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复习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中国古代商业繁荣,亚非欧交界处商业活跃,丝绸之路是重要的贸易通道;商业贸易发展有助于各地交流交往,有助于丰富人民的生活;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贸易中心、商业经营方式和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国也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世纪以来人 类的经济与生活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和世界金融领域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交融。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整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针对练1] 明朝政府规定: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由此可知,明朝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
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
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
D.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
D [本题考查明代的对外贸易。根据材料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可知,明朝政府在外国朝贡的前提下设置贸易管理机构加强对中外贸易的管理,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明朝政府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也未直接体现明朝政府打击外国商人的不法行为,B、C两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二、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丝绸之路的区别
项目 古代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 农业社会的 自然经济 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
范围 亚欧大陆和 非洲 全球
经济交流 方式 商品输出 商品和资本输出
贸易方式 中转贸易 直接贸易
交通通信 方式 人力、畜 力、帆船 现代交通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
[针对练2]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西方;引进了葡萄、芝麻、黄瓜、马铃薯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上述传播( )
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
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C [材料信息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西方;引进了葡萄、芝麻、黄瓜、马铃薯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 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物质文化的交流,这一过程会改善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故C项正确;交流内容中既有物质,也有技术,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西汉,新航路开辟是在明朝中后期,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农业,还涉及手工业,故D项错误。]
三、20世纪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名称 比较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 革开放
不 同 点 背 景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 容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特 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国家干 预经济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 用 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同点 ①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②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针对练3] 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实行粮食税以后,将会大大助长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新的剥削阶级就会在这块土地上重新滋长起来。有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 “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引发思想混乱,阻碍经济发展
B.粮食税已被余粮收集制所取代
C.反映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求
D.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
C [对于新经济政策,苏俄领导人存在不同意见,一些人担心其会助长资本主义,导致剥削阶级重新滋长,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甚至有人指责 “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探求,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引发争论,没有导致思想混乱,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余粮收集制被粮食税所取代,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规律来发展生产,并未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排除D项。]
结论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例题] 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 由此说明( )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解题引领
审题干
第一步 [时间]两次工业革命;[技巧]排除不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的选项
第二步 [范畴]贸易;[调动]世界市场
第三步 [术语]工业化、城市化;[理解] 世界贸易、贸易和运输、新体系
筛选项:材料表明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资本的自由流通,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间的贸易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而没有涉及国际经济交流的准则问题,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材料论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
方法点拨
【对应训练】
1.明末黟县商人张思泉与子张小泉 “因所制剪刀锋利,精巧耐用,人争购之,获利颇丰,为人冒牌仿制。乃于清康熙二年改店名为张小泉,然仿冒者更多。小泉之子继承父业后,于店名后加‘近记’二字以资识别”。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商业品牌意识的增强
D [从材料可以看出,张小泉通过加 “近记” 二字,维护自己的品牌,打击假冒产品,反映出其有一定的商业品牌意识,故D项正确;张小泉剪刀是民营手工业产品,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者的地位,排除C项。]
2.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一航线的开辟( )
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
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
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材料中的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将东亚、东南亚卷入世界市场,推动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D项正确;材料时间是新航路开辟后,当时世界贸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这一时期亚洲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意味着外来商品在中国当时尚未有巨大市场,排除C项。]
3.如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D [本题考查的是对图示信息理解把握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就已经步入强国之列;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两个五年计划之后,而且此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并没有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所以C项错误;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所占份额一直居首,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