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7:3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
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
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 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
2.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结合下面两幅图片判断,两者的共同特征是( )
北京故宫俯瞰图 雅典卫城复原图
A.依山势而建,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
B.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划分明确
C.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制度
D.具有超越地域和时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3.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1088年,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哥白尼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并在此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据此可知,学校教育的作用有( )
①文化传承 ②服务公众 ③培养人才 ④保存古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19世纪初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包含单纯的实践经验或技艺,更包含诸多与技术相关科学理论知识。诸如西欧某些国家在19世纪30年代建立的地方工业学校,就大量开设了化学实验实习、力学、机械学、应用数学等科学理论课程。该现象( )
A.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B.使欧洲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
C.根源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D.标志着经济与教育开始结合
5.世界上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或庄严雄伟、或精美华丽、或与自然的风景融合,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瞻星台—朝鲜半岛居民用于观测天象 B.万神殿—用以供奉罗马诸神
C.羽蛇神金字塔—玛雅自然神的崇拜 D.哥特式教堂—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
6.清朝时期的徽商鲍廷博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所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网罗天下著述,又收编各类遗编,共781卷。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馆征集天下遗书,鲍廷博进呈626种,被《四库全书总目》著录250种。据此可知鲍廷博致力于( )
A.学术研究的开展 B.古籍的真伪辨别
C.商人地位的提升 D.文化的保护传承
7.中国是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了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下列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②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③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8.《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 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 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这说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 )
A.具有普世价值 B.由所在国保护 C.自然遗产为主 D.管理权归国际组织
9.1903年大英博物馆出版第一部博物馆指南,1911年委任第一位讲解员。20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成立了教育服务机构和出版社。这些举措( )
A.强化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B.提高了馆藏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C.改变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方向 D.彰显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全面性
10.如图为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1913年创作的拼贴画代表作《单簧管》,他以木纹纸、报纸及有色纸,在画面的中央拼贴出一组简洁的形状,在这个画面结构中,无论是不同的纸片还是轻淡勾画的线条,都成为一种符号。该作品( )
A.带有鲜明的主观主义色彩 B.展现了人们对理性的追求
C.注重光与色效果的融合 D.强调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11.下列对人类书籍发展历程的评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古埃及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②简策和帛书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书籍形式
③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①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截止2017年,已有193个国家加入该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这说明( )
A.多边国际机制有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 B.世界各国认识到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
C.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各国达成共识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保护工作
13.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案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反映出( )
A.自由主义理念存在弊端 B.科学技术发展陷入了停滞
C.国家对文化生活的干预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14.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这则材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 B.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C.文艺复兴促进书籍传播 D.工厂制度应用于图书业
15.平遥古城,无论是从城门楼,还是沿街的民居、店铺等,到处可见砖瓦和木质的结构。由以上信息可以判断,平遥古城建成于(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6.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
17.下图所示为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统计(1987~2010年)。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
A.中国的文化遗产门类较齐全 B.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C.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
18.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秉承的精神是
A.研究教学合一 B.分权与集权相统一
C.权力与权威相统一 D.自由与民主相统一
19.当时的大学(18世纪末),在许多持批评意见的人看来,既不是真正的科研机构,也不是走向职业生活的一个过渡,而是一个假学完成堆的地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疑在于人们历来把大学看成是传授传统知识的场所,而忽视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致大学日益与世隔绝。为此,德国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分科教育的方式 B.建立了“大学区”制度
C.促成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D.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20.民国初期,中华书局每出版一套教科书都有其丛书名,丛书名皆以“新”取胜,如《新中华教科书》《新中学教科书》《新教育教科书》等。这一做法( )
A.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迎合了国人救亡图存的诉求
C.适应了政治文化变革的需要 D.顺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图1、图2是1949-1957年和1982-1989年中国的畅销书种数比例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畅销书出版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畅销书种数变化的因素。
22.【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重视编写蒙学读本,编者多为知名儒者、才高博学之人,如司马相如、班固等都曾编撰过蒙学教材。编者充分考虑到了初学儿童的接受、理解能力,大多数读本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以韵文形式出现,便于儿童诵读记忆。编者还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识字读本《急就篇》,在让学童认识生字的同时,还教给学童姓氏名字、服器百物名称等知识。《急就篇》姓名中还体现了时代特色,如“桓贤良、程忠信、樊爱君、崔孝让”。
——摘编自贺科伟《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及其特点浅述》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真正意义的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4年出版,初等小学教科书,共10册)的部分课文选编:
篇名 内容
第四册二十三课 中国 我中国居亚洲之东。五千年前文化已开。地球最有名之古国也。吾既为中国之人,安可不爱中国。
第六册二十课 汽机 英人瓦特,少时见壶中蒸汽,怪之,镇坐炉旁,以求其故,久之大悟,乃创汽机。
第九册二课 政体 国家之事,谓之政。政有三权。曰立法,曰行政,曰司法。
第九册三课 法兰西 法兰西,欧洲之望国也。文物制度,灿然具备。各邦多取法焉。其民性刚而轻。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蒙学教材编写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归纳清末蒙学教材相较汉朝呈现出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蒙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5.D
6.D
7.B
8.A
9.A
10.B
11.C
12.A
13.C
14.B
15.D
16.A
17.D
18.A
19.C
20.C
21.(1)图1:这一时期畅销书种类较多,其中,文化教育类所占比例最高。与图2相比,日常生活类和经济法律类成为畅销书类型。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相吻合。据此判断图1时期为1982-1989年。
图2:这一时期畅销书种类较少,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业发展水平不高相吻合。同时,文学类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政治理论类。文学类占比较高与过渡时期多元文化可以并存、“双百”方针的提出相关;政治理论类占比较高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新型意识形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政策法规的现实需要相关。据此判断图2时期为19491957年。
(2)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变化、现实政治需要(政府政策)、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市场需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2.(1)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②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外交: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3.(1)统治者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编写者多知名儒士或博学之人;编写方面符合儿童的特点;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编写的内容反映时代特色。
(2)变化:中国的世界地理位置、强调民族国家意识;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政治体制;赞美西方。原因: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开始新政改革,包括教育方面;不同阶级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3)教化引导;贯彻主流思想;稳定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