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时空定位]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1] 影响人类居住场所变化的原因
①人类最初选择穴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制约。
②人类离开洞穴开始营建房屋定居,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原始农业生产出现和房屋建造技术发展等紧密相关。
二、集镇的出现
1.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的集镇
(1)原因: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表现
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②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2] 村落(乡村)、集镇(市镇)和城市的区别
村落与城市的区别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上(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也表现在政治层面上(政治地位、治理体系等),还表现在人的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等社会心理层面上。至于依存于两者之间的集镇,可以理解为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其经济功能是最为突出的。
三、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商朝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3] 宋代集镇发展的特点:从规模来看,集镇数量总体还较少。从分布地区看,多集中于水陆交通要道,分布不平衡。
[4] 中国古代的 “城” 与 “市”
古代的 “城” 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是 “城” 的地方肯定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我们现在的城市,就是由以上两种地方发展起来的。
[5]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联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村落的发展。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民居的因素
(1)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2)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和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的民居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5.古希腊罗马民居
(1)民居的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原因 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表现 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影响 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6] 四合院
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7] 世界上国家众多,民族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8] 古罗马民居在继承右希腊建筑风格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古罗马民居建筑的特色。古罗马以单一个体住宅到集体住宅的变化,适应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社会的变化。
主题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古代东西方城市
史料
平遥古城礼制建筑布局图
欧洲中世纪城市维也纳局部图
(注:教堂居于城市中心位置)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东西方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
提示 平遥古城:按照传统礼制安排,方正端庄,中轴对称。欧洲维也纳:以教堂为中心,形状不规则。
2.中古时期欧洲城市的特点
(1)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
(2)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3)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和繁荣,使一些城市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逐步成为自治城市。
(4)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思考]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什么思想?
提示 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体现了西方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3.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及发展历程
(1)布局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发展演变
①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其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带有氏族部落的色彩。
②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高潮。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 “里” 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一定时间开闭的 “市” 中。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
③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④开放式街市期:宋朝以后的城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思考]中国古代都城将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它的居住是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 “城郭” “乡村” 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了什么?
提示 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
主题二 世界各地的民居
1.民居的意义
史料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研究民居的意义。
提示 民居是物化的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象征。
研究民居对于研究古今中外的历史状况与风土人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1)类型多样。既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等公共建筑,还有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2)风格独特。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3)讲究原则。古罗马建筑的基本原则是 “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
(4)人文气息浓厚。它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上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 “神殿” 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思考] 与古希腊罗马建设广场.剧院的传统相比,中国古代民众参与活动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门、钟楼和鼓楼等。二者建筑上的形式差异,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提示 实质上是东方在政治文明上的差异。
3.世界各地民居及特色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思考] 古代中国与西方民居各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 ①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讲究对称,主次分明,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等等。
②古代西方民居的特点:布局和建筑材料有所不同;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以石、砖、木为主要材料。
整体架构 必背术语
1.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3.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4.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1.有学者指出: “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 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B [根据材料信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北方居住形式的变迁,故选B项。]
2.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居民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有三千家,且 “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 )
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集市功能不断完善
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初江南集镇人数多、规模大,商业繁荣,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排除B项;“集市功能不断完善” 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衰落,排除D项。]
3.下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B [唐朝时,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时更加发展。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在草市或集、墟的贸易中,农产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产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色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4.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都是雅典( )
A.社会稳定的反映
B.文化繁荣的表现
C.政治制度的产物
D.自然环境的折射
C [集体活动场所是雅典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制度有关,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