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18: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汉书·艺文志》中写道:“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
A.兼并战争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变法运动
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与夷狄的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形成
C.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D.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都(  )
A.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4.邾国占卜迁都之事,结果是若迁都就会对民有利而对君不利,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敬天保民思想进一步发展 B.人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
C.百家争鸣推动了政治变革 D.民贵君轻主张得到传播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
6.据《史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即“卖”)”的原则。这实质上反映了商鞅
A.废除分封制、实行集权制
B.加强思想上的统一
C.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D.确立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7.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满足君主专制愿望的是( )
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8.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华夏族的认同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9.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李斯、韩非等曾来稷下游说和进行学术访问,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稷下学宫”是
A.鲁国的官办学校
B.当时百家争鸣的缩影
C.儒家讲学的场所
D.最早的官办学校
10.《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而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孙子,屈原以此显示自己出身高贵。材料可说明( )
A.楚国当时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B.屈原借古喻今以推动楚国变法
C.楚人与华夏人民族起源不同 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华夏认同
11.如表是战国时期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思想主张 思想家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
“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侵,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 荀子
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B.阶层流动性加快 C.主体意识走向觉醒 D.尚贤观念的强化
12.“华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在先秦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皮狄相对应而称。而自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这反映出
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
13.歌曲《中国话》唱道:“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下列关予“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B.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有积极作用
C.儒家伦理道德越来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伦理道德
D.孔夫子思想包含着人类普遍价值观的合理成分
14.战国时,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而商鞅则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这表明
A.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B.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相同
C.儒法思想有走向融合的趋势
D.法家思想尚不能够自成一派
15.班固《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这样的时代促成了哪一文化现象?
A.学术多元,百家争鸣
B.国君喜好法家思想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16.(教材)“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制剩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井田,推动土地私有;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燔诗书而明法令”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郡县制开始逐渐取代分封 B.促进秦国逐渐实现富国强兵
C.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 D.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17.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很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保护了小农经济 B.阻止了土地兼并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巩固了封建制度
18.墨家思想在先秦曾经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然先秦以降,墨学几成绝学,鲜有学者问津。20世纪初,墨学再热。学术界和社会上“人人争言墨”“家传户诵,几如往日之读经”。20世纪初墨学再热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通过振兴墨学挽救民族危机
B.墨学民主与科学等主张迎舍时代需要
C.西学已渐入末路知识分子反求于中学
D.知识分子借墨学的实用主义批判儒学
1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能忍受委屈的则能自我保全,能弯曲的必能伸直;低洼之地反能有所蓄积,陈旧之物反能便于更新;少取则可多获,纷繁则会迷乱。其思想最有可能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韩非子·五蠹》 D.《孟子》
20.下侧图片描绘的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灵渠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地处西方的秦国远离中原,国力落后,不断受到山东六国的蚕食与压制。正因如此,以秦国为中心的国家本位,以及相应的富国强兵的主题,就成为贯穿商鞅变法的主线。从秦变法起始,商鞅等法家人物便以建立秦国中央集权制度、打击与削弱周以来的宗法世卿世禄制为基点;同时以农、战为根本,统一秦国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由此达到富国强兵,战胜六国的目的。
材料二 当时秦国大力推行的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成为秦国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一方面,军功爵制将民众从宗法世卿世禄制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由国家直接统治,并依据军功大小予以统一的政治、经济待遇的子民,形成以国家为中心的对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整合;另一方面,军功爵制规定爵位完全按照军功授予,而不分身份贵贱。
——摘编自《论商鞅、韩非的国家思想及“法”理念一兼论商、韩法家理论的结构性缺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功爵制在国家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22.战国时期,义利观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
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利之所在,民归之。
——韩非子
材料二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
——墨子
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评析材料二所反映的义利观有何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鞅时代起,秦的国力不断壮大,秦国战胜其他敌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公元前325年,当时的秦公称王,在此前后,一切大国的统治者也相继称王,这标志着当时周王室已经沦落到很低的地位。公元前309年,秦国设丞相这个新职位,丞相又分为左丞相(王以下的最高职位)和右丞相(次于左丞相的职位)。公元前256年,秦灭了周王室,但到此时,这个行动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材料二 在国内层面,国家权力可以在极端情况下渗透至地域范围内的各个部分,国家权力具备非常强势的影响力、强制力、合法性、法律支配力。在国际维度,国家权力是国家所拥有的与他国相比较的相对力量,是现有的相对军事、经济力量。影响一国权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如自然资源、科技成就、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实力。
——摘编自肖传龙、张郑武文《国家能力的缘起、概念及影响因素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前3世纪中叶秦国力量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体现的社会政治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西方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就“国家权力及其社会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C
7.C
8.D
9.B
10.D
11.C
12.D
13.C
14.C
15.A
16.B
17.B
18.D
19.B
20.B
21.(1)指导思想:法治高于德治;强化中央集权;重农重战;重视社会控制。
(2)作用重新整合国内各阶层,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摧毁旧的贵族政治,适应君主集权与国家统一的大趋势,为秦的统一奠定 了基础。
22.(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韩非子主张追求利益,重利轻义。(答荀子主张道义主义,韩非子主张功利主义也可酌情给分)
相同之处:调整个体与社会、国家的义利关系;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决策的思路。
(2)意义:墨家、法家的义利观代表了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以利天下为价值取向;商鞅变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利为出发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军功,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国家统一奠定基础,逐步形成了以法制为核心的义利观,打破旧贵族的义利观;义利观是对立统一的,应实事求是地协调好两者关系,贵义重利,取利于义,肯定正当利益。
23.(1)表现: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军事强国;秦国君主称王;秦国消灭了周王室。
发展趋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逐 渐确立。.
(2)观点:权力运行机制对国家实力增长有重要影响。
论述: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不但以温和手段协调了社会不同利益集 团的矛盾,保证了社会改革的有序开展,而且使英国在殖民争夺占据优势,也为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推 动了英国在18、19世纪崛起为世界强国。1787年美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运行机制,这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保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由此可知,科学有效的政权 运行机制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助于国家实力的增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