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孟德斯鸠主张在民主政体中,立法权应归人民,因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具有自由的精神,都应该由自己来统治自由,所以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由此可知,孟德斯鸠
A.强调民众掌握立法权的重要意义 B.认为政治自由推动立法权威的贯彻执行
C.借鉴了古代雅典政治的民主精神 D.要求国家重视培养公民群体的参政素养
2.1881年,英国格拉斯顿内阁敦促下院通过《紧急法案》,规定在紧急情况下,首相可以要求议会对他提出的议案无需辩论即行表决;一战期同,议会通过《授权法》,授权内阁可直接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上述现象反映了英国
A.内阁权力的逐步扩张 B.议会的地位急剧下降
C.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D.完成向战时体制转变
3.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叙述,较为恰当的是
A.阐明基督教义,促使欧洲人重新领会神的启示
B.宣传自由与理性,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C.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开始探索东方未知世界
D.宣传新教思想,战胜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愚昧
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方案规定:……取消了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名额,减少小选区选举名额,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通过改革,推动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壮大
B.通过改革,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
C.改革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D.议会改革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之初
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 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保证了国会绝对立法权 B.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C.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 D.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
6.1787年宪法被批准前,汉密尔顿表示,“(新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鲁弗斯 金强调,“这个(宪法)体系……就是要在社会中建立起两个秩序,一个由富人组成,另一个则由穷人和文盲构成”。这反映出,新生美国的宪政( )
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B.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剥夺了各州的经济自治权 D.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7.“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孟德斯鸠在此主张
A.建立联邦体制 B.建立共和政体
C.主张三权分立 D.实行君主立宪
8.19世纪初,美国建立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时,国会根本没有考虑单独给最高法院盖办公楼,仅在国会大厦的一楼给它留了一个房间。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司法部门权力较弱 B.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
C.联邦宪法没有得到落实 D.不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9.18世纪,孟德斯鸠认为“当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君主专制的存在”“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这表明孟德斯鸠
A.主张君主立宪制 B.寄望开明君主 C.主张主权在民 D.主张分权制衡
10.英国神学教授威克里夫认为:“教皇必须在使徒和王的职分选择其一:如果他想要作王,他就不能宣称自己是使徒;如果他作使徒,他就不能要金子。”由此可知,他
A.肯定了因信称义的主张 B.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C.主张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D.主张将宗教秩序和世俗秩序分离
11.如表为《拿破仑法典》的部分条款,这些条款( )
条款 内容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488条 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前项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
A.蕴含着平等思想 B.践行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
C.保证了司法公正 D.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
12.以下不属于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做出的贡献是
A.打败了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 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主持编纂了《拿破仑法典》 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各国
13.下面为欧洲的部分新教教派关系图(局部)。据此可知( )
A.加尔文教成为最大的新教教派 B.路德思想是新教发展的立足点
C.宗教改革导致基督教开始分裂 D.英国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区域
14.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大量神父的死亡导致无人主持下葬仪式,教会中的幸存者弥漫着荒淫无度的享乐之风。不少信徒转而信奉魔鬼,为了平息教徒的焦虑,教皇规定任何一个人的善行和涤罪时间都可以用金钱购买。这些现象( )
A.埋下了宗教改革的种子 B.重塑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复兴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5.卢梭指出,“公众的决定可以责成全体臣民服从主权者,然时却不能以相反的理由责成主权者约束其自身。因此,主权者若是以一种为他自己所不得违背的法律来约束自己,那便是违反政治共同体的本性了”。卢梭意在说明
A.法律是政治发展的需要 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共识.
C.社会契约精神由来已久 D.抨击专制制度势在必行.
16.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上帝的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使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
A.废除教会 B.因信称义 C.教随国定 D.人神平等
17.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开始的成就是
A.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B.牛顿力学的创立
C.进化论的确立 D.相对论的提出
18.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中写道:“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该材料奠定基础的制度是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孤立主义 D.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19.19世纪中叶,迫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向“脱亚入欧”方向转型的根本动力是
A.幕府统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B.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锐意改革
C.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示范
D.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刺激
20.明治维新中,改革派领袖大久保利通提出:“若徒鼓励人民,不予以低息贷款,人民依何振兴产业?”随后,政府颁布了《日本银行改定条例》,鼓励成立公、私银行。政府此举
A.目的在于强化国营企业 B.推动了日本的土地私有
C.打击了传统的幕藩体制 D.有利于殖产兴业的推行
二、材料分析题
21.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涵的重要方法。
示例:三省六部制:
(1)背景: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分工不够明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而设。
(2)内容: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具体执行。
(3)影响评价: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与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相辅相成,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英国《权利法案》、辛亥革命、西安事变
22.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拉伯雷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下来在腿上就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问题: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是指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应如何评价?
(3)材料三所体现的是什么思想?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这种思想在政治上的实践,并指出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三、论述题
23.危机与转型
“中世纪晚期危机”是对14—15世纪发生在西欧的饥荒、瘟疫、战争及其导致的人口减少、经济停滞、政治和社会秩序紊乱的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世纪晚期危机”成为西欧中世纪史的重要研究主题,形成了两大主流解释模式。第一种是“衰落论”:通过探寻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是西欧社会相对于中世纪盛期的衰落;第二种是“转型论”:通过探讨危机的影响,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是历史解释的基本要求。从上述角度,结合14—15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中的两种解释模式。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B
6.A
7.C
8.A
9.D
10.D
11.A
12.B
13.B
14.A
15.A
16.B
17.B
18.D
19.C
20.D
21.示例一:英国《权利法案》:
(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2)内容:将国王手中的立法、司法、财政、军事大权转交给议会。国王仅保留了行政权。
(3)影响: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利。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有利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为工业革命提供条件。
示例二:辛亥革命: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民族危机加深。
(2)内容: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是它的开始,一直到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1911年10月武昌首义。11月下旬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省区宣布起义或独立,1912年1月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3)影响:积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局限: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例三:西安事变
(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内容: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最后得以和平解决。
(3)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事件。
22.(1)因为当时的神学世界观和天主教会对人民的思想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发展。“理性的阳光”是指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
(2)体现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为反对封建专制起了积极作用
(3)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政治实践,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把国家权利分为立法、司法、行政,分别由议会、联邦法院、总统所掌握。影响: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解决办法,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23.示例
14—15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人口死亡过半,生产停滞,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英法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衰落论”侧重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以繁荣稳定的中世纪盛期为参照,强调中世纪晚期与中世纪盛期的联系与差异。
另一方面,14—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推动了文艺复兴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思想解放。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转型论”侧重探讨“危机”的结果和影响,强调西欧中世纪晚期与近代历史的联系,认为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的近代化转型。
总之,历史解释的角度、标准各有不同,有主观性,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促使史学界开始将“中世纪晚期危机”作为重要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