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对古代常见果品种植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如表所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果品种植地域分布的变化缘于( )
果品名称 早期种植地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地域
梨 黄河流域 南北方广泛种植
桃 黄河以北、山西 南北方广泛种植
枣 黄河中下游 南北方广泛种植
橘 战国时楚地 长江流域、岭南
石榴 西域 南北方广泛种植
杨梅 长江下游 江南、岭南
①经济重心的转移 ②中央政府的推广 ③农业科技的进步 ④民族关系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图为1500-1775年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B.新航路开辟,印度洋贸易兴盛
C.澳大利亚的种植园大量使用黑奴 D.黑奴贸易受限,出国华工大增
3.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海船的英国殖民者最初登陆上岸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想象中的野蛮人并没有过来阻挡自己,当地虽然有农田和耕种的迹象却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活着的印第安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人多地少养活不了更多的印第安人 B.印第安人的自相残杀
C.瘟疫让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D.欧洲的殖民侵略
4.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印欧语系分布图,图中显示使用印欧语系的区域分布范围为:西起大西洋,东至中国西部和印度东部,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抵地中海和印度洋。该图可以用来研究( )
A.印欧人口的迁移与分布 B.亚欧大陆语言的同源性
C.印欧人的起源及其生活 D.殖民扩张与文化的关系
5.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面最能体现该观点的史实是
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B.15世纪,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
C.明中后期,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D.1905年,张謇在江苏建立了南通博物苑
6.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由于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新浪潮、学术界和政界流行的多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和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拉美裔化的倾向等原因,导致美国国民特性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其旨在说明( )
A.拉美裔和亚裔在美国族群中的比例增大 B.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的国家特性
C.美国的霸权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D.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
7.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论述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145年诸重大事件的历史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时期,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西亚的第一部水车约于公元前65年前后安装在了黑海南岸。由此可知,当时( )
A.各地思想和制度交流互鉴 B.地区贸易和长途贸易繁盛
C.古希腊殖民控制区域辽阔 D.西欧文明有较强的向心力
8.下图是1994—2017年美国两党支持者对移民接受度的统计示意图(单位:%)。据此可知,美国( )
A.两党利益基本趋于一致 B.民主党获得更多的支持
C.移民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D.社会认知分化愈加明显
9.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与如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A.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B.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C.制定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
10.下图为2003-2017年全球每天产生的新的难民数统计图,据此可知( )
A.世界政治局势进一步紧张 B.难民已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C.联合国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霸权主义是造成难民的主要因素
11.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意味着
A.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形成 B.美洲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停滞
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 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
12.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如图所反映的现象
非洲黑奴被贩卖上船,送往美洲大陆
A.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B.加强了美洲和非洲地区联系
C.加速了西欧工业时代的到来 D.促进了西欧殖民主义的发展
13.被美国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的铁路
A.是西伯利亚铁路 B.是中央太平洋铁路
C.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D.是美国对外殖民扩展的见证
14.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下图是2007年建成的上海犹太纪念馆,它铭刻了二战期间避难上海的犹太人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历史记忆。这段历史上海犹太纪念馆( )
上海犹太纪念馆
A.有效遏制了难民数量的增长 B.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C.树立了中国兼收并蓄的形象 D.体现出上海的国际主义精神
15.下图为两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A.南方经济的开发 B.气候条件的变化
C.政治中心的转移 D.少数民族的内迁
16.1952年,美国移民法明令禁止任何与共产党组织有联系的人移民美国。但美国此后颁布了20余项难民法,吸收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者特殊才能者作为永久性移民入境。由此可见,美国移民政策( )
A.强调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特征 B.重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C.意在加强中间地带的政治渗透 D.有利于构建国内和谐的种族关系
17.1830年,澳洲羊毛出口总量仅200万镑,1848年猛增至3500万镑,约占英国进口羊毛总量的半数。1850年金矿发现前夕,新南威尔士耕地面积扩大到198,000英亩,范迪门为169,000英亩,南澳大利亚为65,000英亩,除新南威尔士外,东部其他殖民区已开始出口粮食。由此可知,当时澳洲的农牧业发展( )
A.受到了国际市场强有力的支持 B.客观上为淘金移民奠定物质基础
C.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D.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融合
18.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03年6月发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1990年,有1.2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2003年全球国际移民总数更是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C.地缘政治的影响 D.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19.据相关资料统计,1852-1858年列强从广东汕头掠运出国的华工约有4万多名。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美国加速西部开发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西方进入垄断阶段
