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3个生字,会写“芙蓉”“壶”。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结合“玉壶”的典故及王昌龄的生平感受其清正廉洁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王昌龄纯洁的内心和正直的品格。
2.通过朗读古诗,拓展诗句,补充资料等方法,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内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好,我姓黄,来自新城第三小学,很高兴见到你们。在我们学校呀,有个一年一度的诗词大会,那可是备受瞩目啊,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胆量来挑战挑战?
生:有!
师:请听题,从下面九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诗,举手抢答。
生:夜来风雨声。
师:反应真快!加大难度——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回答正确,继续——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
师:你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今年再举行诗词大会,欢迎你们来挑战!有谁发现这三首诗的特点了?
生:都有雨。
师:是的,这些诗句里都含有雨,你还知道哪些含有雨的诗句呢?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这是欣喜的雨。
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这是愁思的雨。
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这是悠闲的雨。同学们,你们课外积累真丰富。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场雨。在一个雨天,一位诗人要送别他的友人。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芙蓉是一种花,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上形下声,撇捺要舒展。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齐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在芙蓉楼。
师:你看,这就是芙蓉楼,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芙蓉楼的位置吗?
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就有。
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办法,芙蓉楼,下临长江,在古代属于吴地。这是地点,那主人公呢?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昌龄?(指名介绍)现在你能连起来将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生: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昌龄,走进那个雨天。请同学们先听一遍范读,划出节奏,再自读古诗。(听范读)诗很短,至少要读两遍,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自己读自己的!(生自读古诗)
师:三分诗,七分读。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平明,这两个字都是后鼻音,你读的很准。除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我们还要读出韵味,这是一首送别诗,要读出送别的味道,可以读慢一点,你试试,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一点就会。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不光要读准节奏,还要读出送别的味道。
二、想象画面,品诗情
过渡:王昌龄和辛渐在这个雨天分别。寒雨连江夜入吴,那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生:寒雨。(板书:寒雨)
师:寒雨就是——
生:又冰又冷的雨。
师:寒雨落在江面上,一起读——寒雨连江夜入吴。江面又变成了什么样?请你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回答)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江面上一片迷蒙,烟波浩渺。
师:是啊,水天相接,江面上一片迷蒙,苍苍茫茫。寒冷的仅仅是雨吗?
生:还有诗人的心。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诗人要和他的好友分别了,所以他的心也很冷。
师:是啊,烟雨蒙蒙,笼罩着江面,作者的心也因离别,笼罩了一层愁绪。江面上弥漫着雾气,远处的楚山也若隐若现,看起来孤零零的,孤单的仅仅是楚山吗?(板书:孤山)孤单的还有——
生:诗人的内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补充板书)诗人抓住寒雨、孤山,想要抒发的是他内心的——惆怅,不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诗人站在江边,送别友人,雨下个不停,江上一片朦胧。
生:我看到诗人和友人依依不舍地分别,烟雨蒙蒙,楚山也若隐若现。
师:果然,七绝圣手不一般,短短两句诗,就为我们描绘这样一幅画面。你也很不一般,能从诗中读出画面。同学们,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和至亲的好友,或者亲人分别过?
生:我和爸爸妈妈分别过,他们要出远门打工了。
师:能不能问问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非常不舍,很难过。
师: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吗?
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师: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两个至交好友就要分别了,尤其在古代,交通非常不便,这一别,也许三年五载,甚至一辈子,都很难再见一面了!一起读——
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三、结合背景,悟诗志
师:我感受到了你们的不舍和悲伤,在这离别之际,如果你是王昌龄,你会对这位可能再也见不到的好朋友说什么?
生:辛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我会想你的。
生:辛渐啊,你有机会一定要常回来看看我啊。
师:是啊,此时的王昌龄,伤感,体贴,牵挂,千言万语却只化成一句话——我们再读古诗,找出王昌龄说的话。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冰心是什么意思?哪儿有?
生:注释里。
师:对了,一起读——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冰心)这颗纯洁透明的冰心是谁的心啊?
生:王昌龄的。
师:王昌龄说要把自己一颗纯洁、透明的心放在哪里?
生:放进玉壶里。
师:是的,玉壶是什么?我们看到这个字,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壶,上面的士,像一个壶盖,秃宝盖要写的长一点。(指导“壶”书写,补充板书:玉壶)玉壶就是——玉做的壶,为什么偏偏是玉做成的壶呢?你知道在中国文化里,玉又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吗?
