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山西省 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一)(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9:00: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为标志。其理由是(  )
A.夏朝是“家天下”的开始
B.夏朝组建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完善了国家机构
C.夏朝的疆域辽阔
D.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朝代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产生了国家政权机构,因此国家产生,所以B项正确;
约公元前2070年,禹传子,家天下,但这不是判断国家产生的标准,排除A项;
夏朝疆域辽阔与国家产生无关,排除C项;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朝代,但是判断国家是否产生的标准是国家机器是否诞生,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掌握夏商周的更替。
2.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说法不符合东汉后期的社会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3.“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这段材料说明唐朝时(  )
A.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B.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妇女和男子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D.妇女具有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 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
A符合题意;BCD表述不全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下图为元墓出土的陶俑,它反映了元朝的(  )
A.朗诵表演 B.杂剧表演 C.南戏表演 D.官民冲突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题干陶俑反映了元朝杂剧的表演,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曲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
5.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下列选项与清朝时期有关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D项正确;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设置驻藏大臣是为了管理西藏,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主要措施。
6.小桃同学收集到如下两幅历史照片,它们共同佐证了(  )
图1 1900年燃烧的北京城 图2 被杀害的义和团团民
A.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B.日军侵华的凶恶本质
C.鸦片战争的巨大耻辱 D.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答案】A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由图中所示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军,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大肆屠杀义和团团民,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A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进行了旅顺大屠杀,排除B项;
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是对图片内容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认识。
7.下列四幅战役形势图中与解放东北全境有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通过图A众怒够辽宁、沈阳、锦州可知反映的是辽沈战役,A正确;
图B战役中有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地,可以反映的是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B排除;
图C战役中涉及的地区:徐州、山东、陈官庄等地,可知反映的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排除;
图D战役以台儿庄为中心,可知反映的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8.下面是“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统计表,表中信息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  )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A.轻工业 B.农业 C.交通运输业 D.重工业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A.轻工业,不符合题意;
B.农业,不符合题意;
C.交通运输业,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中,重工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由此可知, “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重工业,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注意看出最大和最小的数据,紧贴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
9.“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澳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甚至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  )
A.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B.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
C.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D项正确;
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排除A项;
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排除C项;
现行法律(除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法律必须删除或修改外)基本不变,特别行政区以基本法作为地方最高法律,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的相关史实。
10.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据“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可知,这说明了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A项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1.它被誉为“希腊的圣经",是欧洲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它再现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史料。这部作品是(  )
A.《摩诃婆罗多》 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 D.《哈姆雷特》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学名著《荷马史诗》是古代欧洲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相传它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前11一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面貌,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C项正确;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史诗著作,排除A项;
《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排除B项;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荷马史诗》的相关知识。
1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
B.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C.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
D.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答案】D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故A项不符合题意;
B.1世纪,基督教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位罗马国教, 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故B项不符合题意;
C.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故C项不符合题意;
D.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是反向选择题,要选出错误的选项,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传播等方面识记,然后根据世界三大宗教兴起的时间排列出其产生的先后顺序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3.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贡献分别是(  )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制内燃机
B.发明蒸汽机和提出进化论
C.提出进化论、提出相对论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改良蒸汽机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力学运动定律等;瓦特的主要贡献是在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使之成为新的动力,D项符合题意;创制内燃机的是卡尔·本茨,提出进化论的是达尔文,提出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历史贡献类,考查牛顿和瓦特的历史贡献, 牛顿主要的成就在力学,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14.下边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图中空缺部分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工业革命 B.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形成,主要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间的矛盾激化,发动殖民战争,进而导致一战爆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英国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印度为英国殖民地。该项无法促成垄断组织的出现。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原因,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15.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下列不属于章西女王、玻利瓦尔、纳赛尔、尼赫鲁等人物共同点的是(  )
A.都领导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都促进了亚非拉的团结与合作
C.都英勇地抗击了英国殖民者
D.都是杰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答案】D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章西女王领导了印度的民族反应大起义,但是结果失败,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所以A项错误;
章西女王、玻利瓦尔、纳赛尔、尼赫鲁等人都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奋斗的人物,B项不符合题意;
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反抗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所以C项错误;
他们都是杰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D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分清章西女王、玻利瓦尔、纳赛尔、尼赫鲁所属国家和贡献。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
1140年,金大将兀术带领金朝的军队向南宋进攻。岳家军与金兀术作战。兀术有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骑兵,人马都披上厚厚的铁甲,叫做“拐子马”,向岳家军进攻。岳家军看准了拐子马的弱点,等敌人冲过来,命令士兵弯着身子,专砍马腿。马砍倒了,金兵跌下马来,这样就把拐子马打败了。兀术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哭了,他说,自从带兵打仗以来,全靠拐子马打胜仗,这下全完了。岳家军乘胜收复了许多中原失地。
