
5.(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2023八下·莲湖期末)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B.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7.(2020八下·新沂期末)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捐献一架战斗机。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是(  )
A.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8.(2019八下·宜昌期中)毛泽东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落后状况,做了描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9.(2024八下·汉川月考)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2023八下·高州月考)如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1.(2022八下·高州期中)2022年1月末,深圳2021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出炉:深圳G DP首度跨越三万亿大关,阅读下列表格数据,分析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80年 1997年 2002年 2006年 2010年 2017年
生产总值(亿元) 2.70 1302.3 3017.24 5920.66 10069.10 22490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对外开放实行及不断深化
C.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行 D.相对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12.(2024八下·南宁月考)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某次大会上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会议(  )
A.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B.直接指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导致了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D.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3.(2020八下·汉寿月考)《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1949年12月,毛泽东受邀访问苏联,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看着流水线上一辆接一辆下线的汽车,他对身边的陪同者说到:“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于(  )
A.沈阳 B.长春 C.鞍山 D.山西
14.(2024八下·德惠月考)“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治遭践踏 B.科技文教事业被摧残
C.国民经济遭受损失 D.党和国家优秀干部被排挤
15.(2023八下·汨罗月考)2022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65周年。下表是“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情况,其中认识正确的是(  )
行业比重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A.农业增长缓慢,说明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
B.轻工业发展平稳,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
C.重工业发展快速,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来判断,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2021八下·福田期末)1949 年,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 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北平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消息公布后,两天里就有18000人报名。这些人的努力是为了(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
C.欢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7.(2023八下·南海期末) 学者指出,新时代参与香港选举和治理的人士至少应达到三方面要求:第一,能够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关系,坚定不移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第二,能够正确认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第三,能够在政治上获得中央的信任和支持。这些要求体现了(  )
A.“港人治港”原则 B.“爱国者治港”原则
C.“高度自治”原则 D.“和平统一”原则
18.(2023八下·中山期末) 1961年, 《前线》杂志发表题为《认真贯彻政策,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文章, “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牲畜,经营小规模的家庭副业。社员自留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归社员个人支配。”这反映了当时 (  )
A.八字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 B.集体经济主导地位遭到否定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19.2022年初,有人在纪录片《融冰初心》中设问:“50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两个彼此处在隔绝和敌对状态的国家,能够打破冷战的坚冰走到一起 ”纪录片中所说的50年前“打破冷战的坚冰走到一起”的是(  )
A.中日两国 B.中美两国 C.中法两国 D.中英两国
20.如图所示的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分别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伟大转折、打开国门 B.高举旗帜、决胜小康
C.打开国门、高举旗帜 D.伟大转折、决胜小康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来凤月考)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材料二:如下图
图一 鞍山大型轧钢厂 图二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材料三:
(1)材料一指的是建国后国家开展的哪一场运动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了什么
(2)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
(3)取得这些成就有何意义
(4)图片A、B、C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哪些严重失误
(5)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50年代的发展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22.(2024八下·遵义月考)工业发展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据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
材料二 如图所示
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由此开始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
(3)材料中“社会主义改造”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外还包括哪两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材料中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C符合题意;
1949年,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与题意不符,排除A;
新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注意掌握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相关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主要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各项事宜,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B.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会议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4.【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下,抗击美国侵略军,所以次爱国捐赠所得钱物最有可能用于抗美援朝。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1951年6月1日,某部门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抗美援朝。
5.【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农业合作社运动,不符合题意;
B.土地改革运动,不符合题意;
C.“文化大革命”,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我国出现了严重困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锋身上体现了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也是这一时期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体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雷锋精神与此无关,不符合题意;
B. 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是对领导干部而言,不符合题意;
D. 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的精神,与雷锋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A. 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1951年”“ 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支援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了支援朝鲜,确保新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不符合题意;
D. 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须知时间都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时间来分析备选项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还是要求牢记基础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工业落后。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9.【答案】B
【知识点】“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应错误,排除A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应错误,排除C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国家“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图中B点到C点农业经济发展严重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出现图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958年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义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11.【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深圳是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实行及不断深化,B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行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相对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可知与中共八大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的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A项正确;
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与直接指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不符,排除B项;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导致了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与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内容不符,排除C项;
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与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八大的认识。
13.【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投产,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使毛泽东“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实现。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和识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时间、特点、建设成就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4.【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可知,材料主要论述了“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导致国家的工业总产值、钢产量和财政收入遭到巨大损失,涉及的是国民经济,C项正确;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文化事业被摧残、党和国家优秀干部被排挤都属于“文化大革命”的危害,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在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这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工业,C正确;
农业增长相对缓慢,不能说明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一五计划期间相应的发展农业,排除A;
