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定名为半坡遗址。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场所。依据材料可以知道( )
A.半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B.半坡人已经开始建立了早期国家
C.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D.半坡遗址是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据题干“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场所”可知,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 “烽火戏诸侯”与“千金买笑”的故事反映出西周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朝政腐败,统治者奢靡无度 B.外敌入侵,王朝被外敌所灭
C.放松管理,诸侯国各自为政 D.发展经济,放松军备和边防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导致周朝灭亡。故“烽火戏诸侯”与“千金买笑”的故事反映出西周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者奢靡无度,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每个历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光辉的人生篇章。下列人物与作品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孟子——《道德经》 B.王羲之——《兰亭集序》
C.贾思勰——《女史箴图》 D.顾恺之——《缀术》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故B符合题意;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故A不符合题意;
贾思勰写成了《齐民要术》,故C不符合题意;
祖冲之父子的数学成就十分丰富,《缀术》是他们的代表作,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孟子、王羲之、贾思勰、顾恺之的相关史实。
4.“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B.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D.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A.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 ”“ 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可以看出,科举制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不符合题意;
D.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5.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下列叙述与纪录片史实相符的是( )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 30 多个国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北京出发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与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史实相符的是选项C。选项ABD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首打油诗深刻揭露了( )
A.列强侵华导致中国家庭妻离子散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C.鸦片战争影响深远
D.鸦片输入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危害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竹枪”“铜灯”“未闻枪声震天”“不见烟火冲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走私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又花光了吸食者的钱财,弄得吸食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首打油诗深刻揭露了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的输入对中国的危害的相关史实。
7.中国近代史上,一批批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民族救亡图存之路而不懈努力。下列对其介绍正确是( )
A.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者
B.徐锡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C.严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D.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先驱。D项正确;
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者说法错误,排除A项;
徐锡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说法错误,排除B项;
严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相关史实。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相关史实。
8.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 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孟良崮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依据题干“1947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反映了1947年发生的事件使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开始走向灭亡。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也相继转入进攻,国民党统治逐渐走向死亡。B正确;
1947年国民党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国民党转战陕北,A排除;
华东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大进攻,C排除;
渡江战役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9.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新政协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有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人士,他们共同商讨建国事宜,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不符合题意;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不符合题意;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
10.历史资料(史料)就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以下用于研究“一国两制”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现代小说《我的1997》
B.口述史“服务制衣工会五十载”
C.电视剧《弯弯的大湾》
D.档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档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是接近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是可用于研究“一国两制”的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
小说、电视剧、口述史都可能掺杂了创作者、表演者、口述者的情感色彩,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手史料的认识。
11.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即使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说明金字塔( )
A.规模宏大 B.坚固结实 C.非人所造 D.设计精美
【答案】B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A:题干未体现金字塔规模宏大,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即使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可知,金字塔坚固结实,B项符合题意;
C: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创造的,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金字塔设计精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金字塔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2.幕府是古代日本的权力机构,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下列有关幕府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征夷大将军 B.幕府首领任命天皇
C.幕府统治在日本长达近700年 D.武士是幕府统治的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土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武士是幕府统治的基础。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选项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B项;
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征夷大将军说法正确,排除A项;
幕府统治在日本长达近700年说法正确,排除C项;
武士是幕府统治的基础说法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幕府统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日本幕府统治的相关史实。
13.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仪表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这一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C.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D.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D项正确;
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题干不能体现,排除A项;
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题干不能体现,排除B项;
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题干不能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14.下列关于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在内忧外患背景下进行
B.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
C.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都创办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矿企业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A. 都是在内忧外患背景下进行,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全面向西方学习,因此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是错误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都创办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矿企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对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
15.从1942年至1943年,在苏德战争的紧要关头,美国援助苏联4100架飞机、912000吨钢及其他大量战略物资。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波或坦公告》的发表 B.日本制定《国策基准》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A. 《波或坦公告》的发表 ,不符合题意;
B. 日本制定《国策基准》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从1942年至1943年, 美国援助苏联大量战略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于是美国开始支援苏联等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这一时间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甘薯引入中国并推广 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帮形成,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材料三:
时期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据《清实录》《清朝通典》等资料统计编制
(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图一中出现的新式生产工具及其作用。图二中出现了哪一插秧工具?图二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种耕作技术有何重大意义?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在“制瓷”方面有何成就。写出该时期形成的“商帮”的名称。(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2分)
【答案】(1)新式生产工具:曲辕犁。
作用: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插秧工具:秧马。