生:君子喜欢佩戴玉佩,玉温润儒雅。
师:是啊,所以我们说冰清玉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表达了古人高尚的品德追求。
师:洛阳有那么多王昌龄的亲朋好友,他们一定会询问王昌龄的消息。也许问他过的好不好,也许会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当妻儿问起时,王昌龄回答——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父母问起时,王昌龄回答——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回答——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面对大家的关心和惦念,王昌龄这不是答非所问,莫名其妙吗?他为什么反反复复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呢?
师:学古诗啊,不仅是读诗,更是读人,这和王昌龄的创作背景有关。 王昌龄曾在朝廷做官,他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可是官场黑暗,他也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受到小人迫害,被贬到偏远的岭南。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长安。但他始终保持初心,不愿向小人屈服,不久又被贬到江宁,这首诗就是在江宁时写的。他可是七绝圣手啊!一生却总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面对亲朋的关心,王昌龄没有诉说内心的委屈,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呐喊:一片冰心在玉壶,从他的回答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昌龄?
生:我读到了一个始终保持初心,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王昌龄。
生:我读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王昌龄。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你的坚定。
师:是啊,辛渐啊,一定要告诉我的亲朋好友们,尽管生活清苦,尽管我的官越当越小,尽管有那么多的人诽谤诬陷我,但我的初心不改,我还从前一样那么刚正不阿,那么清正廉洁,那么光明磊落。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想要表达的是他如同冰心玉壶的高尚纯洁啊!面对亲朋好友,还有比这更好的告慰吗?
师:所以当妻儿问起时,他会深情地说——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所以当父母问起时,他会坚定地说——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所以当妻儿问起时,他会豪迈地说——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如果王昌龄能够穿越,他一定很高兴,因为你们好像读懂了他的坚毅与至诚!
四、拓展延伸,诵品格
师:当年王昌龄被贬到江宁,把辛渐从江宁一路送到芙蓉楼,写下了这组送别诗,这是其中一首。一次送别,为何诗人一连写下两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比较一下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借景抒情。
师:你很会思考,这首诗里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秋海、楚云、寒江、明月。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王昌龄在第一首诗中说自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又写明月心,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明月代表着思念,王昌龄这是在思念友人。
师:是啊,古诗有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吗?
生:月光和玉一样洁白无暇。
师:是啊,月光皎洁月亮也常常用来寄寓着牵挂之情和高洁赤诚之心。王昌龄这是借明月表明自己的心志。
课堂小结:
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官职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拥有可贵的品质,就像我们单元导语页说的,王昌龄的一生都坚守他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伟大品格。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诵读全诗,读出他的孤独与高洁吧。
布置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王昌龄其他的诗读一读,去感受他那冰心不改的伟大品格。
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寓情于景,通过对清晨连绵秋雨、无尽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诗人清正廉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古诗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4个生字,会写“芙、蓉”等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3.能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依依之情,感受诗人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伟大品格。
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之美、品格之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补白、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吟出韵味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这堂课是我跟随顾主任“意向在古诗词中如何实践”课题的初次尝试。“雨”从古至今就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向。于是在课堂伊始,我由“点字成诗”三首有“雨”的诗导入,再由学生的发现和分享,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那些常见的“雨”——有悠闲的雨,有希望的雨,有愁苦的雨,进而我们的古诗学习就在一个雨天展开了。借送别感受雨的离愁别绪,抓住“寒雨”这一意向,就能感受诗人的内心。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通过直观感受“冰心”、“玉壶”的物象特征,抓住“玉”这一中国传统意向,帮助学生积累、理解“玉壶”的高洁象征。理解“冰清玉洁”就是诗人高尚纯洁的品质。在拓展阅读中,又抓住“明月”这一意向梳理了“月”所寄寓的牵挂之情和高洁赤诚之心。通过这些意向的梳理,学生也许在其他诗词的学习中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悟运用。
在教学中,我还补充了王昌龄的生平资料,通过前后分别三次引读,引起学生思考——面对亲朋的关心,王昌龄为什么反反复复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原来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纯洁正直的品格。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
1.诗歌的语言凝练,需要我们想象补白诗人所描绘的画面,而对于学生想象画面还是引导不够,比如“寒雨连江”描绘的水天相接的画面,尽管我一力想要创设情境,而能沉吟的学生好像寥寥无几。
2.再次回顾课堂,对于诗人之志的理解,教师的教无法等同于学生的学,是否应该适当留白,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