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配套教学设计(7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配套教学设计(7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8:58:5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喜爱民族音乐并主动探究民族歌曲与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观看及学跳这三个民族的舞蹈,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对比三个民族的音乐特点。
2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并分析教材 本课选用了具有浓郁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民歌,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 习,初步对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对于 他们各自的音乐特色有所掌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讨论今后我们该如何传播弘扬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其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 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 其中以“长调”、 “短 调”最具代表性。 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 节奏自由, 句幅宽大, 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本课选取了蒙古族长调歌曲 《辽阔的草原》 歌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 , 草原上的姑娘。 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民歌、 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本节课藏族民歌选取的是《宗巴朗 松》这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的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新疆维族音乐的特点继承了古代西域音乐的传统, 融合了中原音乐、 印度音乐、 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音乐旋律明朗、活泼、 热情、奔放、舞蹈性极强。本节课中新疆维吾尔民歌选取的是《牡丹汗》 ,虽是一首 爱情歌曲,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各区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 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长调与短调音乐的基本特征
2、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和《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难点: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其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独特的民族风
1、观看一组图片请学生说出图片是那些少数民族的服饰。设问:同学门能不能哼唱几个熟悉的蒙、藏、维少数民族的民歌。
2、出示课题讨论回答初步了解三个民族的基本特征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场各民族的服装秀,同学们能否指出哪几套是新疆服饰?并说说对新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有天山;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
1、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带着问题来学习和认识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和课后作业设计的实践。
3、运用多媒体、采用文字、图像、声像等形式来辅助教学。
4、说教学过程
5、情景导入 首先播放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藏族歌手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歌曲片段: 问:大家听过这两首歌曲吗?知道是什么少数民族的民歌。带领学生哼唱两首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谈谈他们所喜欢的少数民族歌曲有哪些?教师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点,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歌曲的不同的风俗特点,进入新课。播放这两首歌曲,用学生熟悉的旋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
(1)、观看一组图片请学生说出图片是那些少数民族的服饰。设问:同学门能不能哼唱几个熟悉的蒙、藏、维少数民族的民歌。
(2)、出示课题讨论回答初步了解三个民族的基本特征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场各民族的服装秀,同学们能否指出哪几套是新疆服饰?并说说对新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有天山;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
活动2【讲授】独特的民族风
一、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感受蒙古族长调歌曲的音乐特征;再对比聆听短调歌曲《嘎达梅林》。让学生总结长调和短调的区别(长调气息悠长,绵延起伏;短调曲式结构严谨工整)
二、播放《宗巴朗松》和《牡丹汗》的录音。听辨两首歌曲。民族:1、藏族囊玛民歌;2、维吾尔族民歌节奏:1、平稳律动;2、欢快情绪:1、典雅优美、细腻抒情;2、明朗奔放、起伏跌宕。结合音乐的基本要素里面的节奏、旋律、情绪等边欣赏音乐边思考问题。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仔细聆听,回答问题并进行比较。对长调、短调可做简单的辨别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并掌握两个民族的音乐特征。探究与拓展组织学生打节奏感受律动动。体验、实践通过拍打节奏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
三.对比欣赏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
1.播放《牡丹汗》歌曲片断,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
2.分组讨论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的不同音乐特点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四.师生同台,边跳边画1.全班学打切分节奏2/4×××××|×××××||
分组活动.女生看vcd学跳新疆舞蹈动作,男生打节奏3.分一小组同学,通过欣赏音乐,展开想象画一幅画播放视频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郎松》,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体会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有何异同,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发挥想象,感受美丽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体会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经济形态和文化交流,最终了解蒙古族民歌和藏族民歌的特点。“长调”是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这首歌的体裁,其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带着对蒙古族民歌、藏族民歌的民族特点引用蒙古族歌唱家胡松华演唱的《赞歌》让学生掌握蒙古族典型的舞蹈动作,硬肩和柔臂,藏族典型的动作有脚上的“踢踏”和手上
一、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感受蒙古族长调歌曲的音乐特征;再对比聆听短调歌曲《嘎达梅林》。让学生总结长调和短调的区别(长调气息悠长,绵延起伏;短调曲式结构严谨工整)
二、播放《宗巴朗松》和《牡丹汗》的录音。听辨两首歌曲。民族:1、藏族囊玛民歌;2、维吾尔族民歌节奏:1、平稳律动;2、欢快情绪:1、典雅优美、细腻抒情;2、明朗奔放、起伏跌宕。结合音乐的基本要素里面的节奏、旋律、情绪等边欣赏音乐边思考问题。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仔细聆听,回答问题并进行比较。对长调、短调可做简单的辨别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并掌握两个民族的音乐特征。探究与拓展组织学生打节奏感受律动动。体验、实践通过拍打节奏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
三.对比欣赏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
1.播放《牡丹汗》歌曲片断,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
2.分组讨论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的不同音乐特点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四.师生同台,边跳边画1.全班学打切分节奏2/4×××××|×××××||
分组活动.女生看vcd学跳新疆舞蹈动作,男生打节奏3.分一小组同学,通过欣赏音乐,展开想象画一幅画播放视频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郎松》,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体会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有何异同,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发挥想象,感受美丽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体会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经济形态和文化交流,最终了解蒙古族民歌和藏族民歌的特点。“长调”是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这首歌的体裁,其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带着对蒙古族民歌、藏族民歌的民族特点引用蒙古族歌唱家胡松华演唱的《赞歌》让学生掌握蒙古族典型的舞蹈动作,硬肩和柔臂,藏族典型的动作有脚上的“踢踏”和手上手上的“水袖”来表现舞蹈律动,应用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旋律进行舞蹈动作“水袖”的训练,分小组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轻松、活泼,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3【练习】独特的民族风巩固学习内容
思考 1、课后认真思考第五题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结束语: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有着不 同的音乐风格。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族独特的民族风格,应用手鼓打出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型 XXXX XXXX XXX X 让学生一起参与,互动练习,并教授学生如何用眼神进行情感的交流,引出情歌是民歌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突出重点、难点 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辨认、判断民歌的民族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有了一些相关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梳理、归纳进行分析和探索。 (五)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来谈谈今天聆听、模唱了三个民族的民歌后的感受。 首先,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想想我国民歌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民族风格的差别,人的性格等与民歌存在的密切关系,民歌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音乐手段。 其次,学生交流发言、提炼、归纳、总结。 最后,教师小结。 (六)对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感受到了不同的民族风,掌握了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旋律和律动,亲自参与、思考和探究不同民族地域、生活环境、文化等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请学生课后尝试用老师教授的舞蹈动作三个民族任选其一编排一个简单的少数民族舞蹈、边唱边跳、感受节奏、旋律和律动。 最后,本节音乐课在熟悉的《青春舞曲》歌声中结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