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学设计
总体分析
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跳水》可以落实的目标大致有以下两点:
1.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阅读体验:
一、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
二、揣摩语言体验情节之情趣、人物之机智及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迁移运用,加深理解。
在迁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交流分享,层层深入理解课文,积累优美语句的同时,能学以致用,实现读写一体化。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分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本课教学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找到水手们的三次“笑”后的前因后果,体会孩子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过程。
3.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明白遇事应当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找到水手们的三次“笑”后的前因后果,体会孩子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明白遇事应当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过程
1.复习本课生字。
2.课文中都有谁?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导语:
是谁致使孩子不知不觉走上了桅杆顶端横木呢?
新授环节
1.默读课文:
思考: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用横线画出描写水手们“笑”和猴子放肆的相关语句。
过渡语:水手们每一次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孩子怎样表现的呢?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带领同学们学习水手们的“笑”、猴子的放肆和每次笑后孩子的表现,体会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横木顶端的过程:
师带学生学习第一次“笑”
(1)屏幕出示: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水手们“哈哈大笑”,孩子高兴吗?那他们高兴的原因?结果?(猴子更加放肆。)
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次“笑”
屏幕出示: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问题:水手们“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的原因是什么和结果孩子怎样了?
学生自学汇报,教师补讲:
(2)屏幕出示: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尴尬)这时孩子的心情怎样?(无奈和略带些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过渡语:孩子此刻的心情还是略带生气吗?而是“恼凶成怒”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让学生读“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具体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希望同学在日后的写人作文中也能多用这样的描写方法)
(4)师:此刻的猴子已把帽子挂到最高那根横木的一头,还呲牙咧嘴地挑逗孩子,这时的孩子怎么表现?让学生读:“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你从哪看出来孩子气极了?
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此刻“气极了”的孩子?
师:(看板书梳理心情)起初孩子是很开心,再是哭笑不得,接着是气得脸都红了,最后气极了。现在你能不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说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吗?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问孩子们,直接惹孩子生气的是谁?又是什么促使猴子行为这么放肆呢?那么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孩子一步一步爬上最高那根横木的真正的原因吗?
师:气极了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摇摇晃晃走在最高一根的横木上,多危险呀!读:“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你感受到了什么?
(3)讨论表达: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是什么?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办法好在哪里?(了解船长的思维方式)你喜欢这样的船长吗?为什么?(可从作为船长和孩子父亲的两个角度说原因)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已接近尾声,老师真心希望你们在生活中都能像船长一样遇事临危不乱、当机立断、从容不迫。
课堂作业:
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三篇文章。作者是世界级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夺走孩子的帽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险境。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一、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鼓励学生顺着事情发展的顺序自读自悟。理解孩子在猴子放肆和水手们的笑声中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最高那根横木的。进而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
二、教学中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在水手们三次笑声中的心情,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三、拓展交流,了解船长。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小组合作问题:船长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但因为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衡,导致这个问题没能尽善尽美的完成好。这可能就是常说的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弥补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