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湖北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三)(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8:51: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长江下游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出土了大量玉器。据此可推知,长江下游地区(  )
A.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 B.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C.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D.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出土了大量玉器 ”,可以看出, 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题干没有完全体现,不符合题意;
C. 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题干中没有出现,不符合题意;
D. 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 ,题干中没有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商王朝中期,兽面纹成为青铜器主流纹饰,其中以饕餮纹为代表。一幅典型的饕餮纹,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甚至其牙和上下颚部位。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青铜纹饰比较单一 B.青铜器的功能增多
C.青铜种类逐渐丰富 D.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根据材料“ 一幅典型的饕餮纹,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甚至其牙和上下颚部位”可知,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复杂,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D项正确;
青铜纹饰比较单一,这一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青铜器的工艺高超,并未说明其功能,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青铜器的工艺高超,并为说明其种类丰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工艺的认识。
3.《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这表明推恩令的实行(  )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完全清除了诸侯
C.阻碍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根据材料“ (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 ”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排除A项;
完全清除了诸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阻碍了经济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认识。
4.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故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5.贞观出,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A符合题意;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无关,排除B;
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与用人无关,排除C;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与用人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太宗用人的史实,分许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消除了藩镇割据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可知,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给下层士子带来公平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符合题意;
消除了藩镇割据与题干无关,排除A;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题干未体现,排除B;
科举制与加强了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科举制度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据表中信息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唐朝 32 11 32 24 18 44 20
北宋时期 12 7 25 20 43 86 18
南宋时期 4 2 14 4 73 185 36
(注∶此表根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整理)
A.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 B.国家政局的变动
C.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 D.五胡内迁的推动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唐到宋北方新兴建的公共工程数量逐渐减少,南方的大量增加,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刚好吻合,A符合题意;
国家政局的变动可能会对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中国古代自战国以来经济政策一直都是重农抑商,C;
五胡内迁的推动主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到宋代,出现了坊市混杂的新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有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推行“重商”的政策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 D.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D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君主制度下的一大特点之一,宋朝也是,只不过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业的抑制,排除A;
宋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不是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内店铺不断增加,但是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不是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行使丞相权力
【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依据题干“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因此材料体现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六部的权限,排除A;
“完善了行政体制”的说法与题干材料“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不符,排除C;
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军机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出现,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
A.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C.鸦片战争刺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太平天国运动是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可以看出,正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支付战争赔款,于是清政府加紧掠夺人民,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
B.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违背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太平天国运动是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孙中山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成立兴中会 ②领导萍浏醴起义 ③发动护法运动 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1894年孙中山组织成立兴中会; ②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领导萍浏醴起义; ③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④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综上可知,与孙中山有直接关系的是①③④,故选D项;②与孙中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称这一精神为(  )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长征精神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充分体现的是红船精神,故选B项。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
13.毛泽东曾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武汉保卫战后,抗日战争进入(  ) 阶段。
A.相持 B.进攻 C.防御 D.决战
【答案】A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38年6月至10月,抗日战争进入武汉会战阶段,1938年6月﹣1938年10月底的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毙伤日军近四万人,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武汉会战中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的兵力严重不足,抗日战争由此进入到相持阶段。 A 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4.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实的识记。题目考查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识记,A选项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实在洋务运动中,故错误。B选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错误。C选项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故错误。D选项是正确的,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子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的内容中:“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发展的概况、原因、影响。
15.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B
【知识点】“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应错误,排除A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应错误,排除C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6.1979年6月底,沈阳、阜新、丹东等地发放了3300多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不但有修鞋、修车和缝补等修理服务,也有小冷饮、瓜果蔬菜小卖铺,既方便了群众,又活跃了城乡市场,还为城市闲散人员广开了就业门路。这种百业复苏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根据题干“1979年6月底,沈阳、阜新、丹东等地发放了3300多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不但有修鞋、修车和缝补等修理服务,也有小冷饮、瓜果蔬菜小卖铺,既方便了群众,又活跃了城乡市场,还为城市闲散人员广开了就业门路”可知,题干主要体现了1979年6月底,辽宁多地放松对个体经济的限制,出现百业复苏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内实行改革,允许私营经济的出现,放松国企行政管理,提高国企活力,对外进行开放,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
题干现象主要是放松相对私营经济的限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对国企的改革,排除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信息是(  )
