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临考密训卷(三)历史(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临考密训卷(三)历史(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3 21:05:49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3分)《礼记 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吕
2024高考密训卷(三) 氏春秋 贵公》也指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庄子》《申子》
历史 《管子》等都表达了相近之意。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探究“礼崩乐坏”的根源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B.认同“民贵君轻”的观念
注意事项:
C.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3分)汉初,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明令禁止母马外流,以防军资遗敌。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吕后二年(公元前 186年)颁布的《津关令》记载:“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陨关、函
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这一禁令的实施目的是( )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A.确保中央具备军事优势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B.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
1.(3分)位于中国山西省境内的陶寺遗址文明大约处于公元前 2300年—公元前 1900年。考
C.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古显示,该文化大规模影响了江汉两湖地区,与《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的“舜南巡狩,崩于
D.防止地方豪强势力过度膨胀
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是为零陵”等内容
在时间上大体对应。这表明当时( )
A.只有借助文献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
4.(3分)唐高祖李渊自称是思想家老子的后代,下令全国各地都要修建老子庙来奉祀。乾封
B.考古发现与口述史料互证探究历史真相
元年(666年)二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此后,唐玄宗也被人称为“以道治国”
C.研究历史需要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
的皇帝。道家的《老子》《庄子》等经典在唐代也是科举考试中道举科的主要内容。唐代这
D.考古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些举措的目的是( )
A.借助历史规范科举制度
B.将唐代天命思想合法化
C.弘扬无为而治的传统
D.确立道教思想的正统
第 1页(共 12页) 第 2页(共 12页)
5.(3分)下表展示了隋、辽、明三代统治者的部分言行。这能够反映出( ) 8.(3分)1927年 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
隋朝 隋炀帝主张“混一戎夏,无隔夷夏” 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一
辽朝 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大力倡导儒家教育 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一主张( )
明朝 明太祖曾说:“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A.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扩展
A.华夷之辨的意识正在逐步强化 C.明确了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D.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开展
B.统一国家观念下的文化认同感
C.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交融
D.各民族平等成为治国基本原则 9.(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旨在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
6.(3分)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至茶叶、大黄(一种中药)两 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1956年,苏联出兵干涉匈牙利内政,中国政府在声明中严
项,臣等悉心访察,实为外夷所必需。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 正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这反映了中
(吝惜)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这一认识( ) 国( )
A.反映天朝上国观念对认知的影响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认可 B.对外关系理念逐渐走向成熟
B.深刻影响了鸦片战争结果的走向 C.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积极构建新型国际治理体系
C 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4/3/7 2.激发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热情
D.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
7.(3分)下图所示为 1894年—1915年报刊言论中“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和“科学”的使用 10.(3 分)下表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表可知,中国
次数。据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 )
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954 年 51.5 22.9 82.5 7.9
1958 年 42.3 30.7 81.2 8.7
1980 年 29.1 49.7 69.4 18.3
A.封建正统思想被全盘否定 2003 年 13.9 54.9 47.8 23.4
B.建立共和制度的社会共识 2019 年 7.1 38.6 25.1 27.5
C.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 A.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B.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居世界前列
D.民主科学观念的广泛传播 C.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新阶段 D.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成就显著
第 3页(共 12页) 第 4页(共 12页)
11.(3分)下图所示的是在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出土的公元前 2世纪的象牙角杯。脚杯整体造 13.(3分)下表列举了部分 13—18世纪西班牙语的发展内容。据表可知( )
型是波斯帝国的风格,但图案展现出了希腊化特征,如在檐口处雕满了各种希腊神话与生 时间 内容
活主题的图案。这个角杯印证了( ) 卡斯蒂利亚(西班牙历史上的王国)国王阿方索十世下令,将卡斯蒂利亚
13世纪 西班牙语及周边方言作为王国范围内书面语的基准。用西班牙语写下大量
历史、天文、法律等领域作品
学者内夫里哈撰写第一部西班牙语法书《卡斯蒂利亚语语法》献给卡斯蒂
1492年
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
1713年 西班牙皇家学院成立,在 1726—1739 年间一共出版了 6卷《西班牙语词典》
