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有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这表明当时河姆渡人( )
A.已掌握制瓷技术 B.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C.具有尚武的精神 D.具有一定审美意识
2.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启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的史实是
记述 出处
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 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A.启继位建立了夏朝 B.启继位存在着争议
C.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D.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3.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A.“天下为公” 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4.下面是河南考古工作队的两份考古报告的部分内容。这可以用于印证( )
距今9000多年前 漯河市贾湖遗址 出土了的大量水稻植硅石、稻壳印痕以及上千粒人工栽培稻的碳化颗粒。
距今8500年前 邓州市八里岗遗址 14座灰坑内堆土中,有大量碳化稻谷经专家鉴定是人工栽培稻的遗存。
A.黄河流域是我国水稻的发源地 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
C.旧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经济发达 D.中国农业文明的悠久历史
5.观察下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根据表格中有关商纣的历史评价,可以推知
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恶莫须有。般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郭沫若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
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纣的罪恶在周人的《尚书》中只有六点战国书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了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了一事,东晋时增加了十三事,于是商纣就变成了自古未有的残忍暴君了 《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顾颉刚)
A.商纣其实是一个仁德之君
B.历史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C.历史叙述不等于历史事实
D.后代评述更接近历史真相
7.下列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源头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没有联系与影响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作用是相同的
8.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
9.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姜寨遗址 B.仙人洞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10.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周王离世后,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①三哥(20岁);②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③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④二哥(22岁)
A.① B.② C.③ D.④
11.盘庚即位后,商朝的政治、军事及生态环境等更加恶化,于是迁都至殷,以削弱大贵族势力,转移平民反抗;把都城迁移到原来商朝的中心区域,以建立稳定的军事基地,也使商族统治阶层时时想起祖先功业,反思自己行为。这可以印证商朝迁都原因属于
A.“去奢从俭”说 B.“避水灾”说
C.“统治危机”说 D.“游牧民族生存”说
12.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
D.保证王权稳定,避免内部纷争
13.春秋时期,滕国国君曾担任“周之卜正”;陈国国君曾担任王室的“陶正”;郑国桓公、武公、庄公三代君主相继以左卿士之职任王室司徒;周桓王时,虢国国君忌父出任王室右卿士。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②贵族内部尚未形成严密的等级
③周王与诸侯存在臣属关系④各国卿大夫控制了封国的实权
A.③ B.④ C.②③ D.①④
14.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15.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这些转变有助于
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 B.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儒学的齐家平天下
16.《周礼 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7.通过观察图1到图2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程度较低 B.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极为发达
C.中华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趋势 D.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趋势
18.考古发现,中国境内古人类学的材料相当丰富和系统,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万年以来的文化遗存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这些发现( )
①可与中国文献记述的远古神话传说相互印证 ②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和多元特点
③证明新石器时代以来文明的多元一体趋势 ④显现社会发展到复杂阶段,文明曙光已初现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证明三皇五帝确实存在 B.是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象征
C.说明君权神授源远流长 D.是先民创造历史轨迹的反映
20.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供历史研究的珍贵文物,根据图一和图二,下列推断最不合理的是
A.商周时期青铜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和生产
B.商周时期我国青铜铸造业技艺高超
C.商周时期牛已经被祖先驯化了
D.战国时期牛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1)简述一下西周达臻“文明”的表现?
(2)结合材料,说明古贤称周秦之际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是?
22.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
(1)宗法制的实质是什么?宗法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2)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什么关系?
(3)由上面两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摘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种制度 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 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A
6.B
7.B
8.D
9.C
10.A
11.C
12.D
13.A
14.D
15.A
16.C
17.D
18.D
19.D
20.A
21.(1)西周创设的封邦建国制度,使得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周公制礼作乐,激起了人们的认同感,维系了社会成员的团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敬天保民思想,对后世儒学及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2)总:周秦之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换为帝国时期。西周在政治体制上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转变为军功授爵制度,同时地方制度上则从封邦建国制转变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在思想上从中国的制礼作乐的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后最终秦朝确立了法家一统。
22.(1)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以王族为主体,联系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其作用是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为维护特权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同时也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互为表里的关系。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3)王位世袭、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3.(1)制度:禅让制。首领:尧(舜、禹)。
(2)制度:王位世袭制。朝代: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