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学情分析
1、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日趋成熟,在学习上形成初步经验。
2、学生对音乐的人文内涵了解不深,对少数民族音乐了解有限。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和《牡丹汗》,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认识和了解相关的少数民族乐器。
3、过程和方法目标: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搜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3重点难点
《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和《牡丹汗》三部作品的欣赏上,在聆听过程中,通过歌曲的旋律、节奏、结构、调性等音乐要素方面对比聆听、感受、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知晓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激发学生喜欢民族音乐的热情,并能学会对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一个环节感受与体验
第一个环节感受与体验。我将采用视听的方法播放《天堂》、《天路》、《掀起你的盖头来》三首歌曲导入新课。听后提问学生:这三首歌曲各属于哪个民族?学生根据已知经验,很快可以回答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然后我将出示中国版图,并对内蒙古、西藏、新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活动2【讲授】第二个环节聆听与对比
第二个环节聆听与对比。在这一环节我将把学生分别“带入”三个民族并分别展示三个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的画面,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首先我带学生进入第一站——内蒙古,我将播放两段音乐,分别是长调风格的《辽阔的草原》和短调风格的《嘎达梅林》,让学生聆听后思考两段歌曲有哪些不同?之后我对这两首民歌做一个简单介绍并总结长调与短调各自的特点及伴奏乐器。接着进入第二站——西藏。我将向学生介绍藏族民歌《宗巴朗松》并播放音乐,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向学生介绍相关音乐知识及伴奏乐器。最后带学生一起来到第三站——新疆。我将向学生介绍《牡丹汗》并播放音乐,让同学们注意听这段音乐看看能不能听出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乐器,之后向学生介绍新疆民歌相关音乐知识。这样学生在听赏和分析的的过程中了解三个民族的音乐,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小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三个民族歌曲的音乐特点。
活动3【活动】第三个环节表现与创造
第三个环节表现与创 造。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欣赏三段少数民族的舞蹈视频,运用音乐律动法教学生几个蒙、藏、维吾尔族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并将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舞蹈编创活动,这样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
活动4【测试】第四个环节拓展与探究
第四个环节拓展与探究。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做一个知识反馈,设计如下问题:一、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根据它们的音乐风格判断它们是哪个民族的民歌。二、看看下面乐器图,说出它们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乐器的名字是什么。思考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形成的有关因素,如何看待和继承少数民族音乐。
活动5【活动】总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蒙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同学们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地喜欢音乐,热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测评练习
练习:课后每位同学寻找和运用两种以上的生活用品来创造音乐。
测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分工合作演奏一曲音乐作品,下次课各小组展示评比。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IPA and Phonics
实际上本课不属于任何册的任何一课,却又可以服务于每一课。音标与英语直拼法的结合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有助学生终生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