A.希腊文化的中心移动到中亚
1771年 西班牙皇家学院出版了第一本语法书,并不断更新
B.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A.语法进步主要依靠国家统一
C.罗马帝国统一促进艺术交流 B.官方语言推行强化民族意识
D.希腊化时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专制国家强行推动语言统一
D.知识分子主导民族语言发展
12.(3分)“希腊火”是拜占庭帝国用于抵御敌军的一种化学溶剂,它可以在水上引爆点燃,因
此适合海战。公元 941年,基辅罗斯大公伊戈尔率领号称数千艘的舰队横渡黑海,奔袭拜 14.(3分)1870年 2月 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部分州强烈反对的宪法第 15修正案,旨在保障
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虽然只有 15艘战舰配备了“希腊火”,但却使罗斯人大败而归。据此
公民的选举权不受种族、肤色或曾经的奴隶身份的限制,解决美国的种族和公民权利问题。
可知( )
它的支持者将其视为把美国从一个“半奴隶半自由”的国家改造成将宪法保障的“自由的祝
A.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水平领先世界
福”扩展至全体男性民众,包括以前的奴隶和他们的后裔的国家。这一修正案( )
B.火药武器已经开始用于海上战争 A.暴露了联邦宪法有悖天赋人权原则
C.科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B.赋予了美国国会修改联邦宪法权力
D.东欧地区的政治格局因此而改变 C.破坏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保障了有色人种合法权益
第 5页(共 12页) 第 6页(共 12页)
罗普 广东 编辑 1876 受业万木草堂,康弟子,留日
15.(3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1918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张“公开外交、 蒋百里 浙江海宁 撰稿人 1882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
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 康有为 广东南海 撰稿人 1858 举人
将民族国家的私利引向国际社会共同的利益等”。威尔逊的这些主张( ) 章太炎 浙江余杭 撰稿人 1869 杭州诂经精舍受业 8年,留日
A.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主旨 夏曾佑 浙江杭州 撰稿人,任直隶知州,未任 1863 进士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于右任 陕西三原 撰稿人 1879 秀才
C.维护了美国战后的霸权地位 杨度 湖南湘潭 撰稿人 1875 留日,进士
D.助推了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黄遵宪 广东嘉应 撰稿人 1848 举人
材料二
16.(3分)20世纪 70年代,苏联建成了规模庞大的高福利社会,包括十年义务教育、退休养 《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
老制度、政府廉租房保障居住、35天的带薪休假及免费医疗等。这些举措缩短了劳动时间, 姓名 籍贯 身份 出生年 教育背景
基本保持着全民就业。这表明( ) 《新青年》创始人、 秀才、新式书院
“求是学堂”、留日、有
陈独秀 安徽怀宁 1879
A.苏联的福利制度领先世界 革命经历撰稿、北大教授
B.苏联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胡适 安徽绩溪 撰稿、北大教授 1891 上海梅溪学堂、上海中国公学、留美
C.苏联模式为福利制度提供保障
永平府中学、北洋法政学校、留日、有
D 李大钊 河北乐亭 撰稿、北京大学 1889.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革命经历
高一涵 安徽六安 编译委员 1882 安徽高等学堂、留日
二、主观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分。 高语罕 安徽寿县 撰稿 1883 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有革命经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杨昌济 湖南长沙 撰稿、北大教授 1884 岳麓书院、留学日本、英国
材料一 易白沙 湖南长沙 撰稿 1886 少通儒家五经,安徽任教,有革命经历
《新民丛报》主要编创人员一览表 刘半农 江苏江阴 撰稿、北大教授 1891 常州府中学、有革命经历
姓名 籍贯 身份 出生年 教育背景 20岁之前习传统之学,留日、有革命
吴虞 四川成都 撰稿、北大教授 1872
梁启超 广东新会 《新民从报》创始人 1873 举人,看康弟子 主张
韩文举 广东番禺 撰稿、主笔 1864 受业万木草堂,康弟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清华《戊戌至五四中国报刊思想启蒙递嬗研究——以<时务报><新民
麦孟华 广东顺德 撰稿人 1875 举人 丛报>与<新青年>为中心》
第 7页(共 12页) 第 8页(共 12页)
当时科学界的各位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领城和范围内对城镇污染治理问题给予自己的建议,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民丛报》《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的特点。(6分) 且都得到一定的实施。至十八世纪后期,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为了让苦役犯和老年人等弱势
群体能有份工作糊口,垃圾运输与清理的工作渐渐落到了这些人的手中。
——摘编自梁桂蓉、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城市清洁与卫生治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新民丛报》到《新青年》主要编创人员的变化所体现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宋时期中国与近代法国在城市垃圾处理上的相同点。(6分)
的时代变迁。(8分)
(2)依据上述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宋时期的中国相比,近代法国在城市垃圾处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上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故商君之
法,刑弃灰于道者”。如此规定一直被后世沿袭。《唐律疏议》记载:“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
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如果主管者对此视而不见,则与其同罪。唐宋出现了以清理垃 19.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已超过 2000年,对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
圾、粪便为职业的人,在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载中,长安的富户罗会,就以挑粪为生。描 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写南宋临安城市风貌的《梦梁录》记载:“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而去。亦有每日扫街 任何一场重大的改革,都只有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成功,因此在商鞅变
盘垃圾者,每日支钱犒之”,称之为“倾脚头”。唐代政府不禁止倾倒污水的行为,这一情况到 法前,秦孝公召集大臣辩论,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认识。秦汉以来中央集权
观点一
了北宋才有所改变,史料记载,为了防止开封居民随意“弃灰”而导致河流堵塞,宋代由中央统 领导下的大一统格局不仅保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而且成就了各个
一规划,在重要城市设置专门的机构“街道司”,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 时期的改革事业
——摘编自费博钊《垃圾处置管理的中外历史发展探究》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肮脏污秽是近代早期法国所有城市面临的真实普遍状况。不过,无论是王室政府、 观点二 三是 20世纪初的民国初期,其共同的特征是,全数出现在中央集权缺失