20.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的市场结构,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贸易、公共服务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
B.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C.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D.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移民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19世纪末,作为临近拉丁美洲工农结合的香蕉种植园和南美洲现代采矿区的地区,机械化在很多热带地区都非常普遍,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就政治层面而言,1821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其公民还享受不同肤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这完全是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挑战。
作为殖民者,美国人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西方文明论”的救赎。在他们的历史叙述中,巴拿马始终生活在一个天然、原始、蒙昧的时代。这一成见又催生了运河区人口外迁政策,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就政治而言,美国人认为巴拿马内战的原因是气候和种族,而非因为19世纪美洲大多数国家嫁接美国的政治制度,比如中央集权、联邦制度、奴隶制、教会、国家关系等问题上的普遍的政治分歧。这也揭示了为何巴拿马无法赶上现代化的列车,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摘编自(哥伦比亚)玛丽萨·拉索《被抹去的历史——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巴拿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不能将巴拿马引向现代化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生产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在魏晋—隋唐时期,当地畜牧经济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反弹过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畜牧区域曾一度向东南方向显著扩张,国营和私营的大型畜牧业都取得明显发展。可以说,十六国至唐初,黄土高原地带一直是胡、汉混杂居处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其经济生产也以畜牧业为重。由于畜牧经济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羊肉酪浆”之类的饮食物品乃成为“中国之味”,“食肉饮酪”在社会上曾一度相当流行。唐代胡食风行,胡食的特点之一就是食肉量较大,而畜牧业的发展,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肉食来源。
——摘编自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时间,很少有英裔美国人考虑过迁徙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袤土地上。“西部地区”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沙漠”,不适合文明存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对西部特别是牛仔的形象赋予浪漫色彩,他们将西部地区看作是勇敢者和上进者经历艰难险阻可以建设新文明的地方,将实际上工资低廉的雇工描述为强大而不朽的传奇人物。欧洲移民后裔定居西部的过程,至少在两个世纪中主导了美国人的国家想象,有时也成为历史学界讨论的中心话题。20世纪的历史学家则将西部描述为一个勇敢、成功、对抗、贪婪以及失败并存的地方:破败废弃的小镇,荒凉阴郁的印第安保留地,穷困潦倒的贫民区,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景观与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农田和繁华的城市共同构成了西部。他们强调,在塑造西部社会的过程中,妇女和男人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2000-2003年,重庆市外迁农村移民12.16万农村移民,2004年继续外迁2.34万人。截至2003年,外迁移民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1998年以来,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04年,重庆市的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
——摘编自刘德绍、杨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六国至唐初,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反弹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人眼中“西部”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从迁出地的角度,谈谈三峡移民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的动机看,人口流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材料二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以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依据其拓展德意志人生存空间……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但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筑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其他西方国家。
——据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整理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举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
5.A
6.D
7.B
8.D
9.A
10.B
11.D
12.C
13.B
14.D
15.D
16.B
17.B
18.B
19.B
20.C
21.(1)含义:巴拿马已开启工业化(机械化)建设;民众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巴拿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巴拿马实行种族平等政策。
(2)原因:美国对巴拿马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美国通过“西方文明论”对巴拿马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美国在巴拿马地区实行种族歧视、人口外迁的错误政策;美国将本国政治制度强加给巴拿马地区;持续对巴拿马进行经济侵略和人民奴役。
22.(1)表现:畜牧区向南扩张;国营与私营畜牧业都得到了发展。原因: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居民结构;饮食风格的改变。
(2)变化:从不适合文明存在到建设新文明的地方;雇工形象逐渐成为上进者的代名词;逐渐赋予开拓者浪漫主义色彩;逐渐变为两极对立明显的地方。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西部认识的加深;为工业化的发展,加大了对西部的开发;政府为主导的推动西部运动;种族灭绝和侵略思想的影响;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
(3)有利于解决人口和发展压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23.(1)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选择1: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选择2: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使非洲 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2)成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而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东德)居民逃往美、英西占区(西德)。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得到美国等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