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20: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本课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分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个子目,依次介绍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民国时期的改革措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法和改革。三个子目呈现了不同阶段变法和改革的原因、主要措施及作用,集中反映了改革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必然性。 一个认识: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两大特点:改革具有创新性;改革具有艰巨性 三次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四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清末“新政”;改革开放
任务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4)商鞅变法
①思考: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提示: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②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及影响
措施 影响
前期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后期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中期的改革
(1)背景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②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③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最终如何?
提示: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世代为卿大夫。禄是卿大夫的封地,世禄就是卿大夫世世代代享有受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1.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一条鞭法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改革的类型
(1)商鞅变法是确立封建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转型的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3)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是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观察教材P2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和“王安石(1021—1086)”两幅图片,思考:两个人的改革一成一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措施行之有效;孝文帝有冯太后的大力支持,能够克服改革的种种阻力。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宋神宗的态度左右摇摆;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官僚地主阶级极力反对。
——商鞅变法
史料
思考: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提示: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王安石变法
史料 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提示: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
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相同点
①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②内容: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都触犯旧势力的利益。
③结果: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②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③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而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任务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作用
①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5)思考:1898年康梁主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其教训是什么?
提示: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2.清末新政
时间 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目的 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清末新政的影响
“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措施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激化了革命。
1.阅读教材P22本课引言图片和材料,思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引用《周易》中一段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强调变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2.阅读教材P24“历史纵横”,据此概括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反对。
——维新变法
史料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思考:根据史料,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提示: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根本目的:救亡图存。
——清末新政
史料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 成立各省代议机构——谘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思考: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提示: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
多角度认识清末新政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增设新机构, 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列强的利益
经济 振兴商务、 奖励实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军事 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文化 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任务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改革开放以前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②思考: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中共十 一届三 中全会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年 中共十 八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 中共十 八届三 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 中共十 九大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 中共十 九届四 中全会 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3.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1)成就
农村 改革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外 开放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城市 开放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经济 体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治理 体系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2)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
提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2.五位一体
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
1.阅读教材P25“《论十大关系》书影”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阅读教材P27“历史纵横”,说说我国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等。
——中共十九大的战略布局
史料 (中共)十九大修订的党章提出,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摘编自《光明日报》
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九大把“两大布局”写入党章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夺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综合认识
(1)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
(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变法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2.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由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两者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后者是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瓦解了门阀势力
C.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
D.促进了民族交融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说汉语、用汉姓、和汉族通婚,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鲜卑的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中的举措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无关,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推动了鲜卑的封建化,并没有瓦解门阀势力,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推动了民族交融,与缓和社会矛盾无关,排除C项。]
2.张居正自言:“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这说明(  )
A.政治腐败不利于国家赋税征收
B.税制改革顺应民众现实需要
C.吏治改革促进财政局面的好转
D.边疆危机影响国家政治稳定
C [根据材料“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可知,以考成法为主要内容的吏治改革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的按时征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故选C项;张居正主要强调的是吏治改革对赋税征收的进步影响,未提及政治腐败,排除A项;考成法属于吏治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分析吏治改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3.由表可知,郑、薛二人(  )
人物 主张
郑观应 (1842—1921)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
薛福成 (1838—1894)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
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
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B [根据材料“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可知,二人认为弱国是不会在国际法中受益的,只有强国才能受益于国际法,体现出二人对富国强兵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突出的是二人对富国强兵的看法,并不是学习国际法上的分歧,排除A项;“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衰弱之国……而人不以公法待之”无法体现二人对自强与求富顺序的看法,而是强调国家富强与公法的关系,排除C项;国际法维护各国利益,但是强国更能受益,并不是只维护强国利益,排除D项。]
4.维新变法前,康有为从《公羊》“三世”学说出发,宣扬“据乱世”就是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是民主共和时代,人类社会必然沿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向前发展。其主要目的是(  )
A.游说光绪帝进行变法
B.批判旧思想、旧礼教
C.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
D.反驳守旧势力的攻击
C [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同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宣扬变法的合理性,意图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材料强调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并未提及对光绪帝的游说,排除A项;批判旧思想、旧礼教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D项是次要目的,而非主要目的,排除。]
5.1958年1月9日,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人口自由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于是社会资源就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配置,反映在户籍管理上就是把户口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故选A项;1958年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没有对农村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排除B项;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而在此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城镇化率也较低,排除C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排除D项。]
6.对下表(单位:亿元)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进出口总值
1988 15 180.4 5 814.0 9 821.79
1998 85 195.5 34 133.9 26 849.68
2008 319 244.6 131 724.0 179 921.47
2018 919 281.1 301 089.3 305 008.13
A.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加入世贸促使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
C.政府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民法典》保障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88—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值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这说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本动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民法典》实施于20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