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感知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和革命精神。 3.勾画精彩语句,体味其表达效果。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关注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味语句的精警凝练。
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知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看一看臧克家如何记他的老师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赏析课文 (一)文章结构精致严谨。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把握关键语句,赏析文章结构,完成填图。 _______ ____ 三个事例 _______ 作为学者的“说”和“做” _______ ____ 口的巨人 _______ ____ 行的高标 三个事例 _______ 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_______ ____ 明确:作为学者,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者详写《唐诗杂论》,表现先生“做了再说”,略写《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表现“做了不说”。 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作为革命家,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讲,走到游行示威的最前头。 先生为革命奔走,目的要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二)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寻找文中的细节描写,说一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不拘小节,潜心学术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 ,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潜心笃志,刻苦钻研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正气凛然,视死如归 (三)文章语言精警凝练,富有诗意。 寻找如诗一般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先生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除了此句之外,再如: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作者不仅用成对的句子,还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警报迭起,形式紧张”。 成对的词语和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指寻找使我们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开药方”一词生动形象,使文章富于感染力。 文章不仅描写的语言形象,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如: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这一句讲闻一多先生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精选了“钻探”一词,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丰富了。 再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等。语言形象生动,含有比喻义,使文章富于感染力,具有感人的力量。 练笔写话 学完课文,你对先生的哪些事迹感触颇深?哪些品格感佩不已?请截取文章的字词语段,组合添改,形成自己的练笔。 示例: 您是卓越的学者, 您是热情的诗人, 凌乱的头发是您的诗性, 密密麻麻的小楷是您的诗情。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您用深宵的灯火, 大开光明之路, 您用做了不说的实干, 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您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演讲台上, 指着特务大骂,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示威游行中,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是您留给我们最伟岸的背影, 是您用生命实证言行的从容, 您,是口的巨人。 您,是行的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