完成(1)~(3)题:
(1)岳家军的领导人是谁?他生活于哪个朝代?有什么主要事迹?(4分)
(2)金军中流传怎样的一句话形容岳家军?(3分)
(3)史料中描述的是哪次战役?(3分)
【答案】(1)岳飞;南宋;他领导的军队多次打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2)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3)郾城大捷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史实的识记。第(1)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第二子目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中的内容:“南宋建立以后,金军不断向南进攻。岳飞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可知,岳家军的领导人是岳飞。他生活在南宋。主要事迹是领导军队多次打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第(2)问依据教材内容,当时金军中流传着“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就是形容岳家军的。第(3)问依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可知,题中材料描述的是郾城大捷。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的概况、代表和影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神圣使命。下列是党的历史上重大的史实。张老师以“事件·会议”为题设计了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事变·影响进程】
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明令讨伐张学良。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会见张学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指出:“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任务二【影视·重现历史】
任务三【会议·引领方向】
(1)重大事变影响历史发展进程。分别简述下列两个重大事变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3分)
(2)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分别简述下列影视作品反映的史实。(3分)
图一电影《重庆谈判》 图二电影《大决战》
(3)党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和前进的里程碑,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未来。请你任选三个关键词以“会议·方向”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4分)
中共一大 八七会议 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答案】(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如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战;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图一: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10月国共双方进行了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图二:1948—1949年中国共产党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进行决战。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会议·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回顾党的历史,历次会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927年,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国革命处于紧要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次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4—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综上所述,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会议引领着历史的发展,指导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前途。
【知识点】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七大;重庆谈判
【解析】(1)根据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 ”和所学可知,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如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战; 根据材料“ 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 ”和所学可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根据材料“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会见张学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所反映的史实是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10月国共双方进行了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图二所反映的史实为三大战役。1948—1949年中国共产党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进行决战。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本题可以从这几个会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等角度去提炼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会议·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回顾党的历史,历次会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国革命处于紧要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次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4—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综上所述,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会议引领着历史的发展,指导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前途。
故答案为:
(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如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战;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图一: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10月国共双方进行了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图二:1948—1949年中国共产党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国民党进行决战。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会议·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回顾党的历史,历次会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国革命处于紧要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次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4—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综上所述,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会议引领着历史的发展,指导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前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8.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摘编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 ——摘编自《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图,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摘编自《春天的故事》歌词
材料三中国梦,气象新,那是国家的富强梦,国家的富强梦。中国梦,放光明,那是民族的振兴梦,民族的振兴梦。中国梦,照我心,那是人民的幸福梦,人民的幸福梦。
——摘编自《中国梦》歌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首歌曲解读其反映的历史事实。(3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二中①②处“一个春天”的理解。 (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这首歌曲中的“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途径。(3分)
【答案】(1)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
(2)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知识点】抗美援朝;邓小平理论;“中国梦”
【解析】(1)解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其反映的历史事实是抗美援朝。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结合所学,如选择《我为祖国献石油》,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石油大会战时期,铿锵有力的歌声凝聚着当年石油人的创业和奉献精神。反映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史实。
(2)理解:根据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因此①是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结合1992年的史实,可从南方谈话的意义进行分析,如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内涵和实现途径:根据材料“中国梦,气象新,那是国家的富强梦,国家的富强梦。中国梦,放光明,那是民族的振兴梦,民族的振兴梦。中国梦,照我心,那是人民的幸福梦,人民的幸福梦”可知,这首歌曲中的“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结合所学可知,实现途径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故答案为:
(1)解读:选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选择《我为祖国献石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理解: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和全面建设时期所取得成就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习总书记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作答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三巨头”之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写道:“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法国的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书中写道:华盛顿会议的决定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围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转变。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相对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美国用一系列行动向世界表明:美国强调“美国第一”,不愿继续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与之相对,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为何“德国会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
(3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3分)
(3)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3分)
(4)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智慧与方案”,请你列举两例。
(3分)
(5)综上所述,归纳推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共同因素。
(3分)
【答案】(1)《凡尔赛条约》中德国的疆界被重新划分;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严格限制军备并需支付大量赔款。