一五计划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繁荣市场经济的说法错误,排除B;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来判断,应该从所有制来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北平正在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这里北平这些人的努力是为了迎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欢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不符合题意;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17.【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学者指出,新时代参与香港选举和治理的人士至少应达到三方面要求:第一,能够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关系,坚定不移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第二,能够正确认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第三,能够在政治上获得中央的信任和支持。这些要求体现了“爱国者治港”原则。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故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体现了“爱国者治港”原则,不是“港人治港”原则、“高度自治”原则、“和平统一”原则,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爱国者治港”原则。
18.【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961年”“ 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牲畜,经营小规模的家庭副业。社员自留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归社员个人支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961年-1965年,中共中央为克服经济困难,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要正确理解八字方针内涵并抓住题干关键词解题。
19.【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2022年初”“50年前”,联系所学可知,2022-50=1972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打破了隔离的坚冰,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项中日两国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美两国50年前“打破冷战的坚冰走到一起”,符合题意;
C项中法两国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英两国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尼克松访华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20.【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题干年代尺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分别填写伟大转折、决胜小康。
A项伟大转折、打开国门与1978年、2017年不对应,打开国门指的是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符合题意;
B项高举旗帜、决胜小康与1978年、2017年不对应,高举旗帜指的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不符合题意;
C项打开国门、高举旗帜与1978年、2017年不对应,打开国门指的是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符合题意;
D项伟大转折、决胜小康分别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的内容。
21.【答案】(1)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时期。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运动:据材料一“ 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标志: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据材料二“图一、鞍山大型轧钢厂”“图二、“武汉长江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3)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据材料三“图A是人民公社化”“图B是大 跃进运动”“图C是大跃进运动”并结合所在地学可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的严重失误。(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故答案为:(1) 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一五计划时期。
(3)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 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的意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
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
(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农业合作化。
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
(1)原因: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可知,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使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故主要原因有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2)状况:据材料二“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从1951-1956年,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我国工业建设都有较大发展,并且内地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951-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国家调整工业布局,通过在内地投资兴办工业,使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改变了过去工业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方面: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农业生产合作化,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据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
(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
(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合作化。
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热身卷(五)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仁寿期中)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B.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C.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材料中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派筹建新中国,C符合题意;
1949年,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奋勇前进,坚决、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与题意不符,排除A;
新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恢复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19八下·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注意掌握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相关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3.(2024八下·徐闻月考)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主要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各项事宜,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B.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在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会议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4.(2021八下·罗湖期末) 1951年6月1日,某部门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为了认捐方便,该部门还对各项武器的折价做了具体规定……据此推测,此次爱国捐赠所得钱物最有可能用于(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解放西藏 D.抗美援朝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下,抗击美国侵略军,所以次爱国捐赠所得钱物最有可能用于抗美援朝。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1951年6月1日,某部门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抗美援朝。
5.(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农业合作社运动,不符合题意;
B.土地改革运动,不符合题意;
C.“文化大革命”,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我国出现了严重困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2023八下·莲湖期末)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B.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锋身上体现了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也是这一时期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体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雷锋精神与此无关,不符合题意;
B. 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是对领导干部而言,不符合题意;
D. 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的精神,与雷锋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0八下·新沂期末)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捐献一架战斗机。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是(  )
A.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A. 支援淮海战役,争取早日解放,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1951年”“ 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支援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了支援朝鲜,确保新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不符合题意;
D. 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须知时间都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时间来分析备选项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还是要求牢记基础知识。
8.(2019八下·宜昌期中)毛泽东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落后状况,做了描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工业落后。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9.(2024八下·汉川月考)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应错误,排除A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应错误,排除C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0.(2023八下·高州月考)如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国家“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图中B点到C点农业经济发展严重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出现图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958年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义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11.(2022八下·高州期中)2022年1月末,深圳2021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出炉:深圳G DP首度跨越三万亿大关,阅读下列表格数据,分析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80年 1997年 2002年 2006年 2010年 2017年
生产总值(亿元) 2.70 1302.3 3017.24 5920.66 10069.10 22490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对外开放实行及不断深化
C.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行 D.相对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深圳是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实行及不断深化,B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行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相对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八下·南宁月考)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某次大会上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会议(  )
A.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B.直接指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导致了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D.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可知与中共八大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的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A项正确;