意义: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2)成就: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名称: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3)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原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4)因素:根据实际制定恰当的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雨中耕作图”可知,出现的新式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曲辕犁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图二信息“插秧”可知,出现的插秧工具是秧马。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是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明代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3)根据材料三可知,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原因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根据实际制定恰当的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明代手工业发达,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探索充满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下面是八年级同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主题:中国的近代化
展板一【经济政治篇】
(1)一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历史图片后,准备向同学们解说图片反映的史实。请你任选两幅图片,写出其反映的史实的背景。(3分)
图一陈独秀 图二蔡元培 图三鲁迅 图四胡适
图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图二《时务报》 图三湖北军政府
(2)第二组同学展示了四幅人物名片。他们与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任选两位人物简述他们的贡献(3分)
(3)第三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史料。请你根据这些史料,简述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
辛亥以后,“男子一律剪辫了,女子裹脚从此解放……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 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瓣、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4分)
【答案】(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主张改革,创办《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图三:1911年,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了胜利,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展板二【思想文化篇】
(2)运动: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展板三【社会生活篇】
(3)社会习俗:剪辫、废缠足、改称呼等;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大众传媒:报刊传媒和出版业的发展。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1)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所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图二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图三所反映的史实是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等人;本题可以从人物具体的事迹中去作答,如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根据材料“男子一律剪辫了,女子裹脚从此解放……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的女儿,一概不裹脚”“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瓣、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概括其具体表现为社会习俗:剪辫、废缠足、改称呼等;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大众传媒:报刊传媒和出版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主张改革,创办《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图三:1911年,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了胜利,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2)运动: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社会习俗:剪辫、废缠足、改称呼等;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大众传媒:报刊传媒和出版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18.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李老师以“国家治理”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释读史料·国家治理制度化】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政治制度史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最早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内阁制、两党制……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英国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并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摘编自阎照祥《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渐进性和多元性》 第一条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和具有同样任期的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 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任务二【观察场景·国家治理法治化】
图一 俄国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图二 林肯审阅《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任务三【阐述史实·国家治理普华章】
(1)制度建设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分别简述下列材料所反映政治制度的作用。(3分)
(2)通过完善法律解决治国理政的困境。下图所示场景反映出两国运用怎样的政治智慧解决复杂的现实困境?(3分)
(3)多措并举谱写国家治理的华彩篇章。请从下图所示三个主题中任选其一,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4分)
思想潮流引航向 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共产党宣言》
科学文化促发展 万有引力定律《物种起源》《战争与和平》
依法治国稳秩序 《十二铜表法》《独立宣言》《拿破仑法典》
【答案】(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确立了议会的地位,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的进程;等等。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作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图一: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赎买一份土地。这些举措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自由的劳动力等,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图二: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于1862年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该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最终北方获胜。
(3)示例:主题:依法治国稳秩序
论述:纵观人类历史,依法治国是稳定国家秩序的基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等内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标志着美国的诞生,鼓舞了北美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英勇战斗。《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结论:综上所述,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联邦共和制。根据材料一“英国政治制度史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是确立了议会的地位,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的进程;根据材料一“第一条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和具有同样任期的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共和制的作用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本题考查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内战。根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赎买一份土地。这些举措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自由的劳动力等,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图二: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于1862年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该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最终北方获胜。
(3)小短文:依据材料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意选择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如选择的主题是依法治国稳秩序;论述:纵观人类历史,依法治国是稳定国家秩序的基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等内容,使定罪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标志着美国的诞生,鼓舞了北美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英勇战斗。《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综上所述,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故答案为: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确立了议会的地位,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推动了世界民主政治的进程;等等。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作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图一: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赎买一份土地。这些举措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自由的劳动力等,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图二: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为扭转战局,林肯于1862年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该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最终北方获胜。
(3)主题:依法治国稳秩序
论述:纵观人类历史,依法治国是稳定国家秩序的基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等内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标志着美国的诞生,鼓舞了北美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英勇战斗。《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结论:综上所述,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联邦共和制,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内战,《十二铜表法》《独立宣言》《拿破仑法典》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们留下了悲痛的记忆。某校九年级同学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材料一:
图A
【追根溯源】
材料二:
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 法 俄 德
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
【揭穿谎言】
材料三: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法西斯开动战争机器】
材料四: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材料五:
中国抗日战争简表
中国军民伤亡人数 间接经济损失 斗争时间
3500多万 5000多亿美元 长达14年
(1)图A反映的是一战前的什么历史现象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分)
(3)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三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2分)
(4)根据图B及所学知识,列举日本法西斯在亚洲战场上的暴行和中国军民反法西斯的著名战役各一例。 (3分)
(5)根据图C回答,希特勒为了把苏联拖进他的“荣誉室”采取的重大行动是什么 (2分)
(6)上述表格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 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7)【大战启示篇】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你有何感想 (2分)