市政当局,还是社会人士,对这一问题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瘟疫和流行病的恐惧,因此法国 或瓦解的时期
国王菲利普奥古斯塔决心向垃圾“宣战”,他投资城市街道建设,为清理垃圾的工作者设置相关 在中国古代至近代的时期范围内,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提出并论述你的看法,或围绕中央集
的职位,他们负责搜集市民家中的垃圾和将市民的排泄物不定期出售给农民和地主。此后,国 权制度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家多次颁布了严厉的法律禁止向街道和河道倾倒垃圾,但效果都不太理想。1506年后,无论王
室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对城镇垃圾问题进行治理,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的运作模式,具体围绕行政机构改革、资金管理和清洁承包方式三个方面展开。并在十六世纪
中后期成功的培养了民众定期打扫门前卫生的习惯,所有垃圾均会在一定时间被垃圾车运走。
第 9页(共 12页) 第 10页(共 12页)
20.2024年是中法建交 60周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戴高乐外交活动中同中国建交的理解。(8分)
戴高乐执政时期法国的部分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1958年 戴高乐上台,积极推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1959年 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指挥
1963年 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1963年 周恩来总理接见受戴高乐委派法国前总理富尔,就中法建交问题进行会谈
1964年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加强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6分)
1966年 宣布退出北约组织
——摘编自唐军《“突发的外交核爆”——中法外交揭秘》
材料二
中法文化交流的部分重大活动
1999年 中国在法社会国举办“文化周”
2000—2001年 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季”
2004年 10月 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
两国在文化交流上决定“结婚”,未来两国的文化交流将是长期的,持续
2006年至今 举办“中法文化之春”(包括“法语活动节”“中法环境系月”“创新法国”
等)
“中法文化之春”便辐射了中国 30多个城市,其中包括十大门类一百多种
2015年
项目的展览与演出,规模浩大
“中法建交 60 周年特别呈现”的艺术节,在全国 30 多个城市举办超过
2024年 4月 400场精彩纷呈的活动,涵盖视觉艺术、工艺设计、舞台艺术、音乐、
电影、数字技术、图书等领域
——摘编自王青璇《文化外交视阈下中外文化年活动的价值探析》
第 11页(共 12页) 第 12页(共 12页)获围
ewx002
2024高考历史密训卷参考答案(三)
一、选择题
通统一,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
B项正确。以道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规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林则徐
1.答案:C
自然的和谐,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范相关制度无关,A项排除:尊崇道教思想是为
尚抱有浓厚的天朝上国观念,体现了他对世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古显示位于中国北方的
故选D
了证明天命,而非弘扬无为而治的传统,C项排
局势和中外力量的了解不够全面,没有突破传
陶寺遗址文明向南深入到江汉平原,与文献史
除;当时的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学,D项表述不符
统思维的禁锢,因此凸显出天朝上国观念对认
料中舜南巡到中国南方的记载大体对应,这说
3.答案:A
合史实,排除。故选B。
知带来的消极影响,A项正确,D项排除。B、
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文明交流范围包括了北方和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在古代是重
C两项表述夸大了林则徐看法的作用,排除。故
南方,与文献记载相近,说明对立历史事件的研
要的战略物资,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
5.答案:B
选A。
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C项正确。只有
的禁马出关政策,其目的在于将优秀的马匹资
解析:根据材料“混一戎夏,无隔夷夏”可知,隋
借助文献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夸大了文
源集中于关中地区,以保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
炀帝表明了自己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
7.答案:C
献的作用,A项排除:材料中涉及到考古发现和
优势地位,A项正确。汉初实行“和亲政策”,对
“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也表明了明太
解析:图表中,1897年“格致“使用频率较高,
文献史料的互证,没有涉及到口述史料,B项排
于匈奴采取防守政策,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
祖视少数民族为一家人的态度:辽太祖立国后
1900年之后“科学”的使用频率增加。结合所学
除:材料没有涉及人们对于陶寺遗址文明认识,
除:禁马出关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非农耕经济
“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莫”,大力倡导儒家
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城起了瓜分中国的
D项排除。故选C。
目的,C项排除:禁马出关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
教育,重用汉人。这些都表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
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若民族危机的不
范诸侯王国,而非防止地方豪强实力过度膨胀,
都在倡导不同民族之间的和睦与交融,体现了
断加深,中国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格
2.答案:D
D项排除。故选A。
统一国家观念下的文化认同感,B项正确,“华
致“科学”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词汇使用频率有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
夷之辨”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与题干相反,A项
提升,C项正确。A、B两项表述与材料无关,
反对“家天下”,倡导“公天下”,即“天下为公”的
4.答案:B
排除。少数民族并非都是游牧文明,C项排除:
排除: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与
理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当时礼崩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高祖自称是老子的后代
材料并未涉及治因的基本原则,D项排除。故选
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故选C。
坏的原因,A项排除: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民关
并下令祭祀老子,此后的君主也多尊崇道家,提
B
系,与材料“无私的主旨无关,B项排除:“天
高老子的地位甚至将其尊奉为神,目的就是证
8.答案:D
人合一”强调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
明唐朝统治代表上天意志,其统治顺应了天命,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必须迅速矫
第1页·共7页
第2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