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明清两代对大运河漕船的规格、数量以及维护都有具体的要求。如要求漕船要用材质良好的楠木、杉木制作,标准长度为16米左右。明代设立总督河道衙门,长官为总督河道,清代改称“河道总督”,是管理漕运河道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史实表明了( )
A.清朝对南方的统治不断加强 B.政府维持漕运成本巨大
C.明清国家运输体系趋于完备 D.国家对东南财赋的重视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视修筑铁路。到1911年,中国共建成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清政府以苛刻条件向西方借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己筹资建设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修建( )
A.挤压中国公路建设 B.加剧中国社会危机 C.推动中国产业升级 D.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3.下图为中国近代漫画家沈伯尘于民国二年画的一张女子风情画,图中右边文字为“豆盏青枝二月生,自由车子试郊晴。虽然谢尽闲蜂蝶,尚有飞尘逐我行。”对该画理解正确的是
A.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B.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
C.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D.妇女是生活西化的主体力量
4.罗马帝国时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7.8万公里,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各个区域,遍及今天3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罗马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保证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C.阻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满足了罗马帝国的扩张需要
5.如图为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公共汽车宣传广告。结合所学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①城市公共交通开始于19世纪,公共汽车是公共交通最早的工具
②“车价低廉”的宣传使公共汽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各路价目表每期在本报原地位披露”表明报刊具有广告功能
④公共汽车的兴起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市区面积的扩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6.下图为近代长三角地区铁路、水路人口流动量变化表(宁为南京、甬为宁波。沪宁、沪杭甬是铁路)。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长三角水路运输趋于消亡 B.上海是全国经济的中心
C.铁路带动了沿线的城市化 D.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流动
7.电视剧《一代儒商孟洛川》中有一个情节:1869年,法国鸿丰洋行的一船洋纱以极低的价格出现在上海市场,使原来的上海洋纱市场受到致命打击。众人纷纷猜测其中原因,下列猜测最为合理的是
A.商船为海盗劫持,销赃而来 B.巴拿马运河开通,航程缩短,运费降低
C.工业革命完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苏伊士运河开通了,航程缩短导致运费降低
8.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所云:“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文中“其”是指
A.含嘉仓 B.都护府 C.洛阳城 D.大运河
9.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英国近代运河体系( )
A.满足了国内军事斗争需要 B.推动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以蒸汽轮船广泛运用为前提 D.适应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
10.1903年,恽毓鼎任会试同考官。他由北京赴开封主持会试,3月12日下午乘坐火车出发,傍晚七点钟到达距离北京150公里的保定。次日从保定出发,改乘马车。3月28日方抵达开封,540公里的路段整整用了15天,一路上劳顿不堪。这反映出,当时( )
A.交通变迁影响城市繁荣 B.交通近代化有待发展
C.全国性交通网亟待构建 D.官员的行政效率低下
11.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运河早就基本不通漕船。1883年,清廷决定“其下游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处一律疏浚”,“勿任阻挠”。但是,各地府衙私利为重之风、资金不足之患等诸多因素,导致社会纠纷丛生,该区域水道治理问题终清一朝都悬而未决。这种结果表明( )
A.满清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自此丧失 B.晚清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
C.新式交通工具的优越性展露无遗 D.京畿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量外销
12.明代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于1401年设立漕运总兵,管理漕运事务;1451年设立漕运总督,直属中央,管理大运河航运。弘治八年(1495年),为防止黄河水北窜,妨碍漕运,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强行筑断黄陵岗支渠,使黄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这反映了( )
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 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C.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D.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
13.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人居)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
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 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是地圆学说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14.1890年,东北地区以水路为主要交通路线,东北大豆和豆制品出口总值白银37万两。1900年铁路开通后,东北农产品出口总值为547万两,1910年为3669万两。这说明东北地区( )