【答案】(1)现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史实:一战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并没有迅速结束;凡尔登战役中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凡尔登战役因此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这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4)暴行: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举一例即可)战役: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5)行动: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6)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用: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7)感想: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世界大战的发生是人类的悲剧,要坚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 (1)据图片可知,这是一战前在欧洲形成的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欧洲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外圆代表的集团是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内三角代表的是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2)据材料一“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想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
(3)一战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战争并没有迅速结束.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是残酷的和灾难性的,这些可以戳穿材料二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
(4)本题考查二战的相关知识。日本在亚洲战场上的暴行可以通过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细菌部队、毒气战等反人道的罪行举例。反法西斯就可以举例中国相关的抗击日本的战役。
(5)本题考查二战扩大的相关知识。为了满足希特勒的野心,妄图将苏联吞并,希特勒于1941年6月闪击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标志着二战的扩大。
(6)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和归纳能力。根据材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与牺牲,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世界反法斯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牵制日本主力和再生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7)本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结合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惨痛的损失,启示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世界大战的发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同时做到互相尊重,尊重各自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压轴 历史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定名为半坡遗址。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场所。依据材料可以知道( )
A.半坡人已经开始农耕生活
B.半坡人已经开始建立了早期国家
C.半坡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D.半坡遗址是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
2. “烽火戏诸侯”与“千金买笑”的故事反映出西周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朝政腐败,统治者奢靡无度 B.外敌入侵,王朝被外敌所灭
C.放松管理,诸侯国各自为政 D.发展经济,放松军备和边防
3.每个历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光辉的人生篇章。下列人物与作品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孟子——《道德经》 B.王羲之——《兰亭集序》
C.贾思勰——《女史箴图》 D.顾恺之——《缀术》
4.“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B.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D.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5.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下列叙述与纪录片史实相符的是( )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 30 多个国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北京出发
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首打油诗深刻揭露了( )
A.列强侵华导致中国家庭妻离子散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C.鸦片战争影响深远
D.鸦片输入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危害
7.中国近代史上,一批批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民族救亡图存之路而不懈努力。下列对其介绍正确是( )
A.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者
B.徐锡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C.严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D.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8.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A. 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孟良崮战役 D.渡江战役
9.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0.历史资料(史料)就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以下用于研究“一国两制”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现代小说《我的1997》
B.口述史“服务制衣工会五十载”
C.电视剧《弯弯的大湾》
D.档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判”
11.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即使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说明金字塔( )
A.规模宏大 B.坚固结实 C.非人所造 D.设计精美
12.幕府是古代日本的权力机构,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下列有关幕府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征夷大将军 B.幕府首领任命天皇
C.幕府统治在日本长达近700年 D.武士是幕府统治的基础
13.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仪表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这一变化说明( )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C.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D.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14.下列关于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在内忧外患背景下进行
B.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
C.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都创办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矿企业
15.从1942年至1943年,在苏德战争的紧要关头,美国援助苏联4100架飞机、912000吨钢及其他大量战略物资。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波或坦公告》的发表 B.日本制定《国策基准》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二、简答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0分)
16.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甘薯引入中国并推广 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帮形成,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材料三:
时期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据《清实录》《清朝通典》等资料统计编制
(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图一中出现的新式生产工具及其作用。图二中出现了哪一插秧工具?图二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种耕作技术有何重大意义?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在“制瓷”方面有何成就。写出该时期形成的“商帮”的名称。(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探索充满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下面是八年级同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主题:中国的近代化
展板一【经济政治篇】
(1)一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历史图片后,准备向同学们解说图片反映的史实。请你任选两幅图片,写出其反映的史实的背景。(3分)
图一陈独秀 图二蔡元培 图三鲁迅 图四胡适
图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图二《时务报》 图三湖北军政府
(2)第二组同学展示了四幅人物名片。他们与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任选两位人物简述他们的贡献(3分)
(3)第三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史料。请你根据这些史料,简述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
辛亥以后,“男子一律剪辫了,女子裹脚从此解放……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 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瓣、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4分)
18.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李老师以“国家治理”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释读史料·国家治理制度化】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政治制度史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最早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内阁制、两党制……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英国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并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摘编自阎照祥《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渐进性和多元性》 第一条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和具有同样任期的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 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任务二【观察场景·国家治理法治化】
图一 俄国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图二 林肯审阅《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任务三【阐述史实·国家治理普华章】
(1)制度建设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分别简述下列材料所反映政治制度的作用。(3分)
(2)通过完善法律解决治国理政的困境。下图所示场景反映出两国运用怎样的政治智慧解决复杂的现实困境?(3分)
(3)多措并举谱写国家治理的华彩篇章。请从下图所示三个主题中任选其一,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4分)
思想潮流引航向 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共产党宣言》
科学文化促发展 万有引力定律《物种起源》《战争与和平》
依法治国稳秩序 《十二铜表法》《独立宣言》《拿破仑法典》
四、探究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15分)
19.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们留下了悲痛的记忆。某校九年级同学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材料一:
图A
【追根溯源】
材料二:
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 法 俄 德
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
【揭穿谎言】
材料三: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法西斯开动战争机器】
材料四: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材料五:
中国抗日战争简表
中国军民伤亡人数 间接经济损失 斗争时间
3500多万 5000多亿美元 长达14年
(1)图A反映的是一战前的什么历史现象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分)
(3)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三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2分)
(4)根据图B及所学知识,列举日本法西斯在亚洲战场上的暴行和中国军民反法西斯的著名战役各一例。 (3分)
(5)根据图C回答,希特勒为了把苏联拖进他的“荣誉室”采取的重大行动是什么 (2分)
(6)上述表格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 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7)【大战启示篇】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你有何感想 (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