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复习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复习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20:3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复习
古代的村落、 集镇和城市 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生产力发展推动集镇产生。集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兼具政治、经济等多项功能。受各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各地民居各不相同
近代以来的 城市化进程 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中国城市化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发展缓慢不平衡。伴随城市化进程,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
一、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及原因
1.差异
(1)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就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但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市民阶级。
(2)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
(3)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
(4)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
(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中国古代的封建城市,完全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 “营国制度” 建造,无不体现着等级、尊卑、礼制和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
2.原因
(1)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一般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而西欧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
(2)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多没有形成绝对的专制君权,而中国古代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3)西方思想中的 “理想主义” 和 “人文主义” 基因浓厚,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无处不在。
[针对练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这说明坊市制(  )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B.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
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
B [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根据题干材料信息 “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 “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从 “官民居住区分开” 可以看出宋代虽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但仍然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故B项正确;坊市制实际上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题干坊市制与中国社会转型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二、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启示
1.特点
(1)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西部大开发的迅猛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3)要素的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国城市化的另一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
2.启示
(1)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为城市化提供持久动力。从整体上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将会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2)充分发挥大都市区的作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都市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份额的76%,这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
[针对练2] 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高层住宅,能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拓展居住面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价值理念
B.经济布局得以优化
C.科技进步助推生活方式的革新
D.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C [从材料 “电梯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高层住宅,能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居住面积” 可以得出,科技进步助推生活方式的革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价值理念、经济布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B、D三项。]
三、现代中国的城市化探索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和对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
(2)1958—1965年:城镇人口大起大落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次上升下降过程,分别是:1958—1959年,国家经济过热增长,与此同时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1960—1963年,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比重也迅速下降;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前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3)1966—1978年:停滞发展时期。其原因是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 “干部下放” 为特征的逆城镇化运动,以及严格限制农民转变身份的城市政策。
(4)1979—1998年:改革开放下的高速城市化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也高速进行。
(5)1999年至今:城市化日趋成熟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势头更为迅猛。
2.1992年之后,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原因
(1)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前期城市化的积累;市场与政府的推动。
(4)人们的思想解放;交通运输的改善等。
[针对练3] 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  )
A.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B [据材料可知,城镇中各种私营行业的大量出现,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有利于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C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
表格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例题] 下表体现了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 率(%) 17.9 19.4 26.4 36.2 49.9
A.城乡二元结构已基本破解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解题引领
审题干
第一步 [时间]1978—2010年;[技巧]排除不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的选项
第二步 [范畴]城市化水平;[调动]改革开放
第三步 [术语]反映了;[理解] “城市化率” “二元结构”
筛选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B项正确;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之间的差别有所缩小,但 “二元结构已基本破解” 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一五” 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中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域之间,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方法点拨
【对应训练】
1.下面是纽约、伦敦、东京在1800—1880年的城市人口统计表(单位:千人)。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纽约 64 696 1912
伦敦 959 2581 1767
东京 800 365 1050
A.人口比例日趋走向合理化
B.各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一
C.城市化符合近代世界潮流
D.工业革命对农村影响较小
B [表格比较的是工业革命给美国、英国和日本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不同影响,其中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伦敦和东京却呈现不均衡现象,说明各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一,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城市人口的变化,不能说明人口比例变化,A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人口变化不能说明城市化符合近代世界潮流,C项错误;材料比较城市人口变化,并不能说明工业革命对农村影响较小,D项错误。]
2.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
年代 2500人以上 的城市数目 (单位:个) 总人口 (单位: 百万人) 城市人口 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860 392 31.4 19.8
1880 939 50.2 28.2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0—1880年美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这主要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而非工业化,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以外国家的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工业发展居世界首位,故排除D项。]
3.下表为不同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制定时的城乡人口比例及其规定的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据此可知(  )
选举法 制定时间 城市和乡村 人口比例 人大代表与城乡 人口数的倍数
1953年 13.26∶86.74 8
1982年 20.6∶79.4 8
1995年 28.85∶71.15 4
2004年 49.68∶50.32 1
A.全国人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 《选举法》 内容不断得到完善
C.中国城市化发展在逐步推进
D.城市和农村的代表享有平等权
C [从不同时期选举法中城乡人口比例变化和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的变化中可知,城乡人口比例渐趋一致,而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城乡也是趋向一致的,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