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与直接指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不符,排除B项;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导致了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与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内容不符,排除C项;
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与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八大的认识。
13.(2020八下·汉寿月考)《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1949年12月,毛泽东受邀访问苏联,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看着流水线上一辆接一辆下线的汽车,他对身边的陪同者说到:“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于(  )
A.沈阳 B.长春 C.鞍山 D.山西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投产,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使毛泽东“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实现。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和识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时间、特点、建设成就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14.(2024八下·德惠月考)“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治遭践踏 B.科技文教事业被摧残
C.国民经济遭受损失 D.党和国家优秀干部被排挤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可知,材料主要论述了“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导致国家的工业总产值、钢产量和财政收入遭到巨大损失,涉及的是国民经济,C项正确;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文化事业被摧残、党和国家优秀干部被排挤都属于“文化大革命”的危害,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2023八下·汨罗月考)2022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65周年。下表是“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情况,其中认识正确的是(  )
行业比重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A.农业增长缓慢,说明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
B.轻工业发展平稳,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
C.重工业发展快速,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来判断,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在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这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工业,C正确;
农业增长相对缓慢,不能说明国家对农业发展没有政策支持,一五计划期间相应的发展农业,排除A;
一五计划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繁荣市场经济的说法错误,排除B;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来判断,应该从所有制来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6.(2021八下·福田期末)1949 年,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 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北平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消息公布后,两天里就有18000人报名。这些人的努力是为了(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
C.欢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答案】B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北平正在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这里北平这些人的努力是为了迎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欢庆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不符合题意;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17.(2023八下·南海期末) 学者指出,新时代参与香港选举和治理的人士至少应达到三方面要求:第一,能够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关系,坚定不移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第二,能够正确认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第三,能够在政治上获得中央的信任和支持。这些要求体现了(  )
A.“港人治港”原则 B.“爱国者治港”原则
C.“高度自治”原则 D.“和平统一”原则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学者指出,新时代参与香港选举和治理的人士至少应达到三方面要求:第一,能够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关系,坚定不移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第二,能够正确认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第三,能够在政治上获得中央的信任和支持。这些要求体现了“爱国者治港”原则。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故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体现了“爱国者治港”原则,不是“港人治港”原则、“高度自治”原则、“和平统一”原则,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爱国者治港”原则。
18.(2023八下·中山期末) 1961年, 《前线》杂志发表题为《认真贯彻政策,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文章, “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牲畜,经营小规模的家庭副业。社员自留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归社员个人支配。”这反映了当时 (  )
A.八字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 B.集体经济主导地位遭到否定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961年”“ 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牲畜,经营小规模的家庭副业。社员自留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归社员个人支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961年-1965年,中共中央为克服经济困难,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要正确理解八字方针内涵并抓住题干关键词解题。
19.2022年初,有人在纪录片《融冰初心》中设问:“50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两个彼此处在隔绝和敌对状态的国家,能够打破冷战的坚冰走到一起 ”纪录片中所说的50年前“打破冷战的坚冰走到一起”的是(  )
A.中日两国 B.中美两国 C.中法两国 D.中英两国
【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2022年初”“50年前”,联系所学可知,2022-50=1972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打破了隔离的坚冰,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项中日两国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美两国50年前“打破冷战的坚冰走到一起”,符合题意;
C项中法两国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英两国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尼克松访华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20.如图所示的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分别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伟大转折、打开国门 B.高举旗帜、决胜小康
C.打开国门、高举旗帜 D.伟大转折、决胜小康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题干年代尺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分别填写伟大转折、决胜小康。
A项伟大转折、打开国门与1978年、2017年不对应,打开国门指的是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符合题意;
B项高举旗帜、决胜小康与1978年、2017年不对应,高举旗帜指的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不符合题意;
C项打开国门、高举旗帜与1978年、2017年不对应,打开国门指的是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符合题意;
D项伟大转折、决胜小康分别与1978年、2017年相对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的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来凤月考)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材料二:如下图
图一 鞍山大型轧钢厂 图二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材料三:
(1)材料一指的是建国后国家开展的哪一场运动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了什么
(2)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
(3)取得这些成就有何意义
(4)图片A、B、C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哪些严重失误
(5)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50年代的发展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1)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时期。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运动:据材料一“ 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标志: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据材料二“图一、鞍山大型轧钢厂”“图二、“武汉长江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3)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据材料三“图A是人民公社化”“图B是大 跃进运动”“图C是大跃进运动”并结合所在地学可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的严重失误。(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故答案为:(1) 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一五计划时期。
(3)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 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的意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2024八下·遵义月考)工业发展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据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
材料二 如图所示
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由此开始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
(3)材料中“社会主义改造”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外还包括哪两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答案】(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
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
(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农业合作化。
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
(1)原因: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可知,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使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故主要原因有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2)状况:据材料二“1951—1955年我国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从1951-1956年,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我国工业建设都有较大发展,并且内地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951-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国家调整工业布局,通过在内地投资兴办工业,使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改变了过去工业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方面: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农业生产合作化,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据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
(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③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2)状况:内地与沿海工业都得到发展;内地工业增长速度远超沿海工业的增长速度。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建设内地多于沿海,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言之成理即可)
(3)方面: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农业合作化。
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