①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回归的 ②在中葡两国政府谈判的基础上实现的 ③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④标志着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澳门回归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经过中葡两国政府的谈判,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港澳回归的知识。
18.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国外市场的拓展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外交环境的改善 D.体制改革的深入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根据题干“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改善,推动了经济上的交流,C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为进口西方大国的设备原料等,并没有体现出口,不能反映国外市场的拓展,排除A;
题干体现的是进口西方的设备,没有体现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排除B;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20世纪70年外交环境改革对我国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对联折射出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泽东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泽东说的是新中国的成立;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是文革时期的历史史实;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富裕起来,农民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以学生喜欢的春联为素材命题,形式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乐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兵之路,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的贫困落后。
20.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时代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的飞跃发展。材料旨在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辉煌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帝国 D.导致东方文明日益衰落
【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据题干“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时代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的飞跃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展领主、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打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下图是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短诗,其旨在(  )
A.赞扬人性 B.批判封建教会
C.倡导地圆学说 D.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由材料“贪婪的巴比伦已使它的钱囊盛满上帝的怒气和它的肮脏丑行,致使钱囊胀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抨击天主教会的罪恶和贪婪,B项正确;
赞扬人性、倡导地圆学说、发展资本主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22.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人文主义”与“海外冒险”分别体现的事件是(  )
A.文艺复兴和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和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D.文艺复兴和三角贸易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与“海外冒险”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识世界,它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是“挑战大海的惊涛骇浪,寻找出路”,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项正确;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一次政权的更迭,排除AB项;
“三角贸易”是英国的殖民拓张,为英国获得了巨额利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23.下面小卡片是某同学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摘要,这位同学研究的人物是(  )
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将军: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和平时期最杰出的领袖: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 同胞心中最伟大的人物:不恋权势,拒做国王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罗伯斯庇尔 D.林肯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华盛顿,在战争时期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战后,主持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当选为美国总统,连任两届后,坚决不做终身总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领导人,成立共和国后,担任“护国主”,不符合题意;
C.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
D.林肯,美国总统,领导美国内战取得胜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4.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改良蒸汽机的使用
C.火车、轮船的出现 D.飞梭的发明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 1785年以前,纺纱机、织布机由水力驱动,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定,这就促使人们研制新的动力驱动机械。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故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因为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选项B正确;
火车发明于1814年,轮船发明于1807年,飞梭和珍妮纺纱机与题意无关,排除ACD;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知道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
25.19世纪的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上主要是继承了哪些地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
A.北美、西欧 B.俄国、西欧 C.俄国、北美 D.英国、法国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才的艺术家”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天才的艺术家”中的内容:“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继承了俄国和西欧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并大胆创新。”可知,19世纪的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上主要是继承了俄国和西欧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天才的艺术家”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和贡献。
26.俄国革命后战祸相寻,政府行集权及劳动卷,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复活节,食物菜膳不容易取得,今年第一年行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显活泼的气象。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实施一五二五计划,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B.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实行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开放商业和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
【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 “俄国革命后战祸相寻,政府行集权及劳动卷,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复活节,食物菜膳不容易取得,今年第一年行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显活泼的气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开放商和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7.下图所反映是2017年3月25日27个成员国首脑齐聚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庆祝该组织成立50周年纪念日,并通过《柏林宣言》,请问这个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联合国
【答案】A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题干图片的背景是欧盟的旗帜,这个组织应该是欧盟。
A项欧洲联盟是题干中的组织,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图片中旗帜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欧盟的史实。
28.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战火不断。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
A.印巴冲突 B.巴以冲突 C.南北矛盾 D.两伊战争
【答案】B
【知识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东问题的关键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焦点是领土问题在耶路撒冷地区,B项符合题意;A项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D项战争的核心在于对石油的掌控,是两个伊斯兰教国家的争夺,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巴以冲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4分)
29.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 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结合材料一,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谁发现的?图2属于什么类型的工具?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一的图3,说一说A、B两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何不同?(3分)
(3)结合材料二、三,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人士来陕西祭拜黄帝,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3分)
【答案】(1)裴文中。打制石器。化石或考古发现。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3)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裴文中发现的;依据材料一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属于打制石器;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化石或考古发现;
(2)依据材料一图3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B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
(3)依据材料二、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
