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5: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课堂上我尽量放手,多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默读、提问、交流、表现见解的机会。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提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们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我通过引导学生们进入课文情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强调朗读,培养语感。在朗读环节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我把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们能够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个道理。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质疑,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朗读技巧和合作学习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够自信,声音较小,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太积极。为了改进这种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学生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总之,《不懂就要问》本节课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目标达成度高。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产生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精神的愿望。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私塾、戒尺”等词语,想象那个时代学生读书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感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学重点】
1、认识 13个汉字,掌握 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 PPT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了解课型,明确要求
一.走近人物,了解功绩。
观察课文插图后出示孙中山照片和资料:简单了解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孙中山先生带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孙中山小时候的故事,齐读课题 3* 不懂就要问。
二.关注课型,了解学法。
从题目上你会发现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带星号,略读课文)师板书。打开课本,读一读与以前的课文相比,在形式上这篇课文你会发现还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
(1)在课题序号旁用星号标明。
(2)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指名读
(3)缺少课后题和要求写的字(田字格中的字)
(4)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男生读左边的,女生读右边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习要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块二聚焦“事件”,交流看法
一、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一读。
1.认识生字。课件出示
(1)多音字:背、圈。提示: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背”,读作“bēi”时,可以组词“背着”“背包”等,读作“bèi”时可以组词“背书”“后背”“背心”等;“圈”,读作“quān”时,可以组词“圆圈”“圈子”等,读作“juan”时,可以组词“羊圈”“猪圈”。
(2)容易读错的字:挨。提示:不用当作多音字来讲,通过反复朗读来加深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一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与同桌交流交流提示:可结合二年级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故事的方法,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不要过高,学生能基本说清楚就可以。如: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时,先生只让学生背书,不讲书中的意思。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就壮着胆子请先生给他讲书里的意思。同学们吓呆了,先生也厉声质问他是否已会背。看着能熟练背诵的孙中山,先生收起了戒尺,详细讲了书中的道理。同学对孙中山冒着挨打的风险提问表示不解,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挨打也是值得的。
(2)借助方法,同桌互讲。(根据填空抓住叙事的文章“六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板块三聚焦“新鲜”,交流感受
一. 找有新鲜感的词句。(学法指导:这篇课文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故事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是不同的,需要用到精读课中学习的方法:关注新鲜感的句子和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学习提示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想为什么觉得他们新鲜。学生自主学习后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生在文中圈点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交流反馈。
(1)有新鲜感的词语。私塾:古时候的学校。出示图先生:老师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2)有新鲜感的句子。
①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提示:读书咿咿呀呀像唱歌,和现在对学生的读书要求“不拖音、不唱读”完全不同;现在老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前竟然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相机板书:读念师生一起唱诵《三字经》,摇头晃脑感受古代私塾的学习方式,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②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提示:现在老师鼓励学生提问,以前提问竟然都要“壮着胆子”为什么 (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是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
③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提示: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以前,却是离经叛道的。“摇头晃脑”写出了同学们读书时的状态。“吓呆了”写出了当时同学们表情的变化,从“鸦雀无声”可以感受到当时问题的严重性。拓展: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说说同学们此时会想些什么。(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
④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先生一开始厉声问孙中山,为什么后来却摆摆手让他坐下,并且认真讲解意思了呢?(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表示了赞扬与肯定,并耐心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文句理解先生教书,为什么只让学生背诵,而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⑤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提示:向先生问问题竟然要挨打;孙中山冒着挨打的风险也要问问题。理解什么是“学问”,师生合作读孙中山的话。
师:孙中山笑了笑,说......
生接读: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孙中山毫不犹豫坚定地说......
生: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孙中山给同学自豪地说......
生.....进一步感受他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
三.再读读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读了这些词语和句子,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感受?(思考: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孙中山的求知精神:勤奋好学、敢于质疑、不懂就问
板块四联结生活,回应故事
一.联结生活。回忆自己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经历,当你遇到难题或不懂得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二、教学资源链接
拓展阅读
孔子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固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最后,送同学们古人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附板书设计:
3* 不懂就要问
略读
念背 == 学“问”
《不懂就要问》课后反思
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于“不懂就要问”这个道理的认同和实践。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们不仅理解了“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还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了这个道理。本课是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低于精读课文,只要能够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即可。从方法上说,主要靠学生自己把握课文内容,并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习得一些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设计时,我主要运用了三个策略。
一、质疑启思。小学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正在培养中,因此我提出的问题大致是按照课文顺序来的,反映在“学习提示”中,首先便是从“私塾”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确背景,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连续提出了几个重点问题,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点拨指导,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检查读书的效果。此外,不单单我来提问,我还鼓励同学们自己质疑。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而这也恰好契合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运用。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学校”甄选出来的,不管是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是对课文中心的把握,都能够很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当进行语言的运用活动,如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等等。再就是围绕让学生有“新鲜感”的词句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基本上都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也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朗读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是教学要求,我认为它也是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情感的重要方法。本课的心理活动、人物语言较多,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学生抓住了先生的“严厉”、同学们的“不敢”、孙中山的“壮着胆子”,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声音表演。借由这种表演情境,学生自然体会出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总之,《不懂就要问》这一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们能够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个道理。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质疑,并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提高了朗读技巧和合作学习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够自信,声音较小。为了改进这种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学生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努力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