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 有一个地方, 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大家知道是哪儿吗?了解,欣赏白洋淀白洋淀位于安新县,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淀内沟渠纵横,共有 146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白洋淀是众多淀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故以此命名 .
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
的农历5—8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
内香气四溢。 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军民,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救国的凯歌 。芦花荡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国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孙犁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背景读准字音竹篙 疟子 疟疾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gāoyào jìncuānzèsà sàmòhuángdīqiú趴下
扒手pāpá竹篙
蒿草ɡāohāo浸透
侵略jìnqīn荷花淀
绽开diànzhànnüè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资料卡片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抗日战争期间,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试用几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序幕故事(1------8)(9------63)开端:护送发展:受伤、愧疚高潮、结局:复仇(9------19)(20-----54)(55------63)分析人物——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次要人物是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思考讨论主要人物:老头子对其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如P.10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6-17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3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5第47段)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更广,外貌描写包括了肖像描写 。
肖像描写是指描绘一个人的相貌,主要是五官,也就是头部,比如说描写他的眼神。而外貌描写的范围要大一点,着重描写一个人的气质,穿着,以及言谈举止。所以肖像描写不同于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和肖像描写的区别 ☆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如: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如: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 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如: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 智勇双全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方面,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如 P.10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0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P.11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信体现: 过于自尊体现:如 P.14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5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并细细体味。“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1、高涨的爱国热情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探究: 请在文中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揣摩这些句子的妙处。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1、渲染气氛
2、烘托心情
3、交代背景
4、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5、衬托(表现)人物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思考:环境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环境描写
1、第1段
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55段“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7、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一段: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写出了小船的轻快,也写出老头子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神出鬼没。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的----小船又飘回来----8段: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粉碎敌人封锁的愉快心情,歌声是对敌人的沉痛的打击,也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8段: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渲染宁静的氛围。反衬敌人的残暴。55段:一轮红日当天---白绸一样的水鸟躲开鬼子往北去---59段:水却是镜子一样的平,蓝天一般清---写水的清澈。白洋淀的自然环境优美。 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62段: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如果你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想一想小组讨论: 例: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真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年纪大,真是老当益壮啊!面对几十个鬼子,毫不畏惧,足智多谋,自己有滋有味地剥莲蓬吃,原来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呢?怎么一股一股的血水冒上来了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机关,他真有点子!啊,砸,使劲砸……我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老英雄的故事,好学习他,打败鬼子。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探究文章主旨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1、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学习文章写法:小说主题表现了中国人民是英雄机智、不可征服的老英雄少年姐妹抗日队伍芦花荡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 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 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课外拓展:小说中些“月”的句子不少,我想到了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里写“水”像“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由此我想到写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老头子”智惩敌人,写来畅快淋漓,由此我想到古人用兵的妙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的描写,你联想到了什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