故答案为:(1) 裴文中。打制石器。化石或考古发现。
(2)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
(3) 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
【点评】(1)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职官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个制度有什么特点?(3分)
(2)材料二中宋太祖为了解决“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弊端,在地方上采取哪些措施?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又设置了什么官职?(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制度的影响。(3分)
(4)材料四反映了明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上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此分析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分工明确,效率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相互之间可以制约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2)措施: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官职: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3)政治制度:行省制。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者为省级行政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或者答材料中原文: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4)措施: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或由六部分理朝政)。变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行省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1)制度:材料一反映的是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分工明确,效率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相互之间可以制约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2)措施:据所学知,宋太祖为了解决“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弊端,在地方上采取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官职: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度。影响:据材料“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 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制度的影响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措施:材料四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的措施。变化: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发生的变化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故答案为:
(1)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分工明确,效率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相互之间可以制约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2)措施: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官职: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3)政治制度:行省制。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者为省级行政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或者答材料中原文: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4)措施: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或由六部分理朝政)。变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北宋的政治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31.【洋务运动】
材料洋务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1-1872年 1862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个翻译馆;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开设福州船政局:1867年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
第二阶段1872-1885年 1875年计划修造铁甲船。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学生留学法国;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一所水师学堂;1881年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在天津以北铺修了一段长二十里(六英里)的铁路;1882年李鸿章在旅顺开筑一座军港和一所船坞;1883年李鸿章派遣十三名水师学生和四名艺徒赴英国、法国和德国研习造船,十三名学生赴英国学航海。
第三阶段1885-1895年 1890年张之洞开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1893年李鸿章设机器纺织总局;1894年湖北建两家火柴公司、创建湖北缫丝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洋务运动每个阶段的主要成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指出洋务运动三个阶段的共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洋务运动的局限性。(3分)
【答案】(1)主要成就:
第一阶段:兴办新式学校,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阶段: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造船、航海、电报、铁路等技术。
第三阶段:创办民用企业。
共同特点:洋务派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大员,洋务运动由他们发起;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主;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
(2)局限性:仅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是全方位学习西方(或忽视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目的仅仅限于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忽视整个社会改革;指导思想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各自发展,全国缺乏统一规划;学习西方而不破除旧的制度、体制等,影响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许多西方技术和设备,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洋务运动缺乏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改革。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主要成就:第一阶段:根据材料“1862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可得出创办新式学堂;根据材料“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个翻译馆;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开设福州船政局;1867年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可得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第二阶段:根据材料“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学生留学法国”可得出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根据材料“1881年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1883年李鸿章派遣十三名水师学生和名艺徒赴英国、法国和德国研习造船,十三名学生赴英国学航海”可得出学习西方造船、航海、电报、铁路等技术。第三阶段:根据材料“1890年张之洞开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1893年李鸿章设机器纺织总局;1894年湖北建两家火柴公司、创建湖北缫丝局”可得出创办民用企业。共同特点:综合材料信息概括得出,洋务派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大员,洋务运动由他们发起;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主;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仅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是全方位学习西方(或忽视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目的仅仅限于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忽视整个社会改革;指导思想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各自发展,全国缺乏统一规划;学习西方而不破除旧的制度、体制等,影响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许多西方技术和设备,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洋务运动缺乏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改革等方面概括。(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有其他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故答案为:
(1)主要成就:
第一阶段:兴办新式学校,发展近代军事工业。第二阶段: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造船、航海、电报、铁路等技术。第三阶段:创办民用企业。
共同特点:洋务派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大员,洋务运动由他们发起;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为主;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
(2)局限性:仅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是全方位学习西方(或忽视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目的仅仅限于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忽视整个社会改革;指导思想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各自发展,全国缺乏统一规划;学习西方而不破除旧的制度、体制等,影响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许多西方技术和设备,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洋务运动缺乏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局限性。难度较大,熟练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种类 1950生 1951年 1952年
粮食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 50.2 103.1 130.4
材料二 “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一谈谈这对农业发展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分)
(3)材料二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3分)
(4)“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 (3分)
【答案】(1)土地改革