A.交通状况落后于全国水平 B.农产品的殖民化进程加快
C.交通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D.对外贸易推动了农业生产
15.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B.与明清商帮兴起密不可分
C.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D.是政府出于防御目的形成
16.晚清竹枝词中,对汽车的早期描述是“汽车来往疾如风,苦煞行人在路中。”后来对汽车的描述则是“有轮无马亦飞行,机器开车制亦精。时止时弯真便捷,呼人让路气球鸣”。这反映了( )
A.百姓的交通规则意识普遍淡薄 B.民众需求促使汽车安全性提升
C.汽车在公共交通中占主导地位 D.民众对新式交通认知的渐进性
17.波斯帝国有全长2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则精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长,从恒河三角洲直达西北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罗,并在那里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A.帝国的建立 B.商业的繁荣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18.1869年11月17日,“……船舶免费通航四天,多国政府派出军舰前来捧场。缓慢通过的船队宛如花车,庆贺地中海与红海的‘联姻’。”他们“庆贺”的是( )
A.汽船试航成功 B.首次横渡地中海 C.伊利运河开通 D.苏伊士运河通航
19.下图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运河的部分评价。此运河是( )
婉蜒流淌360公里,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爾洋间穿梭往来......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运河是在1667到1694年间挖掘出来的,它为工业革命开辟了一条航线。
A.通海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米迪运河 D.苏伊士运河
20.19世纪之前,英国内陆的路面条件不佳,绝大多数由泥沙组成,无任何保护措施,而且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多雨天气影响,道路使用率极低。而到19世纪初,伦敦驿车驶往全国,公路能连接大小城镇,北威尔士共修筑约1000英里的收税道路,苏格兰从1803年起修筑了约900英里的公路和1117道桥梁。英国道路交通的发展( )
A.受自然地理因素限制明显 B.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C.改变了当地民众生活习惯 D.反映出工业化水平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多条大道。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后明朝实行了海禁,清朝廷续,航海事业衰落。
——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城市粮食供应问题。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清朝定都北京,“漕运初悉仍明旧”,顺治二年(1645)户部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其运京仓者为正兑米,原额三百三十万石,……其运通漕者为改兑米,原额七十万石。”……至康熙十九年(1680),顺天府新增、退出、开垦并清查民地共计28475顷余。其中新增开垦地约占三分之一,近万顷。……康熙之后实行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禁止旗地“增租夺佃”等政策。
——摘编自《清史稿》
材料二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粮商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北京周边省份购买粮食,而且还通过轮船招商局,往赴江浙、湖广等地购买大米,以满足京师粮食的需要。光绪二十三年(1897)京奉铁路天津至北京段——津卢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京绥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北京成为全国的铁路交通枢纽。铁路的开通进一步促进全国各地粮食顺利运往北京。北京的粮食供应市场进一步扩大,即使没有南漕的接济,粮食的供应也不成问题。因此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清末有粮商2000家左右,民国后经兼并改组,也有1500家,从业店员工人在8000人以上。
——摘编自《近代北京的粮食供应》《北平工商业概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解决北京粮食供应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北京粮食供应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产量大增,传统的运河航运运力有限,交通运输业供给与需求矛盾愈发突出,曼彻斯特与利物浦的商人大力提倡修建铁路,并预言“运河时代来日不多了”。冶铁业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铁的价格,多管式汽锅发明极大增加了蒸汽容量,解决了火车动力不足与成本过高的问题。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运营,标志着英国“铁路时代”的开始。该铁路线营运的前18个月,运送旅客70万人次,不到两年公司股票价格翻倍,1835年铁路净收益达10万英镑。鉴于经营铁路展现的可观经济利润,几乎所有的英国有产阶级都投资铁路,1849年铁路投资占到英国国内固定投资的40%。1835—1837年间、1844—1850年间英国兴起两次“铁路热”,到1870年,英国铁路通车长达15500英里,囊括全英的近代铁路体系基本建成。英国铁路的成功揭示了一个规律:交通运输业本身的发展,共寓于经济发展总进程这一共同体中。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展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铁路时代”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D
6.D
7.D
8.D
9.B
10.B
11.B
12.C
13.B
14.C
15.A
16.D
17.A
18.D
19.C
20.D
21.(1)基本趋势:陆水海三路呈现发展不平衡态势;陆路交通、内河航运基本稳定且持续发展;海上交通由兴盛到衰落。(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因素:政府的政策;经济的发展;民众的需求。(言之成理即可)
22.(1)发展漕运,开垦荒地,调整赋税政策。
(2)变化:由政府漕运征粮到市场有偿供给。
原因:传统漕运的衰败、近代交通运输兴起,近代经济的发展。
23.(1)工业革命的发展;传统运河航运的运力不足(运输业供求矛盾突出);商人群体的推动;技术革新的推动;投资铁路利润丰厚吸引大量投资;英国社会稳定。
(2)形成了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促进英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国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