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21:0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概念解析】
一句话概括:国家干预经济
宏观调控: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这是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经济,与自由放任时期,只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相对应。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1700万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穷人们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资本家却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美国人排队领取救济
牧场主倾倒牛奶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1、原因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原因
(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材料: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在重重危机中艰难跋涉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突进。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苏军的钢铁洪流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原因
凯恩斯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
(核心)加强国家干预。
财政货币政策,平衡供需关系;
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4)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5)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原因
(6)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带来严重的恶果;
(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市场主导
市场经济为基础
+
国家干预为核心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本质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
国际协调为手段
(8)根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主要措施
材料: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材料: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材料:西德减免税收鼓励投资,英国和意大利也为钢铁及石油工业的投资提供补贴。
——(美)《西方文明史》
材料:英国执政的工党提出的社会改革措施中,其中有一项是国有化改革。政府通过一系列法令,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铁路、电力、煤气、电报及无线电通信等8个部门收归有。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用书》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宏观调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主要措施
(1)国内调控——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
实行“以工代赈”
发起“蓝鹰运动”
领取失业保险
调节劳资关系
田纳西水利工程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主要措施
(1)国内调控——国家干预经济
②结果: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时间 年均生产率 增长% 消费品价格 提高% 失业率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4.5
6.7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3.0
5.3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2.0
4.5
联邦德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9 3.6 4.7 0.8
3.2
日本 1963-1973 1974-1979 8.7 3.3 6.2 10.2 1.2
1.9
 [知识拓展] “滞胀”危机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带动了生产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商品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政府仍然坚持扩大开支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增速缓慢的同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减政府开支,以此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走出“滞胀”危机。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基本主张: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提出国家干预的主张。1933年发表《通向繁荣之路》,进一步强调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对国家干预主义作了最为系统的论证。)
(3)目的:
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
(4)实施与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是凯恩斯主义的第一次成功的应用。
( 罗斯福新政并非是凯恩斯主义的产物,恰恰相反,正是罗斯福新政诠释和丰富了凯恩斯理论。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不谋而合”。)
②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50一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
②局限性:
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特点: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4)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政府并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美国总统里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1950-1973 1974-1982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6% 2.4%
通货膨胀率 3.4% 9.9%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表
说明出现什么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
(1)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2)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1)原因:
(2)表现:
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3)对策:
(1)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经济”。
新自由主义
材料:美国的应对措施——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革命”(单位:亿元)
削减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7 3
里根总统
①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政府公共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
②结果: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
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供应学派: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供应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即减税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
解决措施(再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20 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陷入 “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于是,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义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开始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和主要内容是: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
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因强调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故名。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声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可能把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是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因而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认为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这一增长率应与实际国民收入预计在长期内会有的增长率大体一致,以保持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时代
1992年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以绝对优势当选为美国总统。克林顿通过实施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推行改革,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
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实际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新经济”特点: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50—60年代:黄金时期
70年代: 经济“滞胀”
80年代:缓慢复苏
90年代:持续增长
再次衰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混合经济
1929
1939
1945
1973
1982
1990
1952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50-70黄金二十年
经济危机:滞胀
低速增长
自由放任
国家干预(开始)
减少干预
大规模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5-16世纪
1765
19C中期
19C末20C初
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3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重商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主要措施
(2)在国际上①措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概 况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宗 旨 任 务 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任务 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 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 合作,为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 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救急) 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
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
展援助,为成员提供长期贷款和
技术援助(“救穷”)
运行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各会员国的认缴的股金,美国因认缴股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作 用 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布雷顿森林体系) 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主要措施
国际贸易体系: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WTO)
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WTO)
不同点 概 况 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性 质
成员义务 成员可选择性地接受其协议 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其协议
解决争端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相同点 ①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②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常设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主要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②目的: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时间 1948—1960 1960—1965 1965—1970
增长率 6.8% 7.9% 11%
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秩序。正如法国哲学家伯克所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评价
多领域协调经济秩序: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制度化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缓解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
美国主导: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国际经济线索:经济危机→以邻为壑→加深矛盾→战争爆发→国际协调→建立体系→有序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
以美国为主导世界贸易体系
注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到有序,体系化和制度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区别
(1)形成方式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侵略的方式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通过会议协商的方式确立。
(2)金融中心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欧洲为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在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3)组织形式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缺乏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向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理解提升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1、背景
①核心理论: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宏观物理)和量子力学(微观物理)的发展。
②重点理论:20世纪初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
③实际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④国家因素: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
原子能被用于战争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美国国防部用于弹道计算
相对论
爱因斯坦
量子理论提出者普朗克
2、特点: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加强。相互联系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3、主要内容: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①原子能技术: 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1949年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试制成功氢弹。1953- 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②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问世以来,向着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更轻便的方向发展。出于军事上的需要,1969 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向公众开放,并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③空间技术: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登月。
4、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的竞争,人才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资源。
知识拓展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背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1)产业结构变化: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在产业结构划分上,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构成物质生产部门;
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它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及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也包括教育、法律、医疗保健、娱乐、休闲、旅管、饭店等服务行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涵盖的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第三产业比重增大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2)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
①原因: 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
②表现: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 不同的阶层;
(3)“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中间阶层”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中间阶层”一般是指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它的另一个称谓是“中产阶级”。) 中间阶层: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知识扩展:阶级结构新变化——出现蓝领、白领与中产阶级
认识:由于产业结构和社会阶级构成发生变化,导致“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发展趋于稳定,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现象。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确有变化,但不是本质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白领”阶层一般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主体是25-40岁之间的人群。按美国的标准,白领是指年薪在8万美元以上从事纯粹脑力劳动的人。
“蓝领”阶层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主要指产业工人,他们靠支付自己的体力来获取报酬,建筑工人、钢铁工人、纺织女工、家电制造工人、水电管道维修工、装修工人、卡车司机等职业是蓝领的典型职业。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1)含义:
“福利国家”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美国总统肯尼迪
(2)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3)来源:社会福利由国家财政负担。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在1980-1996年间,美国最富裕、占家庭总数5%的上层,在全美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从15.3%上升到20.3%,而最贫困、占家庭总数60%的下层,在全美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却由34.2%下降到30%。
(4)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目的)。
(5)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3)吸取经济危机的历史教训,力图避免因贫困引发社会危机。
(4)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6)建立与发展:
①1881年,德国人提出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
②1941年,英国人提出“福利国家”的概念。
③1948年,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日益完备。
⑤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7)评价
在欧洲社会保险投入度中,法国排在第一位,占了GDP的32%。福利包括: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400多个名目的福利保险。3岁之前的孩子上政府补贴的托儿所;失业者在失业两年间,可以领取每月最高5000欧元的失业金;失业的单亲妈妈政府每个月固定发“工资”、租房补贴,另外还有“家庭开支补贴”;产妇可以自己决定要休一年产假还是两年;员工生病请病假,按照《劳工法》工资全发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 1970年到 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生活日报》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财政赤字;
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矛盾。
高福利未必完全等于社会和谐,
社会福利保障应该量力而行。
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英国
另眼看“福利”
英国最懒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8)调整
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②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⑵社会运动的兴起
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表现: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目的:争取自己(黑人)的平等权利;
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1955年12月1日,帕克斯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时,司机要求黑人给白人让座。帕克斯拒绝了司机的要求。帕克斯遭到监禁,并被罚款10美元。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即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帕克斯从此被尊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黑人民权领袖
妇女运动:
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成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变化—统治的手段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
看透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并没有克服其基本矛盾,2008年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单个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小结: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福利国家”政策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产业的兴起
“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模式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