(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重工业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0--1952年我国粮食、棉花逐年升高。根据所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根据材料中可看出,“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投资比例最高。因此,“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重工业。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执行了“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人才。“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点评】本题以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3. 【欧洲城市的演变】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 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 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 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
——摘编自雷恒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
材料二 :他们(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 ……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于是,多数城市形成了世俗教育学校。城市学校包括用本民族语言教学的读写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男童高级学校、女童初级学校。从兴办主体上看,有城市当局办学校、教会管理的学校、社会办免费义校、行会办学校、知名人士建立的学校、教师私人经办的学校等。到15世纪,欧洲各城市掀起了世俗教育运动高潮,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奠定了近代欧洲世俗教育的基础。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古代卷》
材料三:发展与繁荣给城市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遇混杂着问题纷至沓来。 ……汽车占用更多空间,耗费更多能源,产生更大污染。 …… 家庭成员关系疏远……
——根据保罗 ·M · 霍恩伯格等著《欧洲城市的千年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简述“近代的西方文明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的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城市学校的主要特点。(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答案】(1)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 商人和手 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 ;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2)城市学校是适应新兴市民阶级和工商业发展需要的产物;学习内容具有实用性;具有世俗教育性质;学校种类多样;兴办主体多样;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3)要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和居住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和住房压力;加强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等。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 进入近代以 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 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 ”,可以看出, 近代的西方文明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的条件有: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 商人和手 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 ;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欧洲城市学校的主要特点有:城市学校是适应新兴市民阶级和工商业发展需要的产物;学习内容具有实用性;具有世俗教育性质;学校种类多样;兴办主体多样;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要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和居住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和住房压力;加强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等;
故答案为:(1)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 商人和手 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 ;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2)城市学校是适应新兴市民阶级和工商业发展需要的产物;学习内容具有实用性;具有世俗教育性质;学校种类多样;兴办主体多样;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3)要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和居住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和住房压力;加强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这就是要求从材料中找,不要向外延伸;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4.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传承文明、吸纳文明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黄河一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乎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亚洲文明?(3分)
(2)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这句话?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希腊取得的文明成就。(3分)
(3)材料三中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哪次重大改革?并概括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什么重大探索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并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特点。(4分)
【答案】(1)两河流域文明(或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
(2)希腊文明吸纳、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点;《荷马史诗》《掷铁饼者》、雅典帕特农神庙等。
(3)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从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的城邦;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1)根据材料一“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指的是两河流域文明(或古巴比伦文明);根据材料“印度河一恒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指的是古印度文明;根据材料“黄河——长江等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指的是古代中国文明。
(2)根据材料二“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可得出,希腊文明吸纳、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古希腊取得的文明成就有《荷马史诗》和《掷铁饼者》、雅典帕特农神庙等。《荷马史诗》是古代欧洲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米隆的《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它是古希腊著名雕塑。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3)根据材料三“大约在150年前”“日本”“弃旧图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明治维新;根据材料“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日本发展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是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根据材料“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日本发展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是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至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通过洋务运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从1915年起,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通过新文化运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得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特点是从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长江下游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出土了大量玉器。据此可推知,长江下游地区(  )
A.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 B.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C.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D.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
2.商王朝中期,兽面纹成为青铜器主流纹饰,其中以饕餮纹为代表。一幅典型的饕餮纹,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甚至其牙和上下颚部位。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青铜纹饰比较单一 B.青铜器的功能增多
C.青铜种类逐渐丰富 D.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3.《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这表明推恩令的实行(  )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完全清除了诸侯
C.阻碍了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
4.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5.贞观出,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6.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它成为打破门第权贵的有利工具,给下层士子带来了公平的机会和标准,更给历史带来了自我更新的公平。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消除了藩镇割据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7.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据表中信息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唐朝 32 11 32 24 18 44 20
北宋时期 12 7 25 20 43 86 18
南宋时期 4 2 14 4 73 185 36
(注∶此表根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整理)
A.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 B.国家政局的变动
C.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 D.五胡内迁的推动
8.“到宋代,出现了坊市混杂的新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有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推行“重商”的政策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 D.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9.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行使丞相权力
10.“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出现,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