(2)表现: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3)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都损害了中国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都随着大国力量的变化而瓦解。
(4)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观;亚投行等。
(5)因素:战争的影响;科技的推动;大国实力的消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地区局势的变化等。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的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国际新秩序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针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 其中德国的疆界被重新划分,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严格限制军备并需支付大量赔款,因此德国会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有 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3)依据材料一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相同之处有 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都损害了中国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都随着大国力量的变化而瓦解;
(4)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智慧与方案有 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观;亚投行等;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推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共同因素有战争的影响;科技的推动;大国实力的消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地区局势的变化等;
故答案为:(1) 《凡尔赛条约》中德国的疆界被重新划分;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严格限制军备并需支付大量赔款。
(2) 表现: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3) 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都损害了中国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都随着大国力量的变化而瓦解。
(4) 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观;亚投行等。
(5) 因素:战争的影响;科技的推动;大国实力的消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地区局势的变化等。【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4)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两者的相同点较多,要细心比较回答,尽可能回答全面;
(5)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各自从哪些方面来推动的,最后综合在一起回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为标志。其理由是(  )
A.夏朝是“家天下”的开始
B.夏朝组建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完善了国家机构
C.夏朝的疆域辽阔
D.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朝代
2.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3.“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这段材料说明唐朝时(  )
A.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B.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妇女和男子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D.妇女具有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4.下图为元墓出土的陶俑,它反映了元朝的(  )
A.朗诵表演 B.杂剧表演 C.南戏表演 D.官民冲突
5.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下列选项与清朝时期有关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6.小桃同学收集到如下两幅历史照片,它们共同佐证了(  )
图1 1900年燃烧的北京城 图2 被杀害的义和团团民
A.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B.日军侵华的凶恶本质
C.鸦片战争的巨大耻辱 D.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7.下列四幅战役形势图中与解放东北全境有关的是(  )
A. B.
C. D.
8.下面是“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统计表,表中信息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  )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A.轻工业 B.农业 C.交通运输业 D.重工业
9.“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澳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甚至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  )
A.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B.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
C.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10.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1.它被誉为“希腊的圣经",是欧洲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它再现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史料。这部作品是(  )
A.《摩诃婆罗多》 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 D.《哈姆雷特》
1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
B.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C.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
D.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13.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贡献分别是(  )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制内燃机
B.发明蒸汽机和提出进化论
C.提出进化论、提出相对论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改良蒸汽机
14.下边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图中空缺部分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工业革命 B.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萨拉热窝事件
15.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下列不属于章西女王、玻利瓦尔、纳赛尔、尼赫鲁等人物共同点的是(  )
A.都领导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都促进了亚非拉的团结与合作
C.都英勇地抗击了英国殖民者
D.都是杰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
1140年,金大将兀术带领金朝的军队向南宋进攻。岳家军与金兀术作战。兀术有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骑兵,人马都披上厚厚的铁甲,叫做“拐子马”,向岳家军进攻。岳家军看准了拐子马的弱点,等敌人冲过来,命令士兵弯着身子,专砍马腿。马砍倒了,金兵跌下马来,这样就把拐子马打败了。兀术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哭了,他说,自从带兵打仗以来,全靠拐子马打胜仗,这下全完了。岳家军乘胜收复了许多中原失地。
完成(1)~(3)题:
(1)岳家军的领导人是谁?他生活于哪个朝代?有什么主要事迹?(4分)
(2)金军中流传怎样的一句话形容岳家军?(3分)
(3)史料中描述的是哪次战役?(3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神圣使命。下列是党的历史上重大的史实。张老师以“事件·会议”为题设计了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事变·影响进程】
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明令讨伐张学良。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会见张学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指出:“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任务二【影视·重现历史】
任务三【会议·引领方向】
(1)重大事变影响历史发展进程。分别简述下列两个重大事变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3分)
(2)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分别简述下列影视作品反映的史实。(3分)
图一电影《重庆谈判》 图二电影《大决战》
(3)党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和前进的里程碑,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未来。请你任选三个关键词以“会议·方向”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4分)
中共一大 八七会议 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18.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摘编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 ——摘编自《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图,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摘编自《春天的故事》歌词
材料三中国梦,气象新,那是国家的富强梦,国家的富强梦。中国梦,放光明,那是民族的振兴梦,民族的振兴梦。中国梦,照我心,那是人民的幸福梦,人民的幸福梦。
——摘编自《中国梦》歌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首歌曲解读其反映的历史事实。(3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二中①②处“一个春天”的理解。 (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这首歌曲中的“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途径。(3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习总书记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作答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三巨头”之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写道:“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法国的福煦将军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书中写道:华盛顿会议的决定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围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围。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转变。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相对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美国用一系列行动向世界表明:美国强调“美国第一”,不愿继续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与之相对,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为何“德国会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
(3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3分)
(3)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3分)
(4)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智慧与方案”,请你列举两例。
(3分)
(5)综上所述,归纳推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共同因素。
(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