A.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C.鸦片战争刺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太平天国运动是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
1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孙中山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成立兴中会 ②领导萍浏醴起义 ③发动护法运动 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称这一精神为(  )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长征精神
13.毛泽东曾指出,抗日战争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武汉保卫战后,抗日战争进入(  ) 阶段。
A.相持 B.进攻 C.防御 D.决战
14.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15.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6.1979年6月底,沈阳、阜新、丹东等地发放了3300多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不但有修鞋、修车和缝补等修理服务,也有小冷饮、瓜果蔬菜小卖铺,既方便了群众,又活跃了城乡市场,还为城市闲散人员广开了就业门路。这种百业复苏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7.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信息是(  )
①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回归的 ②在中葡两国政府谈判的基础上实现的 ③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④标志着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1972—1977年,中国同西方十几个国家谈成了包括化纤、石油、轧钢、火电、机械制造等两百多个进口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
A.国外市场的拓展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外交环境的改善 D.体制改革的深入
19.对联折射出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泽东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20.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时代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的飞跃发展。材料旨在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辉煌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帝国 D.导致东方文明日益衰落
下图是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短诗,其旨在(  )
A.赞扬人性 B.批判封建教会
C.倡导地圆学说 D.发展资本主义
22.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人文主义”与“海外冒险”分别体现的事件是(  )
A.文艺复兴和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和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D.文艺复兴和三角贸易
23.下面小卡片是某同学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摘要,这位同学研究的人物是(  )
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将军: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和平时期最杰出的领袖: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 同胞心中最伟大的人物:不恋权势,拒做国王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罗伯斯庇尔 D.林肯
24.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改良蒸汽机的使用
C.火车、轮船的出现 D.飞梭的发明
25.19世纪的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上主要是继承了哪些地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
A.北美、西欧 B.俄国、西欧 C.俄国、北美 D.英国、法国
26.俄国革命后战祸相寻,政府行集权及劳动卷,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复活节,食物菜膳不容易取得,今年第一年行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显活泼的气象。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实施一五二五计划,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B.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实行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开放商业和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
27.下图所反映是2017年3月25日27个成员国首脑齐聚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庆祝该组织成立50周年纪念日,并通过《柏林宣言》,请问这个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联合国
28.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战火不断。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
A.印巴冲突 B.巴以冲突 C.南北矛盾 D.两伊战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4分)
29.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 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结合材料一,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谁发现的?图2属于什么类型的工具?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一的图3,说一说A、B两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何不同?(3分)
(3)结合材料二、三,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人士来陕西祭拜黄帝,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3分)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职官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个制度有什么特点?(3分)
(2)材料二中宋太祖为了解决“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弊端,在地方上采取哪些措施?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又设置了什么官职?(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制度的影响。(3分)
(4)材料四反映了明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上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此分析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1.【洋务运动】
材料洋务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1-1872年 1862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个翻译馆;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开设福州船政局:1867年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
第二阶段1872-1885年 1875年计划修造铁甲船。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学生留学法国;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一所水师学堂;1881年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在天津以北铺修了一段长二十里(六英里)的铁路;1882年李鸿章在旅顺开筑一座军港和一所船坞;1883年李鸿章派遣十三名水师学生和四名艺徒赴英国、法国和德国研习造船,十三名学生赴英国学航海。
第三阶段1885-1895年 1890年张之洞开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1893年李鸿章设机器纺织总局;1894年湖北建两家火柴公司、创建湖北缫丝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洋务运动每个阶段的主要成就。(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指出洋务运动三个阶段的共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洋务运动的局限性。(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种类 1950生 1951年 1952年
粮食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 50.2 103.1 130.4
材料二 “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2)根据材料一谈谈这对农业发展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分)
(3)材料二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3分)
(4)“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 (3分)
33. 【欧洲城市的演变】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 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 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 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级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
——摘编自雷恒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
材料二 :他们(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 ……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于是,多数城市形成了世俗教育学校。城市学校包括用本民族语言教学的读写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男童高级学校、女童初级学校。从兴办主体上看,有城市当局办学校、教会管理的学校、社会办免费义校、行会办学校、知名人士建立的学校、教师私人经办的学校等。到15世纪,欧洲各城市掀起了世俗教育运动高潮,许多学校摆脱教会控制,奠定了近代欧洲世俗教育的基础。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古代卷》
材料三:发展与繁荣给城市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遇混杂着问题纷至沓来。 ……汽车占用更多空间,耗费更多能源,产生更大污染。 …… 家庭成员关系疏远……
——根据保罗 ·M · 霍恩伯格等著《欧洲城市的千年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简述“近代的西方文明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的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城市学校的主要特点。(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34.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传承文明、吸纳文明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一恒河、黄河一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乎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亚洲文明?(3分)
(2)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这句话?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希腊取得的文明成就。(3分)
(3)材料三中日本“弃旧图新”指的是哪次重大改革?并概括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什么重大探索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并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特点。(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